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斯-无德到极致的才子

李斯-无德到极致的才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4 更新时间:2024/1/16 4:24:40

游戏中的李斯形象

先说李斯之才。

(为了能说得更清楚,我分为前后两部分来说。)

秦统一中国前

李斯在荀子主持的齐国稷下学宫毕业后,斟酌再三,决定到秦国去。到了秦国以后,李斯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建议秦王统一中国

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这就更加坚定了秦王统一天下的决心。

二、灭六国

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秦王听取李斯的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花重金去收买、贿赂、离间六国君臣,让他们内战,加速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他又被封为客卿。

三、谏逐客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

秦始皇画像

秦统一中国后

一、废分封,置郡县

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周朝八百年来的分封制被废除,皇帝的中央集权从此开始,直到清朝灭亡,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二、书同文

之后,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三、统一度量衡

李斯还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李斯就将度制以寸、尺、丈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四、统一货币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

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五、刻石记功

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李斯的《会稽刻石》多么漂亮的字体

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他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始皇也给了李斯最高的地位,李斯儿子娶的全是公主,李斯女儿全部嫁给王子。

再说李斯的德

一、背叛祖国——楚国

李斯本是楚国人,出生于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 。年轻时,李斯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到了秦国,他就建议秦王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六国中当然包括他的祖国——楚国。

二、背叛好友——害死韩非

他的同学兼好友韩非在韩国受到排挤,也到秦国谋取功名富贵,秦王此前读过韩非的书《五蠹》《八奸》等,是韩非的铁粉,李斯的第一谋士的位置受到威胁,便于姚贾一起,利用韩非“先伐赵,缓伐韩”的主张,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这意思就是说,韩非终究是韩国公子,他并非真心为秦国着想,这么有才华的人,秦国不能任用,不如杀了,以免被敌国所用。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其实,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三、背叛师门——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吹捧秦始皇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国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第二天就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大量史籍被焚毁。

四、背叛知己——协同赵高,立胡亥为二世

秦始皇第四次东巡,带着自己喜爱的小儿子胡亥一起去的。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秦始皇就病倒了。

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赵高与胡亥关系最密切,立胡亥为帝,赵高就可以左右皇帝,李斯本来不支持胡亥继位,而是与秦始皇一样,拥立长子扶苏。赵高劝李斯说,你要想想,“与蒙恬相比,你和他谁更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更深谋远虑、天下百姓更拥戴谁?最重要的是,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更好?”在官位和利益面前,李斯就背叛了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的亲家秦始皇,不再坚持始皇的遗诏,而是与赵高一起确立了胡亥的皇位,并假传诏书令蒙恬蒙毅兄弟和扶苏自杀。扶苏不辨真假,遵诏自杀,蒙氏兄弟因怀疑诏书的真实性,没有奉诏。后来蒙氏兄弟也被赵高害死。而李斯为了一己之私,成了助纣为虐的帮手。

扶苏 剧照

蒙恬 剧照

胡亥 剧照

李斯之死

赵高为了独揽大权,一步一步给李斯下套,让李斯失去二世的信任和喜爱,终于在时机成熟时,奏告李斯意欲谋反,李斯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而死,并夷灭三族。在押赴刑场的路上,李斯与同判死刑的次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死到临头,李斯才明白名缰利锁的含义,才想到普通人生活的美好。

有人曾一针见血地评价李斯说:“他是没有是非、没有祖国(楚国)、没有君主(辜负秦始皇信任,参与矫诏杀死皇位继承人扶苏),只有个人利益。”古人还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要说的是,李斯是一个无德至极的才子。

有句新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流氓有了文化,小到害人,大到害国。但善恶到头终有报,最后必然要害到自己身上,不信,请看看李斯的下场。

李斯之死剧照

更多文章

  • 李斯功勋卓著,身居相国,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善终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先来看一下李斯最初的状态,他并没有很好地出身,当然也不算差劲,在那种乱世下还能够做一个小小的官职,能够以此谋生,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事情了,李斯也很满足这一切,日子就这样平淡的度过着,然而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却改变了他原有的想法。这件事也很出名,就是李斯在看管仓库的时候,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生物,都在为了生

  • 人心散了,“纵”队不好带了-为何秦昭王中后期合纵再难起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合纵攻秦总共几次,六国合纵,合纵最新消息

