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清明节,从追忆怀念演变为珍爱生命

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清明节,从追忆怀念演变为珍爱生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192 更新时间:2024/1/26 6:39:47

清明节,作为对逝者的哀思和追忆,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节日。但随着人们物质化生活的改善,这个节日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今的清明节,不单单是对逝者的追忆,对过去式的怀念。相反,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绵长的珍惜。

相传,春秋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期间,因饥饿面黄肌瘦寸步难行,随行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帮他度过危机。当重耳继位当上晋国国君以后,奖励逃亡时有功之臣,所有人都有封赏,唯独把介子推忘了。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实在看不过去,就在城门口写了一张大字报,诉说晋文公忘恩负义,重耳知道后深感失礼,马上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娘俩早就隐居绵山,任凭寻找的人怎么呼喊就是不出来,实在没办法,重耳就下令放火,想把娘俩从山上逼下来,可三天三夜过去后,娘俩还是没有下山。

[var1]

当晋文公发现娘俩已经抱树而死后,非常悔恨,就把他们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所有人不得生火做饭。又把第二天定为清明节,把娘俩死的那棵树赐名清明柳。从这以后,每逢清明节,人们就会到自己的亲人墓边扫墓,以寄托心中的怀念。

随着清明节这一特殊日子的出现,无数文人墨客写出了流传千秋的诗篇,把清明节演变成了一个吐故纳新期望美好的开始。由于清明节时,正值百草吐绿,桃梨盛开,人们又把清明节视为踏青和赏花的季节,本来是个深沉的节日,却因此出现了处处盎然生机。

在先秦诗歌中,就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的感叹,说的就是春游,看到无数美女从东门而来,这是郑国男子为期盼能遇上漂亮女子所作的春游爱情诗歌。

[var1]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也对春游感兴趣。《论语》里就有把郊游当成陶冶情操和沟通感情的季节。这里面写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春天来了,赶快换上春天的衣裳,找几个大人,带几个孩子,三五成群在和煦的春风里起舞,在歌声中流连忘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吴惟信写这首诗时,也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明这一天,大家相约寻春,城里的万人空巷,都来到大自然,满坡的梨花正是春游的好去处。

当然,人们在春游中向往美好生活,同样也没有忘记逝去的亲人。在春游的沿途,都会看到各种祭扫的行人,他们或在墓碑上放一张黄白纸,或墓前放上两个苹果。这些都是有来历的。

[var1]

相传汉代刘邦连年征战,春天回来想给逝去的父母扫一扫墓,可多年没回,找不到坟墓在哪里,他一时着急,恰逢阵风吹来,就撕碎黄白纸,抛向空中,嘴里念道:多年没有回来,如果爹娘在天有灵,纸片最后飘落在哪,那就是你们的墓碑。没想到纸片落下的那个地方,正是他父母的坟墓。所以,从那以后,人们都会在墓碑上放上一张折叠的纸钱,再在上面压上一块石头,以防纸钱飘到其它人墓碑上了。

这些年,随着人们春游方式的增多,清明春游又多了好多想法。有条件的爬山,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公园里,草地上,草莓园,到处都有春游人的影子。

[var1]

赏花,这是清明春游必不可少的环节。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国大地到处都遍种油菜花,在南方各地,随着樱花梨花桃花的盛开,清明节也变成了世界各地游客赏花的一个选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有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变得具有时代意义了。雨还是一样的雨,但却没有了以往的凄苦,行人还是那些行人,但纪念的方式完全发生了改变。

逝去的人一路走好,活着的人还要活得更好,这才是清明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var1]

更多文章

  • 战国名将李牧之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哪种更可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由于他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历次战斗中都能险中取胜,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使到了现在,人们谈起李牧,不仅为他的军事才能折服,还为他的冤死感到惋惜。而对于李牧的死,《史记》和《战国策》都有记载,虽然结果都是以死为终,但过程却大相径庭,到底哪种说法更确切一些呢?按《史记》的记

