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设厂施粥,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

从设厂施粥,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212 更新时间:2024/2/18 13:53:32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灾年施粥的传统,明朝政府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基础上,从嘉靖年间开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据《明史》记载:“赈粥之法,自世宗始。”

落实到实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需要进行选址进行建厂,对于地址的选择一般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一定要建在灾民集中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多跑路。第二,要各个灾区分散建立,“量村落远近,每数里许辄立一厂,棋布星列,”因为这样能够照顾到更多的灾民。

其次,政府在每个粥厂安排一名总管,负责管理粥厂的日事务,然后两名常簿,负责管理粥厂账目,还有一名司积管理粮食。除了这些政府官吏,每个粥厂还要从当地选取一名粥长协助粥厂的管理。一般只有当地德高望重、家境殷实的人才能担当这个重任,因为他们在当地有一定的号召力,办起事很容易,又不缺吃穿,能避免对粥厂粮食的贪墨。

而粥厂的粮食来源一共有三个,分别是政府拨粮、官员捐粮、民间富家大户捐粮。因为政府的力量是最雄厚的,所以理所当然的是政府拨粮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万历年间,顺天府遭遇重灾,政府调拨了五千担粮食进行援助,解决了灾荒。而这也只是众多个例中的一个,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而到了煮粥施粥的时候,也是要按照一定的流程的,并不是有的影视剧当中呈现的那样,一群人乱糟糟的挤上来盛粥,毫无秩序可言。明政府针对施粥,明确制定了相关的步骤,主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

归纳一下,一共有四个步骤:审户、标识、排序、散粥。先把灾民按照经济条件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施粥,然后给灾民发放“粥票”,作为他们进入粥厂领粥的依据,灾民进入粥厂以后还要按照顺序进行排队,不得拥挤争抢,最后由两个人抬着粥依次分给灾民们。按照这个顺序施粥,基本可以照顾到所有真正需要赈粥的灾民,而且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很少发生争抢踩踏事件。

明朝中后期自实施粥厂制度以来,施粥作为一种临时的救济措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朝乐平县令钟化民曾说:“煮粥乃救荒第一急务,以其能挽垂亡之命,且无不均之叹也。”因为实施起来很简单,而且效果显著,所以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明人钟化民在《救民图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郭家村刘一鹍,既贫且病,属其妻日:与其相守偕亡,莫若自图生计。刘氏泣曰:夫者,妇之天。死则俱死耳!安忍弃乎?至是粥厂星罗,竟得两全。”

因为粥厂制度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救灾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灾的问题,所以除此以外还制定了别的救灾制度,作为配套的措施,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救灾制度和它们所发挥的作用。

调粟

调粟分为“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两种形式,意思就是把粮食从富足的地方运到灾区救灾,或者把百姓安置到未受灾的地区平安度难。但是使用最多的是移粟就民,因为这种方式最高效、成本最低。

根据《明实录》记载:“正统十年七月,减粜河庆仓粜济山陕饥,十二月输河南粟赈陕西饥。”政府运用强制力量,对粮食进行统一的调拨,然后对灾区进行救济,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燃眉之急,帮助灾民们存活下来。

以工代赈

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曾兴修基础设施,招募了一大批失业工人,这样既解决了工人的失业问题,又建设了基础设施,还盘活了国内的经济。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缓和了当时美国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成为当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救灾措施。

而在明朝的时候,明政府就已经知道这么做了。灾难发生以后,明朝政府组织灾民进行兴修道路、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然后发放给这些灾民一定的工钱,这样他们的口粮就有了着落。通过这种方式,既救济了灾民,免得他们生乱,又兴修了利国利民的工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弘治年间,河堤决裂,河南巡抚孙需就曾招募灾民修筑河堤,既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需要,又修好了河堤。

