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后汉高祖刘知远崩,三镇叛乱,郭威兵发潼关,赵匡胤率群雄投奔

后汉高祖刘知远崩,三镇叛乱,郭威兵发潼关,赵匡胤率群雄投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04 更新时间:2024/1/4 20:07:27

刘知远以为这样一改,会带来好运气。

可是,2022年刚过,元宵节那天,他就病倒了,沉疴不起,延医救治到正月二十七日,终于宣告不治,溘然病逝。

继位的是他的长子、左卫大将军刘承佑。

刘承佑这年只有十八岁,年纪轻、人望浅,压不住众。

刘知远所建立的小朝廷就开始动荡起来了。

最先冒出头的是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和凤翔节度使王景崇。

李守贞原是石敬塘手下的牙将,石敬塘即位,拜客省使,升宣徽使。出帝石重贵时代,拜同平章事,后任兵马都监。契丹入寇中原,他不思抵抗,而与杜重威一同降敌,被任为天平军节度使。刘知远称帝,他举兵归降,但刘知远刚死,他就发动叛乱了,纠合了赵思绾、王景崇在潼关举事,自称秦王。兴节度使赵思绾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吃人魔王”,与东汉的刘信、后赵石虎的儿子石邃、东晋的孙思、隋末的诸葛昂、朱粲,并称“古往今来六大吃人魔君”。

赵思绾喜欢杀妇女、儿童,以他们的肉充当为军粮。他本人特别爱吃人的肝,尤其是美女的肝。他经常把美女绑在木柱上,剖腹取肝然后煮而食之。在他津津有味的享用“美餐”时,还会边吃边欣赏还绑在木柱上已被了肝脏的美女的惨状,以之为乐。

王景崇原为河阳节度使,曾于契丹入侵时到汴梁勤王,兵溃,一发不可收拾,从河阳溃乱入关中,沿路烧杀抢掠,赶跑了王彦超,自立为凤翔节度使。

三人互成鼎足之势:李守贞固守在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城),赵思绾则屯兵于长安,王景崇据守凤翔,遥相呼应,缓急相救。

刘承佑先后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人统兵讨伐,均铩羽而归。

没奈何,只好祭出“高手锏”——命枢密使郭威挂帅出征。

郭威祖籍为邢州山(今河北省隆尧县西),本姓常,幼时随母亲改嫁郭姓人家,改姓郭。原是庄宗李存勖手下的亲军,李存勖死后,被唐明宗李嗣源改编到其女婿石敬瑭麾下,由此结识了高祖刘知远。其武艺高强,能征惯战,深为刘知远所器重,刘知远临终前,将其与苏逢吉、杨邠、史弘肇指定为儿子的顾命大臣。

因为刘知远的汉朝立国不久,且国土面积不大,远小于李存勖的唐,比石敬塘的晋也小了许多,要对付三镇叛军,颇感吃力,而经过了白文珂、郭从义等的人数番大败,兵员严重不足。郭威挂帅,所要解决的第一难题就是募军。

郭威他到达了前线,不敢贸然发起进攻,而在潼关驻扎,一面招军,一面集结从其他军镇发来的援兵。

匡胤得到这个消息,不胜欢欣鼓舞,当即点起全部人马,拔寨而起,自百谷山出发,越慈林山,走高平,过端氏镇,达沁水,穿绛州,追星赶月,风尘仆仆往潼关而去。

到了蒲州,匡胤在队伍打尖之余,特意绕小道到小祥庄打听京娘近况。

原来,那京娘还家后,乡人在背后点点戳戳,道是她与一男子野合,自京师结伴还乡,身体已不干不净。

京娘忍辣眼这种种污言秽语,竟已悬梁自尽。

匡胤不由得嗟叹万分,到京娘坟前洒了一掬泪。

一行人绕过河中城,再走了几十里,前面便是风陵渡口了。

黄河因被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掉头向南,翻滚于晋、陕边界的峡谷之间。壶口瀑布倾泻而下,出龙门奔腾到潼关附近,又受东西走向的华山所阻,折而向东。风陵渡就处于这个东转的拐点上,乃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相传,黄帝六相之一的风后蚩尤大战三日三夜,力尽而亡,尸首即埋葬于此,后人建有风后陵,风陵渡之名由此而来。

