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1946年5月,当东北民主联军大部队撤到北满以后,留在南满的主力只剩下三纵和四纵。客观地说,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形势非常被动,国民党军一直穷追猛打,在北满的首脑机关也面临着重重危险。鉴于这种情况,军委电令辽东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在中长铁路沿线挑选一两个大中城市发起进攻,迫使国民党军回援。
对于军令,萧华必须要完成,可自身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在2月份进行的沙岭战斗中,四纵三个旅加一个炮团围住新六军一个团,后来都没有歼灭。当萧华把作战命令下达给四纵后,指战员们普遍没有太大的信心。
[var1]
韩先楚是在沙岭战斗的当天在四纵就职,而当战斗结束后,司令员吴克华调到军区工作,第一副司令员胡奇才因为头部有伤去哈尔滨养伤。也就是说,韩先楚成了四纵实际上最高的军事主官。这一仗到底能不能打?他必须马上做出决断。
四纵是山东军区的部队,韩先楚从延安来东北,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户”。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判断:这一仗必须打。如果四纵不打或是象征性地打一下,北满的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就是说,这一仗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如何打好、如何有效地策应北满的部队。
[var1]
最终,韩先楚把目标定在了鞍山和海城,因为那里的守军是60军184师,他们是龙云的部队,和中央军有着不小的矛盾。
抗战结束后,龙云被蒋介石软禁,60军也被强行从越南(接受日本人投降)推向了东北战场。60军多数是云南子弟,对背井离乡继续打仗的意见非常大。韩先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说服184师战场起义。
[var1]
国民党部队在解放战争后期举行战场起义是常有的事情,可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没有哪个指挥员敢轻易做这种尝试。不过,韩先楚敢,就像《大决战》中朱瑞叫他“韩大胆”一样。
184师的三个团分别驻守在鞍山、海城和大石桥,韩先楚留下一个团佯攻大石桥,自己率主力直扑鞍山。在打鞍山的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韩先楚却出人意料地命令部队停止进攻:他要发起政治攻势了。
[var1]
接着,“老蒋捉了龙云,把你们又赶到东北,他安的是什么心你们不知道吗?”、“枪是老蒋的,命是自己的,八路军优待俘虏,更欢迎起义、推诚”等类似的话在战场响了起来。除此之外,韩先楚还给184师师长潘朔端写了一封劝降信。潘朔端原本就对来东北有意见,再联想到近一年滇军受到中央军的恶气,最终他在海城率领184师师部和552团近2700余人向韩先楚投诚。
当杜聿明听说鞍山、海城被攻击以后,迅速派遣新一军等四个师回南满支援。从这一点来说,四纵不但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还第一次在战场上收获了国民党军成建制的投诚。可以说,这次投诚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战斗取得的战果。
[var1]
在鞍海战役进行之前,四纵的一些指挥员曾说:“连几个‘窝棚’都打不下来,怎么打城市?”(“窝棚”当时就是“村”的概念,类似于现在的“堡”)在韩先楚的率领下,四纵不但打了胜仗,还为各级指战员注入继续战斗的信心。因此,无论是后来解放海南岛,还是朝鲜战场上的汉江南岸阻击战,困难再多也动摇不了这位“韩大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