安辑

因为灾民受灾以后,有些人就跑到没有受灾的地方避难,然后就成为了流民。但是古代朝最忌讳的就是流民的存在,因为这样很容易滋生事端,激化社会矛盾。于是明政府就给予这些灾民足够的盘缠,把他们送回原籍。然后再贷给他们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成化二年,巡按河南监察御史娄芳上书皇帝:“今淮、、河南等处人民鬻麦卖男女者沿途成群,价值贱甚,至夷人、番僧亦行收买。乞出内库银帛,赍付巡视都御史设法收赎及禁约边关,不许番僧人等夹带中国人口出境,仍给价赎还原籍,令本处巡抚大臣区画种子、牛具,给予耕种。”然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户部照办。

蠲免、减征

灾年过后,老百姓种地几乎是颗粒无收,但是按照规定,还是需要缴纳赋税,以及承担徭役。在这种时候,老百姓连生存都成了一个难题,很显然无力承担这些赋税徭役。如果政府催逼灾民的话,很容易激起民变,威胁国家的统治。所以明朝政府索性减免灾民们的赋税徭役,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顺利度过灾年。

根据史料记载,洪武四年,西安、庆阳、凤翔三府受灾,一共减免田税十九万三千三百多担粮食。永乐十二年,杭州、嘉兴、苏州等五府受灾,一共免去了四十七万九千多担粮食。通过这些措施,老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不仅保全了性命,而且还有能力进行灾后的建设。

从以上的这些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救济制度的特点。

第一,临时性和长久性结合这是一大亮点,通过赈粥等临时性措施先解决灾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让灾民能活下来。然后再通过借贷生产工具、减免税赋徭役等长远的措施,彻底的完成救济任务。

第二,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结合以调粟为例,输送到灾区的粮食,政府出一大部分,然后鼓励民间进行捐献。就跟今天如果一个地方发生灾难,然后社会各界进行捐助一样,这样能够减轻政府的一部分压力,还可以团结全社会的力量,帮助灾区进行建设。

第三,明规定,有章可循以粥厂的建设为例,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出现的那种混乱的样子,整个过程都是由政府的明文规定。包括哪里建厂,谁负责管理,给哪些人施粥,怎么施粥等,都是可以按照规章有序进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章可循是明朝救灾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粥厂制度可以帮助灾民暂时的有口饭吃,但是这对于老百姓恢复正常生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又想了其他的办法,要么灾民安置到别的地方,给予他们容身之所,要么借给他们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一旦农业能够正常进行,那么灾民的生活就有了指望。然后政府还会减免他们本来应该承担的赋税、徭役,目的就是让他们不用承担太大的压力,早日恢复常态。

临时性和长久性的措施相结合,一起构成了明朝整个救灾制度。它们共同发挥作用,为明朝受灾的灾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帮助明朝政府发展了民生,稳定了局面,加强了统治。所以说,明朝的这一救灾制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反思

明朝这些救灾制度体现的一些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它里面的特色和亮点,对今天我们的救灾工作仍然还有借鉴价值,所以我们仍然要学习和挖掘这些有益的地方。

如果觉得我写的还不错的话,请点个关注吧。

更多文章

  • 蓝玉究竟干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把他生生活剥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蓝玉为什么不反朱元璋,陈宝国版朱元璋杀蓝玉,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会杀蓝玉吗

    (蓝玉画像图)一、蓝玉的成名史明朝建立之前,年轻的蓝玉战功不是太突出,被很多优秀的大臣掩盖了其光芒。随着后期征伐北元、平定西南等战役的接连胜利,让蓝玉在朱元璋面前声名显赫,逐渐成为明朝最耀眼的大将。时值盛年的蓝玉打仗时非常的英勇,领军作战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凭借自己的一腔孤勇和过人的作战策略。在战场上

  • 一个明朝青年一天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明朝败家子,青年生活照片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平常吃什么,穿什么,平常出行做什么,又有什么习俗。今天笔者这篇文章,就以明朝为例,全文以一个明朝人的视角,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一个明朝人一天的生活。正文我叫王狗拴,生于嘉靖二年,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我出生于乡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得病

