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18 更新时间:2024/1/21 5:54:25

武则天的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从小武则天的生活环境就不错,并不缺衣少食造人冷眼,反而在殷实的家境中成长得很好,后来因为李渊在太原待过一段时间,之后两人结识,这也为后来两人在一起做了铺垫。后来唐太宗召她入宫,封为武媚,后世就都叫她武媚娘。

武则天从进宫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魄力,唐太宗有一匹马,难以驯服,武则天刚一进宫,听说有这样一匹马,便主动请求说要驯服这一匹马,唐太宗答应了她,武则天先是用铁鞭鞭打,没有成功,然后用铁楇驯服,还是没有成功,最后武则天拿出匕首,杀死了马。

唐太宗当时很赏识武则天的这种做法。虽然这只是一件很不入眼的驯马事件,但是不难看出,对待一匹马都如此心狠手辣,更何况是对待反对自己的敌人,所以说,武则天的这种狠,是从小就种在根里的,难以消除的。

后来唐太宗去世,武则天被唐玄宗李治纳入宫做妃,其实两个人早在武则天侍奉唐太宗时就有了苗头,看对了眼,后来李治上位,想方设法要纳武则天入后宫,还因此跟大臣起了争执,但是最后还是将武则天纳入了后宫。武则天进宫后要争宠,要争势力,手段十分毒辣。

武则天到三十岁才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年龄产子在当今社会应该是稍微有一点大,但是也是很普遍的,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年龄非常大了,一般女子十几岁进宫或者嫁人,过几年就有了儿女,所以这样看来,武则天算是很晚的了。

但是这个女儿的到来,对武则天来说,并不是视若珍宝,而是变成了武则天夺宠的一个工具,女儿出生不多久,武则天就亲手把她杀死,把这桩罪行栽赃嫁祸给了王皇后,皇上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把王皇后打入冷宫,武则天逮着这个机会把王皇后杀死了。

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但是武则天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能够狠心杀死自己的女儿,真当“最毒妇人心”啊!这大概就是后人对其诟病的一大原因吧。况且,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的亲人,经统计,竟有几十人之多,可见其心狠手辣。为了自己的野心、势力、一己私欲,竟狠毒至此,实在令人咋舌。

武则天如此狠毒,但是狄仁杰却深得其心,狄仁杰究竟有何神通。

一说到狄仁杰,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他是一个神探。事实确实如此,狄仁杰年轻时候踏入仕途,屡屡升官,他在担任大理寺寺丞的时候,寺里积压了许多案件没有处理,狄仁杰新官上任,处理了许许多多的冤案,数量及其可观,更重要的是,凡是狄仁杰审理过的案子,再没有一个人说是有冤情,可见其处理案件的公正。

在那样的时代,要评判一个官员的好坏,老百姓的意见占极其重要的一份。为什么呢?官员叫做地方官,是治理一个地方的官员,而那些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官员又被老百姓们称为“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这个官员不仅是领导,更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也有那些只为一己私利的官员,残害老百姓,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是衣食父母呢?

而狄仁杰当时就被百姓叫做“父母官”,因为狄仁杰把这个地方治理得好,解决了百姓们的冤屈,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在那个贪官横行的时代,为官能如此清廉,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狄仁杰不仅在判案这方面有一套,在政治这方面也是很有才能的。历史上大多数忠臣都会被奸臣陷害,狄仁杰也不例外,酷吏来俊臣曾经污蔑狄仁杰,向皇帝告密说狄仁杰要谋反,狄仁杰被抓进狱中审问,当即便全部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来俊臣一伙人拿到口供便全然放下戒备,这时候正就是狄仁杰所等待的时机,狄仁杰把事情的经过写在了手帕上,然后塞进棉衣里,交给狱卒说是带给自己的家人,狱卒等一伙人全然没有戒备,就把东西交在了狄仁杰儿子手上。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父亲手信,立马带着东西前去寻找武则天,武则天看见东西后十分生气,命令来俊杰前来说明事情缘由,来俊杰到殿上后极力解释,说是自己根本没有对狄仁杰实施酷刑,只是一问就承认罪行了,诶这就不对了啊,人家狄仁杰有亲笔书信,你来俊杰光凭一张嘴说,就是武则天信了,别人也不能信啊。于是武则天派人去亲自查看来俊杰是不是用酷刑逼供狄仁杰。

皇帝都亲自派人找上门来了,来俊杰再待着不动那就是自取灭亡了,于是来俊杰赶紧派人给狄仁杰一行人换好衣服,好巧不巧,武则天派过来的人又害怕来俊杰那一派的黑恶势力,进来连看都不敢看就出去了,出去就给武则天禀告说是来俊杰并没有逼迫狄仁杰,事实就是如来俊杰所说。

武则天一听就知道有猫腻,武则天是谁,一代女皇,杀过的人不计其数,而狄仁杰这等被百姓称赞的父母官,想要谋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武则天还是决定亲自出马,她召狄仁杰进殿,问他说:“你有没有谋反?”狄仁杰直言没有,武则天就心生疑问:“既然没有,为什么承认莫须有的罪行呢?”狄仁杰说,如果他不承认罪行,恐怕皇上此刻早已经看不见狄仁杰了。问清事情缘由,武则天赦免了狄仁杰的死罪,只是贬了他的官。

武则天在政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而狄仁杰还能够脱颖而出,可见其能力非凡,当时武则天一有麻烦事就召见狄仁杰,而狄仁杰也不辜负期望,每一件事都办得非常好,两人当时来往十分密切,以至于有人认为狄仁杰是武则天的男宠。

