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继承殉葬制度、滥杀国君的实践者,宋襄公为何成了仁义的化身

作为继承殉葬制度、滥杀国君的实践者,宋襄公为何成了仁义的化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54 更新时间:2024/2/4 1:07:27

不要着急,我们一一揭晓。

[var1]

被称为“仁义之主”的宋襄公,究竟是真的仁义,还是沽名钓誉呢?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人立马会说出:这哪里还是个问题,明显就是沽名钓誉啊。

如果大家的意见为真,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专家”认为宋襄公是真“仁义”呢?

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在这里的观点,也将是我的一家之言。

我认为,宋襄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仁义”投机者,一个明面以“仁义”大旗表心迹,实际上醉心残酷礼法制度、一语不合即砍杀无辜的阴暗权位谋杀者,一个为不是真正的“仁义”而殉葬的时代抛弃者。

[var1]

何以证明呢?请看以下我的几点拙见。

一、从齐桓公“葵丘会盟”,宋襄公急匆匆的参与和“让国目夷”来看。

首先来说宋襄公参加“葵丘会盟”。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齐桓公就约各路诸侯王在葵丘相会结盟,于是刚刚即位还没有来得及下葬父亲宋桓公的宋襄公立马前去相会。并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盟约得同时,还接受了齐桓公的密约,那就是假如齐国以后如果发生内乱,宋国必须保证帮助齐国攘除内乱,并助国君登位。

[var1]

大家看看,父亲桓公不在了,宋襄公不说留在国内办理父亲身后之事,竟然撇下父亲,跑去参加会盟,这样一来,大周王朝规定的礼乐制度何在?

有的人会说,齐桓公作为霸主,尊王攘夷之下,哪个国家敢不去?尤其是作为殷商后裔、被监视起来的宋国?再说周王室已经衰弱已久,诸侯国不管礼乐制度的多了去了,为何单拿宋国说事?

也有的人会说,宋国毕竟是殷商后裔,有自己的一套祭祀制度,自与周朝不同。

[var1]

对于以上的两种观点,我也赞同,毕竟也是事实,但是却免不了宋襄公“仁义”虚假的事实?

你想一下,在奉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尊君(齐桓公称霸,就是藐视天子的行为)、不奉亲(父亲桓公离世而不下葬,急忙跑去会盟诸侯),那么他与“不忠不孝”有何区别?

试问,不忠不孝的“仁义”,你信吗?

其次,我们来看所谓的“让国目夷”。

何为让国目夷”?

[var1]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再提一下宋桓公,宋桓公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就是襄公,另一个则是更加贤明的目夷。

曾经在宋桓公在世的时候,太子兹甫(宋襄公)就想将太子之位让给兄弟目夷,让他做未来的宋国国君,公子目夷为了不破坏周朝立法,只身逃往国外,等到宋襄公即位后才回国辅佐兄长发展宋国,就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让现在的史学界很多人对他的“仁义”持赞成态度,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var1]

我看未必,如果真的是自己不想做国君而不得已才做,那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行了,为什么在宋襄公执政期间会一次又一次的算计、图谋霸主地位呢,为了称霸他夜以继日的占卜,为了称霸他竟然不惜残害其他国君的性命而达到传达自己声名的目的。

这样的宋襄公,真的是不喜欢做国君的“仁义”化身吗?

二、从宋国与大周王朝完全不同的祭祀墓葬制度,也能让我们知道,宋襄公的所谓仁义,只是他“篡权弄柄”的把戏。

[var1]

殷商之人相信人离开这个世界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有的骨架旁放着刀剑,是武士奴隶;有的骨架旁摆著车马,是驾车奴隶;有的骨架残存有狗骨,是养狗奴隶;有的骨架旁没有头骨,头骨在另一边,是被杀后殉葬的奴隶;有的骨架上手骨还被反绑在背后,并有明显的挣扎痕迹,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隶。

作为商人遗民的宋国人,虽然表面上遵从周朝礼法,但是在墓葬制度上和民风、信仰上却是和殷商故国如出一辙,完完全全的继承了下来,并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var1]

