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无法想象到,秦王嬴政的努力,竟然是在为自己做嫁衣!

刘邦无法想象到,秦王嬴政的努力,竟然是在为自己做嫁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41 更新时间:2024/1/17 11:13:14

成年以后,他依旧广交朋友,不事生产,还有过两次云游的经历。第一次,他前往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拜访心中偶像信陵君魏无忌。遗憾的是,信陵君已经过世,刘邦只能祭奠祭莫偶像的坟墓,向偶像表达追思之情。

再后来,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左右,三十岁左右的刘邦再次前往魏国云游。这一次,他结识了一个重要的朋友: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张耳

[var1]

张耳,魏国大梁人,在魏国有一些名声。年轻的张耳曾经犯罪(未知何罪),畏罪逃亡,游历到了外黄(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外黄有个白富美,已婚,娘家很有钱,可是嫁了个窝囊废老公。于是白富美跑回娘家,打算另嫁。白富美的父亲有个朋友,告诉她说:

“你如果真想找个好夫婿,就嫁给张耳吧。”

张耳当时确实已有了些名声,当然这也或许是他有意在背后运作的。总之,白富美听从了这个建议,离了婚,嫁给了张耳。

这样,一个外来的穷困流浪客,成功地娶到当地富人的女儿,还白白得了很丰厚的嫁资。张耳又利用这些财产和老丈人家的资源,招揽四方宾客,一时间更是名声在外。再后来,张耳更是做了魏国的外黄县令。

[var1]

刘邦就是在这个时期,游历魏国,投靠到张耳的门下。两人情投意合,相谈甚欢。刘邦就在张耳家中住下,两人同游魏国,一连几个月。

此后,刘邦又数次拜访张耳。但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国大将王贲水淹大梁,魏国灭亡。作为魏国的官吏,又甚有名声,张耳因此被秦国悬赏捉拿。张耳无奈再次逃亡,隐姓埋名藏匿到楚国的陈丘。

这样,刘邦和张耳被迫断了联系。

在项燕死亡、楚国灭亡的前一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刘邦家乡沛县所在的地区已被秦军占领。秦军接管占领区后,设置泗水郡。时年三十四岁的刘邦做了亡国奴,却迎来了人生的新契机。

[var1]

对于新占领区,秦国原则上任命秦人担任郡守和县令等高级长官,但是基层行政人员还是以当地人为主。刘邦就是在这种体制下通过考试当上了公务员,做了不入流的小干部:泗水亭长。

说刘邦是秦帝国的公务员,其实有些牵强。因为,他只能算是地方小吏,而“官”与“吏”却有根本的区别。郡守县令等行政长官占用编制,其俸禄由中央政府承担。而像刘邦这样的地方胥吏,并不占用公务员编制,其收人由地方政府承担。

泗水亭长,类似现在小村子的村主任,只是负责一个几里地小地方的行政、治安和驿站工作。

[var1]

现有史料无法查证刘邦的学历资料,也没有有关刘邦这次考试的详细记载。一个很大的可能是,秦国对于新占领区的基层行政人员,应该不会有太严苛的要求。加之刘邦也读过几本书,认识一此字,在地方上熟人又多黑白通吃,因此加人秦帝国的基层队伍是不成问题的。

自从进入帝国行政队伍,刘邦就有了正式工作,经常和县衙里的官吏打交道。县里的人,刘邦大部分都很熟。有个叫萧何的。是主吏,负责县衙的人事档案、考核之类的事情:有个叫曹参的,是狱掾,类似于监狱长的职务;有个叫夏侯婴的,是县里负责管理马匹和车辆的.

还有一个叫任敖的,是县里的狱卒。他们也都是沛县人,和刘邦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进入秦国的基层队伍。基于工作上的关系,刘邦和他们也都成了朋友。

[var1]

此时的刘邦,有了稳定工作,有了一些收入,也有了固定的人脉圈子。他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次变化:他更加骜不驯,狂放不羁。

他喜欢喝酒。他经常到王大娘或武大婶开的小饭馆喝酒,动不动就喝醉了,随时躺下就睡。刘邦钱不多,经常赊酒。但奇怪的是,每次刘邦来喝酒,这两家小饭馆的生意就特别好。于是,每次到年底的时候,王大娘和武大婶就把刘邦的赊账一笔勾销。

他也很好色,有时流连于瓦栏酒肆。据民间传说,刘邦和上述两位开小酒馆的女老板就有一些暧昧关系。另外,有一个姓曹的姑娘和刘邦相好,并成为刘邦的固定情人(《史记》称外妇)。曹姑娘多次要求和刘邦结婚,但刘邦就是不肯答应。

[var1]

刘邦的生活,因为秦国的占领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他所在的地区,并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此时放眼全国,只剩下燕、齐两国还在秦国的铁蹄之前瑟瑟发抖,全国统一指日可待。

