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让韩信打白登之战,他是否能战胜冒顿,汉初不用和亲了?

如果让韩信打白登之战,他是否能战胜冒顿,汉初不用和亲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933 更新时间:2023/12/17 9:06:17

[var1]

吕后

整个汉朝,前期都施行和亲的政策,说白了就是认怂,毫无疑问,匈奴是当时汉朝最大的外敌。而且匈奴的生活习性,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使汉朝一时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望洋兴叹。就是汉武帝那么牛的,也和匈奴打了一辈子,才把他们打服!但也把整个汉朝打的民生凋敝!

韩信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智谋,他的才能,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之中,那也是出类拔萃的。所以高祖曾经感慨,连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这绝对不是高祖的谦逊之词,而是他发自内心对韩信军事才能的感慨与肯定。正是因为他对韩信军事才能的顾忌,才让他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封建中央王朝与匈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我想应该就是刘邦的白登之围吧。那个时候的中央政府,对匈奴的实力,对他们的习性,对他们的目的,还没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只是模糊地知道他们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但从来没有与他们有过深切的交往。在刘邦的内心深处,他再怎么厉害还能比项羽还凶猛,小样儿,你敢占朕的土地,于是他发大兵,就准备把匈奴给灭了。结果让人家打得满地找牙,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差点就回不来了!而这个时候的韩信,正被他囚禁在京城里面,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人们心里可能有一个疑问,如果换上韩信打这场战争,那么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果?那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var1]

骁勇的冒顿

首先,我认为韩信可能赢得一场战役,但绝对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因为他面对的是和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对手。这是一个民族,一个生活习性宗教信仰,脾气秉性都完全不同的民族。你可以消灭一个群体,你可以打败一个组织,但你很难消灭一个民族,一个有自己根深蒂固信仰与品性的民族。这就像犹太人,虽然被当年的战争打散了,游离在世界各地,但是你一旦见到他们,还是能迅速地认出他们就是当年的犹太人,因为他们的信仰与生活习惯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他们顽固地坚持着自己当年的一切,并且代代相传地把它们传给下一代人。

其次,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你不可能非常轻易地就消灭他们。当年卫青霍去病是何等的骁勇与神武,但他们出塞之后,面临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对手在哪里?你连自己的对手都找不到,何谈战胜他们!茫茫的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候方圆几百里你连一个人影都见不到。其间又夹杂着茫茫的沙漠与戈壁,你如果不熟悉当地的水文环境,很可能就把你渴死在或者饿死在塞外的苦寒之地,而况且是行军途中,常常是数十万人马,饮水与食物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很有可能引起军队的哗变与内乱!

[var1]

我可不是好惹的

当年项羽败给刘邦,他知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所以自刎乌江。事实也确实如此,刘邦很轻易地便找到了他,因为在中原的土地上,到处都是人,到处都会留下你的行踪。但如果这事放到草原上,那就很不一样了,项羽是能够轻松地逃脱的。因为茫茫的草原,只要你足够的狡猾,能够很容易将自己掩藏起来,并且顽强地活下去!

再次,许多名将都与匈奴交过手,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他们哪一个不是足智多谋,哪一个不是骁勇善战,但他们谁将匈奴彻底消灭?就算是后来的徐达常遇春,他们再怎么厉害,也无法将草原人彻底消灭。中原王朝永远都在与草原人斗智斗勇。我是不怀疑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也相信他在智慧上与能力上完全可以战胜匈奴的冒顿单于。但是靠一两场战役的胜利是不能让匈奴人彻底屈服的。他们狡猾而顽固,诚实而又倔强,所以,他们始终令中原的名将们头疼,韩信自然也不例外。

[var1]

高祖

最后,所有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关系融洽的时候,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都会向草原民族倾斜,也就是有利于他们,就是咱们老百姓说的让着他们。不管是汉朝还是唐朝还是明朝,和亲政策一直都在继续,不管是中央王朝强盛还是软弱,这成了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是民族安康和乐的一种手段。战国以来,中国大地一直处于战争之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整个中原大地一片凋敝。等到始皇统一中国,大家以为好日子来了,谁知道他的暴政把大家折磨得更是痛不欲生,还不如战国呢!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统治者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一种手段,是客观国力的需要,是历史一种客观的走向,绝对不是统治者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而采取的权宜之策。所以,就算是韩信再世,他能够得到刘邦的信任统兵打仗,也无法改变汉初与匈奴对峙落于下风的基本事实。一两场战役的胜负,并不能改变的两个民族基本的对峙态势!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是雄才大略的女皇帝,而非人世间的传奇绯闻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武则天作为承上启下的女帝王,在后世的史学家,尤其是两宋时期,褒贬不一,对历史功绩的反应不充分,趋于片面化,而对于其负面的事件显然有夸大的成分。尤其是作为女人在政治斗争、酷吏恐怖以及宫庭生活方面多有评判和传奇故事,而对历史作为,雄才大略,爱惜民众方面没有突出客观公正的反映。两宋时期的史学家和学者,

