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一份明代乡试录,揭科举教育的不平衡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一份明代乡试录,揭科举教育的不平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520 更新时间:2024/1/15 21:41:48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明成化七年(1471年)秋,辛卯科乡试开始,这是明代科举“三载一开科试,岁当大比”年,也就是三年一次的广西全省科贡考试开始,俗称乡试。

本科乡试中举五十五人,来自当时广西十二个大行政中的九府,桂林府有二十四名,柳州府、南宁府各六人,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各五人,太平府、思恩府各二人,其平乐府、镇安府,泗城府,及各直隶州无人中举。

看着这一年乡试的中举名录,就有故事可说了。

首先,这乡试中举人数取五十五人,这是有说法的。

在明代,各地每科乡试中,考试的时间是差不多的,都是八月,又叫秋闱,但考试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一般由各省(方便解说,用“省”)自行出题,同时,各省取中举数额也是不一样的,这数额也就是所谓的解额。

都知道,历代政治中心多在中原,北方一带,越近中心的地方,化氛围越是浓厚,经济生活越丰富,像广西这地区,历代都是远离行政中心,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相对贫瘠,原始,落后,再加上各种历史原因,都被称为“蛮地”,这种地方,对于朝廷来说,属于官员流放之地,所以,从人文文化角度来说,很受中原官员的歧视。

因此,从科举角度讲,分配给广西的中举数额是很少的。如明代初年,广西每科能中举人的,仅仅取二十人而已,甚至,当科乡试如果只有十九人达到考官的评分标准,那也只会取十九人,而不会凑够二十人。

直到明代中期以后,广西科举乡试解额才有所增加,由二十人增加到五十五人,当然,每科中举人数也是只少不多,更不会凑够数。

正因为这样的歧视,广西明代举人的基数相对少,加上进京参加会试晋升进士又必须是从举人中选拔,所以,广西明代的进士总数相对也不多。对于现在网上一些省份吹嘘,历史上进士数量有多少多少,那是他们得了便宜不卖乖,因为从他的乡试解额看,数量可是几近广西的翻倍!

不说远,就是相邻的广东,同时期举人解额由四十人增加到七十五人,江西举人解额由五十人增加到九十五人,总之,那些省的各科举人数量大,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进京参加会试,那这些省籍中进士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所以江西省有“古代科举进士大省”的称号就不奇怪了。

明嘉靖·《广西通志》载:元至顺元年进士科

不说和外省比,就广西省内就有类似的差别了,在历代科举中,桂林科举成绩是全省最好,最强的。

历史上有记载的,和广西有关的十一个科举广西文状元中,有八个都是桂林区域的;光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明清各朝乡试录中,桂林区域的学子中举人的数量都几乎占一半以上。

这也是和桂林的历史地位离不开的,明清时期,桂林是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教育实力自然是最好的。其他各府县的教育则比较落后了,客观说,广西西部地区接受汉化教育都比较晚,比较少。

像思恩府,直到永乐年以后岑瑛办县学,才出了第一个举人;同时,还有打压各府县,力举省城桂林的现象。如当时的南宁府,管治三州四县(即:宣化县,武缘县,隆安县,永淳县,上思州,横州,新宁州),可是,每科却被规定,只能选出十个人到省城参加乡试,再多的优秀人才,也只能看机会一年年的轮排去考。

明嘉靖·《广西通志》载:绍兴二年进士科

平时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说古时候南宁(邕州)的科举教育不如桂林,桂林科举如如何的广西第一,南宁是“蛮地”,“蛮府”,教育如何如何的落后,但其实翻看地方史籍,可以说,要是当时没有限制南宁每科参加乡试人数的规定,统一放开或是增加考试名额的话,南宁的科举成绩不说能超越桂林,那起码也不会落后那么多。

这可不是瞎说的,据《邕宁县志》载,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科,当时宣化县籍(现南宁城及邕宁大部)的考生组团进京赶考,一科就出了七位进士(一说八人,《广西通志》只载七人,同科桂林十一人)。

到元至顺元年庚子科,同样是宣化县,当时广西属湖广行省,整个行省当科只取十八进士,但其中九个出自于宣化县(一说十人,但《广西通志》只载九人,同科桂林区域无人中),这就说明南宁一带的科举教育水平不低了!