  • “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造反之路的?真的是天生反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闯王李自成失败原因,甘肃发现闯王李自成墓宝藏,闯王李自成大片免费观看

    当然不是!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其实是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毕竟,一般的农民是不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转而投身战斗的。李自成会造反,正是因为他的日子过得不安稳!李自成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原名鸿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而寺庙是穷人们唯一的出路,因为寺庙里的和尚们可以下山化缘。李自成不得不和很多人一样去庙里出家当

  • 秦桧后人考中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留下两句诗,被后人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桧后人经过岳飞墓时留下两句诗,岳飞的后代和秦桧的后代,岳飞是不是秦桧害死的

    无论是追求贵族还是罪人,在科举的考验面前都是公平的。有些人是罪人的后裔,但他们可以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秦桧的子孙考入状元,路过岳飞墓时,留下了两句诗,受到后人的称赞。一、千古罪人秦桧千百年来,秦桧的罪行得到了中国人的一致认可。现在秦桧是被骂最多的,宋朝的汉奸多,以秦桧为首。因

  • 北宋旱灾频繁,皇上亲自登台祈雨,祈雨之术很独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宋祈雨文,北宋旱灾记录,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研究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是最能稳定民心稳定政局的方法,所以宋太祖在建隆二年、三年亲自登台多次祈雨,展现新的统治者体察民情顺应民心的态度,巩固其统治,真宗时道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北宋统治集团是采用用什么方法祈雨呢?一、景德祈雨法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

  • 宋代科举新变化,国家治理更加制度化,展现官吏特权下的智慧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宋朝科举制度化,行卷是不是宋代科举制度

    即使隋唐出现了科举制度,但是由于这个制度是刚刚诞生的,所以并不是十分完善,另外还有着许多漏洞,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贵族依旧能够享有很大的特权。所以在宋代的时候,科举制度才真正的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有专家和学者将宋代看做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具体表现

  • 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削藩手段高明,明朝藩王迎来人生转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削藩为什么成功了,建文削藩后藩王下场,削藩是要把藩王杀了吗

    经过了几年的征伐,命运之神最终站在了朱棣这边。他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历史上仅有的地方藩王打败中央朝廷的例子。公元1402年,朱棣入主大内,定年号为“永乐”。登基后的朱棣却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因为还有一个心头大患尚未解决。他自己是从藩王起兵才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深知这些藩王们拥有多大的能量。但

  • 明朝一人与东厂西厂锦衣卫不和,创建内行厂权力凌驾两厂一卫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关系,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的区别

    在此种情况之下,所谓的明朝特务组织应运而生,首先是东厂、西厂与锦衣卫,他们构成一张严密的大网笼罩着大明王朝的各个角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在这张大网的笼罩之下,人们必须谨言慎行,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样的机构专门听命于皇帝,成为皇帝巩固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铁血手段,有时候甚至

  • 太子朱标落水,众人跳水救人,朱元璋看到侍卫们衣服靴子后: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即便朱元璋的铁血手腕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但他还是十分爱才和知人善用的。作为皇帝他也十分称职。朱元璋在位期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严惩贪官,在他的努力下,战后的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洪武之治”。然而在洪武13年,朱元璋和他的长子朱标之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铁血暴戾朱元璋由于

  • 穿越到宋朝,一起来体验一下宋朝人结婚都有哪些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穿越到宋朝成为宋朝的太子,穿越宋朝挽救宋朝漫画,女子穿越宋朝和武大郎结婚

    其实,现代人的结婚方式大多数是承袭古代的,所以,就有些习俗而言,是和古人差不了多少的,只不过在细节方面没古代那么繁琐。以宋朝为例,宋朝之前,婚姻习俗都要遵循所谓的“六礼”,即纳彩(说媒)、问名、纳吉(订婚)、纳征(下聘礼)、请期(定日子)、迎亲。当这六道程序全部完成之后,双方才算正儿八经的结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