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军事上好调度。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把首都放在了统治中心南京,而北京则有朱棣等藩王负责镇守。但朱元璋时期的明军对北方的战事以主动出击为主,被侵略的情况不多,因此边防压力还不至于太大。但即使这样,明朝朝廷也意识到了加强北方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燕王和宁王的总兵力超过了八万人,还有大量的战车战马,堪称兵精粮足。
今天从北京到南京,高铁只需要四个多小时,可是在明朝,即使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七拐八拐也要四五天才能把信息传达到。如果敌人突破了长城,只需要一两天就能冲到北京城下,消息再过四五天传到南京,等于敌人入侵后一个星期南京才得到消息。
咱们且不说支援,哪怕是南京同样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给北京下一道命令,也要再过四五天才能送过去。等于从北京被敌人攻击到获得南京的指令,至少就要有十天过去了。更不要说南京朝廷组织援军,慢吞吞的援助北京了。
所以,由于中央政府和北京这个北方的核心重镇相隔太远,导致中央几乎无法在敌情来袭时做出及时的反应,应对敌人几乎全靠北京方面自己的力量。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北京的守备力量,让北京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能够在援军到来之前顶住北方的敌人。朱元璋就是这么想的,因此他给驻扎在北京的燕王朱棣配备了一票精兵猛将,就是让他在边疆有警的时候打敌人。但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精兵猛将不仅能用来打敌人,也能用来打自己人。
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了——边军过于强势,很可能会导致叛乱的发生。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坚决的要迁都北京,就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一点的得利者。朱元璋在世时,自然没有任何一个藩王敢做叛乱的打算。但是朱元璋一死,年幼的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情况就不好说了。
偏巧朱允炆还是个二杆子,听了几个大臣的建议,坚定的搞削藩。削来削去削到了他四叔朱棣身上,朱棣一看被削藩的藩王们没有一个好下场,心里一横,反了他娘的吧!
这时候,朱元璋留给朱棣的班底能力就看出来了。朱棣所管辖的燕军,战斗力相当强,虽然中央军有数倍的人力优势,但依然屡次大败给了燕军,最终朱棣居然一路打到了南京,直接推翻了朝廷,自己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朱棣,又面临了和自己爹一样的问题——怎么处置北方。
如果和朱元璋一样,继续设置藩王的话,难免不会走朱元璋的老路。自己这辈子也许不会出问题,儿子就危险了。比如太子朱高炽一直很仁厚,而最能打的老三朱高煦早就积蓄太子之位,万一老三得到了北京的军队,那岂不是……
如果交给外人,那干脆成了安禄山。靖难之役再怎么打,江山也是在老朱家手里来回转,要是外人掌握了大规模的军队,那结局可大大的不妙了。
可如果北京的军队放少了,那就没有意义了。北方的敌人一个突击把北京拿下,后面的问题可就难办了。要知道,两百年后的清朝就是入关后先拿下北京,再对中原步步蚕食的。
所以,朱棣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就是把都城迁到北京,把中央军变成边军。这样完全避免了边军造反的问题,也方便协调调度,统一指挥边防。
但这样做,就完全没有弊端吗?应该说,迁都北京,利弊都很明显。迁都北京的好处上面已经说了,便于军事调度,防止边军造反。纵观整个明朝历史,规模最大,最强的部队基本都在北京或北京附近,将领造反的事情几乎绝迹,从内部稳定上将,迁都北京完全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同时,对于边界战争的调配,也的确更加方便,中央更容易组织北伐。
那么,缺点是什么呢?先说次要的缺点:导致朝廷对南方发达地区的管理缺失。由于北京的中央政府远离了江南地区,作为主要农业区的江南就开始逐渐变得天高皇帝远。
明朝后期,江南土地兼并严重,工商业都很发达。但明朝朝廷对此却没有什么强烈的感知,至少皇帝在南方出身的官员的欺瞒下没什么感知,导致国家完全无法从江南的大地主和工商业手里抽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严重以后,明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只能向全国普遍加税,而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由于教育发达,官员众多,在官员的庇护下交税最少。西北地区官员很少,贫穷的西北却加税很多。
这就导致了明朝末年农民军在西北和中原群魔乱舞,皇帝急得焦头烂额,国库里一贫如洗,而江南却还在诗情画意,经商的经商唱戏的唱戏。如果明朝首都还在南京的话,中央政府就可以更多的从江南获得财富了。但迁都北京最重要的缺点,不是财政上,而是军事上。
迁都北京固然靠近前线了,调配部队打敌人容易了,可是同样的问题是——敌人打你也变得容易了!你离敌人近了,敌人离你也近了。
明成祖朱棣是强势皇帝,经常组织北伐,打的北元几乎毁灭。但是他死后,明朝边防就开始全面转为守势。在此后的二百多年中,明朝面临多次的军事危机,因为敌人只要突破长城,就可以迅速的冲到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从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开始,北京被瓦剌、蒙古、女真等北方民族包围了五六次。尤其以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最为严重,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明朝中央军全军覆没,敌人迅速抵达京城。如果没有于谦的话,皇帝被俘,国都沦陷,朝廷被消灭,那明朝就成为第二个北宋了!
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北京又陆陆续续被围了好几次。尤其以明末崇祯朝最为严重。后金军一进关,由于随时可以攻击北京,明朝政府就不得不调集全国的精锐力量来保卫北京,极大的影响了同时进行的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在军事弱势的情况下,天子守国门让明朝完全没有了战略回旋的余地。
总的来说,明朝政府迁都北京的策略是一把双刃剑,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但这要看后世的皇帝们是否争气。赶上朱棣、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坏政策也能变成好政策。赶上明英宗、明思宗这样的皇帝,好政策也能变成坏政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