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帝国之殇曾经令秦国走向富强的政策,为何却令秦朝二世而亡?

秦帝国之殇曾经令秦国走向富强的政策,为何却令秦朝二世而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87 更新时间:2024/2/4 1:07:23

不过强盛至极的秦王朝却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在秦二世在位的时候,其就被农民起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所击败,而中国也再次进入了短暂的分裂状态之中。虽然秦朝的灭亡和赵高的专权已经秦二世的昏庸有关,但是秦始皇制定的部分政策也是要为秦朝的短命承担一定责任的。

[var1]

作为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统治者,秦始皇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应该有着比较清楚的认知。那么秦朝的政治路线究竟暴露了什么问题,秦始皇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郡县制与去兵的诉求

中国自从进入了东周时代之后,周王室的影响力便开始持续下降,这让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开始频繁出现。而到了战国时代,虽然小型国家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但是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地位,抢夺资源,也在发生大量的军事摩擦。这样的态势让各国的百姓都背负上了沉重的压力,对国家的生产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var1]

而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更是发动了多个大规模的战役,这让所有国家的百姓都苦不堪言。秦始皇作为统治者,对于这样的局面也是十分了解的,因此在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百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防止战争的发生。

在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郡县制的推行。虽然现在我们在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时候,一般会着眼于其对于中央政府控制力的影响。但是秦始皇决定采用郡县制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国家再次出现战国时期的乱象。

当时丞相李斯指出,如果继续采用分封制的话,那么在几代之后,秦朝必定会因为诸侯王之间血缘关系的变浅而发生战乱,因此采用郡县制才是"去兵"的根本,而秦始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var1]

郡县制和去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之后秦朝的部分政策中看出端倪。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时候,其将许多原来诸侯国的都城夷平,然后将百姓迁到了其他城市,比如赵国都城邯郸就被秦朝名将章邯所毁,而其中的百姓则被其迁徙到了河内地区。

秦始皇之所以要毁坏这些名城,最重要的便是要让地方势力无法找到坚固的军事据点,让中央政府保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var1]

除了"隳名城"之外,秦始皇还将全国各地的兵器收到了咸阳城中,并将它们集中销毁,这也是他防范国内出现军事叛乱的方法。由此可见,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国家再次出现战乱,而这显然是和百姓的需求相契合的。

二、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

而在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之后,秦始皇之后想的便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且让各诸侯国的文化思想趋于统一了。

[var1]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始皇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首先便是我们熟知的"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明白要想让全国的百姓产生相同的意识形态,那么最先要做的便是统一文字,只有这样才能让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打破原先诸侯国之间的壁垒。

为了促进人口的流动和文化往来,秦始皇还在全国修建了发达的道路,并且对马车等载具的形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让秦朝国内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而且秦始皇统一了国内的度量衡单位,这也让国内的经济发展少了许多阻碍。

[var1]

上述统一化的改革在历史上一直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所称道,但是秦始皇对于思想统一的积极追求,让秦朝的文化发展遭遇了致命的打击。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之后,依然有部分学者对分封制念念不忘。

于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淳于越在一次宴会上提出秦朝应该效仿三代,重新推行分封制。而李斯在听到这个论调之后指出,政策是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不停发展的,如果一味效仿古人,只会停滞不前。而之所以现在这些人会屡次提出这种论调,是因为他们注重自己的私学,想要以此凸显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在之前诸侯并立的时候,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况还可以存在,但是在大一统王朝的时候,这只会对政局造成威胁。

[var1]

于是李斯提出要禁止文学诗书的流传,将天下的书籍都收集起来,除了专门负责治学的官员之外,其他人都不得阅读。而国家的政令法规,都有小吏负责讲解,民间百姓也不需要自己理解,因此可以暂时放弃教育天下百姓,让他们失去对于政策的判断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政治发展,便不能对秦朝的政策进行非议: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认为李斯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便同意了其处理方法,这便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焚书"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并没有完全禁止政治思想的研究,只不过想限制底层百姓的思想,来减少他们对秦朝政府政策的反对情绪。这样的政策固然对秦王朝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让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倒退。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在秦朝建立之后的政策大多是为了消除之前分封制度的影响,来促进大一统政权的建设,而后来的朝代的部分政策中都有秦朝的影子。但是秦朝的延续时间却是这些王朝中最短的,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秦朝政策推行的问题

