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从平原君分析赵国败因

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从平原君分析赵国败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757 更新时间:2024/1/17 16:03:32

长平之战是秦、赵因争夺上党引发的战争,从韩割上党至秦国获胜消耗的时间长达三年,但是长平之战仅五个月就结束了。

这场战役以赵国惨败告终,秦国斩杀降兵百姓多达四十五万。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决战之役,也是秦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战役,赵国的失败极大加速了秦国一统的步伐。

司马迁评说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失败,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司马迁又为什么评价平原君“利令智昏”呢?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

战国时期,范雎献策“远交近攻”,秦昭王大喜,秦国开始进行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

对于距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国是秦国实行战略的首要对象,而对远方齐、楚国选择暂且置之不理。

“远交近攻”可谓神策,不仅破坏了六国“合纵”联盟抗秦的策略,还极大推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var1]

位于赵国西方的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最初的秦国领地在中国边缘,与其他东方诸国距离较远。

到秦穆公时,秦国渐渐参与到中原群雄争霸中并靠着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昭王在位时,秦国野心更甚,征战增多,想要加快一统六国步伐。在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许多战役中屡胜东方诸国。

此时还比较强盛的赵国也列于战国七雄之中。战国初期时,周朝的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国君,完成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之时刚刚兴起的国家。

赵国自从“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进行以来,国势愈盛,军事渐强,在对外战争中也多次取胜,赵武灵王甚至开始派遣使者乔装入秦国勘察地形,为攻秦做准备。

二、长平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战国,被赵奢打败,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即是此时提出。秦国攻打魏、韩两国,攻占韩国野王,将韩国上党与本土割断。

韩王惧怕,想将韩国的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平息战火。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想投降秦国,号召上党郡的百姓们共同谋划联合赵国对抗秦国。

[var1]

商议后,冯亭众人决定将上党给赵国,希望赵国能帮助韩国渡过难关。赵王与平阳君赵豹商量,赵豹提出拒绝上党郡,认为接受上党郡会让赵国处于危险之中。

赵王又询问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想法,他们都支持接受冯亭献地。赵王又问若是秦国派白起攻打如何应对,平原君提议廉颇为将。

秦果然起兵攻赵,并攻占韩国部分领土以示威慑。公元前260年初,秦军攻占上党郡,百姓皆逃往赵国,赵军于长平之地接应上党百姓。

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伊始,在与秦将王龁所率军队作战过程中,廉颇节节败退,被赵王多次责备,赵军也士气不振。

[var1]

初战失利的赵国决定议和。秦国为了防止“合纵”生效,对前来秦国的赵国使者非常礼遇,向外界营造出一种秦国已经同赵国和解的假象,杜绝其他国家出兵救赵的可能。

赵王本就恼怒廉颇战败,范雎又使反间计,让赵国以为秦国害怕的是赵括,秦昭王暗地以白起为将。

赵国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下将领,在白起的计谋之下,赵国屡战失利,粮道被截断,又拦截其他诸国的粮草军用。

至农历九月,赵军粮草已绝46天,士兵多饿死,突围失败而死,甚至出现残杀为食的现象。

赵括组织剩下的军队想要强行突围,最终战败死于乱箭之下。

[var1]

白起将赵国投降的军队全数活埋,只留年龄还小兵士返回赵国。这场战役中,遭秦国斩杀坑埋的军士百姓数量高达45万。

损耗甚巨的赵国再也没有力气与秦国对抗,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三、平原君的“利令智昏”

历史上的战事虽然复杂纷乱,但其中胜败必有因果所在,如长平之战,错误的战略决策便是战争失败的开始。

平原君和赵孝成王贪上党之利是赵国大败的重要原因,也即司马迁所谓“利令智昏”。

[var1]

第一,贪上党大利,出兵长平。长平之战发生前,秦国在对抗六国方面已经取得优势。

面对秦国的攻打,韩王想要把上党郡进献秦国,郡守冯亭为了保住上党,准备将上党献给赵国,希望能与赵国达成合作。

平阳君赵豹是当时赵王的叔父,他认为韩国这么做是嫁祸赵国,希望赵王不要接受。其实这是十分消极的下策,也是对冯亭的极大误解。

年轻的赵孝成王没有看到秦国侵占上党将会带来的危机,他理应援助冯亭,共守上党。但赵豹的担心也是实际情况,是为忠告。

[var1]

然而贪一时之利的赵王丝毫没有考虑赵豹所说,一心以为“此大利也”,由于平阳君的反对,赵王又去找平原君赵胜商议。

平原君身居宰相,此时赵国的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他手中。得知事情经过的平原君被眼前利益冲昏头脑,想都没想,直接亲自前往接受上郡,毫无道义可言。

冯亭既不想委郡于秦,又怎会让上党于赵呢?本想与赵国一同对抗秦国的冯亭没有想到赵国竟是贪利之辈,冯亭不想向赵国屈服,这与割地秦国有何区别?

