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君主集权制度的设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明朝统治者不但废除了千年以来的宰相制度,更用锦衣卫和东西两厂控制了大臣的言行举止。
他们对于宗族的威胁也有所防范,因此明代的皇室大多被限制不可参与政事,这种制度虽然保护了明朝皇权的稳固,但也让明朝中后期的皇族大多都是不堪大用之辈,这也是为什么南明历朝的皇帝终究不能光复河山的一个原因。
不过在明朝的诸位王爷中,有一位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还被西方学者称为人道主义的先锋,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朱橚画像
一、颠沛的政治生涯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同母胞弟,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
在朱元璋称帝之后,曾经做出了分封诸王的决定,那时年仅九岁的朱橚被朱元璋封为吴王,其封地在当时是最为富庶的江浙一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对于朱橚还是颇为宠爱的。
但很快,朱元璋的这一决定便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因为吴地不但是朱元璋的发迹之所,更是明朝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不适宜建藩,将这块土地交付给一名藩王显然是存在风险的。
因此,在慎重考虑之后,朱元璋便将朱橚的封地从吴地迁到了北宋都城开封一带,以宋宫故地为府邸,他的封号也从吴王变成了周王。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和自己的哥哥朱棣一样,朱橚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在这一点上,兄弟二人极有可能是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性格,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也不是一个老实的人,带领军队起兵造反,推到元朝,建立明朝,因此兄弟二人不安分守己的性格可以追溯至明太祖。
在到达封地之后,朱橚的不安分就开始展现了,他想要让其他人见识到自己的能力,曾经亲自押送粮草去往北平,还擅自离开封地回到凤阳。
这些举动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他担心朱橚日后会图谋不轨,便将其流放到云南生活了一段时间,本意是让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与能力,好好自省,不要再做出违抗旨意的举动。
从《明太祖实录》:“周王迁镇云南,至日择第居之,应有军民之务,尔英自理之”也可以看出其意。
没过多久,朱元璋见朱橚态度良好,便让他重新返回首都生活,将朱橚在北宋都城的藩事交给世子朱有炖打理,显然,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个不听话的儿子的惩罚,先让他老实呆在自己身边,学会如何处理政事与听皇帝的命令。
朱有炖画像
两年之后,朱元璋见朱橚改过自新,可以独当一面了,便让其回到北宋都城续任藩王,将世子朱有炖召回宫中。
但朱橚表面看起来是个听话顺从的藩王,但是他的内心里并没有吸取教训,他只是想让朱元璋对他放下戒心才表现的那么顺从,但是其对于皇位依然有所觊觎,而且朱元璋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按照明朝的皇位继承制,不是世子朱有炖继承,也不是朱棣朱橚兄弟二人继承,而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这也让朱橚看到了机会。
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橚便开始在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力量,想着有朝一日一举推翻朱允炆成为皇帝,他身边的不少大臣都建议他不要做如此危险的事情,但是朱橚并没有当回事儿。
朱允炆显然也知道几位叔叔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他在登基之后便着手推行严苛的削藩制度。当时他最忌惮的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朱橚作为朱棣的亲弟弟也成为了打击的对象。
朱允炆剧照
朱允炆当时安排李景隆突袭开封府抓住朱橚,之后他又一次被流放到了云南,这一次被流放去云南可与上一次朱元璋流放其去云南大相径庭,朱允炆想要让他的叔叔朱橚知道自己现在是皇帝,不要想着对付自己,后来朱允炆担心他在离自己过于遥远的云南发展自己的势力,又将其押回应天府进行囚禁。
随着朱棣攻破应天,他终于重获自由,王爷身份也得到了恢复。
在回到开封之后,朱橚似乎还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更加想要推翻这个对付自己的小侄子,自己坐上皇位,当然,他的这一想法不出所料的被皇帝朱允炆知道了,在听说朱橚有谋反倾向之后,曾经将他召到北京,在这次会面中,朱允炆表露出了杀机。
虽然同是皇族血脉,可你一心想要推翻我杀掉我,那么任谁都不能不管不顾,但是朱橚在皇帝的面前痛哭流涕地谢罪,并保证自己以后绝无二心,朱允炆也是念在叔侄的情分上,选择原谅了朱橚,朱橚终于保住了性命。
明成祖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起兵造反,攻入应天,成功推翻朱允炆,自号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后,迅速恢复了朱橚的爵位,诏他返回原来的封地,回到开封后,朱橚安心做起了快活王爷,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朱橚就被人指控要起兵谋反。
明成祖知道之后伤心不已,不敢相信自己的弟弟要反自己,但是他没有理智的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给朱橚解释的机会,吃了哑巴亏的朱橚主动把自己的护卫队献还朝廷,保住了性命。
二、致力医学发展
仅从朱橚的政治履历来看,他似乎和历朝历代那些野心有余,能力不足的皇室成员没有什么差别,但他前后两次去往云南生活的经历却让他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色彩,也改变了这个纨绔子弟的一生。
在明朝初年,云南大部都成为了明朝的属地,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和中原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明朝政府采取了任命少数民族土司治理云南的方式,这让当地的发展相对滞后。
大名鼎鼎的沐王府
朱橚在到达云南之后虽然衣食无忧,但他看到身边的百姓却大多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不但经常要忍受饥饿,云南潮湿的气候还让不少人疾病缠身。