当然,此时的刘邦无法想象到,秦王赢政的努力,竟然是在为自己做嫁衣裳。

更多文章

  • 影响战国进程的燕齐之战,秦国的神来之笔,从此开启一超多强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后期对秦国统一贡献,战国全面战争秦国兵种,战国陈轸是秦国间谍吗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的齐破燕之战,对燕国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所以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即位之后,便“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一心要报仇雪耻。他采纳郭隗的建议,尊郭隗为师,并“筑黄金台,延天下之士”。燕昭王此举很快便收到成效,三年之内,苏秦、邹衍、乐毅、屈景等人先后来到燕国,一时人才济济。[var1]燕

  • 看商鞅变法如何改变秦国被魏吞并的命运,成为七雄之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杀商鞅的严重后果,七雄纷争商鞅,商鞅的老婆是秦国公主吗

    而井田瓦解错过赋税改革和土地私有制,秦国正落后于六国时。为增强经济、政治实力,避免被六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酝酿变法。借此机会,我们从春秋战国,七国争霸中了解商鞅为何变法,如何变法,及商鞅变法的利与弊。[var1]引言: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法制与地位。春秋战国之交,天下局势大变,秦

  •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应不应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党长平,上党梆子长平纪事,长平战后赵国女人

    上党地区的得与失,是战国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由此也导致长平之战的提前到来。这一事件也成了赵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战国后期局势变化的关键点。[var1]关于冯亭献上党的来龙去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

  • 与“文圣人”孔子齐名的关羽,全国都建有关帝庙,可这个地方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和关帝庙关系,关羽孔子,山西运城关帝庙关羽雕像

    [var1]随之而来的是关羽名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全国各处也都修建了关帝庙。除了中国,在华人足迹所到之处也有关帝庙的踪迹。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长崎、横滨、函馆等地,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是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都修建了规格不一,但富丽堂皇的关帝庙

  • 32年前电厂施工挖出黑土,专家赶去一看:春秋大墓系赵氏孤儿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很快当地文物部门的专家也来了,好家伙真是古墓,通过多方勘察,专家们将疑似古墓的消息报告了上去,经文物局同意后,这个已经暴露的古墓需要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没过多久古墓的正式发掘工作开始了。惊喜!这个墓没有被盗墓贼盗掘过,它不仅年代久远,而且相当豪华。经过专家测量,古墓长十米开外,宽八九米,

  • 春秋中期,秦国19年3战晋国,且获两胜!为何反而秦国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和秦国爆发过哪些大战,春秋霸业秦国与晋国,春秋晋国和秦国的战争

    看着《大秦帝国》第一部,一直有个疑问,为何秦穆公时期煊赫一时的秦国,为何会被三晋之一的魏国吊打?[var1]真相可能要从春秋中后期的三场秦晋战争中寻找。1、麻隧之战麻隧之战是秦自崤函战役后与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决斗,晋大胜而秦战败后一蹶不振。春秋中叶的列强争战中,晋、楚实力最强,构成争霸的两极格局;秦

  • 孔子77代嫡孙出生时,军队驻守,将军省长坐镇,为何这么大阵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第77代后代,历史上孔子的后代名单,孔子家族历史冷知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世世代代的传递下经久不衰。悠久的历史,伟大的儒家文化,这使得子孙后代朗朗上口的《论语》影响深远。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直被世人所敬仰,儒家学派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涕,这九个字直到今天,也还是大多数人的行事准则。[var1]儒家思想一直在传承着,因

  • 魏蜀吴三国在继承人问题上都有难念的经,魏国最头疼吴国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国魏国,魏国王朗与吴国王朗是同一人吗,铁杆三国吴国如何打魏国

    而在三国时期,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不同势力之间的征伐,却忽略了势力内部的斗争其实也是精彩纷呈。比方说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魏蜀吴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var1]在历朝历代,继承人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政权未来的发展,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而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在这件事上也都或多或少

  • 为展现指挥才能杀死吴王爱妃,著作闻名世界,称号却被用来骂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王爱妃简历,春秋吴王阖闾爱妃,楚王的爱妃被折磨死

    [var1]“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者的才能,善于指挥者,指挥军队就像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虽有千军万马,但总能调度自如”。他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子兵法》闻名世界,这是他和吴王论兵时说的,随后又说了这样一番话:“有能力的指挥者,可以将一支弱小的军队变得极富战斗力,即使是女子

  • 作为继承殉葬制度、滥杀国君的实践者,宋襄公为何成了仁义的化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襄公仁义小故事,宋襄公之死,宋襄公败的原因

    不要着急,我们一一揭晓。[var1]被称为“仁义之主”的宋襄公,究竟是真的仁义,还是沽名钓誉呢?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人立马会说出:这哪里还是个问题,明显就是沽名钓誉啊。如果大家的意见为真,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专家”认为宋襄公是真“仁义”呢?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在这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