  • 李世民:别人家的孩子,17岁营救隋炀帝,20岁封秦王,28岁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成为李渊的次子。自幼就十分聪明的他,什么博览全书、学习武艺都是他的基本功,可以说李世民能有后来的成就,跟他从小的勤奋是离不开的。就这么的,打小就优秀、努力的李世民,便受到许多长辈们的喜爱,尤其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晟,在李世民不过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仅仅13岁的女儿许配给了李世

  •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永乐皇帝第二子汉王朱高煦传记1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的盛世局面,汉王朱高煦正史,唐太宗打造了什么盛世

    [var1]永乐皇帝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乃一母同胞,皆为常皇后所生。与其余二人不同,朱高煦长相英武,颇类朱棣。他身长七尺余,行动敏捷,善长骑射,且诡诈多智,常以材武自称。据说,他两腋生有若龙鳞者数片,因而自命不凡。朱高煦自小便为人狡黠狠愎。太祖皇帝时召集秦、晋、周、

  • 春秋争霸赛:强大的诸侯,为何只争霸,而不是直接取代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诸侯争霸实力排名,天子和诸侯,史记天子与诸侯的思维导图

    春秋时期开启诸侯争霸的时代,为何强大的诸侯国,没有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进而重新建立新秩序,成为新的天子呢?这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面临的压力与问题,并不是每一个诸侯能够制衡的。周朝建立到平王东迁洛邑,建立成周政权。开始东周时代的新秩序重建,而这时的诸侯国形势已经不是周初建立的情况

  • 他是春秋战国名将,通晓兵法创建武卒战队,还是一名常胜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的十大名将,战国武卒,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军事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当初离家时许下的诺言,他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历任三个国家军事统帅,不仅通晓兵法始创特种兵,还是一名常胜将军。这样一名战将会是谁,他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出生于春秋卫国的吴起,自幼家庭富足,是当地有名的富二代。但吴起从小就是个官迷,父母也倾其所有为他上下

  • 战国时期的赵国尚能痛击匈奴,为何汉朝初期却被匈奴压着打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匈奴给赵国认错的动画,秦国打开国门与赵国追击匈奴

    [var1]辩证唯物论中讲,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因此,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却看待问题。研究历史问题,尤其要做到以发展的眼光,去洞察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具体到汉朝与赵国面对匈奴之时不同表现的问题,需要厘清两个基本的方面:汉朝与春秋战国时期有何不同;赵国面对的匈奴,和汉帝

  • 扁鹊晚年遭人嫉妒被杀,他发明了云南白药,却也落得凄惨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扁鹊治病四年级课文,扁鹊变成女生,扁鹊打针

    一个好医生能救无数条人命,佛教有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了许多患者的医者,该有多少功德呢?但历史上有多少名医落得过好下场呢?医者的起源大概就是神农氏了吧,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最后神农因为尝了断肠草之后死去;三国时期著名的名医华佗,扁鹊,哪个得到了好下场呢?华佗因为被曹操疑心被拷问致

  • 此人能力不输白起,曾攻破函谷关,逼迫秦国割地,却难列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白起函谷关之战,秦国函谷关被攻破几次,白起坑杀40万赵军历史评价

    “战国四大名将”出自何处?要确定战国时期是否有其他国家的将领能与“四大名将”并驾齐驱,必须明确“四大名将”一词背后的评定标准。因此,我们首先要去追溯“四大名将”这个提法的渊源,它究竟出自何处,由何人提出,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去解构其背后的评判体系。遗憾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战国四大名将”的提法,这个词

  • 韩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晒出了“3大铁证”,中方霸气回复2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韩孔子,韩国网友对孔子评价,韩国如何看待孔子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但是对于今天世界各国依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思想,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他也被我们称为“孔圣人”,在我国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还有专门供奉的孔庙,这都可以看出孔子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而且如今在世界各地,我们到处都能看到

  • 跟对老板有多重要?看看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一人善终便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十大顶级谋士,战国四大名将拼音,战国时期四大战将

    白起征战一生,被他歼灭的六国军队高达145万,自己更是被冠以“杀神”称号。李牧抗击匈奴、抵御强秦,多次以少胜多,强行为赵国续命多年。王翦灭赵、魏、楚、燕、齐五国,可以说秦始皇一半的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廉颇多次打败战国诸雄,七十岁仍不忘为国征战。[var1]即便放到现在,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