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766 更新时间:2024/1/18 19:46:38

首先说,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北京?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军事上好调度。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把首都放在了统治中心南京,而北京则有朱棣等藩王负责镇守。但朱元璋时期的明军对北方的战事以主动出击为主,被侵略的情况不多,因此边防压力还不至于太大。但即使这样,明朝朝廷也意识到了加强北方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燕王和宁王的总兵力超过了八万人,还有大量的战车战马,堪称兵精粮足。

今天从北京到南京,高铁只需要四个多小时,可是在明朝,即使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七拐八拐也要四五天才能把信息传达到。如果敌人突破了长城,只需要一两天就能冲到北京城下,消息再过四五天传到南京,等于敌人入侵后一个星期南京才得到消息。

咱们且不说支援,哪怕是南京同样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给北京下一道命令,也要再过四五天才能送过去。等于从北京被敌人攻击到获得南京的指令,至少就要有十天过去了。更不要说南京朝廷组织援军,慢吞吞的援助北京了。

所以,由于中央政府和北京这个北方的核心重镇相隔太远,导致中央几乎无法在敌情来袭时做出及时的反应,应对敌人几乎全靠北京方面自己的力量。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北京的守备力量,让北京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能够在援军到来之前顶住北方的敌人。朱元璋就是这么想的,因此他给驻扎在北京的燕王朱棣配备了一票精兵猛将,就是让他在边疆有警的时候打敌人。但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精兵猛将不仅能用来打敌人,也能用来打自己人。

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了——边军过于强势,很可能会导致叛乱的发生。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坚决的要迁都北京,就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一点的得利者。朱元璋在世时,自然没有任何一个藩王敢做叛乱的打算。但是朱元璋一死,年幼的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情况就不好说了。

偏巧朱允炆还是个二杆子,听了几个大臣的建议,坚定的搞削藩。削来削去削到了他四叔朱棣身上,朱棣一看被削藩的藩王们没有一个好下场,心里一横,反了他娘的吧!

这时候,朱元璋留给朱棣的班底能力就看出来了。朱棣所管辖的燕军,战斗力相当强,虽然中央军有数倍的人力优势,但依然屡次大败给了燕军,最终朱棣居然一路打到了南京,直接推翻了朝廷,自己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朱棣,又面临了和自己爹一样的问题——怎么处置北方。

如果和朱元璋一样,继续设置藩王的话,难免不会走朱元璋的老路。自己这辈子也许不会出问题,儿子就危险了。比如太子朱高炽一直很仁厚,而最能打的老三朱高煦早就积蓄太子之位,万一老三得到了北京的军队,那岂不是……

如果交给外人,那干脆成了安禄山。靖难之役再怎么打,江山也是在老朱家手里来回转,要是外人掌握了大规模的军队,那结局可大大的不妙了。

可如果北京的军队放少了,那就没有意义了。北方的敌人一个突击把北京拿下,后面的问题可就难办了。要知道,两百年后的清朝就是入关后先拿下北京,再对中原步步蚕食的。

所以,朱棣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就是把都城迁到北京,把中央军变成边军。这样完全避免了边军造反的问题,也方便协调调度,统一指挥边防。

但这样做,就完全没有弊端吗?应该说,迁都北京,利弊都很明显。迁都北京的好处上面已经说了,便于军事调度,防止边军造反。纵观整个明朝历史,规模最大,最强的部队基本都在北京或北京附近,将领造反的事情几乎绝迹,从内部稳定上将,迁都北京完全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同时,对于边界战争的调配,也的确更加方便,中央更容易组织北伐。

那么,缺点是什么呢?先说次要的缺点:导致朝廷对南方发达地区的管理缺失。由于北京的中央政府远离了江南地区,作为主要农业区的江南就开始逐渐变得天高皇帝远。

明朝后期,江南土地兼并严重,工商业都很发达。但明朝朝廷对此却没有什么强烈的感知,至少皇帝在南方出身的官员的欺瞒下没什么感知,导致国家完全无法从江南的大地主和工商业手里抽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严重以后,明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只能向全国普遍加税,而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由于教育发达,官员众多,在官员的庇护下交税最少。西北地区官员很少,贫穷的西北却加税很多。

这就导致了明朝末年农民军在西北和中原群魔乱舞,皇帝急得焦头烂额,国库里一贫如洗,而江南却还在诗情画意,经商的经商唱戏的唱戏。如果明朝首都还在南京的话,中央政府就可以更多的从江南获得财富了。但迁都北京最重要的缺点,不是财政上,而是军事上。

迁都北京固然靠近前线了,调配部队打敌人容易了,可是同样的问题是——敌人打你也变得容易了!你离敌人近了,敌人离你也近了。

明成祖朱棣是强势皇帝,经常组织北伐,打的北元几乎毁灭。但是他死后,明朝边防就开始全面转为守势。在此后的二百多年中,明朝面临多次的军事危机,因为敌人只要突破长城,就可以迅速的冲到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从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开始,北京被瓦剌、蒙古、女真等北方民族包围了五六次。尤其以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最为严重,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明朝中央军全军覆没,敌人迅速抵达京城。如果没有于谦的话,皇帝被俘,国都沦陷,朝廷被消灭,那明朝就成为第二个北宋了!