但到明代以后,那些规定一出,限制条件增加,从此,明代广西乡试榜上,基本上都是桂林一家独大,梧州,柳州后来居上,而南宁则几近末流了。

成化七年广西乡试试题《论》

再说这科五十五名举人的命运。

一般来说,到了明清时期,很多学子乡试中举后,基本上都有“公务员”的资格了,直正的吃皇粮了,运气好的,直接做知县,知州,同知,差一点点的,各省府县下的各级大小官位都有机会担任了,反正一官半职肯定可以了。如果想再进一步,那就去京城参加会试,万一中了进士,状元那仕途就更为远大了。

这科广西乡试的五十五人,很多人在后来都去京城参加了几科的会试,但是,最后仅仅有三人通过殿试登进士第的分别是:第二名临桂县的时,第十四名宜山县的冯良辅,第三十名全州的蒋昪。其他五十二人,包括第一名的解元临桂澄,后来都没能中进士。

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古代广西的教育相对来说,偏远地区嘛,经济偏弱,四书五经以外的书籍都算是稀罕物,一般人都阅读不了,加上当时信息的传送,资讯的获取,政策的执行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与滞后性。

四书五经的东西,连作为师资的教书先生掌握都不够,见识什么还是比较窄,分析问题的理论,思想境界,知识见解都有限。作为学生那就更难去分析,深入的研究问题了。

而科举试中都是四书五经策五道,在论和策问两方面,就是考一些“时政”类,比较现实一些的东西,于是广西大部分的考生知识都不够渊博,见识都不够广阔,进京会试自然少人中进士了。

成化七年广西乡试试题《策五道》之一

就说成化七年这科广西乡试,其中策问就有一道经济题,这是当时明朝廷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之一,直接拿到科举考试中作为试题了,如果只会“四书五经”,“之乎者也”,而对时事没有一点关注,或是没有一点想法的考生,那又怎么能评论,回答这样的现实问题呢?

又如其中又有考《策论》的,就是要从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记载中,写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这就是要求考生要对历史有一定的阅读与理解了。如果没有大量的书籍阅读,谁又能知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呢?

其实这和现代高考都差不多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各地录取线不一样,不公平,都说要求统一高考试卷,但真正执行起来,统一试卷按分数录取的话,相信偏远地方的学生肯定少有人能被名校所录取,毕竟祖国那么大,繁华之地的考生从物质环境,获取资讯等等方面,得到知识的起点就比偏远之地的学生高,起点高低不同,面对同样的试题,哪还有公平可言?

打个比方说,这一年的高考试卷中,突然就出现一道和“北京故宫”有关的题目,还要求是“游记”,那就是欺负人了,当届几百万考生中,有几个是有机会切身游过北京故宫的呢?

所以,即便作为小地方县城的学霸,统一试卷的情况下,分数达到700分,800分,900分,是真正的全国高考第一名,但他的知识面,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肯定不如北上广一线城市的600分考生。毕竟小县城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博览,阅历,只是做题能力比较强一点而已,缺少提问题的能力,又缺少指点,创新,理解能力肯定输一大截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教育也是分三六等的,并不是说努力就行的,是有一定的条件才能成成功的,不然就止步于秀才,止步于举人,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我在桂平,我是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

。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人文:从桂籍科举状元浅聊科举制度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桂平最后的科举举人,国语运动参与者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四书五经策五道,高考遇上八股也难考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十个状元五个疑,个个都是话题多

广西人文:科举进士哪家强,藤县才子佳话多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一场末代广西乡试,几多人物故事一

广西人文:明代科举广西没有出过状元,但有一位状元出生在广西

广西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八——差点扼杀了金田起义的科举解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荆轲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击剑,却比普通人还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荆轲死得有多惨,千古英雄荆轲,荆轲

    上一讲谈到,太子丹收留了秦国逃犯樊於期,新仇旧恨之下,必须早做准备,以应付来自秦国的压力。但问题是,以燕国的国力,就算马上开始整军经武、奋发图强,怕也来不及了。如果太子丹会做SWOT框架分析的话,那么应该马上画一个四象限的坐标图,罗列各个项目。所谓SWOT是英语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单词首字母的

  • “算人常欲杀”,名将徐达如何用一盘棋逃过了朱元璋的可怕测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下盘棋就成了在刀尖上行走,不至于吧?那是你不知道他这盘棋是和谁下,对手可是杀人眼睛都懒得眨的朱元璋,不但是自己的性命都在顷刻之间,就连全家九族的性命可都系于他一身,不心颤才怪。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一生戎马征战无数,他不仅善于用兵而且打了许多胜仗。更重要的是他下得一手好棋。作为和朱元璋一道参加起义

