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君王谱,魏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魏国君王谱,魏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745 更新时间:2024/1/20 5:27:50

魏国

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立国后,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度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巅峰时期,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魏军兵锋所指,诸侯国无不望风而逃,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国家,却只风光了70多年后就开始衰弱,在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 魏国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文章,主要通过了解魏国立国前的领袖,以及立国后的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来了解魏国的兴衰史。

[var1]

魏国的起源

[var1]

毕公高

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毕地,建立毕国,后毕国国灭,公族子弟多称毕氏,流落各地,其中有一后裔名毕万,流落至晋国,由此开了魏国的崛起之路。

文章已经制作视频,可以在主页观看

立国前的领袖

[var1]

1毕万

魏国第1任领袖

毕万在晋国任职,侍奉晋献公,因随晋献公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晋献公将魏地赐封给毕万,并任命他为大夫,其子孙以魏地为氏,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魏氏。这里顺便提一下,毕万灭掉的魏国,商朝时期就存在的,原名叫古芮国,商朝灭亡后,才改名魏国的,和战国时期的魏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var1]

2芒季

魏国第2任领袖,芒季,毕万之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史记·魏世家》认为,毕万就是魏犨的父亲,没有芒季一代。

[var1]

3魏武子魏犨

魏国第3任领袖,魏武子,原名魏犨,《世本》载其为毕万之孙,芒季之子。晋文公时期五贤之一,以勇力闻世,在晋国公子之乱后,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放19年,又助重耳返回晋国,继晋国国君之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因念其护卫有功,就册封魏犨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重创楚军,由于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并没有得到晋文公的重用。

[var1]

4魏悼子魏犨

魏国第4任领袖,魏悼子,魏犨长子,春秋时晋国大夫,迁居于霍。

[var1]

5魏昭子魏绛

魏国第5任领袖,魏昭子,原名魏绛,春秋时晋国卿,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被晋悼公,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后因功改封在安邑。

[var1]

6魏献子魏舒

魏国第6任领袖,魏献子,原名魏舒,魏绛之孙,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公元前541年,在大原之战中与荀吴一同大败戎狄军队,此役宣告数百年的车战历史的结束,步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公元前514年,执政的韩宣子告老,遂让位于魏舒,魏氏从此成为晋国主要的家族。

[var1]

7魏简子魏取

魏国第7任领袖,魏简子,原名魏取,魏舒之子,春秋时代晋国的武将、政治家。

[var1]

8魏襄子魏侈

魏国第8任领袖,魏襄子,原名魏侈,魏取之子,春秋末晋国六卿之一。

[var1]

9魏桓子魏驹

魏国第9任领袖,魏桓子又称魏宣子,原名魏驹,魏侈之子。春秋末晋国六卿之一,范氏、中行氏被灭后,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又灭智氏,权分晋国,驱逐晋出公,立晋懿公,形成赵、韩、魏三家卿把持晋朝政

立国后的君主

[var1]

10魏文侯魏斯

魏国第1任君主,魏文侯,原名魏斯,魏驹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96年,共计49年。魏文侯,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内修德政,实施变法及便民政策,富国强兵,不仅打造了一个高效率的统治体系,更是打造出一支极其强悍的职业化军队,这就是“魏武卒”,对外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var1]

11魏武侯魏击

魏国第2任君主,魏武侯,原名魏击,魏文侯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96年到公元前370年,共计26年。

魏武侯继位后,按照父亲和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对外南征北战,扩大疆域,魏国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征战,虽然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也树立了太多的敌人,不得不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

[var1]

12魏惠王魏罃

魏国第3任君主,魏惠王,原名魏罃,魏武侯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前319年,共计51年。

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他想统一三晋,首先对赵国用强,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var1]

13魏襄王魏嗣

魏国第4任君主,魏襄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296年,共计23年。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失败而归,现在的魏国经常被秦国欺负,连立太子都被秦派人来干涉,后来还派太子去秦国朝拜,对外征战,败多赢少。

[var1]

14魏昭王魏遫

魏国第5任君主,魏昭王,原名魏遫,魏襄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96年到公元前277年,共计19年。

魏遫算是比较惨的,继位第二年就一直被秦军打,后面连向秦国割地求和都用上了,最后秦军都打到家门口大梁了。

[var1]

15魏安釐王魏圉

魏国第6任君主,魏安釐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43年,共计34年。

魏圉继位后,封弟魏无忌为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圉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导致魏国屡战屡败,只能用割地和秦求和,最后还中了反间计,将信陵君兵权夺回。公元前243年,魏圉与魏无忌同年病死。

[var1]

16魏景湣王魏增

魏国第7任君主,魏景湣王,原名魏增,魏昭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43年到公元前228年,共计15年。

公元前242年,秦王嬴政,派将军蒙骜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二十座城池,将其设置为东郡,公元前241年,魏、韩、赵、卫、楚五国联合攻打秦国,不仅没打过,还让嬴政怀恨在心,后面几年,每年都拿下几座城,最后还是割地求和。

