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五都:首都不都流行建两个,建五个不浪费?原来齐国布局长远

齐国五都:首都不都流行建两个,建五个不浪费?原来齐国布局长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660 更新时间:2024/2/4 5:02:22

战国时期的齐国,除国都临淄外,还建有四个别都,连国都临淄合称五都。所以《战国策·燕策一》的《燕王会既立章》及《史记·燕世家》皆日: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战国齐有五都,目前尚无异议,但具体指哪五都?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说法也就分歧了。据史料分析,齐国的五都是从春秋开始,到战国才逐渐形成的。应该指国都临淄,别都高唐、博、平陆及邶殿。

1、临淄

国都临淄,一作临甾,又作临。因城临淄水而得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

西周初吕尚封于齐,即建都于此。历经春秋战国,到秦将王贲灭齐止,先后长达七、八百年,临淄是齐国的都城。其城规模宏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之一。

[var1]

别都又称下都。这种制度起源于殷代,到春秋战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齐国发展到战国已有四个别都、分别设置在经常发生战争、交通方便靠近边界的地区。

2、高唐(阿)

别都高唐,即汉高唐县。据《左传》襄公十九年杜预注:“高唐在祝柯县西北。”祝柯春秋邑名,汉始于其地置祝阿县。杜氏所说祝柯县当即是祝阿县。其县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界,也即在禹城及齐河县东南。故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谓高唐故城,在禹城县西南四十里,恰与杜注一致。清禹城县即今县,高唐故城应在今禹城县西南四十里处。

其地位于古黄河之东,济水、漯水之西。平原邑(在今山东平原县南)在其北,而博陵、博望两邑(均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在其南。往东有大道可直达都城临淄,往西可通晋、秦等国,故高唐当交通。

高唐在齐国的西界,是西方各国进攻齐国的门户。如《史记·齐世家》庄公元年(前553年):“晋闻齐乱,伐齐至高唐。”《史记.晋世家》也记载:平公十年(前548年)“晋因齐乱,伐败齐于高唐去,报太行之役也。”又如《左传》哀公十年(前485年)日:晋赵鞅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战国初三家分晋,赵与齐接壤,高唐在界上,赵国想由此进攻齐国,齐于此驻重兵防守;高唐成了齐国西部边境上的军事重镇,双方于此进行激烈的争夺。《史记·赵世家》记载,在赵肃侯六年(前344年),“攻齐,拔高唐。”后齐夺回,并派名将率兵守卫。《史记·田齐世家》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记载齐威王与魏惠王比宝时曰:“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var1]

高唐又是齐国之宗邑,置有宗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日;“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无曰邑。”杜预引《周礼》曰:“四县为都,四州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尊之也。”因为宗庙内安置有代表祖先的神主,活着的统治者除了经常祭祀先祖以尽孝道外,还须向祖先请示报告,以求保佑。所以西周、春秋以来,许多重大的典礼及事件都需在宗内举行、宣布。于是置有宗庙的宗邑就成了政治中心,成了都城。田氏夺取政权后,高唐仍为齐国别都。

战国时齐国五都,置有都大夫。都大夫既是都得行政长官,又是“五都之兵”的主将。而高唐当时就置有都大夫。

一九七二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见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孙膑兵法》)篇记载曰:“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日:‘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注日:都,齐国称大城邑为都。都大夫,治理都得长官。)日:‘齐城、高唐。(注日:齐城、高唐,齐国的两个都邑。齐城,疑即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高唐,在今山东高唐、禹城之间)'”。后来在齐、魏桂陵之役中,齐城、高唐二都大夫,在行军路上大败。这里齐城、高唐都属齐五都,齐城为齐都临淄,高唐为齐之别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3、博(莒)

别都博,即汉博县,也日博阳。《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汉元年谓,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即此。据《水经·汶水注》及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泰安府》等记载看,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旧县镇。它地处今泰山山脉及鲁山山脉之间,是当时齐都临淄,通向西南边界阳关的必经之路。至阳关的路线大致是从临淄沿淄水南下,经马陉(《史记·齐世家》作马陵,在今博山县东北。说见《续山东考古录》)、艾陵(今博山县西南),向西南又经长勺(今山东莱芜县东北)、赢(今莱芜县西北城子县),然后沿汶水西南,经博过龙(一作隆,在今泰安县东南),即到齐国的南疆重要关隘阳关,再南即可通向鲁、吴等南方各国。

[var1]

这是当时齐鲁之间最主要的道路。《春秋》、《左传》中常载有“齐师伐我北鄙”,应是齐从此道面南攻鲁事。春秋时吴国季札从鲁去齐也走这条道。阳关是这条道上的重要关口,它在春秋时曾为鲁所控制。

《史记·鲁世家》定公八年:“三桓共攻阳虎,阳虎居阳关。”《集解》引服虔日:“阳关,鲁邑。”后属,但直至战国,它常受到鲁国的进攻。如《资治通鉴》周威王三年:“鲁伐齐,入阳关。”故阳关成了南方的重要关隘。《七国考》卷三引《博物志》云:“齐南有长城巨防、阳关之险,北有河、济,足以为固。”而博就在阳关以北十多公里,阳关万一失守,即可退保博,如博不保,则直接威胁齐都安全。

