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应不应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应不应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33 更新时间:2024/1/16 20:55:38

上党地区的得与失,是战国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由此也导致长平之战的提前到来。这一事件也成了赵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战国后期局势变化的关键点。

[var1]

关于冯亭献上党的来龙去脉,《史记白起翦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挡秦。”因使人报赵。

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野王投降了秦国,前往上党的道路随之断绝。这时上党的太守冯亭与老百姓商量道:“上党的道路已经断绝,韩国必定守不住上党地区,不如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若是接受,则秦国就会迁怒于赵国,继而攻打赵国。赵国一旦被秦国进攻,则必然和韩国联合,韩赵若是联合,则可以抵挡秦国。”

由此可见,冯亭献上党主要是为了引秦兵攻打赵国,从而实现韩、赵联合抗秦,以解上党之围。所以,冯亭献上党的真正目的是祸水东引,并不是真正要献上党于赵。

[var1]

但赵国这边也不全都是傻子,有人一眼就看出了冯亭的阴谋,这个人便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豹。

《史记赵世家》载:

公元前262年,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听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

但此时平原君赵豹却说道:“韩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赵孝成王并未听赵豹的建议,而是接受了上党地区,进兵接收上党地区。由此引发的结果是秦赵长平之战的提前爆发。

然而,赵豹的建议固然没问题,但在当时,接不接受上党已经不是赵国可以选择的了,而是当时的战国局势迫使赵国必须要接受上党。

[var1]

接受上党的利与弊

战国后期的局势是秦赵两强并立,而秦国经过两年的苦战,已经拿下了野王这个地方,接下来要想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上党地区。而此时的上党已经跟韩国新郑断绝,成为了一片飞地。

此时,就韩国而言,已经不可能再据守上党地区,已经是必丢之地,韩国有两个选择,要么给秦,要么给赵。韩国此时能做的只能是在秦赵两强之间寻找平衡,让上党丢失得更有价值,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那么,怎样才能使韩国利益最大化呢?那就是将上党献给赵国。正如上文说到,秦国想要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上党,而赵国一旦得到上党地区,就上党的地理位置而言,整个太行山便成了赵国的天然屏障,让赵国有险可守。

但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的话,那上党就会轻而易举地被秦国得到,接下来秦国占据整个太行山,赵国无险可守,秦国兵锋便可直指邯郸。

[var1]

所以,对于赵国而言,它有拿上党的实力,更有拿上党的必要。拿了上党,就算秦国想要进攻赵国,它也得费一番精力,而如果不拿上党的话,赵国无险可守,秦国攻打赵国,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冯亭献上党这一招妙就妙在,以韩国当时的实力,上党在韩国根本没有用,反正守也守不住。还不如用一个必失的上党,将赵国拖下水。当秦赵两强斗得两败俱伤之时,韩国说不定可以趁机收复上党也说不定。

而对赵国来说,它明明知道韩国不怀好意,是想借机把赵国拖下水,但也不得不跳进韩国挖好的坑里面。对秦国来说,它也明明知道韩国是祸水东引,但也不得不跳进坑里跟赵国展开决战。

因为秦国的目的,它艰苦奋战两年,若仅仅只拿下了野王和上党的部分地区,对秦国而言是非常得不偿失的,所以赵国一旦拿下上党,秦国必然迁怒于赵国。最后的结果就是秦赵两国的大决战提前到来。

[var1]

献出上党对韩国的好处

冯亭将上党献给韩国后,事情的发展跟韩国预料的结果基本一模一样,赵国拿上党导致长平之战的提前到来,结果是秦赵两强两败俱伤,尤其是赵国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而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元气大伤。韩国趁此机会收复了上党郡。

韩国虽然收复了上党郡,但就此时的战国局势,秦国虽然已经伤了元气,但并未伤及根本,用不了几年,秦国就会缓过来,等待韩国的还是灭亡的命运。

更多文章

  • 与“文圣人”孔子齐名的关羽,全国都建有关帝庙,可这个地方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和关帝庙关系,关羽孔子,山西运城关帝庙关羽雕像

    [var1]随之而来的是关羽名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全国各处也都修建了关帝庙。除了中国,在华人足迹所到之处也有关帝庙的踪迹。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长崎、横滨、函馆等地,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是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都修建了规格不一,但富丽堂皇的关帝庙

