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出身乞丐的朱元璋,没文化,但是教育皇子却很有一套

出身乞丐的朱元璋,没文化,但是教育皇子却很有一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193 更新时间:2024/1/21 8:27:44

一、皇帝施教

皇帝既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同时作为皇族这个特殊群体最大的宗主,为了确保统治阶层的地位以及皇子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所以非常重视其子弟的教育,考虑到皇子年纪尚轻,于是皇帝经常设法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导。

首先,皇帝利用机会对宗室子弟召集起来进行教育与询问,皇帝以物为例,以史为鉴,教育后代保持简朴的家风。在教育的过程中皇帝非常重视皇子的学业成果,时常以问答的形式考查诸皇子的德性的修养和知识的掌握。

因为诸皇子自幼生长在深宫,只会背诵所学的知识,而不知道其真正的道理。如洪武九年,明太祖问太子与诸王“汝等闻修德进贤之道乎?”太子答到:“每闻儒臣讲说,知其略矣,未领其要。”对于这样的疑问,皇帝通常以自身的经验对其诸子进行解释,让各诸王明白其治国之道、用人之道。

其次,皇帝立言修书教育宗室子弟。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一言一行对宗室子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政务繁忙,与皇子之间相处的时间并不多,而在地方上的藩王更是遥不可及,所以皇帝有时修订书籍来从各个方面对子弟加以规范。诚如朱元璋将古代著名的孝行以及自己艰难起家的经过,制成画册供其后世子孙阅读。

明代前期皇帝为其诸子编书甚多,如明成祖采纳圣贤治国名言,关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主要事例,编书四卷,取名《圣学心法》赐于太子,以提高其政治素养。明宣宗制《帝训》、明宪宗编《文华宝训》等教育宫廷宗室子弟,同时也是诸子出阁讲学的主要参考书籍。

对于各地王府,皇帝多以赐书为主,主要是教育他们安定守法,保卫大明江山的稳固。多以《皇明祖训》、《大诰》等书,如永乐三年,明成祖赐周王等《皇明祖训》,告诫诸藩“皇考所以垂训子孙,至要之道,且在此书。

朝廷常守之可以永安;宗社藩王常守可以常保富贵。朝廷同藩王本同祖宗所出,但能该以祖宗之心为心,则自然各尽其道。”帝赐书的用意则是令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要有非分之想,同时这些赐书也是王府子弟讲学的主要内容。

再次,皇帝建立庞大的皇室藏书,为宗室子弟提供了大量的史籍文献和优越的学习条件。朱元璋立国之初,收集前朝重要典籍,搜罗民间藏书,借鉴元代官府藏书的机制,在宫廷内部建立起皇家藏书的体系。

其藏书范围涉及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藏书地点多设文华殿、文渊殿、大本堂等处,这些地方不仅是藏书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子读书修学的地方,所以正是拥有如此丰富的藏书,为诸王的学习创造了一个非常优越的环境,宗室子弟能够阅读珍贵的文献、书籍来增长见识,同时便与皇帝与宗子之间进行教育、训导。

纵观明代宗室子弟的教育,明代前期诸多皇帝非常重视,无论从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造就了明代前期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皇帝是一国之君,其威慑力不言而喻,所以宗室子弟教育的成功与否,与皇帝的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二、蒙教育

1、后妃教育

皇家子弟从一出生便在深宫内院,朝廷大臣和一般讲读人员无法进入,于是他们的启蒙教育是由太后、皇后或者生母来担任,若在藩王府内则由太妃、王妃等人对诸幼子进行启蒙教育,直到皇子出阁,因此后妃对皇家子弟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后妃对小皇子的教育表现在言传身教。他们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都对小皇子以后的谈吐、习惯乃至人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明太祖皇后马氏最为典型,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教育皇子时十分严格,由于学识渊博,她深知朱熹编撰的《小学》是“真圣人之教法”,是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书籍,适合幼子们学习;她还教育诸王;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好读书,称女诸生”,知道汉王、赵王性格叛逆,于是要求挑选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兼任王府宫僚,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采用古之圣贤的嘉言善行,编成《劝善书》给皇太子和诸王学习,她还教诲皇子。晋国简王新典,生母为太妃尚氏,为人严厉,以礼教教简王新典。庆府安塞王秩灵,靖王季的长子,,使他“遇缙绅学士,质难辨惑,移日不倦”,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简王朱诚泳,终成为著名的诗人。

其次,后妃对皇子的教育严格约束,防止行为不端。皇子从小便是金枝玉叶,身份地位十分特殊,可以约束他们的人员又少,身边从来都是阿谀奉承之人,他们很容易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明代家法十分严厉,自朱元璋时就有《皇明祖训》来约束后代,后妃对于约束幼子们的行为非常有效。

