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为何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了?

战国时期,为何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7 更新时间:2024/1/21 1:13:07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秦国的历史。

众所周知,秦国在西周时期,只是给周王朝养马的一个部族,后来因为抵抗犬戎有功,再加上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此过程中,为东周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秦国的贡献,周平王将陕西、甘肃部分地方分封给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以诸侯国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到秦穆公时期,穆公励精图治,内修国政,使秦国成为了当时的五大霸主之一,但其后代却大多数是昏庸无能之主,在位不思进取,很快便将秦国从神坛上拉了下来,秦国的霸主之位不复存在,被后来所崛起的韩赵魏等新兴诸侯国所高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献公在位时期,秦献公即位后,励精图治,终于使秦国的情况好转,但比起同时期的其它六国还是很落后,并且他在位期间,连年征战,几乎将秦国的有生力量都打光了,只给他的儿子秦孝公赢渠梁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var1]

孝公即位后,此时的秦国,犹如一块朽木一般,毫无生机可言,若秦孝公再无所作为的话,秦国的命运,只能是被山东六国所吞并。因此,他即位后,面对秦国积贫积弱的情况,颁布《求贤令》,网罗各地的人才,希望使秦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或许是秦孝公的决心感动了上天,给他派来了商鞅这位千古奇才,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开创了一段君臣联手,变法强秦的千古佳话,最终使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那么,在那样一个大争之世,各诸侯国为了不被他国所吞并,都相继走上了变法的道路,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等,而秦国则是商鞅变法。然而,如此多的变法国家中,却为何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var1]

首先,秦国的变法是最彻底的

和其他几国相比,秦国无疑是最穷的,但所谓“破而后立”,正因为穷,秦国的变法才会更加彻底。

所谓“变法”,我认为就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在战国时期,变法最大的阻力则来自各国的上层贵族势力,可以说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变法的成与否,只要解决了贵族中的问题,那么变法很大程度上会成功。但上述所说,除了秦国外,其余几国的变法之所以中途夭折,都是被贵族破坏所致。而秦国则不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敢于对贵族下手,从而保证了变法成功的前提。

另外,商鞅变法中,上到朝堂政令,下到民风民俗,基本上从上到下都改了一遍,一来使秦国壮大了起来,二来也向全天下宣示了秦国变法的决心。如此变法,和其他几国相比,可谓是彻底多了。所以,这是秦国变法成功的第一个原因。

[var1]

其二,秦国重“法治”而不靠“人治”

所谓“法治”,就是诛行而不诛心,也就是说只看你的外在行为表现,而不注重你的内心所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只要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法的范围之内,合乎法律,就不会受到处罚。反之,如果一旦触犯法律,则必然会受到严惩。在秦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只要你犯了法,就会受到制裁,比如秦国太子犯了法,作为教导太子的赢虔和公孙贾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罚。因此,在这种无差别的对待之下,“法治”前提下,秦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自然就会变法成功。

而其他几国则不同,他们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变法,但他们的变法之所以没有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人治,而非法治。而人治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能公平地处理所有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根据国君的喜好来决定一件事的优劣或一个人的好坏,倘若是遇到明君还可以,但如果遇到昏君的话,在没有“法”的保障下,这个国家必然会走下坡路。

因此,重“法治”而不靠“人治”,是秦国变法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var1]

其三,秦孝公博大的胸怀是支撑秦国变法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

在中国历史上,像秦孝公这样胸襟博大的君主,毫不夸张地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单单是在颁布求贤令时的“与能够强秦者共享秦国”这一条都使其他几国望尘莫及了,在求贤令中,他能够细数祖先的耻辱,知耻而后勇,这种深刻的反省精神,当时哪一国的君主能做到?他任用商鞅为变法总负责人后,毫无保留地相信商鞅,给商鞅给了几乎一切能够动用的权力,以此来保障变法的成功。

这样一位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完全不在乎个人利益得失的君主,有他支持变法,有他主政秦国,变法安能不成功?秦国安能不富强?