  • 号称女中扁鹊的淳于衍,为何毒杀汉宣帝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襁褓之中的刘病已被关进了暗无天日的监狱,多亏了廷尉监的多方照顾,刘病已得以存活下来,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刘病已出狱,汉武帝临终前留下遗诏将刘病已养育在掖庭之中。当时的掖庭令张贺是原来太子刘据的属下小吏,他为了报答主人昔日的恩情,打算把孙女嫁给已经长大的刘病已。哪想到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弟弟右将军张安世

  • 唐朝版“崇祯帝”,有励精图治之心,却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转入衰败。虽然有唐宪宗、唐武宗等帝王励精图治,但依然没有能挽救唐朝转入彻底衰败的命运。到了公元888年,随着唐朝版“崇祯帝”唐昭宗李晔的登基,这位有励精图治之心的帝王却以自己的错误行动,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的深渊。李晔驾崩后仅仅过了3年,随着唐哀帝被朱温害死,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

  • 河外之战:山东六国最后的怒吼,史载:秦军四散溃逃,遍地弃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 信陵君 在魏国境内上,赵、楚、燕、韩、魏五国的十几万大军成功会师,信陵君魏无忌登高一呼大喊道:今虎狼之秦欲亡我魏国宗庙之心不死,然天下大势如我魏国所灭,列国岂能独善其身,他秦国本是一养马之奴,今却想灭我六国,其心可诛。今日五国会师,意在为惨死在秦国手里的数十万列国将士复仇,这将是一场保

  • 南北朝最厉害的4个女子,3个权力滔天,1个却沦为玩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古时,有这么一个朝代,出色女子辈出,甚至还遥遥领先位列金字塔顶尖,这就是南北朝。今天我们介绍四个厉害人物:一,北魏冯太后冯太后的名讳,史书没有记载。在她成为太后以前,身份却是一个亡国公主。北魏拓跋氏灭掉北燕以后,她就以奴婢的身份进入后宫,没多久嫁给拓跋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冯氏与丈夫的感情非

  • 河南有这么一个老人家,做了一件事,为大楚国续命二百五十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小沈24岁时,因为才华实在遮不住了,被楚王发现,封到了一个边关之处,就是叶地。叶地这个地方,隶属楚国北部边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加上战争不断,人民生活非常艰难。小沈看在眼里,他休兵息民,短期内跟战争说拜拜。然后撸起袖子开干,民以食为天,首先大力发展农业,于是乎,小沈变成了“沈工”。这段时间,“沈工”

  • 《破晓东方》特务动大刑审李白,慧英深信组织会营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慧英最后嫁给谁了,破晓东方女特务身份,破晓东方分集剧情介绍

    田国立(代号夜莺)乔装打扮把国民党江防军事部署方案送给李白。李白为了将这个影响我们解放进度的电报发出去。明知有新的信号探测车巡逻,他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发电。他的太太裘慧英很想他立刻从阁楼逃走。抓住了李白的手肘,李白回头一个眼神,她立马放开了。她瞬间明白丈夫的意思,他们是战友!而他手里的情报今天不发出去

  • 为何81岁的武则天仍离不开男宠?除了寂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真的很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则天一生的四个秘密,武则天为什么一直得宠,14岁的武则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天晚上,宰相张柬之等人包围了太子李显,率兵入宫,发动龙门政变。当队伍控制皇宫时,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率先败下阵来,随后他们进入了武则天的寝宫。病重的武则天觉得来人不善,急忙召见张易之和张昌宗。突然,张柬之道:“皇上,不用找他们了,这两个人闹到朝堂上,已经被大臣们处分了!”闻言,武则天仰天

  • 孔子的“遗产”有多强?让后代吃了2000多年,第77代孙出生即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孔子真正的后代,孔子后代出了什么人才,孔子的后代为什么能流传

    编辑|史说百家【前言】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被后世的统治者们尊为“孔圣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孔子的后代,他们世世代代都享受着世袭的“衍圣公”爵位,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特别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孙,更是依靠着孔子的荣耀和成就出生即为巅峰,成为台湾唯一一位

  • 李旦为何把皇位让给正值盛年的李隆基李旦:我对皇位没有感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旦为什么传位给李隆基,李隆基和李旦是什么关系,李旦和李隆基大唐全盛时期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武则天皇后。我们看看唐睿宗李旦的一生。他一生两次登基,第一次是在公元684年至690年,第二次是在公元710年至712年。年。公元713年7月,51岁的唐睿宗李旦决定退位,将皇位让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则退居百福殿安度晚年。我们都知道这位国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