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习惯称呼其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不仅如此,他禅位后还训政三年,实际掌握清朝最高权力六十三年有余。
这让他一举成为中国历史上控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还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按理说,作为一名勤政的皇帝,乾隆皇帝的工作相当辛苦。
过度集中的中央权力,使他每天的工作压力远超一般水平。
那么,他是怎样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乾隆的定时定点的作息规律。
一日之计在于晨
按照清朝礼制,乾隆皇帝需要在寅时(3点至5点)起床。
根据《清高宗实录》的相关记录,多数情况下,乾隆皇帝习惯在寅正(4点)起床。
以现代的作息观念而言,凌晨四点显然应当属于休息时间。
即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农业社会,凌晨四点仍然属于过早的起床时间。
更何况,根据现代天文观测结果,北京市最早日出时间为6月14日的4:45,最晚日出时间为1月5日的7:37。
乾隆起床的凌晨四点,北京日出尚未开始。
足以佐证皇帝的辛苦。
只不过,乾隆也并不是北京为数不多需要在日出前起床的人。
清朝将早朝的时间,定为春夏的辰初(7点)和秋冬的辰正(8点)。
这对于居住地点距离紫禁城相对较远的大臣来说,同样必须在凌晨四点以前起床。
以此避免出现无法及时赶赴早朝的情况。
乾隆皇帝起床之后,必须立即开始准备一日的行程。
乾隆皇帝一天行程的准备,从穿衣洗漱的过程已经开始。
清朝礼制对皇帝在不同场合的着装均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不同的服装均有相对应的冠和其它装饰物作为搭配。
这使皇帝的穿衣过程相当繁琐,需要数量众多的宫女和太监协助完成。
结束穿衣梳洗的流程之后,乾隆皇帝需要前往坤宁宫进行朝祭。
事实上,清朝入关之后,仍然保留了大量满洲传统。
原始祖先崇拜即为其中之一。
按照清朝礼制,坤宁宫需要于每日寅时(3点至5点)举行朝祭。
每日申时(15点至17点)举行夕祭。
除却每月的初一、十五及其余重大日期,对于皇帝是否亲自祭祀不作要求。
但乾隆皇帝为表示对于祖先的尊敬,主动每日前往坤宁宫参与坤宁宫朝祭。
渐渐地,坤宁宫朝祭基本成为乾隆的固定作息习惯。
结束坤宁宫朝祭的流程之后,他便可以开始享受早膳。
早膳的时间一般为卯正至辰初(6点至7点)。
其地点不固定,根据皇帝具体所在地点随时进行调整。
名义上早膳的时间大约为半个时辰(1小时)。
可根据《清高宗实录》的相关记录,乾隆皇帝实际用膳时间仅为一刻钟(15分钟)左右。
虽然乾隆皇帝实际的早膳时间相当短暂。
但是其早膳的丰富程度仍然远超正常标准。
按照清朝礼制,早膳包括固定的膳食单以及皇帝单点两类。
其均有御膳房于当日凌晨提前准备好。
固定的膳食单需要留存记录,以备御膳房定期查验。
皇帝单点则无信息留存,以防有心人偷窥皇帝喜好。
结束早膳之后,乾隆皇帝仍然有个人事务需要处理,之后才能够正式开始每日的皇帝工作。
他的个人事务,包括前往寿康宫探望崇庆皇太后,以及诵读清圣训两项。
前者为乾隆皇帝个人孝顺的表现。
后者为清代皇帝必须遵循的礼制。
清圣训为清代皇帝实录整理结果,主要内容为清代皇帝训诫臣子的言论等。
乾隆皇帝阅读清圣训的地点一般为乾清宫西暖阁。
该地点为康熙的旧屋陈列室。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实录同样收藏其中。
部分情况下,乾隆还会选择在其居住的养心殿暖阁阅读实录。
前往寿康宫探望崇庆皇太后的时间不固定,和阅读清圣训没有明确的时间先后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均需要在辰初(7点)以前完成,否则会干涉早朝的正常开始。
这导致乾隆皇帝在卯时(5点至7点)的安排相当紧凑。
探望崇庆皇太后,并且阅读完毕清圣训之后,乾隆皇帝的早晨日常基本结束。
然而,没有任何休息时间,他需要立马正式开始其日常的皇帝工作。
御门听政何难为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皇帝的日常工作,在卯初(5点)已经开始。
为了减少白天的工作压力,乾隆习惯在早晨的日程安排中,见缝插针地对重要奏折进行批阅。
以便在稍晚的早朝当中可以对奏折的内容进行及时讨论。
而不至于拖延至次日的早朝。
早朝是皇帝日常工作正式开始的标志。
乾隆时期的早朝,开始时间为春夏的辰初(7点)和秋冬的辰正(8点)。
这实际上是经过其祖父康熙皇帝推迟之后的日程安排。
顺治时期,早朝固定于卯正(6点)开始。
这导致大臣需要在丑时(1点至3点)起床。
皇帝也需要在早朝结束之后才能够拥有享有早膳的时间。
康熙皇帝认为这一事件安排过于违反人性。
因此将其推迟至辰初和辰正。
御门听政的持续时间一般为一个时辰左右,即从辰初(7点)开始至巳初(9点)结束。