阳关对齐国来讲固然重要,但博的地位更在阳关之上。《国语·齐语》韦昭注日,“博,齐别都。”可见齐国的这个南方大邑地位不同一般,其原因显然是防止吴、鲁等南方国家的进攻,同时也作为齐对这些国家进攻的军事据点。

上面所举战争,齐国所以未能守住阳关及博,大概是由于当时齐国统治者内部矛盾的结果。战国以后,齐国在南方的势力有所发展,疆土也向外扩展了,但博仍为许多国家争夺的对象。如《战国策·魏策四》中《穰侯攻大梁章》,魏王谓穰侯日:“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

4、平陆

别都平陆,即汉之东平陆县。据《水经·汶水注》、《方舆纪要》等记载,故城应在今山东汶上县北。其城处古汶水南岸,沿汶水向东数十里到刚邑(在今宁阳县东北古刚城),转而北至阳关,再东北沿汶水、淄水可达临淄,全长六百里。在今宁阳县东北古刚城),转而北至阳关,再东北沿汶水、淄水可达临淄,全长六百里。在今宁阳县东北古刚城),转而北至阳关,再东北沿汶水、淄水可达临淄,全长六百里。

[var1]

平陆在春秋时尚不见记载,当为宿国(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或鄣国(在东平县东勒城)地。后齐灭宿鄣两国,遂为齐有。战国平陆,为齐国大邑,是齐国西南境上军事重镇。它南可以防鲁,西可以御魏。当然齐国也以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直接威胁着这些国家。

平陆位于齐、鲁交界处,故与鲁的战争时有发生。如《史记·田齐世家》康公十六年(前389年),“鲁败齐平陆。”但当魏国从晋分裂出来以后,由于政治及经济的原因,大力向东南方扩展疆土,后来也直接与齐国接壤,平陆又离魏界甚近,所以成了魏国进攻齐国的重要目标。

《战国策·齐策六》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章》记载鲁仲连与燕将书曰:“楚攻南阳(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地区),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

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引《索隐》曰:“右壤之地,平陆是也。“可见平陆在当时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齐王在那里驻有重兵。平陆一度曾为宋国所侵占,《战国策·齐策四》中《苏秦谓齐王章》记载苏秦游说齐王攻打宋国,夺回平陆等地的事。苏秦说:“有阴(今山东定陶西北)、平陆,则梁门不。”梁指魏都大梁,可见平陆属齐,可以直接威胁魏国国都的安全。

[var1]

平陆也与高唐一样,设置有都大夫。《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之平陆”,谓其都大夫孔距心曰:“子之持载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他日见于王日:“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可见平陆为当时齐五都之一无疑。

5、邶殿(即墨)

别都邶殿,又作都昌,即汉都昌县治。据《方舆纪要》及《春秋大事表七之一》谓在今山东昌邑县西。春秋时邶殿为齐东境战略要地。

其邑往西,有道路直达国都临淄;向南则顺潍水(今潍河)可达杞国都城淳于(今安丘县东北)及其邑无娄(今诸城县西),又往南可通其(吴)国(今莒县北)、莒国(今莒县)等地。邶殿以东,大都为莱夷族活动地区。

齐曾与东方莱夷族发生过多次战争。如《春秋》宣公七年(前602年);“公会齐侯伐莱。”《春秋》宣公九年,“齐侯伐莱。”《左传》襄公二年(前571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疾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莱夷是当时山东半岛上的土著,活动区域很广,但其中心,据《黄县志稿》云:“考东阳在临朐东境,莱都当与相近,并去棠不远,则当古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附近。”

莱都当在今平度县以西、胶莱河一带,而此恰好离邶殿甚近。所以邺殿就成了当时齐东方边防重地,进攻莱夷的军事据点。

[var1]

邶殿不仅地理位置上重要,而且这一带也十分富饶。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晏子解释不受原因时曰:“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怕那里太富反而失富也。“与北郭佐邑六十,受之。”

所以邶殿对当时齐国来讲十分重要,成为齐国别都。邶殿,战国时记载很少,主要原因是春秋以后,齐之东土又向今山东半岛中部、东部发展,莱夷也为齐基本制服,这样邶殿原来作为战略要地的作用减小,所以在史书中就较少提及了。但它仍是临淄通向东部沿海各地的中途站,仍是齐东方地区的大邑,所以它还应继承春秋时别都的称号,成为战国齐五都之一。

纵观齐国五都,国都临淄居其中,四境除北面临海外分别设四个别都,即西面的高唐;西南的博及平陆;东方的邶殿。都主要设在边地交通方便的地方,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高唐#

更多文章

  • 《盗墓笔记》中的厍国是否真实存在,山海经记录是否可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盗墓笔记中记载的地方,盗墓山海经txt下载,盗墓小说山海经

