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关于孙嘉诚,雍正为何没听张廷玉的建议?帝王心术了得

雍正王朝:关于孙嘉诚,雍正为何没听张廷玉的建议?帝王心术了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43 更新时间:2024/1/25 16:03:19

孙嘉诚虽然为“清流派”领袖,但却和其他的清流官员大不相同,不做作、无私心,上一个心里装着朝廷、装着百姓的读书人,甚属难得。

对于孙嘉诚的“闪亮登场”,雍正皇帝对其予以了极为清晰的评价:

“你个六品小吏,你懂什么?先是和本部堂官厮打,现在居然敢顶撞总理大臣,非礼犯上、放肆已极。念在你年轻,孟浪无知,为的又是公事,免去你云贵司主事之职,回去待选。”

凭心而论,就孙嘉诚的诸多罪过,雍正皇帝对其的惩治并不算重,甚至明显有点袒护的意思。可就算如此,怡亲王胤祥依然给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甚至在雍正皇帝提出清理国库欠款、整顿财政制度的时候,胤祥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疑问:

“那皇上为什么还要惩罚孙嘉诚呢?”

来看雍正皇帝的回答:

“因为他上的条陈太早,朕不能一登基就授人以柄,给心怀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啊!孙嘉诚是个御史的材料,朕不久就会给他旨意。”

可对于孙嘉诚的安排,向来深通上意的张廷玉却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关于孙嘉诚,我看此人历练一下,还是可以大用的!”

在孙嘉诚的身上,有着这样几个较为典型的特点:

1、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基本御史的基本条件;

2、出身翰林,于清流官员中影响颇高,足以引领朝廷舆论;

3、性格耿直、不畏权贵,具备御史最难能可贵的特点;

雍正皇帝觉得孙嘉诚是御史材料,早就修炼成精的张廷玉会看不出来?

甚至,面对张廷玉的建议,雍正皇帝甚至连点面子都没留,直接给予了反驳:

“什么叫历练?棱角磨平了,人也变老成了,就是历练?朕看不必,着孙嘉诚实补都察院监察御史!”

雍正皇帝之所以没给张廷玉留面子,是因为他看出了张廷玉心中的小九九:

首先,作为上书房首辅大臣,作为汉臣的领袖人物,张廷玉无疑是“历练”孙嘉诚的第一人选。也就是说,孙嘉诚在张廷玉的调教下,会很快成熟起来,甚至会很快进入朝廷权力中枢,成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但是,这种局面绝非雍正皇帝所愿意看到的。

刚一登基的雍正皇帝,“正在火炉上烤”,这种被动形势并非实际上的军事威胁,而是朝廷舆论上的不利局势。所以,此时的雍正皇帝需要一个锋芒毕露、不畏权贵的“代言人”应对负面舆论,应对反对势力,而不是一个深谙官场规则、深通人生智慧的“人精”。所以,孙嘉诚不但不能历练,更不能交到张廷玉的手中历练。

再者,身历两朝、久居朝廷中枢的张廷玉,本就“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再把孙嘉诚这个“清流派”领袖,敢于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主儿交到张廷玉手中,张廷玉的朝廷势力会恐怖到何种地步,可想而知。

虽然雍正皇帝对张廷玉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信任和倚重,但这不代表雍正皇帝就会忽略张廷玉的威胁,更不代表他会坐看张廷玉的朝廷势力无限扩大。所以,雍正皇帝更不会将孙嘉诚交到张廷玉的手中“历练”。

事实证明,雍正皇帝的决定非常理性,非常英明!

这一次,孙嘉诚的朝堂表现“名震京华”;弹劾年羹的时候,更是引得无数清流官员,甚至是怡亲王胤祥和张廷玉、马齐等人的站位支持。雍正皇帝真就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别忘了,雍正皇帝对于年羹尧的处置有着这样一句极为关键的态度:

“杀年羹尧还不容易,一句话的事;但朕绝不允许这样的纠众要挟!”

试问,哪位皇帝会允许臣下打自己的脸,哪位皇帝又会允许臣下带着满朝的读书人要挟自己?

所以,你真觉得雍正皇帝将孙嘉诚派往西北,是去帮着年羹尧理财的?

让年羹尧除掉孙嘉诚,再让年羹尧得罪清流官员,背上一个足以被杀的罪行!