而当地也没有足够的医生,百姓对医学知识也近乎一窍不通,这让许多病人很难得到妥善的医治。
看到这一切之后,朱橚便有了编纂医疗书籍的想法。
当时医学典籍大多内容繁杂,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在讲解疾病的病理,虽然其中也有实用的药方,但是普通人在阅读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袖珍方》书影
于是朱橚便找来了自己府上的名医李佰等人,从医书上搜集良方,并将这些药方根据疾病的种类整理成风、寒、暑、湿、伤寒、疟、痢、呕吐、泄泻、霍乱、秘结、咳嗽等81个不同的门类,编纂成《袖珍方》一书。
这本书让百姓们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找到相应的药方集成,然后从中挑选合适的药方,使得自我诊疗的门槛大大下降,对于部分医生而言,这也是更加优秀的入门教材和参考书。
而且当时朱橚还要求李佰等人将一些府上的秘方都编进书中,这对于中国医学理论的发展也是有极大裨益的。
《袖珍方》的问世对我国西南地区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过此时朱橚认识到有必要推出一部内容更加详尽的医学典籍,将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共100余门理论整理起来,并辑录更多的药方,这才能为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普济方》书影
于是在回到开封之后,朱橚征集了许多名医投入到这部典籍的编写之中。
最终一部168卷,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组成的巨著《普济方》成功问世,这也是当时体量最大的医学典籍。
不过由于这本书是多人编写的,因此,其中的内容存在重复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但这并不能掩盖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后来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就多次引用《普济方》的内容,这足以证明朱橚这部巨著的权威性。
三、中国植物学鼻祖
除了在医学发展的贡献之外,朱橚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对于应用植物学的关注。
在云南生活的日子里,他发现当地的百姓经常要面临严重的饥荒,每逢此时他们都会到当地的森林中找寻能够充饥的食物。
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这些植物的毒性和营养价值缺乏清晰的认知,因此每次都有不少人因为误食毒草而丧生,这让朱橚感到十分痛心。
这段经历让他有了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希望能够找出身边所有能够食用的食物,然后将它们辑录成册,这样百姓们在遇到饥荒的年份就可以按照书中的内容采食植物来充饥了,这部图书也因此被命名为《救荒本草》。
如果说《普济方》重在整理综合前人的成就,则《救荒本草》是以开拓新领域见长。
元朝经常战乱,百姓们每日都处于极度惶恐之中,到明初战乱刚停时,人民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吃糠咽菜便成为常事。
百姓们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性的知识,急待加以总结和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和方法。朱橚和他周围的学者们,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进行《救荒本草》的编著的。
《救荒本草》中的插图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朱橚不但在开封建设了一个植物园,还亲自试吃里面生长的众多植物,从中挑选出能够食用的种类。
这位在医学方面很有造诣的藩王,还会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来设计某些食物的解毒方法。
比如他想出用豆叶与有毒植物商陆一同蒸制以消其毒性的制备法。
为了能够方便百姓们阅读理解,朱橚在《救荒本草》中不会叙述这些食物的功效,而是在对其外观的形容上下足了功夫。
他不但要求编者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植株,还找来出色的画工为这本书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让百姓们能够轻松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植物,使其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不少人就是靠着这部书中的内容熬过了一个个荒年。
书中的马齿苋已经成为了常见的野菜种类
为了清晰地描述植物的形态,朱橚对于描述方法也进行了改进,他发现了不同植物在花基数等特征上的差别,这种形容方法和现代的植物学已经十分接近。
这让朱橚成为了世界科学界公认的植物学家。
在《救荒本草》编成之后不但在国内流行开来,其也流传进入了日本。
日本的学者根据这部书籍的内容整理了《救荒植物数十种》、《救荒略》等书籍,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日本百姓度过饥荒的救命书。
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植物的分类和描述方法引发了日本学界的深入思考,日本的现代植物科学也由此发端。
同时此书也对西方学界产生了影响,17世纪末,《救荒本草》传到了日本,它以其内容实用,记事适切,绘图精致的鲜明优点,博得日本学者的青睐和强烈的关注。
进入近代之后,这部成书于明初的著作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
他们惊叹于中国学者对于植物的关注,更醉心于其生动的叙述也插图,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科学史导论》中,对朱橚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朱橚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著名学者李约瑟
洪熙元年,朱橚去世,谥号为”定“,时年六十四岁。
笔者认为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对于朱橚的评价更好地诠释了朱橚,那就是:
朱橚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朱橚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明朝的王爷并非个个酒囊饭袋,其中还是有值得我们敬重的存在的。
注:
本文关于朱橚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明史·太祖诸子传》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