若是早来三四个月,河上结冰,车马可在河上来去自如。可如今已近五月时分,正是黄河汛期,河水汹涌,自己一行有千余人,要过渡,就不得不征用大量的渡船。

虽说渡口平日有摆渡的艄公,可李守贞既已蓄意与朝廷作对,定然将渡口的船只悉数处走,这船,恐怕不好找。

马全义瞧出了匡胤的心思,自告奋勇道:“哥哥,再走二三十里,便到风陵渡了,为了顺利渡河,我先带几个兄弟先走一步,前去附近农庄租借船只,如何?”

张琼听了,不等匡胤发话,一拍大腿,道:“还是表弟想得周全,哥哥,人马走得也乏了,你让他们找个地方歇一歇,我们几个去去就回。”

匡胤一想不错,于是点了八个比较干练的兄弟随同他们二人前去,自与田重进、石守信等人领队伍寻了一处枣林歇马打尖。

匡胤等后面押运粮食的兄弟到了,吩咐他们生火做饭。

时值正午,热不可当,十几个大土灶挖好,火焰点燃,整个林子里热气蒸腾,酷热无比。

匡胤性不耐热,从马背上解下一只大皮袋,拔下皮袋塞子,将皮袋高举过顶,大口张开,将皮袋倾侧,一股白色的时尚激泻而下,他仰起头来,咕嘟咕嘟的喝之不已。

田重进、石守信闻到酒气冲天,一看,原来他竟是以酒代水,喝酒消暑。那皮袋里的酒水少说也有二十来斤,而匡胤竟一口气不停,将一袋白酒喝得涓滴无存。

众人相顾失色。

苗训大惊道:“我们千余之众,目标庞大,且所栖之处,乃属叛军的地盘,一旦醉酒误事,岂不危险?”

匡胤闻之,内心一凛,说道:“先生指正得是,赵某下次不敢了。”说话之时,已微有醉意。

苗训遂四下来回奔走,告诫众人不要放警惕。

正在忙乎间,前面尘土飞扬,一骑泼剌剌地驰来,马上所乘,乃是适才跟随张琼、马全义前去寻找船只的几个兄弟之一。

只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田重进报告道:“不、不好了!打、打、打起来了!”

田重进、米信、石守信三人几乎同时跳起来,田重进急问道:“什么不好了?”石守信则问:“和谁打起来了?”

“和李守贞的人打、打起来了。”

什么?和李守贞的人起来了?从躺卧树荫下的匡胤酒醒了大半,爬起来,说:“兄弟,不用着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那兄弟于是连说带比划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了一个大概:张琼等十人到了风陵渡口后,正好遇上一个将官模样的人站在渡口上指挥河中的十几张大船往河对岸驶。

这船一过河,要回来就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了,而且,这名将官还领了十几名骑将守在渡口,要过河,就不得不先驱散这些人,而那时恐怕也难以寻找到船只,张琼一着急,便让马全义率两名兄弟往河中赶,再派一人回来请求增援,自己带领其余六人前去挑战那几员调度船只的将官。显然,张琼的意思是,只要截住一两艘尚未抛锚的大船,也就可以通过来回摆渡,让后面的全部兄弟都渡过河去了。

匡胤一听,觉得不得了。

马全义他们三个要对付一张大船上的几个船夫倒也罢了,毕竟,马全义他们手中有刀枪,但张琼六个面对的却是二十多个全副武装的骑将,这事凶多吉少。

饭还没做好,众兄弟大都在林中歇息,而对方人数也不算多,他略一思忖,教石守信和苗训在林中组织好人马,自己先和田重进、米信、马仁瑀并十几名兄弟提了兵器,上马前去驰援。