所以,这便是秦国变法成功的第三个原因。

更多文章

  • 知耻而后勇:韩信第四,勾践第二,而第一却搅动了整个时代的风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勾践死于谁手里了,勾践妹妹被谁欺负,勾践的儿子琪瑛结局

    [var1]古往今来,能够知耻而后勇的大有人在,如韩信自幼家贫,靠着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来维持生计,而后又忍受得了胯下之辱,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霸业;孙膑也是出师之后受到庞涓的迫害而遭受膑刑,身体残疾,他不忘昔日之耻,最终战败庞涓,赢得美名;勾践卧薪尝胆,更是身体力行,为我们展示了知耻而后勇的传奇一生,

  • 孙权讨伐山越人三十年,为何吴国国力不降反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孙权平定山越地区,关于孙权的吴国枪兵,吴国孙权死后何人继位

    当时孙权多次想要发动北伐,都因为山越作乱而作罢。[var1]▲孙权画像在孙家统领东吴的前三十年里,他们和山越之间的战斗几乎就没有中断过。那么山越究竟是怎样的一股势力,其为何在三国时期异常活跃,之后便不常见于史册了呢?一、山越的起源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的史籍中提到的山越,和秦汉时期的东瓯、闽越、于越以及

  • 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崇尚孔孟之道?不是鲁国,不是宋国,而是此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宋国和鲁国称王吗,宋国vs鲁国,春秋战国鲁国现状

    战国风起云涌,法家学派成为乱世中各诸侯国救亡图存的砝码,而提倡仁义道德、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几乎没有市场,孔孟之道难以在乱世中被诸侯国采纳。然而,正是在这不讲仁义道德的年代,却有一个国家大力推崇孔孟之道,全国上下充满了安逸和太平。这是哪个诸侯国呢?[var1]孔孟之道的兴起——礼崩乐坏的春秋

  • 秦始皇的心腹为何全是“蒙”姓?本不是秦人,三代人铸就秦国忠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与王家出身秦国本土不同,蒙家第一代人物蒙骜是齐国人,要说蒙骜一个齐人为何非要跑到秦国为秦王效力,理由很简单,秦国兼容并包,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有才能,它就敢重用,这也是秦国之所以强大的根由所在。而蒙家的构成也很简单,主要是蒙骜、蒙武以及蒙毅、蒙恬兄弟三代人,其中只有蒙毅是文臣,别小

  • 长平之战,秦国已经消灭了赵国主力,为何却在40年后才灭掉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那么强,长平之战赵国秦国兵力,长平之战秦国赵国各自兵力多少

    [var1]但有趣的是,当时赵国虽然国力大损,但秦国却并没能一举攻下赵国。在损失了全国的精锐之后,赵国依然坚持了三十多年,才最终被秦国灭掉。面对一个军事力量近乎全部损失殆尽的赵国,秦国为何没能一鼓作气,直接平定赵国呢?实际上,真实的原因在于,长平之战后,秦国内部也出了一些问题。正是秦国内部的矛盾,给

  •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并无秦国,那秦国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壮大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分封的侯君,秦国武王,武王分封陈国的原因

    自周天子势弱以来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彻底被秦国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此出现。不过在此之前的,恐怕谁都不会想到,结束这样一个乱世的竟是被中原各国看不起的“蛮夷之国”。[var1]为何这样说?因为秦国的先祖并不“高贵”,当初周武王分封各诸侯国时,并不包括秦国。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是从何时出

  • 魏武卒到底有多牛?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反倒无法组建魏武卒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武卒,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秦灭魏的时候魏国有多少兵力

    [var1]巅峰时期的魏武卒,就是这么猛。至于说后来魏国为什么不能重建魏武卒,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魏国不管是从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不足以再培养魏武卒这种精锐军队了。有关魏武卒的事情,我们还得从当年三家分晋之后开始说起。公元前403年,随着韩赵魏三家被封为诸侯,昔日强大的晋国,彻

  • 曾经在春秋时代称霸一时的越国,进入战国时期后为何销声匿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时期越国去哪了,穿越到战国越国的小说,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在哪

    [var1]越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其实一直都比较强大。就连齐桓公在位的时候,都需要对越国小心防备,生怕越国哪天会打过来。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晋国为了对付楚国,于是扶持楚国身后的吴国。而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则开始支持吴国背后的越国。就这样,吴越两国经过迅速发展之后,开始进入了吴越争霸的阶段。第一回合,吴国

  • 一口气看懂楚国历史!战国七雄中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最终败给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楚国太子打死秦国大夫,秦国和楚国谁厉害,楚国伐秦陈轸谈楚国粮食

    [var1]相反历史上真实的楚国,其实是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超长政权。他的历史,几乎比周朝还要长。楚国的历史,最早得从商朝的时候说起。话说在商朝的时候,在今天的长江流域,生活着很多原始部族。这些部落崇拜火,以凤凰作为图腾。按照史书记载,这些先民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人。因为当初中原文明的核心,

  • 战国中期秦国要称帝,为何非得拉着齐国一起?齐国有资格称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且,按照当时秦国的政策,秦国其实是想拉拢齐国,一起瓜分整个中原,彻底平分天下。只不过后来齐国仔细一盘算,觉得称帝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并不大,所以很快就取消了所谓的‘帝号’,不再称帝了。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齐秦两国称帝之前的战国历史。看过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就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