双方没有交谈的机会,在这种危急关头,赵胜竟然决定向上党出兵。这次出兵是造成赵国失败的第一步。

[var1]

第二,平原君“争冯亭以权”。公元前263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之地,这块领土归于秦国后,上党郡便与韩国分隔开,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成为渺渺孤岛。

秦国攻占野王,韩国民众举国震惊,顿失收回上党的信心。对秦国来说,此时的上党郡已是熟鸭,但是郡守冯亭和韩国的民众不甘心屈于秦国。

冯亭的计谋是以上党郡联合赵国,从而达到共同对抗秦国的目的。

如果当时赵国能看出形势,借冯亭的计谋,不贪图韩国之利,不出兵上当,依民心所向及有利地势,败秦国不是难事。

秦国先分割韩国,再攻打赵国的战略并不难看出,赵文惠王在位时即有贤士劝其放弃与秦攻齐。

[var1]

赵胜到上党接受土地,还准备用上党的土地、财物收买当地官吏百姓,上党民众如何接受?冯亭感觉受到莫大的耻辱,言辞拒绝赵胜。

赵胜的行为在上党民众看来比秦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后来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受饿40多天也无人来想办法救赵。

如果平原君和赵王能将眼光放长远,看到“唇亡齿寒”之害,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惨事。

司马迁说:“平原君被利益蒙蔽,贪冯亭上党,最终让赵国身陷长平的兵卒达40余万,邯郸几乎灭亡。”是有非常充分地事实依据的。

平原君争冯亭以权,导致失去上党当地官民的支持,这是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二步。

[var1]

第三,听秦反间,临阵易帅。赵国取走上党郡,秦国怒不可遏。

秦国与赵国初战之时,廉颇为将,三败之后,廉颇才真正重视起来,“坚壁以待秦”。

“坚壁”虽然不能取得胜利,但最起码不会造成伤亡,也不会失败,“待”的是变化,是可胜之机。

这时候的赵国理应支援赵军,将赵军遣往上党的平原君却毫无动作。

战役失败后,平原君和赵王没有反省自身,反将过错全数推给廉颇,这也是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果赵王和平原君没有一味责备,而是支持前线将帅们,行使外交政策,挽救赵国还是有希望的。

[var1]

在天下人皆传“秦必胜,赵必败”之时,秦国仍未掉以轻心,而是利用反间计使秦国将廉颇换下。

赵王本就对廉颇屡次战败深感不满,听闻秦国怕赵括的传言后立刻换将,赵括虽为赵奢之子,却无丝毫实战经验。

此时秦国也偷偷换白起为将,被换下来的王龁毫无怨言,不争权夺功,因此秦国封锁消息后没有丝毫风声传出,赵国毫不知情。

这次换将是由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一手策划,秦国知己知彼,赵国还被蒙在鼓里,连对方将帅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取胜?用赵括换廉颇,是赵国失败的第三步。

[var1]

第四,乞和秦国,外交失败。赵国对上党趁火打劫,失去民心,廉颇失利后也无脸向各国求救,于是便向秦国乞和。

此时卿献计希望与楚国、魏国联系,但赵王和平原君没有采纳,他们眼里只有上党之利,派郑朱入秦国。

这下赵国彻底被孤立,结果可想而知,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和亡国。这是赵国失败的第四步。

结语

关于长平之战的胜负,不仅与主将帅有关,更与战略决策密切关联。只有将战争还原,分析其因果伊始,才能理解司马迁所说的“利令智昏”。

孙子曾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唯民是保”是说要保全军队,这是国家安全最基本的保障,赵国在弱势的情况下贪一时之利失军40余万,教训惨痛!