孙嘉诚,即将失控;年羹尧,已经失控;雍正皇帝此举直接拔掉了两个能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官员,帝王心术,不服不行!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8亿两白银?和珅被杀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珅是被谁杀,和珅最后是被谁杀死的,历史上的和珅为什么被杀

    从一个没落的满洲贵族家庭走出的和珅,在乾隆皇帝的赏识和自己的努力下,仕途顺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滔天、一人之下;乾隆皇帝禅位以后,和珅借助乾隆皇帝不放大权的机会,权势更盛,甚至被称为“二皇帝”。正史中的和珅机敏灵巧、才智过人、善于溜须逢迎,他之所以能在仕途步步高升,得益于乾隆皇帝的

  • 清朝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从7000万激增到4亿,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人口从7千万到4亿,清朝人口是怎么增长到四亿的,清朝人口发展快的原因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人口数量成为一个国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通过一些史书资料不难发现,在商朝时期,当时就已经实施了人口户籍登记。最早记录人口数量的书籍是《汉书》,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人口数量信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历代出现的正史《地理篇》都会有大量关于人

  • 乾隆殿试出一奇题,一进士脱口而出,皇帝:状元你没戏,探花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在古代进士比探花大吗,乾隆进士一览表,淳熙八年探花进士名单

    然而,世界对帝国主义考试制度的主张不同。从小规模编纂的角度看,帝国主义考试制度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最终,贫穷家庭的孩子有办法做官,以防止贵族垄断。古代选举的时候,先不说天赋,外貌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说是看脸的时代。所以很多秀才被忽视了,三国时代有一个智谋家,才能不失去诸葛亮,但因为长时间的丑恶

  • “四大贝勒”,皇太极真是笑到最后的人吗?并不见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在“三大贝勒”的拥护下,继位为汗。皇太极继位以后,继续沿用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执政方针,与“三大贝勒”共同面南而坐,共同接受诸王贝勒、朝中大臣的跪拜。当时,皇太极只是名义上的后金政权大汗,朝政大权并未完全掌握。而后,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为了集

  • 嘉庆扳倒和珅,果真是为了8亿两白银?那你可小瞧嘉庆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嘉庆晚年对和珅的评价,乾隆死后嘉庆为什么要扳倒和珅,嘉庆帝扳倒和珅的原因

    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仅10天以后,嘉庆皇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乾隆皇帝禅位以后,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权臣和珅,牢牢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大清王朝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嘉庆皇帝扳倒和珅的做法,在后世看来,多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予以解释。大清王朝在乾隆皇帝执政期间,达到鼎盛状态不假;但乾

  • 80年代考古队打开光绪棺椁,看到光绪双手的秘密,顿时都兴奋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去世前一天,光绪皇帝离奇驾崩,后世对这个谜有很多说法,但大部分人认为慈禧太后用药毒死光绪皇帝的主张是偏向的,希望光绪皇帝死在自己面前。此后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光绪皇帝的签名实际上是死于毒药,但不知道是不是慈禧。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基本上在同一天举行了葬礼。这位元帅的帽子到了阴间,还在同行。很别扭。

  • 清宫四大疑案之顺治出家,真相到底如何?3大证据,推翻出家之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其日记——《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很明显地指向了顺治皇帝,而且似乎明确了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的历史真相。《满清外史》更是直接给予

  • 乾隆的学识有多么丰富,专家们都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的政治智慧,乾隆画被专家掉包,乾隆功绩有哪些

    古代皇帝都是能文能武的,当然说的是有建树的皇帝。他们从小就有专门老师,一对一授课。就像乾隆皇帝一样,有人说他是文武全才,放在现在,学者和专家都不一定能赶得上。的确,乾隆皇帝很厉害,说到武,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去开疆扩土。文,也是可以舞文弄墨。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好的治

  • 雍正王朝:如何收服邬思道?四阿哥胤禛的操作,绝对可以给满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胤禛与邬思道的第一次谋划,邬思道为何被雍正杀,雍正继位回府见邬思道

    但正如四福晋所言:“就说这位邬先生吧,一开口就老气横秋的,说什么山野草莽、刑余之人,不敢出任世子的先生。一句话,拿上堂了”,邬思道绝非寻常的攀龙附凤之人,更不为逐名夺利,讲规矩、重礼数,甚至还明显带有读书人的高傲和执拗。面对如此人物,皇四子胤禛该如何收服?第一招:讲礼数在邬思道的门外,皇四子胤禛领着

  • 走向共和:《马关条约》签订,历史上的李鸿章真能这样,该有多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鸿章为什么每次都去签条约,李鸿章马关谈判完整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马关对话

    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给出了日方议和的价码:割地赔款!赔款,3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全岛!听闻如此价码,李鸿章暴怒:汪洋大盗,豺狗不如!只是,城下之盟,哪还有什么商议的余地?李鸿章试图用外交规矩来反对伊藤博文的漫天要价,但正如伊藤博文所言,“清国既然败了,就只能遵我日本之道”。外交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