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为什么搞科举制?隋唐的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为什么搞科举制?隋唐的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4 更新时间:2024/2/9 17:09:38

隋文帝父子特别爱“折腾”,隋朝虽然只有短短38个秋,可贡献却不少,除了在基建方面修大兴城长安、建东都洛阳、筑大运河外;还在上层建筑上出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的“发明者”隋文帝父子,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用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先进性不言而喻。

那么,隋文帝父子为什么要搞科举制?有哪些进步性和国际影响力?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科举考试

“九品中正制”,门阀垄断官场

科举制之前的人才选拔是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九等。

朝廷设置“大中正”,各郡设置“中正”,用这些既“中”又“正”的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最低的“下下品”到最高的“上上品”,一共九个等级。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是直接推荐,不考试。比如反抗隋炀帝的积极分子杨玄感,他的出道是凭借父亲杨素的军功,直接被推荐做二品高官“柱国”的。

用现在的视觉看,没经过考试得到的官位,一定不公平!

确实如此!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大权在门阀的代言人“中正官”手里,代表朝廷的吏部也只能按照各地大小中正官报上来的选拔和评定材料任用。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崔、卢,南方的王、谢子弟,乳臭未干就成为高官,他们做官根本不需要竞争,甚至连起码的文化修养都不需要!

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例,他是“官二代”+“富二代”,在当时就有“王与马公天下”之称,“中正官”推荐的当然是“上品”,直接出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人家不是靠军事才能出神入化,而是靠拼爹。

再如名门望族的谢安,年轻时靠举荐直接做官,做了一个月就辞职不干了,直到40多岁,因战争需要又东山再起,后来出任宰相。

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门阀垄断了官场,能被评上“上品”的人才不是水平高,而是家境不一般!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改革派人物隋文帝首试科举考试

所谓科举,“科”就是分科考试;“举”就是选拔人才。

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公元598年,隋文帝宣布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二科,前者考核德行,后者考核才能。看来古代统治者对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渴望。

他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史按这二科举荐人才,这被看作是科举制的开始。

科举考场

科举制度的结果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之前,当官靠举荐,只要有权有势,不愁没官做,至于德、才,统统可以造假。

隋唐时期,常见的科目主要有明经科、进士科、秀才科。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最简单

明经科主要考对某一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最简单。

比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只要填了“不亦乐乎”就能得分;

再如《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 )”,只要填“不预则废”就得分。

明经科有标准答案,属于填空题,只要死记硬背,鹦鹉学舌,不需要领会,就能得分。因此,通过这一科的占比最大,可是性价比不高。

狄仁杰像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是通过明经科的。

《旧唐书》这样记载:“(狄仁杰)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来,狄仁杰考中了明经,朝廷授予他汴州判佐的职位。

科举制施行后,很多人笑了。它冲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不仅只有王家、谢家可以做官,寻常百姓通过考试也可以。那些目不识丁的官二代再也不能作威作福了。

进士科主要考对时政的看法,难易适中

一般认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考试,根据“试策”取士,作为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所谓“试策”,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应对方略。

杜甫像

杜甫之所以选择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实属无奈,因为他考了两次进士科都落榜。

《新唐书》记载到:“举进士不中地,困长安。”杜甫应进士科没考中,困局于长安。

于是,杜甫只好选择明经科先混个文凭,管他是不是985呢。

当然,科举考试也有区别,相对于明经科的填空题,容易些;进士科就不那么容易考,到了唐朝,“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50岁考取进士属于年轻的进士;30岁考取明经属于老明经,难易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最难的!

秀才科考治国方略,最难!

隋朝除了明经、进士2科,还有“秀才科”。

秀才科考治国方略!

先考“试策”,再考“杂文”;而进士科只考“试策”,不考“杂文”!

一个“试策”就难道不少英雄汉,主要考治国方略,有经纬大才的姜子牙张良诸葛亮他们或许能考中;除此之外,还考“杂文”,题目往往是模拟名人名篇,难度很大。

秀才科需要应试者具有很高的学识,秀才科太难了!录取标准很高,隋朝37年的历史中共录取了十多个人。

虽然秀才最难考,等级最高,但秀才可遇不可求,通过的几率太小!到唐太宗时便废止了;

后来,好多文人之所以秀才长秀才短的,有语言贿赂的成分,叫得多了就贬值了,成了“生员”的代名词,就像今天称呼年轻女性“美女”,管她是否真的漂亮!

通过科举考试后,还需要职业考试

通过明经科、进士科考试,仅仅相当于一条腿迈进官场,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已。

要想做官,还需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行。

虽然,当时考中的也就是给个县尉、功曹等九品小官,他们在当时政治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科举考试有点像今天的公务员选拔,仅有大学学历不能当公务员,还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度开创了公务员制度的先河。科举制度在18世纪欧洲蒙的时候流入欧洲,形成了近代的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

白居易像

隋唐的科举,除了有规律封是常设科目外,还有“特科”(临时性的)。

什么时候颁布,完全看皇帝的心情,比如“XX杯诗词大会”,白居易就是靠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走大运发迹的,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也成了千古名句。

结语

虽然,科举制度的初心,是打击门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为普通百姓的子弟做官开了个“口子”:贵族和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第关系做官;普通子弟经过科举考试做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样是谋反篡位,为什么'曹魏篡汉'在后世的名声要好于'司马篡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谋反和篡位,历史上的谋反有成功的吗,历史十位篡位皇帝

