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幸的是,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仿佛神奇的催化剂,反而让这个看似稚气未脱的少年,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天下臣民都在替他捏着一把汗,他已经大刀阔斧地出手了。崇祯的第一刀,稳准狠地砍向了权奸魏忠贤。魏忠贤的倒台,使得这个少年天子的声望一时如日中天,威信和能力得到臣民的一致赞誉。崇祯漂亮的三板斧,使得灰心丧气的明朝人,顿时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崇祯面临的形势却日趋恶化,他的几个对手也实在太过强大。关外的皇太极比崇祯大十九岁,西北的李自成比崇祯大六岁,崇祯还是个治国用兵的门外汉,而皇太极和李自成,早已成为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霸主。更何况明朝数百年积弊丛生,朝廷机器腐朽不堪,文臣武将中,忠心报国又德才兼备者,少之又少。崇祯空怀壮志,虽力图振作,耗尽移山心力,十七年心血最终未能挽救明朝。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大军身穿黑色衣甲,像铺天盖地的乌云卷地而来,冲进了紫禁城。在极度落寞与痛苦中的崇祯皇帝,自尽而亡,成为大明王朝的陪葬品。李自成从崇祯十七年正月,从陕西誓师出兵,到当年三月十九打进紫禁城,中间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李自成进军的路线和目的都十分明确,天下皆知他要进取京师,灭亡大明。
可崇祯明知败局已定,有充足时间可以脱身而逃的情况下,硬是死守在紫禁城中,寸步不离,直至最后让李自成包了饺子。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崇祯逃离京师,南下江南一带,到明朝陪都南京重整河山,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南京是明初的国都,物阜民丰,从未受北方战火波及,况且有长江天险作为依托,完全可以作为明朝的复兴基地。只要崇祯不死,明朝人心士气不散,局面大有可为。
想当年西晋和北宋灭亡之时,残余皇族都选择南下江南,在长江庇护下,重整旗鼓,建立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了一百多年时间统治。何况崇祯年富力强,当时才三十多岁,虽然才干有限,但毕竟是正牌天子,在明朝拥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南下之后,可以就近依托东南财赋重地,和南方的明朝武装,即使不能恢复中原,搞个南北朝,还是很有希望的。
只要崇祯在江南站稳脚跟,清军与李自成,必将在北方展开龙争虎斗生死搏杀,崇祯可以坐山观虎斗,养精蓄锐静观待变,最后鹿死谁手,还真在两可之间。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崇祯偏偏选择了死守紫禁城寸步不离,以身殉国。原因到底是什么?之前网络上的段子手们,凭空捏造出一个什么朱棣遗诏,说是祖宗遗训天子守国门,所以崇祯不敢跑。这纯属子虚乌有。翻遍明朝史书,朱元璋朱棣或任何明朝皇帝,从未有过这种不靠谱的遗诏或遗训。
真实的原因,让人想不到。崇祯一点都不傻,他当时不仅认真考虑过南下问题,而且还召集大臣商讨细节,是让他自己南下,还是让皇太子南下。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这是一步好棋,纷纷表态支持。但关键时刻,有个人给崇祯讲了一个故事,让崇祯彻底改变主意,决定不跑了。《小腆纪年》记载,此人名叫光时亨,时任兵科给事中。此人书读的不少,满肚子学问。大家争论是否南下时,他说了一句话:“将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了躲避兵锋,逃出了长安。谁曾想虎落平阳被犬欺,逃难途中,朝中的反对势力,竟然趁着唐玄宗狼狈不堪之际,拥立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玄宗稀里糊涂就丢了饭碗,瞬间成了无人理睬的前任。崇祯听闻此事,也不免产生忧惧之心。在他心中,自己的地位,与明朝江山同等重要。当时明朝朝廷人心惶惶四分五裂,重演此事并非没有可能。一念之间,崇祯主意已定,决心留下来。没想到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