洪武年间,周王从来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但是因为害怕马皇后而勤奋学习。再次,由于皇帝对小皇子的喜爱程度不同,再加上后宫嫔妃为了争宠,因此后妃对于小皇子的人身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永乐晚期,成祖皇帝“多急怒”,王贵妃“曲为调护,自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御驾亲征,郕王监国,皇长子朱见深受命于孙太后立为太子,在孙太后精心照顾和养育之下,太子的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英宗复辟,再次立为太子,到了出阁讲学的年龄,太子朱见深可以“读书音向洪亮,不数遍即作字,运笔有法尤便习骑射至于侍。”

这些成就与孙皇后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关系。

成化年间,万贵妃专宠,先是万贵妃生一皇子,不久便辙薨,然贤妃柏氏所出悼恭太子朱祐极患痘病薨。到皇三子朱佑樘时,大家都重视其成长教育,太皇太后自己抚养皇子,饮食起居亲历亲为,孝宗皇帝这才能够平安成长。

孝定李太后,对神宗、光宗的教育与保护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李太后是神宗皇帝的生母,穆宗去世时神宗尚幼,所以李太后对其幼子呵护有加。神宗即位后长子朱常洛,是由宫女所出,不受喜爱,神宗偏爱郑贵妃所出三皇子朱常洵

因此迟迟不立太子,对朱常洛的读书也漠不关心,但是李太后严格遵守皇明祖训立嫡立长的原则,要求立常洛为太子,于是万历二十九年十月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已经二十岁了。神宗王皇后无子,“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光宗成长期间,王皇后对光宗的照顾与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

后宫女眷对皇室子弟的抚养、教育与皇权的稳固、朝政的平衡以及权力的稳定是密切相关的。纵观历史,事例不鲜,明宣宗朱瞻基知贤而任、爱民如子,这与张皇后自幼年期对宣宗的教育与督导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在宣宗辞世之后,拥立太子朱祁镇为帝,拒绝垂帘听政。

再如思宗朱由检,其母早亡,由二位选侍抚育,熹宗驾崩,张皇后排除万难,力主传位信王;当然我们也无法排除非正常途径入宫的妃子在教育幼子们时所起的负面作用。明朝明确规定皇室不能娶娟,但是许多亲王、藩王还是会偷偷娶娟,有时还是会迷惑于美色,立为王妃,生下王子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女之子,其母不能以身作则,他们的启蒙教育就更是一大难题。说明在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中没有好的榜样供他学习,导致宗室子弟的人格品行下降。同时由于藩王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就藩,朝廷规定藩王不得进京,母子自此相隔,所以有很多的母后对其子弟出现溺爱的表现,放纵子弟的行为。

总之,众皇子世子的基础教育离不开太后、皇后、嫔妃等这些深宫中的女眷,惟有她们以身作则,才能使皇族幼子们健康地长大成人,成为对国家社稷都有用的栋梁。

2、宦官教育

宦官作为封建畸形体制的产物,在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只是到了明代,这种产物愈演愈烈,甚至后期影响到整个朝政。作为一个伴随皇室人员成长和生活的庞大群体,宦官在皇子的受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者不在少数,明初,朱元璋吸取汉唐教训,并认为“求善良于中涓,百无一二。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腹心即腹心病。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态,畏法则检束。”为此他规定“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又铸造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挂在宫门口令其“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因此,皇子们身边的宦官仅仅是玩伴和随从,只要敦厚老实、样貌端庄的宦官即可,不需要有学识。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明成祖在靖难之时在宦官的帮助下夺取了帝位,从此明朝对宦官逐渐开始重用,这一严格管理宦官的制度对明初的政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永乐年间,宦官的地位有所提升,“中,始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宦官的文化素质提高,宦官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明仁宗之后,更加倚重宦官,进一步加强对宦官的培训,设立了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内书堂的教官由翰林官数人充任,宦官开始接受几近正规的教育,这就更加速了明代宦官的知识化。明代很多宦官“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明朝中后期,随着对外臣和藩王不信任的日益加剧,皇权对宦官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宦官所掌握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成祖之后,明代的皇帝大多昏庸,或无能,或荒淫,甚至出现了多年不上朝的现象。朱元璋继位后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并规定“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相制的废除,加重了皇帝的负担,因此,作为皇帝近臣的宦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催生了对宦官教育。对宦官的教育不仅可以分担皇帝的政务,而且可以教育幼年的皇子。

宫廷中为培养皇子,一般会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陪读,一方面可以照顾皇子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太子心腹,一旦太子登基帝位,也会对从小伴读的宦官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皇子出阁教育之前,提前识字和培养基本的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世宗朝则选取老成识字的宦官进行教育,所以在皇子未出阁讲学前,宦官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因为宦官每天和皇子在一起,所以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皇子心智的发展。

综观明代宦官,其中不乏对皇子教育的贡献,如成祖时期,范弘、王瑾、阮安等内臣“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令读书,涉经史、善笔札,侍仁宗东宫。”正德朝的黄锦“正德初选入禁庭,又选读书于内馆,继又选授兴府伴读。