作为宋国之主的宋襄公,对于殉葬制度不仅没有半点废除,反而加以扩大,而对于这一点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把周王朝的封国鄫国国君以“会盟”来迟为由直接在会盟现场杀死祭神。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

“让国称贤”的宋襄公,行使的竟然是这样的仁义,但是这样的仁义竟然也能成为春秋五霸,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var1]

“泓水之战”,给可笑的宋襄公“仁义”学,划上了永远的句号。

自从护送齐孝公归国后,宋襄公一颗称霸的火热雄心,就没有一刻能够冰冷下来。

公子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可是自信、自豪、自傲的襄公根本不听。

周襄王十一年,宋襄公残杀鄫国国君鄫子后不久,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为另一集团,但是他的手下,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var1]

周襄王十三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国君、楚国国君与宋襄公汇合到了一起,不过三人都是貌合神离、心怀鬼胎:齐孝公因为宋襄公送立的原因,碍着面子,不得不来;楚成王则直接是宋襄公邀请来震慑中原诸后的,但是宋襄公哪里知道,楚成王和楚国,岂能是他所能震慑的住的。

三人相聚在一起之后,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这两个大盟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var1]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的楚成王早就想着借用此次机会称霸诸侯,因此早早的在会盟之地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其实在离开宋国赶赴会盟之前,目夷就已经看出了楚成王的目的,便劝宋襄公带领军队前往,但是重视“仁义”会盟的宋襄公根本不听。

[var1]

宋襄公回国后,为了报一箭之仇,便在公孙固和目夷的拥护下,起兵攻打支持楚国的铁杆粉丝,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战争一触即发。

开展之前,楚军准备强渡泓水河,攻杀宋军。目夷便劝宋襄公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地。”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因此重伤。

[var1]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目夷却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说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说的做,就去当奴隶服侍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战国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怀王,因为贪图六百里土地被拘秦国三年,可是在他出发前往秦国之前,屈原也曾劝他,谓虎狼之国,岂可轻易相信,谁知楚怀王竟然也说大周王朝是讲仁义的,秦昭王绝对不会因为区区六百里土地而破坏仁义之名。

在宋襄公和楚怀王的眼中,“仁义”是永恒存在的。

[var1]

可是想到他们的国家,一个本就是喜欢延续严刑峻法、民风彪悍的商朝精神,一个根本就是早早喊出了“我蛮夷也,不以中国之号谥”、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的世界大国(当时的世界,楚国国土曾世界第一),仁义曾经与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他们的后代宋襄公和楚怀王却因为仁义而死,岂不可笑。

周襄王十五年夏季,宋襄公伤痛发作,不治而死,葬于襄邑。

随着宋襄公的死亡,宋襄公带给世界的“可笑的仁义”终于画上了句号。

[var1]

后记

故事讲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宋国和宋襄公的故事,带给现在的我们无穷的回味。

作为给我们中华民族奉献了无数文化名人、精神的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在最尴尬的地位:作为天下中心的中原之邦,却被群雄们割裂的伤痕累累,作为民风彪悍、法治严酷的殷商后裔,却最终因为仁慈灭了国。

和宋国一样,宋襄公也有抱负,但是他错就错在在一个失去仁义的时代里,打出了仁义的旗号。

须知弱国无外交,政权是在枪杆子里打出的。

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

宋国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我们下一站的旅程,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古蜀国。

更多文章

  • 面对秦国一一灭亡东方五国,齐国就不害怕?原来君臣都被秦国收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是怎么灭掉齐国的,秦国灭齐国完整版,齐国vs秦国

    一、目光短视,导致合纵屡屡失败从实质上说,战国后期连横是积极主动的攻势策略,合纵是以攻为守的守势策略;从形式上说,连横是东西联盟,合纵是南北联盟;从总体上说,连横是强国(特别是后期的秦国)为了谋求军事优势,打破平衡而采取的攻势行动,合纵则是东方各国为了自我保护,为了救亡图存,联合起来抗御强国的兼并而

  • 秦帝国之殇曾经令秦国走向富强的政策,为何却令秦朝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为什么是秦帝国,大秦国师之殇,秦国二世而亡的读后感