但是狄仁杰死后留下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朝堂之上,与卿推心。”这就说明了两个人只是朝堂之上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所以这样看来,在那样的境况下,狄仁杰还能得到武则天重用甚至与之交心,是因为狄仁杰有那样的能力,也是武则天惜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上官婉儿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传奇女相,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算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相,为何下场如此凄惨可幸运的是上官婉儿的母亲并未因此而忽略了对婉儿文学造诣上的教育,再加上上官婉儿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使得上官婉儿的文采极佳。也正因为这样,14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后所赏识;因得一首《彩书怨》得到了武后的赏识,也改变了上官婉儿的命运。从此跟在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

  • 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国地图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隋唐地图,南北朝隋唐宋思维导图,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历史脉络

    1.内乱不断,失去对朝鲜的控制。如图标注地区全部失去。2.鲜卑族南下,占领河北东北部分,拓跋鲜卑族到达山西长城以北二.十六国时期成汉的疆域大致是今四川省川西高云部分和汉中盆地的西部。317年前后,汉的疆域北至阴山、今桑干河燕山,南至淮河、秦岭,西至黄河、陇东。前赵初建是的疆域(319)东起洛I,西至

  • 出将入相:唐代文武不分家的政策,对唐朝国运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谁出将入相,唐朝文宗皇帝御封的唐代三绝,唐代政治对唐朝的影响

    起初这样“能文能武”的现象确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利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社会因素的改变,却使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并在最终成为了将唐朝政府推向无尽深渊的导火索。一、尚武精神成唐朝时期实行“文武不分家”政策主要原因1.英雄主义精神与常年征战使社会形成尚武风气唐朝初期文武不分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

  • 为何杨贵妃喜食荔枝?专家给出答案,难怪李隆基独宠她16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于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唐朝杨贵妃生死之谜,杨贵妃是不是吃荔枝而死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颇受人们的喜爱,杨贵妃的美貌令所有人感到折服,她的家人也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杨贵妃的哥哥就是后来的杨国忠,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反,在唐玄宗带着一众人马逃到马嵬驿这个地方时,马嵬驿这个地方就注定了将要成为杨贵妃的葬身之地,唐玄宗的大将军陈玄礼突然提出,要将杨玉环以及她的

  • 为何古代奸臣总是受宠?看李林甫和蔡京就知道,奸臣都有一个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为何古代奸臣总是受宠?看李林甫和蔡京就知道,奸臣都有一个本事 文/大国鉴史图来源网络从古至今,大家对于很多的奸臣都是十分痛恨的,尤其是秦桧,到现在还在岳飞墓前跪着呢,但是在很多的名人传记或者是历史名著中,这些奸臣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在朝廷可是风声水起,甚至更受皇帝的宠爱。难道作为皇帝们来说,他们不知道

  • 唐代均田制:大唐富国惠民的好制度,咋就实行不下去?原来有漏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均田制的内容,富国惠民,大唐惠民活动

    由于隋炀帝末年的暴政引起的多年政治动乱,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故唐高祖于武德年间开始,继续推行均田制。不仅促进了荒地开辟,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土地占有情况,缓解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矛盾,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均田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为何却没有使其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广三征高句丽其实赢了,杨广征辽东二首,杨广亲征高丽了吗

    在历史上高句丽一直是奉行制衡策略,表面上向中原王朝臣服,其实经常暗中勾结中原的反对势力。在隋朝建国时,高句丽的疆域扩张到了最大,到达极盛时期。这两个国家同时崛起,相互也就怀着一些敌意。在隋文帝灭陈朝之后,开皇十八年就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因为准备不足,被迫撤军。隋炀帝即位之后,相比父亲他的野心

  • 南北朝士族之谜:南朝承平反倒是脆弱不堪,北朝混战却顽强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南朝高门的腐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当官而不任事,尤其是鄙薄武职。他们先是丧失了军事上的统率地位,继而又丧失了政治上的决策地位,终于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南朝高门除了自身的腐化以外,他们还缺乏强大的宗族基础。侨姓高门早就脱离他们的宗族乡里,自不必说,吴姓高门也由于江南风俗的影响,宗族关系相对疏远,逐渐脱离其

  •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子民的骄傲与哀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安十二时辰唐朝风貌,唐朝子民对皇帝怎么称呼,唐朝二十四时辰合集解说

    历史是来自过去和当下的恒久对话,并且永无止境的通往未来。历史系出身的人,对历史题材的戏剧总是有一股情怀,倒不是为了要细细的斟酌考据,而是想看看那些曾经读过的史书文字,跃然纸上化成影像,可视、可听、可以感受的样子,那带来一种短暂的时光旅行体验。更重要的是:对话,以历史作为对话的根本,能看见对话者内在幽

  • 唐朝太监可以废李擅杀皇帝,而明朝太监皇帝说杀就杀?原因在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十二监有兵权,明朝最厉害的太监,唐朝兵部尚书有兵权吗

    一、唐代宦官专权的原因1、宦官干政的苗头从神龙初至开元初,为时不过八年半,却发生了七次政变,四次更换皇帝。这种极度动荡的政治局面,为宦官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玄宗就是在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的剧烈斗争中取得皇位的,虽然他取得皇位曾得到宦官的帮助,但姚崇提出“宜竖不预政”等十项建议为玄宗所采纳,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