[var1]

17魏王假魏假

魏国第8任君主,魏王假,原名魏假,魏景湣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5年,共计2年。

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的君主便一代不如一代了,魏国巅峰之时,其他诸侯国还正在发展,在战胜秦国后,如果能审时度势,继续向西,那么一举灭秦也并非不可能。即使不能灭秦,也必能令秦国元气大伤。但是,魏国却见好就收,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再加上魏国国君心胸狭窄,导致人才流失,扩张方面,没有一个清晰的进攻方略,一会打南边一会打北边,导致四处树敌,此后,齐秦两国相继崛起,对魏国呈左右夹击之势。魏国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焉有不败之理?

[var1]

好了,文章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历史#

#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后汉高祖刘知远崩,三镇叛乱,郭威兵发潼关,赵匡胤率群雄投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知远以为这样一改,会带来好运气。可是,2022年刚过,元宵节那天,他就病倒了,沉疴不起,延医救治到正月二十七日,终于宣告不治,溘然病逝。继位的是他的长子、左卫大将军刘承佑。刘承佑这年只有十八岁,年纪轻、人望浅,压不住众。刘知远所建立的小朝廷就开始动荡起来了。最先冒出头的是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

  • 郑武公:春秋初期圈地第一人,带领郑国做大做强,为霸业奠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恒公迁过去之后找到附近的两个小国东虢国和郐国,给这两个国家大量的财宝,让他们分出一些地方来安置郑国的民众,此时郑恒公还位高权重,是天子的叔叔,小国不能拒绝,于是合起来分给了郑国10座城池,这就是郑国的基础。不久之后郑恒公预测的果然很准,申国联合犬戎直接把周幽王给灭了,但不幸的是郑恒公是

  • 元朝时汉人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虽然荒谬,但并不稀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譬如,元朝建立后不久,统治者就设立了“四等人制度”。其中第一等的自然是蒙古人,而第二等则是色目人,其是一些来自西夏、西域或是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才是汉人,但还是契丹、女真和金朝曾统治的汉人,至于南宋王朝的传统汉人,则排到了最后第四等。这种人种分级制度,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看来,都愚昧又落后。

  • 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英雄告诉我们,不要忽略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赵长平之战,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长平

    问大家一个问题,古代中国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可能很多人不假思索就会回答,秦国啊,不强大哪能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呢?还真不是。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吴起在魏国的时候,训练了当时最为强大的魏武卒,把秦国打得满地找牙。如果不是魏国把吴起赶走了,魏国都有灭掉秦国的可能。到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

  • 从朱棣生前的权力布局,看《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煦的真实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正史上的朱高煦,也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丑角。而且许多行为,怎么看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明史》中曾有这样两段记载:“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

  •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两大失误,以至于最后倒在了冲锋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秦国开始使用离间计,另一方面赵王也嫌弃廉颇不能快速取得大胜,于是换了赵括上去,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这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如果按照廉颇的战略,最终结果就是秦国粮草耗尽,然后退兵,这才是正确的打法。但此时赵国和秦国乃是两个超一流国家,谁也不服谁,守而不打岂不是丢了赵国国君的脸面?恰逢此时,以

  • 为何汉唐可以征服四周,而宋朝却如此“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评价汉唐,宋朝和汉唐的实力,汉唐和宋代比较

    很多人认为宋朝的经济实力很强,但军事实力十分薄弱。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偏颇,但是这个朝代的却没有征服四周的各个民族,反而遭到了欺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第1, 外族越来越厉害。在汉唐时期,北方的一些民族都是靠着水草而生活,要看天吃饭。万一遭遇了天灾,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能力很差,根本不

  •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说,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军事上好调度。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把首都放在了统治中心南京,而北京则有朱棣等藩王负责镇守。但朱元璋时期的明军对北方的战事以主动出击为主,被侵略的情况不多,因此边防压力还不至于太大。但即使这样,明朝朝廷也意识到了加强北方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燕王和宁王的总兵

  • 黄浦、歇浦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开发上海的第一人:春申君黄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先简单介绍一下上海的黄浦江,它是长江汇入东海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这一名称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期间有许多名称,直到清代才真正叫黄浦江。[var1]这黄浦江有许多的别称,比如歇浦、申江、黄歇浦、春申浦、黄龙浦等等。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别称,就和一个人脱不了干系了,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

  • 明朝锦衣卫那么牛,可在这个皇帝手下差点去做清洁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长达276年的大明历史上,锦衣卫除了在开国初期和末期偶尔出去打仗,间或客串一把外交官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做特务替皇帝监视文武百官。明朝中期以后,锦衣卫开始依附于东厂,此时的锦衣卫拥有了各种强制侦查权限,成为超脱于《大明律》的怪物,变成了大太监们进行政治倾轧的工具,官僚阶层人人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