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239 更新时间:2024/2/9 17:10:13

这个美称,充分体现出人们对此时代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政治景象的高度赞美,对当时朝廷执政者励精图治、心系苍生的认可。

后人多论贞观年间,唐太宗仁治政策下的累累硕果,但在走向皇位的路上,李世民也并非一帆风顺。

公元598年,在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李渊与妻子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出生了。

据民间相传,当时李家门外有一算命先生对李渊说:“您一看就是贵人,贵人必有贵子,并且我看这孩子身姿如龙凤,长大后必能济世安民。”算命先生言语上下,无不暗示着李世民有天子之命。

起初这话李渊听了十分高兴,但转念又开始担心,这种话传出去,会让李家背上谋反的罪名,于是就想着怎样处置这个算命先生,但正在他琢磨之际,算命先生竟然凭空消失了。

反正不管当初流传的戏谈如何,历史证明李世民确实当上了皇帝。

倾囊相助 拥父成王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社会动荡,地方起义此起彼伏。当时作为太原太守的李渊,也不堪这般民不聊生,但也无能为力。

这时李世民目光独具,知道父亲左右为难,于是一向兢兢业业的他,萌生了起兵夺权、灭旧隋建新朝的想法。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

某天,正为纷繁政务而日夜奔波的李渊,在深夜见到了来“解铃”的李世民:“父亲勤加工作,为隋效力,但我认为当下的起义军是镇压不完的,如果哪天您没有做到位还难免落得罪名。不如加入反隋的大军,解放百姓,自立为王。”

这话让李渊比较意外,但内心更多欣慰:意外的是自己认为最为老实的二子,竟然会说出“造反”这种话,但又欣慰于这种话与自己现在的想法不谋而合。心想:果然是父子一心,最懂我的非世民莫属了!于是李渊叫来密友亲臣一同商议反隋大计。

数月的筹备后,李渊起兵晋阳。但不久就遭遇了第一次危机:李渊手下王、高二人勾结突厥谋反,想要在太原围剿李氏,夺取兵权。

但勾结共事大多毁于猜忌多疑,李世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献一计化解了这次危机。

当时突厥大军正往此地赶路,还不知道王、高二人已经被揭发,乱刀砍死在城中,还是继续之前的计划,待彼时进攻,掠夺城中物资。

处理完内奸的李渊紧急召集众人,商量对策。

手下谋士多建议求外援或死守这两种政策,但造反这事,若找同盟恐怕会造成内讧,最后两败俱伤;若严防死守,为这种意外事件消耗我方兵力,也不是个办法。

这时候,熟读各种兵法军书的李世民站了出来,说道:

“突厥在边境蛰伏多年,这次突然参与动乱可能不是冲着权力而来。只要我们大开城门,将粮草物资放在大路两边,将兵力都部署在暗处,上演一出“空城计”,他们不熟地理,断不敢贸然进入。就算进入,在城里我方也能就着窄巷,大破敌军。”

李渊一听,是个好计策!于是告诉手下撤去城墙守卫,大开城门。

第二天一早,远道而来的突厥人见城楼上空无一人,旗子没有半只,于是都纷纷驻足,不敢贸然进入。

当日下午,还未接到消息的突厥按耐不住,抢夺了几个城外的村子就离开了。

这件事情之后,李渊更是经常听取李世民的建议,但对于向来保守的父亲来说,李世民有时候的想法却很难为父亲所接受。

行军霍邑之初,天降大雨,徒步困难。再加上当时南方刘武周的反叛,局势动荡不安,让李渊有了退守太原的想法。

这时李世民看出了李渊的犹豫,便进言:“此地虽说地势险峻,看上去不太好攻守,但是这里粮草丰富,而且我李家驻军也深得民心。若此时撤退,难免民心涣散,并且蠢蠢欲动的突厥可能会和南方叛军来个前后夹击。还请父亲坚持进兵,不要退缩。”

李世民怀着炽热之心进言,但此时的李渊,却更加皱起了眉头。

到了晚上,李世民越想越担心,怕一路以来的努力功亏一篑,于是便跑到父亲营帐外大哭。

听到哭声的李渊出门安慰,李世民便啼哭着说:“不想孩儿在此伤心惊扰了父亲。但是我一想到您要撤退就不免为百姓而寒心。而且若到了那时被人围剿,只能是自生自灭,无可求援了。”