参考文献:《史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难怪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没打过胜仗,你看他面对张郃时,说了句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有种说法是: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再没打过胜仗。此话虽有失偏颇——征伐南中之战(七擒孟获)是不是胜仗?但若细想却也算是事实。恐怕这句强调的是,对曹魏之战,至于南中的孟获,实在不值一提。哪怕《三国演义》中,再渲染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多神乎其神,也难掩诸葛亮是从一个败仗,走向另一个败仗的窘迫现实。比如都说

  • 刘秀河北历险记:危机四伏、九死一生,却总有贵人相助,逢凶化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新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这样的民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这句谶言再次准确的揭示了未来:天下坐不坐的稳,要看赤眉军;天下得不得的到,关键在河北!遗憾的是,更始皇帝刘玄在这两点上都做错了。刘玄对主动示好的赤眉军摆出了一副胜利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引起了赤眉军的极大反感,最后与玄汉政权决裂,使

  • 秦国与楚国大战,三普为什么会战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和楚国的大战,楚国怎么败给秦国,秦国与楚国发生的所有战争

    楚国有很多人反对楚怀王的决定,认为楚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只能贸然出兵,自取其辱。历史上由于晋魏的存在,秦楚关系一直很好。然而,在楚怀王时代,晋国已经灭亡,而魏国还活着。秦楚只维持表面友谊,地缘政治矛盾一触即发。因此,楚怀王决定追随潮流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楚国要真正威胁到秦国,还需要一点运气。秦国最

  • 诸葛亮的八卦阵为何如此神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八卦阵被谁所破,诸葛亮奇门八卦阵视频,诸葛亮八卦阵怎么摆

    八卦阵真的存在吗?难道它真的有神秘力量吗吗?从科学上来讲,八卦阵究竟使用了什么原理呢?据《易经》所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窑,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诸葛亮从中受到启发,从九宫八卦(又名奇门遁甲)推演出八卦阵,并应用于战争中大发特效。在历史上,奇门遁甲可是一门奇门绝

  • 春秋战国故事:“大义灭亲”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40个典故,大义灭亲的故事,古代大义灭亲要受罚吗

    [var1]图片来自于网络当时卫国君主卫庄公有三个儿子,老大是太子卫完,老幺是公子州吁。卫完虽然是太子,但并不太受卫庄公的喜爱,反倒是公子州吁深受卫庄公的溺爱。州吁仗着受卫庄公的宠爱,在卫国内肆意横行,做事傲娇,而且私养甲士。卫国大夫石碏觉得长期以往必然会酿成大祸,就向卫庄公进言:既然卫庄公如此宠溺

  • 深剖蜀汉何以失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前言赤壁之战后,刘备乘胜追击,先后攻占荆州和益州,为建立蜀汉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使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也是他戎马生涯的巅峰。而后来接踵而至的失荆州、关羽丧命,则成为了他一生霸业中的转折与衰落点。失荆州给蜀汉的事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第一,赤壁之战及其之后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军事

  • 曹魏5位皇帝,在上位前经历了什么(曹操 刘备 孙权最为突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时曹魏的几代皇帝,曹魏最后几个皇帝,曹魏皇帝顺序列表及简介

    曹操的让位在曹魏时期之中,曹操则是十分有文采的一位统治者,十分的擅长谋略,非常的具有实力,后来也成功做了魏王,却并没有去取代献帝,把机会留给了儿子,自己成了周文王,曹操去世,儿子曹丕继位之后取代了献帝,曹操也被称之为武帝,但并没真的做过皇帝,真的在魏国的五位皇帝则是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曹丕

  • 吴国最惊心动魄的宫廷谋杀案(诸葛恪为何会被曾经的盟友背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回到建业后,诸葛恪施展了铁腕手段:1、首先调整了中书的长官。诸葛恪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喝叱:“你们怎么敢随意滥发诏书?”孙嘿噤若寒蝉,惶惧退出,告病辞官(秋八月军还,陈兵导从,归入府馆。即召中书令孙嘿,厉声谓曰:“卿等何敢妄数作诏?”嘿惶惧辞出,因病还家)2、北伐这段时间朝廷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

  • 战神吴起为啥被黑?只因杀气太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神吴起电视剧40集,吴起刘天才视频完整版,吴起变法发生在哪国

    吴起吴起,在兵法造诣上仅次于“兵圣”孙子,在行政才能上仅次于法家鼻祖李悝,在杀敌数量上仅次于“杀神”白起,表面上看,吴起是“千年老二”,论综合实力,绝对是战国第一。吴起是个卫国人,因祖上经商成为大富豪。但在重农抑商的古代,吴起总感觉社会地位不够高。于是,吴起决定花钱买官。吴起把大量的财富送给卫国高层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有一座武侯祠,殿门前有一副对联,细数了诸葛亮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点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今天我们再借助三国志,来盘点一下诸葛孔明的历史功绩,也看看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先通过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