匡胤的马快,不多时,便将田重进等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注】

① 赵思绾喜食人胆事,见《资治通鉴288之11》。

(以上为覃仕勇长篇历史小说《功夫皇帝赵匡胤》节选,欲知上下文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武公:春秋初期圈地第一人,带领郑国做大做强,为霸业奠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恒公迁过去之后找到附近的两个小国东虢国和郐国,给这两个国家大量的财宝,让他们分出一些地方来安置郑国的民众,此时郑恒公还位高权重,是天子的叔叔,小国不能拒绝,于是合起来分给了郑国10座城池,这就是郑国的基础。不久之后郑恒公预测的果然很准,申国联合犬戎直接把周幽王给灭了,但不幸的是郑恒公是

  • 元朝时汉人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虽然荒谬,但并不稀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譬如,元朝建立后不久,统治者就设立了“四等人制度”。其中第一等的自然是蒙古人,而第二等则是色目人,其是一些来自西夏、西域或是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才是汉人,但还是契丹、女真和金朝曾统治的汉人,至于南宋王朝的传统汉人,则排到了最后第四等。这种人种分级制度,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看来,都愚昧又落后。

  • 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英雄告诉我们,不要忽略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赵长平之战,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长平

    问大家一个问题,古代中国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可能很多人不假思索就会回答,秦国啊,不强大哪能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呢?还真不是。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吴起在魏国的时候,训练了当时最为强大的魏武卒,把秦国打得满地找牙。如果不是魏国把吴起赶走了,魏国都有灭掉秦国的可能。到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

  • 从朱棣生前的权力布局,看《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煦的真实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正史上的朱高煦,也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丑角。而且许多行为,怎么看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明史》中曾有这样两段记载:“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

  •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两大失误,以至于最后倒在了冲锋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秦国开始使用离间计,另一方面赵王也嫌弃廉颇不能快速取得大胜,于是换了赵括上去,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这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如果按照廉颇的战略,最终结果就是秦国粮草耗尽,然后退兵,这才是正确的打法。但此时赵国和秦国乃是两个超一流国家,谁也不服谁,守而不打岂不是丢了赵国国君的脸面?恰逢此时,以

  • 为何汉唐可以征服四周,而宋朝却如此“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评价汉唐,宋朝和汉唐的实力,汉唐和宋代比较

    很多人认为宋朝的经济实力很强,但军事实力十分薄弱。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偏颇,但是这个朝代的却没有征服四周的各个民族,反而遭到了欺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第1, 外族越来越厉害。在汉唐时期,北方的一些民族都是靠着水草而生活,要看天吃饭。万一遭遇了天灾,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差,根本不

  •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说,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军事上好调度。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把首都放在了统治中心南京,而北京则有朱棣等藩王负责镇守。但朱元璋时期的明军对北方的战事以主动出击为主,被侵略的情况不多,因此边防压力还不至于太大。但即使这样,明朝朝廷也意识到了加强北方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燕王和宁王的总兵

  • 黄浦、歇浦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开发上海的第一人:春申君黄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先简单介绍一下上海的黄浦江,它是长江汇入东海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这一名称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期间有许多名称,直到清代才真正叫黄浦江。[var1]这黄浦江有许多的别称,比如歇浦、申江、黄歇浦、春申浦、黄龙浦等等。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别称,就和一个人脱不了干系了,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

  • 明朝锦衣卫那么牛,可在这个皇帝手下差点去做清洁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长达276年的大明历史上,锦衣卫除了在开国初期和末期偶尔出去打仗,间或客串一把外交官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做特务替皇帝监视文武百官。明朝中期以后,锦衣卫开始依附于东厂,此时的锦衣卫拥有了各种强制侦查权限,成为超脱于《大明律》的怪物,变成了大太监们进行政治倾轧的工具,官僚阶层人人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后来

  • 诸葛亮不愧自比作管仲乐毅,行事作风果然有他们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乐毅,诸葛亮对比管仲

    223年,刘备逝世,蜀汉伐吴失利,还落下一大堆麻烦病根,首先各处官员缺失严重,更是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同时,蜀国上下不安,缺钱缺得厉害,蜀国国库空虚。加之夷陵之战烧毁太多粮草,天气又旱了几日,百姓都处于饥饿状态。[var1]再这样下去,必然发生兵变,诸葛亮不是不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