这时李渊一边欣慰于儿子真的是在为李家未来着想,又想通了撤退的真实后果,便改变了主意,并且答应让李世民带头进军。

不久后,李渊攻下了霍邑。突破了这一难关让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大军直奔长安城。

公元618年,唐军攻下京城,唐高祖李渊登基,立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

封长子李建成为息王,二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古代王位的传承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李渊登基之后不久,长子李建成顺理成章地被立为了太子。

但古来皇子多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到了李家的时代也不例外。

太子不义 逼上“梁山”

李世民在李渊起义这一路上劳苦功高,尽心尽力,就因为自己排行老二,即将无缘皇位。

李渊也曾想这样对不起世民,同时也怕他怨恨自己,重现弑父杀兄的历史,但又转念认为一向忠厚老实的二儿子,应该干不出这样的事,于是经常自我矛盾。

但我想说:别忘了,一向老实的儿子李世民,可是第一个站出来劝你谋反的人。

按常理来说,立了太子当皇帝的就要尽量拥护,消除太子登基路上的隐患:比如将其他儿子封得远一点。但李渊不知是自觉有愧,还是真的为了开唐之后的社稷安危,迟迟没有收回李世民手上的兵权。

实话说,李世民在李建成当上太子之初并没有加害他的意思,但是,有哪个宽厚之人能禁得住兄弟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呢?

太子见二弟手上权利越来越大,常年为国出力,四处平息战乱,并且每次回来必向皇帝请功,便日夜担忧,担心李世民总有一天会功高震主,父皇立他为太子,于是太子李建成想联合弟弟李元吉先置人于死地。

某天,李渊带三个儿子一起去城南狩猎,太子偷偷将秦王的马,换成了自己精挑细选的胡马。此马性情刚烈,越是加鞭越会暴躁,若是骑乘之人技术不精,很容易被摔成伤残。

李建成看着骑马飞奔在前的二弟,与李元吉对视一眼,不禁嘴角一扬。

但出人意料的是,此马虽说狂躁,但在李世民的鞭策下,仿佛掌握了节奏一般跃上跃下。

李世民凭着自身的骑乘技术,有几次看似险些摔下,但都又轻巧地掠过地面,坐回马背上,李世民这般姿态看得李渊连连叫好。

看此事不成的太子,又教唆妃子在李渊耳边说道:秦王行为不端,屡次企图篡位。

并且在李世民又一次出征凯旋回宫之后,大办庆(鸿)功(门)宴,想毒杀李世民。

而从围猎归来之后就一直提防太子的李世民,在宴会上只是喝了一点酒,便以事务繁忙为由回去了,但这杯酒确实是有毒的,并且差点要了他的命。

之后几月,屡立战功的李世民被皇帝李渊加封为“天策上将”,这个意思就是可能永远也不会收回他的兵权,让他一直保卫国家。

但这几年来,李世民势力逐渐扩大,再加上兄弟们这般逼迫,野心也按耐不住了。

武德九年六月,李渊因大臣上奏说近日太白星在夜空异常活跃、有不祥之兆,召见李世民,但李世民就此密谈,一举上报了太子与齐王的所作所为,说太子失德,淫乱后宫,并且二人不止一次加害自己。

李渊听了这话,不仅一下推翻了脑海里三个儿子和和气气的场景,而且忽然明白了为何一向安静的妃子,最近反倒开始抱怨起自己的儿子来了。

但他觉得二儿子现在功高,说的话不能轻信,于是想隔天叫来太子和齐王,让他们三人一起对质。

当晚,太子从线人口中得知,明天父皇要让兄弟三人对质,筹备兵变已经许久了的他终于开始动身了。

他找来弟弟齐王密谋,想在明天秦王的必经之路上设伏,杀掉李世民。于是连夜备兵,准备埋伏于玄武门后面。

但人才众多的秦王,一方有人先一步料到太子会谋反,于是提前买通了玄武门守卫,并且比他们早一个时辰带兵进驻玄武门。

等到太子和齐王带兵进入玄武门之后,察觉周遭侍卫与计划不一致,于是想到守卫可能叛变,此时想快速撤回,但为时已晚,秦王从右侧杀出,一箭射太子于马下,后两军开战,李元吉死于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刀下。

