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多有历史癖,岳飞精(尽)忠报国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今年春节我跟很多人一样,奔着张艺谋及沈腾、张译、岳云鹏等一帮当红明星的名头走进了电影院。但看完《满江红》令人大跌眼镜,我认为主要有“五大硬伤”:
一是英雄的历史不应被戏说。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早经深入人心,请沈腾、岳云鹏等一帮笑星来演绎历史不够严肃,为了票房打着爱国情怀牌这样的行为不地道,伤害的是民族感情,消解的是爱国热情。
二是历史事实不应被凭空捏造。电影《满江红》的结尾让人大跌眼镜,为了达到电影的喜剧效果,故事反转的特别厉害。
这首壮怀激烈、豪情满怀、气撼山河、感人肺腑 的词《满江红》,竟然让“秦桧”来吟诵,虽然这个“秦桧”看到后来也是替身,但这样的“杜撰”让人难以接受。
三是历史事件不应被篡改。虽然《满江红》一词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如电影里所说,作于岳飞死后的风波亭,因为根本就没有风波亭之说。
也没有作于死的狱中之壁,因为岳飞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但从词的内容来看,这首词应当是岳飞的抗金征途中,既是抒怀也是激励。
四是历史人物命运不应被戏弄。电影《满江红》里的秦桧,已经被升任宰相府总管孙均锁定命运后,竟然没有被杀,这样的结尾不符合常识。
一帮人冒着深仇大恨,最后死得死伤得伤得,眼看着仇人就在眼前,却轻而易举地就这么放了。那么,秦桧真是杀死岳飞的真正凶手?
五是历史悲剧原因不应忽视。杀死岳飞的直接凶手无疑是秦桧,但是幕后最大的凶手却是皇帝赵构。秦桧只不过是执行者,或者说是替罪羊。试想:岳飞当时这样一个显赫的人物怎么可能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说杀就杀了呢?
因为岳飞一直主张北伐中原,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这无疑让赵构对他心怀怨恨。因为如果“二圣”回来了,就根本没有他赵构什么事了。
另外,岳飞大多是自己招的“私人武装”并冠以“岳家军”,这也是官场大忌。因为他的军队只听命于“岳元帅”,眼中不知有朝廷与皇帝,这就给秦桧等奸人留下了口舌。
况且自古以来,就有功高震主之说。岳飞节节胜利,让宋高宗既喜也忧,所以才出现反复无常的情况。
接下来,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怪事”:岳飞在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
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对于宋高宗来说,金人是外患,岳家军是内忧,“攘外必先安内”。
而且议和的前提是必杀岳飞,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所以,不管是以“莫须有”还是其它罪名,岳飞必死。他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春节期间,我们固然不要谈那么严肃的话题,但也不能娱乐至死。要还历史真实面目,否则一味地戏说哪还有历史的真相?又怎么去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