根据早朝的具体内容,时间会有所延长或缩短。
但整体而言,一般会在巳时(9点至11点)以内结束。
一般情况下,秋冬季节的早朝结束时间会早于春夏季节的早朝。
这是考虑到北京秋冬季节的气温整体较低。
而清代的室外御寒技术也比较落后。
结束早朝以后,乾隆皇帝继续批阅奏折并召见大臣面谈。
批阅的时间从巳时(9点至11点)持续至午时(11点至13点)。
由于奏折的数量相当庞大,部分情况当中需要延迟至未正(14点)。
如果晚膳前仍然没有批复结束,乾隆皇帝会加班至申时(15点至17点)。
要是这期间遇到蒙古贵族前来觐见,乾隆皇帝还需要于午时(11点至13点)设宴款待。
好在吸取了父亲雍正皇帝因为压力过大而英年早逝的教训,乾隆批阅奏折的工作,并不会干涉他日常的生活作息。
为解决数量庞大的奏折批阅工作,乾隆皇帝要求奏折事先按照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归类。
对于请安折等相对不重要的折子,往往敷衍了事。
对于实在无法及时批阅的奏折,乾隆皇帝会选择拖延至次日。
乾隆皇帝的白天工作,在未正(14点)基本结束。
之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一般可以开始享受自己的私人时间。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未正(14点)是乾隆皇帝的晚膳时间。
如果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晚膳的时间会被推迟至申正(16点)。
按照现代科学生活作息规律,下午两点对于晚餐而言显然为时过早。
但按照清朝在关外时期的生活习惯,满洲族每日只进两餐。
因此晚膳时间不宜过迟。
虽然名义上皇帝仅有两餐,但是皇帝有权利在任何他喜欢的时间,要求准备点心、茶水等非正餐作为补充。
乾隆皇帝喜欢在午时(11点至13点)食用一些食物。
因此那时候晚膳并不受重视,乾隆皇帝通常少食甚至不食晚膳。
虽然乾隆皇帝本人对晚膳态度平平,但是御膳房仍然会按照标准进行准备。
和早膳类似,晚膳没有吃完的食物会被赏赐给宫人或者近臣。
只不过,赏赐食物的行为,相对于节省浪费而言,更多地是彰显皇帝对于下臣的关心态度。
言外之意,其礼仪性大于实用性。
申时(15点至17点)属于乾隆皇帝的休息时间。
许多情况下,白天的奏折批阅工作会被顺延至这一时间,以避免出现奏折积压问题。
申时批阅的奏折重要性相对较低,乾隆皇帝基本可以单独完成。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乾隆皇帝会召集近臣至养心殿面谈,或者推迟至次日早朝和群臣商议。
《清高宗实录》:“每日未刻进晚膳,阅内阁所进各部院及督抚、提、镇本章。”
如果乾隆皇帝在白天已经结束他的全部工作。
他会在申时(15至17点)进行诸如读书、写诗、绘画的文艺活动,或者在妃嫔的陪伴下看戏。
乾隆皇帝是忠实的文艺爱好者。
紫禁城内专门辟有三希堂,供乾隆皇帝欣赏古画字迹。
乾隆皇帝同时是热情的戏曲爱好者,清宫殿内有多处专供表演的戏台,表演道具一应俱全。
戊初(19点)开始,乾隆皇帝正式进入晚间休息环节。
为了避免夜晚饥饿,乾隆皇帝会在戊初(19点)进食一些点心、茶水。
侍寝的妃嫔会在之后被送入养心殿。
其人选在晚膳时,提前通过“翻牌子”的方式确定。
只不过,侍寝的妃嫔并不能够陪伴皇帝过夜。
她们需要在结束侍寝之后,前往另外的房间休息。
乾隆皇帝一般在戊正(20点)以后睡觉。
根据他的起床时间推算,乾隆皇帝可以享受大约8小时的睡眠,属于非常健康的生活作息。
综上所述,虽然公事繁忙,但乾隆不仅保持了充足的睡眠,也做到了劳逸结合。
可谓,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结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
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康雍乾时期出现缔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高峰。
清朝同时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近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对于西方社会已经出现的近代文明的曙光,其腐朽的政治制度逐渐将中国引入黑暗的深渊。
虽然乾隆皇帝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保持了康雍乾盛世的延续。
但是,清朝没落的体制,注定乾隆皇帝的努力工作,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深层命运根源的。
乾隆皇帝去世之后,由于后来的子孙没有乾隆的努力,也没有乾隆的天赋,清朝最终彻底无法支持表面的繁荣。
参考资料
《清高宗实录》
《国朝宫史》
《乐善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