还未察觉异常的李渊,想派人去查看一下儿子们为何还不到,但太监刚一出门就被拦下,李世民及其手下大将佩剑而入。

李世民如实告诉了李渊自己的所作所为,李渊也在此时明白了,自己确实没有处理好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承认了太子与齐王的种种罪行之后,拿起玉玺,交给了李世民。

盛世由此 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六月六日,唐高祖李渊宣布退位,当上了太上皇,退居大安宫。

在登基大典举行之前,李世民首先以皇族之礼厚葬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并追封谥号。

葬礼当日,李世民当着众多贤臣武士的面痛哭了一顿;回宫之后,他以太子的身份慰问了父亲李渊,并且又加派了许多人守在李渊身边,并嘱咐要事事上心,好生照顾。

此时的李渊年事已高,两鬓斑白,也只能自己慢慢地接受这个现实。

九月四日,28岁的李世民登基,续年号武德,第二年改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政廉明,广纳贤臣。就算当时的他身边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谋士,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等武官,他也想再多招人才为己所用。

某天杜如晦向李世民举荐了前太子手下魏征,说此人见识颇广,善于进谏。

李世民早期就听闻此人能力超常,一直编入麾下,苦于没有机会,这下自己掌权,又逢爱臣举荐,于是即刻召魏征进宫。

此后,善于劝诫的魏征效力皇室,倾心辅佐。

十年之后,李世民最喜欢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陪嫁的嫁妆好几马车,宝贝价值连城。

虽说李世民对女儿疼爱有加,陪嫁多了点也是人之常情,但这时候魏征站了出来,说:“臣觉得这样不妥。当年您的妹妹永嘉公主出嫁的时候,陪嫁的嫁妆也不过是您女儿的三成,您这样大张旗鼓未免过分了些。”

于是李世民大悟,将嫁妆削减到了合适的分量,并且事后对魏征加以赏赐。

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每每想起就流泪,于是就有了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就是我的镜子,现在失去了他我无比痛心!”

李世民除了在人才上费尽心思,在制度上也去芜存菁:

政治上,延续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对应朝廷政令的起草、审核、执行,三个部门相互制衡。

经济上,吸取隋末“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教训,运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减轻农民赋税,用民避开农时。继承均田制,但为了大兴经济,于是李世民颁布新法令,让百姓自发开垦荒地,并且开垦荒地为农民自有。

这极大激发了农民的耕种热情,农业经济的繁荣为后期大唐整个社会的繁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外交上,与邻国交好,把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与吐蕃和亲。并且与外来交流人员友好相待,让繁荣的大唐文化晕染了周边国家。

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很快的发展了起来,出现了百姓夜不闭户,生活祥和的景象。

某天,坐拥大好江山的李世民,在高墙上与算命大师袁天罡、李淳风谈话:“今天叫二位前来,就是想闲聊几句,虽然眼下这般盛景,但王朝哪有不亡之时,不知二位觉得,我大唐何时会亡呢?”

只见李淳风咬紧嘴唇默不作声,袁天罡开口说:“猪上树时。”李世民听了,先是与袁天罡对视了一番,而后开怀大笑。

袁天罡知道但此时的李世民未明白其中真意,但若一语道破天机难免招致祸患。

根据后来的历史可知,这里的“猪”指的是天佑年间势力庞大的一方藩王朱温,“上树”是指上了“李”树,最后朱温从唐昭宗手里夺取皇位,唐朝正式灭亡。

但当时风水大师能说出“猪上树时”这四个字,可能也包含了对此时盛世的无限期望吧。

这个存在289年,历时21帝的封建王朝,在历史长卷上,通过各代皇帝执笔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华丽篇章。

更多文章

  • 战国时代有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张仪为什么反对占领巴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根据史书记载,张仪反对占领巴蜀时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var1]总结来说,张仪反对占领巴蜀的公开理