秦朝的政策一是为了消除战争,二是为了促进一统,从目的上说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而秦朝的统治之所以很快就趋于崩溃,是因为秦朝统治者太过注重法治,并且改革过程也略显激进。

[var1]

秦朝推行郡县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免于战争之苦,而其最根本的诉求其实是要让百姓们有稳定的生产秩序。但是秦朝是一个讲究法治的朝代,其刑罚相对于之前的山东六国是更加严酷的。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秦朝政府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各地的差异来调整法令,而是一视同仁,这让山东六国的百姓在生活中变得谨小慎微,这对于生产氛围的恢复是十分不利的。

除此之外,秦朝在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中略显激进,他们忽略了其他诸侯国百姓和秦国的区别。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开始推行郡县制了,但是山东六国还处于分封制的管理之下,他们对于帝国长官的认同感显然是不比之前的诸侯王的。

当时秦朝的百姓在获得平安之后,希望能够感受到统治者的威严和可靠。但是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帝国的官吏,人们对于皇帝的印象相对模糊,这十分不利于秦帝国威望的建立。

而且秦始皇虽然认识到了分封思想残余对于集权统治的负面影响,并作出了焚书的决定。但是此时的百姓对于分封制的认可并不会随着书本的消失而淡化,秦始皇对于集权的绝对自信让他忽视的德政的重要性,强大的生活压力终于导致民心思变,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最终造成秦王朝的衰败。

[var1]

四、结语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封建君主制的朝代,其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理念对后世的王朝都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嬴政在当时实行的部分制度,在如今看来都是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建设的,那么秦朝又为什么如此短命呢?

在笔者看来,首先是秦始皇推行新政的速度过快,并没有给山东六国的百姓预留出足够的适应时间。如果秦始皇能够像汉朝一样采取分封郡县并行的政治制度,再对藩国进行改造的话,那么其结局很有可能完全不同。而且秦始皇让小吏取代了曾经的诸侯王,这种身份的落差让百姓的期望落空,这也不利于秦王朝政治形象的建立。

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帝国的稳定,秦始皇除了通过焚书等行动来进行思想改造之外,还实行了过于严苛的法律法规。这让不熟悉秦国律令的东部百姓十分不适应,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也受到了干扰。这让秦国旨在去兵的政策并没有起到与民休息的目标,为之后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下方为大家推荐的《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是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书籍,本书针对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了秦帝国的始末,值得一读。

更多文章

  •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各国信仰的神是什么吗,结果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雅典信什么神,战国信仰,战国诡神鬼谷子

    [var1]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春秋各列国的人们所信仰的神是什么吧!宋国宋国人平时在遇到大事需要问卜时,他们卜问的对象分为三大类,即天神、地祗,人鬼。而在一切神灵鬼魅之中,信仰最高,权力最大的神便是帝。宋人认为帝是宇宙的主宰,万王之王,管自然及人间的一切事务,宋人对他崇拜几乎达到极致。[var1]帝的地

  • 孔子晚年的3句话对后人影响极大,简单的语句悟出透彻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临死前说的三句话,孔子最重要的一段话,孔子晚年语录

    他曾在晚年时期给后人留下了3句话,时至今日每个人依然可以从这里探寻孔子的智慧,找到生活的真理。[var1]01.时也,命也据说这是孔子晚年的时候读《易经》,而心得就只有这简单的四个字:时也,命也。四个字,也可以概括我们的一生。人的一生,总要做很多的事,而做事情的时机则显得尤为关键,同乱世出英雄一样,