    厍国传说是华胥古国后裔:[var1] 在《盗墓笔记》中记载,厍国是存在于西周时期的一个国家,在厍国国内有一棵蛇神树,只要给这棵树献祭血,就能实现一个愿望,但这个在西周中期就突然消失,此后就一直下落不明,而小说中的老痒就是因为触碰了青铜蛇神树后,具有了物质化的超能力,当然了这只是小说中杜撰的情节,但在

  • 三个男人一台戏,嬴政、嫪毐和吕不韦,谁才是人生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嫪毐嬴政,嬴政在嫪毐头上悬剑,大秦嬴政杀嫪毐第几集

    因此,赵太后虽然生活在皇宫,却时常在白天和黑夜召见相国吕不韦,名义上是商量军国大事,暗地里却是重拾旧爱,叙诉离情。但是,他俩的欢爱却不能堂而皇之地进行,只能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掩人耳目的偷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嬴政一天天长大,这日渐让太后和吕不韦畏惧赵太后十分想让吕不韦昼夜都陪伴在她的身边,然而,精明过

  • 大秦帝国的开创者!这三位秦国国君,真正意义上奠定大秦帝国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秦开局娶了秦国公主,大秦帝国秦国历代君王,大秦帝国的四大公子都是谁

    [var1]贾谊在《过秦论》中谈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扫清寰宇。所谓“六世”,正是自秦孝公到秦庄襄王间的六位秦国国君。但这六代国君中,真正堪称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的只有三人,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名渠梁。他登上秦国国君之位时,秦国是个充满潜力但无从激发的贫弱之

  • 秦朝的货币管理:被称为“暴秦”的秦国,是如何保护工商业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统一货币文字有哪些好处,秦国货币简笔画,秦国统一后的货币叫什么名字

    [var1]支撑秦国崛起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便是秦孝公以及商鞅变法,加速了秦国的经济发展。虽说重农抑商是秦王朝统治的根本政策,但在当时封建经济的情况下,农民为国家经济主力,而想要重农就必须抑商。但从历史记载来看,秦王朝也并非仅是对工商业严苛遏制,反而整体呈现出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并且在之后将其纳入了国

  • 齐国灭燕,本来师出有名是场正义之战,为何落得人人喊打诸侯声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国灭燕,齐国灭燕最新消息,齐国军队偷袭晋燕

    提到燕赵大地,大家一定想到河北邯郸和易县一带,这是一块古老的地方,战国七雄中燕赵就占了两席。今天我们说说齐国灭燕的事件,本来这是一场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为何最终演变成了人人喊打,诸侯声讨的结局呢?燕国之所以是个古老的王国,源于它是武王分封诸侯时,他的弟弟召公分封到了这里,燕都在蓟,就是现今的北京大兴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何大秦帝国最终被楚国后人所颠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为什么灭秦必楚三户,楚虽三户必亡秦,大秦vs楚国

    [var1]虽说秦楚皆为强国,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陡增,跃居六国之首,秦楚之间几度交战的结果均为秦胜楚败,楚国国都因为秦国的入侵而两度易地。而楚国国君楚怀王亦被秦国诱骗至咸阳软禁,最终身死异国,此为秦楚之间不共戴天之大仇。公元前223年,秦国名将王翦率领大军六十万伐楚,击败了楚国大将项燕,楚国不

  • 长平之战时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大家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白起这人,人们一定不陌生。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他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厚的基础,为秦国立下过汗马功劳。春秋战国时期战神――白起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郿县人,出自芈姓。白起起先并不是秦国人,他出生于楚国贵族。白起的父亲白公胜是楚平王的孙子。本来白起作为楚国的正统王室皇孙,理应过着衣食

  • 六国联军合纵伐秦,为何首战失利,第二战却能打进函谷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函谷关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起源于秦穆公时期,为报崤之战秦军战败之仇,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修建关隘而得名。因关隘险要,隘口仅能容一车通行,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战国时期,日益强盛的秦国为了一统华夏,经常从此关隘东出中原,函谷关成了隔绝秦国与中原六国天然的险要屏障。但是,

  • 干将莫邪:春秋末期吴越偏居一隅,为何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铸造工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干将莫邪铸造的两把剑,吴越猛士,干将莫邪真实历史故事

    [var1]从这个地区所出土春秋战国之际的工艺品来看,不论是其纹饰还是造型,都只有高超铸造技术才能够完成。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吴越地区为春秋战国时期制造工艺的核心地区。对此,肯定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吴越明明偏居一隅,为何能够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铸造工艺呢?铸造历史悠久,深受时代推崇1.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 孔子和阳虎长得像吗?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阳虎与孔子,孔子的十大故事,孔子的故事全集完整版

    [var1]阳虎,也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本是鲁国季孙氏的家臣。后来季孙氏在鲁国的权利超过了鲁国国君的权利,然而再之后,季孙氏家族后来却又被阳虎所控制。也就是说,阳虎通过控制季孙氏,实际上已经是掌握了鲁国的政权。阳虎掌握鲁国实权,就和当时的叔孙氏、孟孙氏和季孙氏(三桓)有了矛盾相争,但结果却是阳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