  • 看了李白的账单来源,才发现他是“粉丝经济的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除了会写诗之外,还很会忽悠人,首先被忽悠过来的便是杜甫,虽说两人在年纪上差了十多岁,但是偶像的光环又岂是可以用年纪来衡量的。所以很快便上了李白的贼船,一路上跟在李白屁股后面跑,据说当时李白、杜甫、高适三人还搞了个组合,白天在山间狩猎游玩,晚上就在院子里架火烤兔子,一边喝酒,一边谈诗论道,再或者三

  • 科举之路之难,诗仙李白没有资格参加,诗圣杜甫终其一生未考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 不允许女性参加科举考试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共识,这源于强烈的男权意识。在古代,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2、罪犯及其后代罪犯是指那些犯过罪的人,这样的人在古代社会不被正统观念所认可,天下人人都看不起他们。3、 捕快出乎意料的是,捕快也受到限制,甚至非常严厉。首先,捕快本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后代

  • 晋阳之战的始末——春秋末期四大世族的权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阳和莅阳是同母吗,晋阳之战,北周北齐晋阳之战

    [var1]图一 春秋末期局势图智氏以大欺小,魏韩忍让,赵氏反抗事情的导火索其实是勾践灭吴后北上称王,这件事自然让久据中原称霸的晋国很是不爽,这最不高兴的当属智氏的族长智瑶。智瑶出生高贵,一生顺遂,且心高气傲,仗着自己颇有几分文采就看不起旁人,通常情况下,大家看在智氏的面子上,自然是无人敢忤逆他的,

  • 被骂得最惨的唐代大诗人是谁?历史要一分为二地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他叫宋之问,《旧唐书》描述他被赐死时的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既描写了宋之问怕死的表现,吓得汗流浃背,来回踱步,连家事都没有办法安排了,也间接说明

  • 秦国出了个奇怪的“叛徒”,一句话说出秦国最终能超过晋国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国为什么打不过晋国,晋国不分家秦国能统一天下吗,秦国和晋国对抗哪个比较厉害

    [var1][var1]说这个“叛徒”奇怪,就是因为他虽然投奔晋国,却还是心向秦国,并且用一句话说出了秦国最终能超过晋国的秘密,晋国国君听到后当场就傻眼了,因为他实在找不到辩驳的理由。到底怎么回事呢?秦景公在位时期,天下还是以晋楚争霸为主的。到了景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8年的迁延之役后,晋国一代英主

  • 瞎指挥,看看唐玄宗是怎么玩没了三员大将把自己玩到蜀地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老板遇到问题很困扰的时候,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小问题,我能搞定,那么老板通常都会很高兴,把这事交给你去办。于是唐玄宗愉快地将这事交给了封常清去办。封常清,盛唐名将,善于治军,这也是他敢接活的底气,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次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第一,当时朝廷根本无兵可用,只能临时招了些市井无赖,而且敌军压境,根

  • 为什么说孔子是最早的“六边形战士”,除了六艺外,武力值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子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揭秘孔子在现实中的战斗力,如何评价孔子的六艺

    [var1]史书记载,孔子精通六艺,是非常有名的“六边形战士”,特长众多。而且孔子是名将之后,学生中不乏勇猛善战者,自己也是生得人高马大,武力值颇高。01孔子:最早的六边形战士,精通六艺“六边形战士”一词最早出自日本的二次元动漫,是对各方面能力值拉满的人物的别称,代指一个人擅长多种领域特长,十分全能

  • 萨曼帝国:源自波斯却对突厥影响千年的重要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从850~875年,由历中上的古粟特人后裔组成的本地伊朗人,逐渐从阿拉伯人手中接过了统治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权力,由此而形成了由纯伊朗人组成的萨曼王朝。875~999年,萨曼王朝以布哈拉为首都,成为河中地区的统治者。至于这种统治权力的转移,并非经过了暴力或者革命,而是发生在哈里发的内部机构。萨曼

  • 齐国灭宋后,遭到五国伐齐,为什么赵国消灭中山国却没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国和赵国哪个强大,赵国齐国交战次数,齐国与赵国的利害关系用成语概括

    [var1]后来,中山桓公成功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这无疑成为了赵国的心腹大患。到了公元前296年,胡服骑射后的赵国终于彻底消灭了中山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齐国灭宋后引起了五国伐齐,赵国消灭中山国却能平安无事呢?一具体来说,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国发生内乱的机会,齐国派遣大军消灭了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