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帝国之谜:秦孝公是否在临死的时候,策划过商鞅之死?

秦帝国之谜:秦孝公是否在临死的时候,策划过商鞅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25 更新时间:2024/2/12 20:01:41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这里秦孝公说道: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这段记载非常的奇怪,按照中国古代王朝家天下的继承模式,秦国的历代国君必须是秦国公室子孙。就算商鞅变法取得空前的成功,就这样把历代祖先创下的430多年秦国基业托付给一个外姓族人,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举国托付,千古君臣典范

不管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剧情演义,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秦孝公和商鞅亲如兄弟胜似兄弟,一点不为过。

[var1]

两个人一起携手二十年变法强秦,没有足够的信任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临死的时候,举国托付,更多的是感谢商鞅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一种礼节上的行为,同时也要看商鞅的表现。

二、道德捆绑商鞅,同时防止权臣篡国

商君作法自毙,连自己住客栈都因为没有铭牌而无法入住。可见,秦国新法已经根基稳固,深入人心。商鞅的作用相对来说正在变小,威胁反而变大。说白了,商鞅变成了秦国的精神领袖。掌握这么大权柄的人,如果心有二心,在秦国发动政变,其后果难料。索性,直接摊牌让大家都知道,我本来就想让商鞅接掌君位,是他不想做君王。这样,如果你后面真的发动政变,发难秦国公室子孙,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var1]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三、暗示继承君王,杀死商鞅

前面说了,商鞅的能力和权力已经足以接掌国家公器,那么作为继承人的秦惠王,你应该怎么做?不需要我这个君父来说了吧。

[var1]

秦孝公肯定是没法杀商鞅,不然秦国的法理道德沦丧,为其他国家所不齿。秦惠文王没有这个顾虑,而且秦惠文王跟商鞅还有私仇(公子虔受劓刑被挖去鼻梁)。个中微妙,自己就能体会出来。

小查点评

对于《战国策》的这段历史记载,小查认为应该是虚构故事,国家公器不可能如此儿戏,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一个不可能给,一个也不可能接受。传统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书中不少篇章内容荒诞,缺乏历史依据,说是历史,其实更多是文学故事。

所以,小查更多的是觉得这段记载是寄托了人们对这对君臣的无限褒奖和怀念。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甲骨文中有夏朝的记录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甲骨文可以提到夏朝吗,甲骨文和夏朝有关吗,甲骨文是在夏朝时期出现的吗

    首先,讨论下甲骨文中到底有没有“夏”字。下图是甲骨文里的一个刻符。上面是个日,下面这个是页(页在甲骨文里就是头的意思)。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头顶烈日,代表“夏”天呢?仅这样解释就下结论,那官司要打到下个世纪的。不过有个证据:夏字的演化。(下图)西周金文里的夏字,头顶上的日字被删掉了,从文字的演变上就解

  • 破杀10几万匈奴的胆小鬼李牧,为何成赵国最后保护神?-读战国74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牧不死赵国会灭吗,赵国李牧一生歼灭多少秦军,赵国第一名将李牧

    文/松鼠爸爸[var1]王翦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jiǎn)率领数十万大军,再次围攻赵都邯郸。就在上一年(前230年),秦王嬴政刚刚灭了韩国,他希望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此时的赵君是末代国君赵王迁,他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全力抵抗秦军。王翦是一位老谋深算、胸有丘壑的名将,他知道邯

  • 这座清代庙宇下为何埋着夏代遗骨?遗骨主人可能是夏朝王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出土的清代砖墙然而,正当大家以为事情可以告一段落时,一个新的发现却让整个发掘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考古人员继续往下挖了一会儿后,又发现了一间房屋基址,房屋中还有3具人骨,分别为1男1女和一个孩童。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周围存在大面积的红烧土,这是土壤经过燃烧后形成的土块,是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广泛使用

  • 此人堪称秦国战神,他若在项羽未必能灭秦,却自杀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var1] 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

  • 相煎何急,孙膑和庞涓的爱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膑庞涓大结局,刘兰芳评书孙膑与庞涓,孙膑庞涓最后一战

    [var1]军事家孙膑孙膑和庞涓都拜历史奇人鬼谷子门下学艺,孙膑是师哥,庞涓是师弟,他们主攻兵法,几年后,都学有所成,孙膑学业技高一筹。但庞涓的名利心很重![var1]庞涓辞别师傅下山中原诸侯魏惠王招贤纳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庞涓便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告辞,想到魏国大展拳脚,获取功名富贵。鬼谷子

  • 神医扁鹊竟因自己的医术高明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名医,医术高超到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事实上也就是他这“起死回生”的医术害了他,让他死于非命。扁鹊真名并非叫扁鹊,而是叫秦缓,秦越人,因其医术高超,人们才称他为扁鹊。真正的扁鹊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传闻是黄帝身边的神医。[var1]话说扁鹊路过虢国的时候,虢国正在举

  • 七王之乱:和景帝争天下的吴王刘濞,曾势如破竹,为何最后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濞和景帝有杀子之仇,景帝平七国之乱,周亚夫死后景帝后悔吗

    [var1]汉景帝刘启继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推行削藩,削藩令一出,诸侯们一片哗然,其中吴王刘濞反应最为强烈,因为他早就在等待这个机会,不仅是为儿子报仇,也是为了和汉景帝刘启争天下。 刘濞的性格:善战之将,桀骜不驯。 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高帝立仲为代王。匈奴攻代,仲不能坚守,弃国间行,走

  • 宁静主演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一个情节特别有争议,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掌柜宁静,宁静金鸡奖红毯,宁静大秦帝国经典片段

    赵军将领无法忍受人吃人再继续下去,宁死不屈的20万赵军不得已才选择投降,一般情况下,降军不是放回去就是归编,可是这次情况特殊,两国交战均以倾举国之力,没有再多的粮食供给敌军了。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将领白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白起的内心深处是想救赵军的,并且已经分了秦军的粮食给赵军,可是他们的粮食也不足

  • 东汉末日:荀彧率众投曹操,公孙上表攻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荀彧离开袁绍的原因,荀彧评价袁绍手下谋士,曹操打袁绍荀彧说的话

    曹操屯兵河内已有多日,见袁绍引众自去,各路人马亦皆解散,料知讨董卓无成,也只得自寻出路。鲍信与曹操为莫逆之交,虽由袁绍上表为济北相,仍然追随曹操。至是,与曹操计议道:“袁绍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恐一董卓未除,一董卓又起;为了将军计,若急切除袁绍,恐亦难能,不如进略大河以南,静待内变,再作计较

  • “猇亭之战”为何称“夷陵之战”?刘备、毛泽东为何都要改地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 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 (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