    东汉后期,礼崩乐坏,各路诸侯扰乱天下,是曹操东征西讨一点一点打下来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名义上可以算是东汉的柱国大臣,有中兴社稷之功了--虽然最后结局是兴到自己家了。但司马氏虽说也是重臣,但当时曹魏的版图在曹操时代已经形成,虽然几次阻止诸葛孔明的北伐,有安邦定国之功,

  • 解读武则天:被皇帝漠视了十四年的小侍女,成年后被太子看上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她在十四岁,还是少女时期,就进入了皇宫里面,但她直到二十七岁,依然没有得到太宗皇帝的宠幸。因为她并不是太宗皇帝喜欢的女性类型。太宗皇帝喜欢的,是肌肤细白,娇媚多姿的美人,是温顺伺候他的小女人。而武则天,智力非凡,冷静又有野心。她对朝廷上例行的公事,更感兴趣,而且似乎很懂。实属是事业女强人啊。武

  • 南越自愿当藩属国,为啥汉武帝还要发兵征讨?出土的木片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汉是如何收复南越的,南越王对汉朝的评价,汉初南越国

    但赵佗很霸道,只要汉朝有一点动静,他就立马翻脸,并出兵攻打汉朝领地。那么南越国当时真的只想当属国吗?2004年广东出土了一口古井,专家挖出了一百多个木片,经过对其的破译,了解了南越的真实面貌。从其中可见,赵佗的女儿自称是公主,这就意味她将父亲当成是“武帝”,而不是南越王,这可是赤裸裸的无视汉朝。在这

  • 隋朝一统四个步骤,一举消灭南方地方势力,中央与地方博弈完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朝一共多少年,隋朝地图完整版,隋朝到今年有多少年

    隋平陈仅用时一月多,在地方拥有强大实力的宗族土豪在此过程中基本没有反抗,其原因即在于陈政权未能整合地方社会。但隋的快速平陈,仅灭中央政权而已,南方地方社会仍为宗族土豪所掌握,他们和汉魏六朝以来士人政治下形成的地方世家大族一起成了隋政权整合南方地方时所要面临的问题。隋灭陈后的南方统治措施,史书记载:苏

  • 隋朝第一条好汉李元霸VS宇文成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书中根据武力情况,对各好汉进行了排名。今天要讲的是排名前二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先来了解下两个选手的基本情况。01 第一位条好汉李元霸影视剧《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王宝强饰演)李元霸出场时,才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他的武器是两柄铁锤,重八百斤。不要小瞧这个看起来病怏怏的身体,骨

  • 西晋人物 - 王昶的诫子书:魏末晋初士人混官场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昶个人简介,王昶诫子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王昶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王昶很年轻的时候,就与同郡老乡王凌都很知名(淮南三叛第一叛,魏朝司空王凌)。王凌年长,王昶把他当哥哥对待。衣赐履说:太原王氏,分为两枝,一枝是祁县王氏,王凌及其著名的叔父王允,都出自这枝儿;另一枝是晋阳王氏,在魏晋时期极为显赫,王昶出自这枝儿。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是否存在血缘

  • 陈胜起义后,秦所灭六国纷纷“复立”是咋回事?-父子读西汉(5)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胜吴广起义到推翻秦朝用了几年,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秦统一多少年

    文/松鼠爸爸(注:头条APP里打开此文后,可点击右上角“耳机”自动播放语音)陈胜的张楚政权一开始很顺利,一连夺得很多城池,但很快,队伍有点失控了。[var1]因为不久,他这个楚王下面,就冒出三个王:赵王、燕王、魏王。自封赵王的,是受陈胜之命攻打赵地的部下武臣;自封燕王的,是受命平定燕国旧地的武臣部下

  • 专家打开李建成墓,墓志铭1字被涂改,明白李世民真正为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与李建成唐朝由李渊创建,当时的太子是李建成而并非李世民!虽然很多小说演义都说李建成没啥能耐,能力不如李世民,但是我们通过各种史料分析,可以发现,李建成这个人,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能力并不输于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立下了大功,多次为唐朝出生入死,但事

  • 邓艾为何敢冒奇险偷渡阴平?因为蜀汉早有魏国的内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邓艾偷渡阴平灭蜀的路上吃啥,三国演义邓艾偷渡阴平,邓艾偷袭阴平为什么可以成功

    谯周劝说刘禅投降的事非常出名,但有可能谯周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卖蜀国了。钟会、邓艾的伐蜀成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而且邓艾在这件事的表现上尤为奇怪。原本邓艾极其反对伐蜀,最后却被司马昭逼着赶鸭子上架。按理说这种被逼上战场的将军应该会消极怠工来减小损失,并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然而邓艾却冒着后勤断绝全军覆没

  • 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碑上刻有55个字,揭开了李世民的为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李建成是什么关系,李建成李世民墓志铭

    唐朝的繁盛,让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对唐朝的历史文化充满兴趣。玄武门事件改变了整个唐朝的演变趋势,因此人们对唐朝的玄武门事件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同时,大家也对李建成的命运遭遇有着或同情或质疑的态度。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对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表示理解和赞同,特别是李建成的墓在西安出土之后,其墓碑上的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