    不过强盛至极的秦王朝却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在秦二世在位的时候,其就被农民起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所击败,而中国也再次进入了短暂的分裂状态之中。虽然秦朝的灭亡和赵高的专权已经秦二世的昏庸有关,但是秦始皇制定的部分政策也是要为秦朝的短命承担一定责任的。[var1]作为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统治者,秦始皇对于

  •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各国信仰的神是什么吗,结果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雅典信什么神,战国信仰,战国诡神鬼谷子

    [var1]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春秋各列国的人们所信仰的神是什么吧!宋国宋国人平时在遇到大事需要问卜时,他们卜问的对象分为三大类,即天神、地祗,人鬼。而在一切神灵鬼魅之中,信仰最高,权力最大的神便是帝。宋人认为帝是宇宙的主宰,万王之王,管自然及人间的一切事务,宋人对他崇拜几乎达到极致。[var1]帝的地

  • 孔子晚年的3句话对后人影响极大,简单的语句悟出透彻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临死前说的三句话,孔子最重要的一段话,孔子晚年语录

    他曾在晚年时期给后人留下了3句话,时至今日每个人依然可以从这里探寻孔子的智慧,找到生活的真理。[var1]01.时也,命也据说这是孔子晚年的时候读《易经》,而心得就只有这简单的四个字:时也,命也。四个字,也可以概括我们的一生。人的一生,总要做很多的事,而做事情的时机则显得尤为关键,同乱世出英雄一样,

  •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请不要忘了另一位传奇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纪念谁,端午节屈原的传说英文,屈原的古诗赞美端午节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完美的传承,比如端午节,就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个节日。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过端午节吗?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等等。起源于吴越等地,后来延伸到整个华夏大地,端午节的两大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相传当年

  • 透过一颗颗细小的盐,看魏国如何迈入强国的行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国被判几年,魏国巅峰实力有多强,榆林魏国

    如果有人问你,哪个国家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你会怎么选?包括笔者在内,大部分人恐怕都会选择秦国。这种选择可以理解,毕竟秦国在战国末期一扫六合,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众所周知,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秦国作为胜利者,美化本身也属于情理之中,故而后人觉得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实属正常。其实,在战国初期,魏国

  • 春秋战国士兵经常用的戈、戟,为何以后没有使用原来和战车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戈戟光辉,七雄戈戟乱如麻,戈戟兵器图片

    戈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长柲进攻性武器,用来勾啄,古代也称勾兵、啄兵。它是由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陶镰进化来的。完整的青铜戈由戈头、柲(柄)、镦等几部分组成,有的还在柲首安装柲帽。一、戈的使用定型时期的戈头由援、内、胡三个部分组成:援是横向侧出的刃,前有锋,上下侧起刃,是戈最具杀伤力的部位:内是援后的纳柲

  • 《大决战》韩先楚亮相,四纵副司令不简单,能文能武有大局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决战韩先楚牺牲的哪一集,旋风司令电视剧韩先楚,韩先楚将军真实影像集

    [var1]1946年5月,当东北民主联军大部队撤到北满以后,留在南满的主力只剩下三纵和四纵。客观地说,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形势非常被动,国民党军一直穷追猛打,在北满的首脑机关也面临着重重危险。鉴于这种情况,军委电令辽东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在中长铁路沿线挑选一两个大中城市发起进攻,迫使国民党军回

  • 秦之所以叫秦,真是集春秋二字而成?你能想到秦字和舂米劳作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70和秦80有什么区别,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秦指的是什么,六国伐秦秦怎么处理的

    有种说法,大臣告诉秦始皇:"皇上的功劳,那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总和,其功绩抵得上大半个春秋,建议皇上去春秋春字的一半及秋字的一半组成一个新'秦'字"。这秦始皇一听,不错,这个字好,于是高兴得当即拍板决定,就用这个"秦"字为秦王朝国号。这个说法挺好的,但是很可惜,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半个春秋的说法只

  • 战国时期,为何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时期秦国变法的人,孙膑评价秦国变法,秦国变法视频完整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秦国的历史。众所周知,秦国在西周时期,只是给周王朝养马的一个部族,后来因为抵抗犬戎有功,再加上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此过程中,为东周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秦国的贡献,周平王将陕西、甘肃部分地方分封给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以诸侯国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到秦穆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