  • 32年前电厂施工挖出黑土,专家赶去一看:春秋大墓系赵氏孤儿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很快当地文物部门的专家也来了,好家伙真是古墓,通过多方勘察,专家们将疑似古墓的消息报告了上去,经文物局同意后,这个已经暴露的古墓需要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没过多久古墓的正式发掘工作开始了。惊喜!这个墓没有被盗墓贼盗掘过,它不仅年代久远,而且相当豪华。经过专家测量,古墓长十米开外,宽八九米,

  • 春秋中期,秦国19年3战晋国,且获两胜!为何反而秦国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和秦国爆发过哪些大战,春秋霸业秦国与晋国,春秋晋国和秦国的战争

    看着《大秦帝国》第一部,一直有个疑问,为何秦穆公时期煊赫一时的秦国,为何会被三晋之一的魏国吊打?[var1]真相可能要从春秋中后期的三场秦晋战争中寻找。1、麻隧之战麻隧之战是秦自崤函战役后与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决斗,晋大胜而秦战败后一蹶不振。春秋中叶的列强争战中,晋、楚实力最强,构成争霸的两极格局;秦

  • 孔子77代嫡孙出生时,军队驻守,将军省长坐镇,为何这么大阵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第77代后代,历史上孔子的后代名单,孔子家族历史冷知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世世代代的传递下经久不衰。悠久的历史,伟大的儒家文化,这使得子孙后代朗朗上口的《论语》影响深远。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直被世人所敬仰,儒家学派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涕,这九个字直到今天,也还是大多数人的行事准则。[var1]儒家思想一直在传承着,因

  • 魏蜀吴三国在继承人问题上都有难念的经,魏国最头疼吴国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国魏国,魏国王朗与吴国王朗是同一人吗,铁杆三国吴国如何打魏国

    而在三国时期,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不同势力之间的征伐,却忽略了势力内部的斗争其实也是精彩纷呈。比方说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魏蜀吴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var1]在历朝历代,继承人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政权未来的发展,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而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在这件事上也都或多或少

  • 为展现指挥才能杀死吴王爱妃,著作闻名世界,称号却被用来骂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吴王爱妃简历,春秋吴王阖闾爱妃,楚王的爱妃被折磨死

    [var1]“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者的才能,善于指挥者,指挥军队就像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虽有千军万马,但总能调度自如”。他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子兵法》闻名世界,这是他和吴王论兵时说的,随后又说了这样一番话:“有能力的指挥者,可以将一支弱小的军队变得极富战斗力,即使是女子

  • 作为继承殉葬制度、滥杀国君的实践者,宋襄公为何成了仁义的化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襄公仁义小故事,宋襄公之死,宋襄公败的原因

    不要着急,我们一一揭晓。[var1]被称为“仁义之主”的宋襄公,究竟是真的仁义,还是沽名钓誉呢?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人立马会说出:这哪里还是个问题,明显就是沽名钓誉啊。如果大家的意见为真,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专家”认为宋襄公是真“仁义”呢?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在这里的观点

  • 面对秦国一一灭亡东方五国,齐国就不害怕?原来君臣都被秦国收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是怎么灭掉齐国的,秦国灭齐国完整版,齐国vs秦国

    一、目光短视,导致合纵屡屡失败从实质上说,战国后期连横是积极主动的攻势策略,合纵是以攻为守的守势策略;从形式上说,连横是东西联盟,合纵是南北联盟;从总体上说,连横是强国(特别是后期的秦国)为了谋求军事优势,打破平衡而采取的攻势行动,合纵则是东方各国为了自我保护,为了救亡图存,联合起来抗御强国的兼并而

  • 秦帝国之殇曾经令秦国走向富强的政策,为何却令秦朝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为什么是秦帝国,大秦国师之殇,秦国二世而亡的读后感

    不过强盛至极的秦王朝却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在秦二世在位的时候,其就被农民起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所击败,而中国也再次进入了短暂的分裂状态之中。虽然秦朝的灭亡和赵高的专权已经秦二世的昏庸有关,但是秦始皇制定的部分政策也是要为秦朝的短命承担一定责任的。[var1]作为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统治者,秦始皇对于

  •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各国信仰的神是什么吗,结果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雅典信什么神,战国信仰,战国诡神鬼谷子

    [var1]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春秋各列国的人们所信仰的神是什么吧!宋国宋国人平时在遇到大事需要问卜时,他们卜问的对象分为三大类,即天神、地祗,人鬼。而在一切神灵鬼魅之中,信仰最高,权力最大的神便是帝。宋人认为帝是宇宙的主宰,万王之王,管自然及人间的一切事务,宋人对他崇拜几乎达到极致。[var1]帝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