    列国攻齐之时,楚国与众不同,选择与齐结盟,是唯一支持齐闵王的国家。可惜后来淖齿头脑发热,虐杀了齐闵王,使得齐人集体反楚,在杀死淖齿后,拥立太子法章成为新王。列国反齐之际,楚国就站在了天下诸侯的对立面;现在连齐国都已反楚,楚国凭什么再来合纵?[var1]当前,曾经与秦国共同称帝的齐国,正被燕人攻占了大

  • 杨仪深受诸葛亮信任,为何刘禅没让他接任丞相,反而将其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得意忘形,诸葛孔明在世早已看透了杨仪的心胸,以防小人得志却下了一道密奏,让蒋琬担重任。史载:“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于是,杨仪不甘落于蒋琬之下,便谗言费祎,口出叛逆。这件事被刘禅知道了,第一时间就将杨仪革职查办,考虑到他的功绩并没有就地正法,而是把他贬为庶人。但杨仪好

  • 三国时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曹睿(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紧接上期)制订《新律》前面聊了曹睿的武功,下面聊聊曹睿的文治。曹睿从小就对刑律感兴趣,其继位后在完善刑律上做了许多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制订《新律》。此前魏国一直使用的是汉律,汉律体系太过庞杂,包含了从西汉时萧何《九章律》起,到叔孙通、张汤、赵禹、鲍公和其他人增加、新撰的法令共906卷。这么多的内容

  • 从秦赵两国看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输的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其导火线是赵孝成王听信平原君接纳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投降,赵国虎口夺食,占有秦国的胜利果实,被司马迁批评为"利令智昏"。实质上,赵韩唇齿相依,赵救韩,实为自保。[var1]事情的一开始是这样的,

  • 李牧破匈奴,只守不攻,看赵国名将李牧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讲我们进入始皇帝三年(前244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有3件大事:一是秦国爆发饥荒,二是蒙骜伐韩,夺取12座城邑,三是赵悼襄王任命李牧为将,攻打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这一年的秦国,郑国渠刚刚开工不久,所以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容易遭受干旱的影响。等到将来郑国渠完工,两大天府也就如虎添翼了。饥荒

  • 信陵君的名望怎么炼成的?养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议做,博魏王恩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信陵君与侯嬴的故事,如果信陵君当上魏王会怎么样,魏国人对信陵君的评价

    前边讲到,魏安釐王的立场摇摆不定,明明已经派出了晋鄙统率十万大军开赴邯郸,援赵抗秦,却被秦国一通吓唬,连忙叫停晋鄙,观望一下局势再说。而如果魏国不敢开罪秦国的话,楚国春申君的援军也就没法借道魏国,驰援邯郸了。这个局该怎么破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桥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精彩展开的。《资治通鉴》先简单交代了一

  • 历史上魏国为何在安釐王死后,亡国这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个疯狂应该多少也跟领土面积确实偏小有关,之前三代魏王的经历可能告诉安釐王,无论怎么斡旋在两强之间,最终在两强对抗态势不那么强烈,其中一强对魏国开刀的情况下魏国终究会大亏一波(伊阙之战,宋地被楚国抢)所以安釐王越来越倾向“干一票大的”,伐齐和拔管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魏安釐王晚期迫害失去男

  • 杨修曾是曹操的得力干将,后来何故杀了杨修,背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三国杨修聪明绝顶,杨修是什么人物

    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各人怀着各人的目的,都想在这乱世分一杯羹,捞点油水。有资本拉帮结伙成了一个大集团,没有本事又有点才学的人往往为生活所迫,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几两碎银,投身某个有势力的派别,奉献自已本领,施展自已平身所学,实现自已的人生抱负。有的人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本领报国无门,那实在是有些悲哀,有的人

  • 谋逆也有遗传吗?-闲聊吴国权臣孙峻、孙綝(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吴国君臣合谋诛杀权臣孙綝,看上去是胜券在握,却因有人告密而失败,究竟是谁泄露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呢?有两种说法:一、全皇后。全皇后是全尚的女儿,母亲是孙峻的姐姐。二、全尚的妻子,即孙峻的姐姐,也就是孙綝的从姐。起事前,孙亮先找全尚的儿子黄门侍郎全纪商量,说:“孙綝专权,轻视我。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