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明代宦官多干涉朝政,贪污受贿,更有一些宦官懂得深谙朝中尔虞我诈,极尽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凭借自己的聪明学识狡猾阴狠最终成为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加之明后期皇帝的昏庸无能,宦官甚至有了“批红”的权利,并且范围日加广泛,出现滥权和专权的局面。故此,宦官教育皇子的职能随着宦官专权而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

三、总结

明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太子教育机制,其中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多样化,为皇帝诸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迎合政治统治的需要,太子与诸王的教育各自发挥着其特定的作用。

更多文章

  • 从设厂施粥,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德九年十二月施粥,施粥铺靠什么赚钱,古代施粥是白粥吗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灾年施粥的传统,明朝政府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基础上,从嘉靖年间开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据《明史》记载:“赈粥之法,自世宗始。”落实到实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需要进行选址进行建厂,对于地址的选择一般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一定要建在灾民集中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多跑路。第二,要各

  • 蓝玉究竟干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把他生生活剥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蓝玉为什么不反朱元璋,陈宝国版朱元璋杀蓝玉,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会杀蓝玉吗

    (蓝玉画像图)一、蓝玉的成名史明朝建立之前,年轻的蓝玉战功不是太突出,被很多优秀的大臣掩盖了其光芒。随着后期征伐北元、平定西南等战役的接连胜利,让蓝玉在朱元璋面前声名显赫,逐渐成为明朝最耀眼的大将。时值盛年的蓝玉打仗时非常的英勇,领军作战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凭借自己的一腔孤勇和过人的作战策略。在战场上

  • 一个明朝青年一天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明朝败家子,青年生活照片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平常吃什么,穿什么,平常出行做什么,又有什么习俗。今天笔者这篇文章,就以明朝为例,全文以一个明朝人的视角,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一个明朝人一天的生活。正文我叫王狗拴,生于嘉靖二年,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我出生于乡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得病

  • “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造反之路的?真的是天生反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闯王李自成失败原因,甘肃发现闯王李自成墓宝藏,闯王李自成大片免费观看

    当然不是!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其实是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毕竟,一般的农民是不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转而投身战斗的。李自成会造反,正是因为他的日子过得不安稳!李自成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原名鸿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而寺庙是穷人们唯一的出路,因为寺庙里的和尚们可以下山化缘。李自成不得不和很多人一样去庙里出家当

  • 秦桧后人考中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留下两句诗,被后人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桧后人经过岳飞墓时留下两句诗,岳飞的后代和秦桧的后代,岳飞是不是秦桧害死的

    无论是追求贵族还是罪人,在科举的考验面前都是公平的。有些人是罪人的后裔,但他们可以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秦桧的子孙考入状元,路过岳飞墓时,留下了两句诗,受到后人的称赞。一、千古罪人秦桧千百年来,秦桧的罪行得到了中国人的一致认可。现在秦桧是被骂最多的,宋朝的汉奸多,以秦桧为首。因

  • 北宋旱灾频繁,皇上亲自登台祈雨,祈雨之术很独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宋祈雨文,北宋旱灾记录,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研究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是最能稳定民心稳定政局的方法,所以宋太祖在建隆二年、三年亲自登台多次祈雨,展现新的统治者体察民情顺应民心的态度,巩固其统治,真宗时道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北宋统治集团是采用用什么方法祈雨呢?一、景德祈雨法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

  • 宋代科举新变化,国家治理更加制度化,展现官吏特权下的智慧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宋朝科举制度化,行卷是不是宋代科举制度

    即使隋唐出现了科举制度,但是由于这个制度是刚刚诞生的,所以并不是十分完善,另外还有着许多漏洞,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贵族依旧能够享有很大的特权。所以在宋代的时候,科举制度才真正的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有专家和学者将宋代看做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具体表现

  • 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削藩手段高明,明朝藩王迎来人生转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削藩为什么成功了,建文削藩后藩王下场,削藩是要把藩王杀了吗

    经过了几年的征伐,命运之神最终站在了朱棣这边。他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历史上仅有的地方藩王打败中央朝廷的例子。公元1402年,朱棣入主大内,定年号为“永乐”。登基后的朱棣却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因为还有一个心头大患尚未解决。他自己是从藩王起兵才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深知这些藩王们拥有多大的能量。但

  • 明朝一人与东厂西厂锦衣卫不和,创建内行厂权力凌驾两厂一卫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关系,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的区别

    在此种情况之下,所谓的明朝特务组织应运而生,首先是东厂、西厂与锦衣卫,他们构成一张严密的大网笼罩着大明王朝的各个角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在这张大网的笼罩之下,人们必须谨言慎行,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样的机构专门听命于皇帝,成为皇帝巩固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铁血手段,有时候甚至

  • 太子朱标落水,众人跳水救人,朱元璋看到侍卫们衣服靴子后: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即便朱元璋的铁血手腕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但他还是十分爱才和知人善用的。作为皇帝他也十分称职。朱元璋在位期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严惩贪官,在他的努力下,战后的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洪武之治”。然而在洪武13年,朱元璋和他的长子朱标之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铁血暴戾朱元璋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