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北京又陆陆续续被围了好几次。尤其以明末崇祯朝最为严重。后金军一进关,由于随时可以攻击北京,明朝政府就不得不调集全国的精锐力量来保卫北京,极大的影响了同时进行的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在军事弱势的情况下,天子守国门让明朝完全没有了战略回旋的余地。

总的来说,明朝政府迁都北京的策略是一把双刃剑,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但这要看后世的皇帝们是否争气。赶上朱棣、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坏政策也能变成好政策。赶上明英宗、明思宗这样的皇帝,好政策也能变成坏政策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黄浦、歇浦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开发上海的第一人:春申君黄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先简单介绍一下上海的黄浦江,它是长江汇入东海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这一名称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期间有许多名称,直到清代才真正叫黄浦江。[var1]这黄浦江有许多的别称,比如歇浦、申江、黄歇浦、春申浦、黄龙浦等等。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别称,就和一个人脱不了干系了,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

  • 明朝锦衣卫那么牛,可在这个皇帝手下差点去做清洁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长达276年的大明历史上,锦衣卫除了在开国初期和末期偶尔出去打仗,间或客串一把外交官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做特务替皇帝监视文武百官。明朝中期以后,锦衣卫开始依附于东厂,此时的锦衣卫拥有了各种强制侦查权限,成为超脱于《大明律》的怪物,变成了大太监们进行政治倾轧的工具,官僚阶层人人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后来

  • 诸葛亮不愧自比作管仲乐毅,行事作风果然有他们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乐毅,诸葛亮对比管仲

    223年,刘备逝世,蜀汉伐吴失利,还落下一大堆麻烦病根,首先各处官员缺失严重,更是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同时,蜀国上下不安,缺钱缺得厉害,蜀国国库空虚。加之夷陵之战烧毁太多粮草,天气又旱了几日,百姓都处于饥饿状态。[var1]再这样下去,必然发生兵变,诸葛亮不是不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但

  • 凭借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系,南宋为何抵挡不住元朝的铁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宋抵抗元朝多少年,南宋和元朝同时存在吗,南宋到元朝的历史简介

    金的灭亡,南宋一洗百年耻辱,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金亡后,南宋的好日子也快走到了尽头,一个更强大更可怕的对手上场了。 按照当时南宋与蒙古双方的形势格局,南宋还占据着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虽然步兵、骑兵的战斗力不如蒙古军,但凭借水系发达、纵横交错的江南,凭借长江流域的水军力量,以及严密的江海防体系,可

  • 赵括是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换李牧一样无法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1)复盘历史,战争起因众所周知:韩国太守冯亭用上党挑拨离间,公元260年秦国以左庶长王龁为统帅起兵65万伐赵。秦军倾国杀来,赵国以西上党郡廉颇为主将抗击秦军,共25万人,最初没有骑兵。[var1]你没听错,长平之战所谓骑兵大会战是不存在的,赵军骑兵很少,长平遗址中骨骸可以证明这一点,央

  • 岳飞平反昭雪之路有多难?平反用了21年,完全昭雪用了84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满江红》 这首诗是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所写,描述了自己内心的激昂之情和对于统治者们想要与金人议和的不满。他称靖康之耻还未平,臣子和百姓们的恨到底何时才能灭!为何要议和他不懂,我们也不懂,但我们只知道他的风骨他的坚持,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就是

  •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韩国看到秦国强大,想要割地让印,成为秦国的附庸,便派韩非子作为使者出使秦国。秦始皇读到韩非子的文章,对他非常欣赏。恰巧韩非子在韩国不受待见,也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就给秦始皇写信说如何灭亡六国,破解六国联合的方法,并信誓旦旦说如果不能成功就可以杀了自己。秦始皇听了很高兴,但是不可能马上重用

  • 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赵国,而是玩起了心理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讲,我们先来给长平之战做一个简单复盘。从战损比来看,秦国这边虽然没有具体的伤亡数字,定不了量,但总还可以定性,那就是士兵死亡过半,“国虚民饥”。这就意味着,秦国虽然笑到了最后,但赢得一点都不轻松。战争前期,廉颇接战失利之后就转为据垒死守,那么可以推断,双方真正的兵力耗损应当发生在赵括接掌指挥权之

  • 岳飞蒙冤,宁波人,推动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时,陆路马车,水路船行,从明州到隋州,十天半月都难以到达,楼异嫌路太远,不想背井离乡去隋州做官,一心想留在江南水乡明州谋事。时逢宋室内忧外患,财力困乏,宋徽宗因此“诏天下守、令,能增赋者得优擢”。楼异心生一计,奏报朝廷,可将明州的广德湖废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宋徽宗一听可益赋四万石,龙颜大悦

  • 岳飞路过金山寺,道月禅师送他一首保命诗,可惜他临死前才领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靖康之耻后,岳飞成为了南宋王朝的中流砥柱,岳飞以及他所培养的岳家军,一次次地将金军击退,为南宋延续寿命。可无奈的是当时南宋朝廷黑暗,君主昏庸无道,岳飞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政治报负,反而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了风波亭。根据史书记载,岳飞曾在镇江金山寺与那里的住持道月禅师有过一段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