  •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请不要忘了另一位传奇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纪念谁,端午节屈原的传说英文,屈原的古诗赞美端午节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完美的传承,比如端午节,就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个节日。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过端午节吗?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等等。起源于吴越等地,后来延伸到整个华夏大地,端午节的两大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相传当年

  • 透过一颗颗细小的盐,看魏国如何迈入强国的行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国被判几年,魏国巅峰实力有多强,榆林魏国

    如果有人问你,哪个国家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你会怎么选?包括笔者在内,大部分人恐怕都会选择秦国。这种选择可以理解,毕竟秦国在战国末期一扫六合,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众所周知,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秦国作为胜利者,美化本身也属于情理之中,故而后人觉得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实属正常。其实,在战国初期,魏国

  • 春秋战国士兵经常用的戈、戟,为何以后没有使用原来和战车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戈戟光辉,七雄戈戟乱如麻,戈戟兵器图片

    戈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长柲进攻性武器,用来勾啄,古代也称勾兵、啄兵。它是由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陶镰进化来的。完整的青铜戈由戈头、柲(柄)、镦等几部分组成,有的还在柲首安装柲帽。一、戈的使用定型时期的戈头由援、内、胡三个部分组成:援是横向侧出的刃,前有锋,上下侧起刃,是戈最具杀伤力的部位:内是援后的纳柲

  • 《大决战》韩先楚亮相,四纵副司令不简单,能文能武有大局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决战韩先楚牺牲的哪一集,旋风司令电视剧韩先楚,韩先楚将军真实影像集

    [var1]1946年5月,当东北民主联军大部队撤到北满以后,留在南满的主力只剩下三纵和四纵。客观地说,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形势非常被动,国民党军一直穷追猛打,在北满的首脑机关也面临着重重危险。鉴于这种情况,军委电令辽东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在中长铁路沿线挑选一两个大中城市发起进攻,迫使国民党军回

  • 秦之所以叫秦,真是集春秋二字而成?你能想到秦字和舂米劳作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70和秦80有什么区别,天下苦秦久矣中的苦秦指的是什么,六国伐秦秦怎么处理的

    有种说法,大臣告诉秦始皇:"皇上的功劳,那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总和,其功绩抵得上大半个春秋,建议皇上去春秋春字的一半及秋字的一半组成一个新'秦'字"。这秦始皇一听,不错,这个字好,于是高兴得当即拍板决定,就用这个"秦"字为秦王朝国号。这个说法挺好的,但是很可惜,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半个春秋的说法只

  • 战国时期,为何只有秦国变法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时期秦国变法的人,孙膑评价秦国变法,秦国变法视频完整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秦国的历史。众所周知,秦国在西周时期,只是给周王朝养马的一个部族,后来因为抵抗犬戎有功,再加上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此过程中,为东周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秦国的贡献,周平王将陕西、甘肃部分地方分封给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以诸侯国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到秦穆公时

  • 知耻而后勇:韩信第四,勾践第二,而第一却搅动了整个时代的风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勾践死于谁手里了,勾践妹妹被谁欺负,勾践的儿子琪瑛结局

    [var1]古往今来,能够知耻而后勇的大有人在,如韩信自幼家贫,靠着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来维持生计,而后又忍受得了胯下之辱,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霸业;孙膑也是出师之后受到庞涓的迫害而遭受膑刑,身体残疾,他不忘昔日之耻,最终战败庞涓,赢得美名;勾践卧薪尝胆,更是身体力行,为我们展示了知耻而后勇的传奇一生,

  • 孙权讨伐山越人三十年,为何吴国国力不降反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孙权平定山越地区,关于孙权的吴国枪兵,吴国孙权死后何人继位

    当时孙权多次想要发动北伐,都因为山越作乱而作罢。[var1]▲孙权画像在孙家统领东吴的前三十年里,他们和山越之间的战斗几乎就没有中断过。那么山越究竟是怎样的一股势力,其为何在三国时期异常活跃,之后便不常见于史册了呢?一、山越的起源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的史籍中提到的山越,和秦汉时期的东瓯、闽越、于越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