  • 荀子有一个学生,对后世的影响比荀子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荀子思想影响,荀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还别说,只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就勇往直前地干就完了,这让李斯真的登上了个人巅峰,秦朝后期竟然还能篡权改帝,可谓是只手遮天。[var1]李斯年轻的时候也当过小公务员,后来就跟着荀子学习,感觉学得差不多的时候正逢吕不韦大肆招揽门客,毅然入了吕府,这也成为李斯政治生涯的一个跳板,最终跃入决赛圈。公元

  • 秦国之本在于战,而这秘密掩盖在地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争,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而祭祀,在一个国家而言,其重要性其实不亚于战争。而在秦制之中,祭祀与战争,这两件事情奠定了整个秦国的基业。如果你反对,是不是得找到一定的证据?比如考古?比如史料?比如论证?从专业的角度看,我觉得,考古是最具说服力的,比如《地下秦朝》里的说明,战

  • 深度剖析岳飞名作满江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这里主要讲岳飞的诗,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写怀)。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作品中最为代表性的一首词。大约写于1133年,在南宋内部基本平定的时候,岳飞想到了北狩的徽钦二帝,也想到了被金兵占据的大量疆土,由此写出了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为什么断定写于1133年左右呢?第一个原因,三十功名尘与土,这个三十

  • 宝物藏心 人间希珍 武昌红巷美术馆明代隆庆荷塘野趣五彩大笔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笔海是古人文房用具中的一种,其功用与笔筒相近,为插放毛笔之用。但其直径比一般笔筒粗很多,体量大很多,故名为“笔海”。隆庆是明代第十二位皇帝,庙号穆宗,年号隆庆,名朱载坖,坖(ji)同忌。大明王朝到了隆庆,终于出了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皇帝,隆庆是位好皇帝,他在位期间,整顿内宫,驱逐道士,被嘉靖弄得乌烟瘴

  • 秦国的“既要又要”:既要商业繁荣,又要加强监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国抑制私人商业,秦国当时的繁荣,秦朝加强经济治理的措施

    小炒一直也这么认为,直到最近读了刘三解编撰的《秦砖》,才知道,秦国是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国家。秦国一直想的,不是让商业消失,而是驯服商业。1商业活跃秦国见于史册的大商人,除了吕不韦外,还有《史记·货殖列传》里的乌氏倮和巴寡妇清。乌氏倮在养了大量牛羊,然后将牛羊换成奇珍异宝,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富商。秦始

  • 满江红的神展开——金朝末年也有个屡破蒙军的“岳武穆”|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金战争中,岳飞挽狂澜于既倒,而金蒙战争中,也有一个人一度改变战争节奏,让天下无敌的蒙古军大吃苦头,而此人的生平与岳飞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实在值得一写,值得一读。请输入标题 bcdef本文欢迎转载。电影《满江红》引发了坊间热议,岳飞作为民族英雄之本来面目也终于回到了人们的视觉记忆。只是不知从什么

  • 包青天御前铡刀真的存在吗?没有先斩后奏之权!揭秘宋朝司法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包拯铡刀,历史上的包青天真的有三把铡刀吗,宋朝的包青天是几品官

    考虑到中国式人情和道德观念,为了避免“官官、官商相护”。在司法层面就必须以史为鉴,合乎人间正道!所以,我们就必须知道古代中国的司法体系。 最不具“人情”的大宋 各位皆知,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不论你是:孩子上学也好、父母看病也好、商路坦途也罢,要想获得特权,先人一步!离不开两个字:关系。关系如何而来自

  • 色厉内荏的齐灵公:挑衅晋国却被晋军吓得临阵脱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国齐灵公,齐灵公的性格怎么样,齐灵公有多少个儿子

    公元前573年,晋国上卿栾书和中行偃弑君,姬周即位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同年,郑国跟随楚国进攻宋国,攻占其彭城。次年春季,晋国率领诸侯围攻彭城,收复彭城,还给了宋国。接着,晋军进攻齐国,因为这次晋国召集诸侯出兵进攻彭城,齐国没有出兵。齐灵公此时还没有信心对抗晋国,就将太子光送去晋国为质,以作认错和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