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晋国的军队如何构成?探究晋国的军功制度

春秋时期,晋国的军队如何构成?探究晋国的军功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0 更新时间:2024/2/8 4:14:43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周天子政权逐渐式微,各诸侯国伺机而动,以期成就一番霸业。

若想在诸侯列国中脱颖而出,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非重要,而军队制度是增强军队实力的关键。

秦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农战”结合的方式,对军队制度的调整。

作为春秋国际社会上的大国之一,晋国的军队如构成?其军功制度是怎样实行的?

一、晋国军队的背景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的相关记载,当时的军队有军、师、旅、卒、两、伍这几种编制,晋国军队的编制大体上也是这样。

关于构成晋国军队的成员,相关史料中有不少记载,包括卿、大夫、士、庶人、工、商、臣、隶、圉等。

[var1]

其中,卿作为国家的贵族阶级,在军队中主要担任的也是将领的职位,大夫担任中层领导,士多任中下层军官、车兵、贴身侍卫等。

庶人常是普通士兵,其他工、商、臣、隶、圉大多担任为军队服务的角色,承担后勤事务。

臣、隶、圉中的大部分人是奴隶身份,如果立下战功可以免其奴隶身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大多数以车战为主,步兵作为辅助。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晋国的军队也分为车兵步兵两种。

除了车兵、步兵结合作战的方式,晋国也进行过步兵独立作战,这与晋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晋国周围有戎狄盘踞,由于地势对于车战不利,因此晋国非常注重培养步兵单独作战的能力。

[var1]

了解晋国军队的构成,首先要了解晋国当时的采邑制和县制。第一,采邑制度。

西周时期,采邑制度主要指的是周天子对周畿土地的分封,周天子在王畿之内分封诸侯,而诸侯则授予公卿大夫采邑。

诸侯王赏赐公卿大夫时,会将采邑的土地与人口一同赏赐。

西周王畿内的土地主要分为公邑和采邑,公邑由周天子派人直接管辖,采邑主权虽归天子,但其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都在采邑主手中。

西周时期的采邑大多是世袭的,实际上采邑已经成为采邑主的私人领地。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成了时代的主角,此期采邑的赏赐由周天子对诸侯下移至诸侯对公卿大夫。

[var1]

诸侯国君分封采邑给卿大夫的出发点是好的,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室,当时公卿大夫尚在国君的掌控之中。

但随着公室势力逐渐衰落,权力下移越发严重,采邑逐渐成为卿大夫的私属领地,重演周天子对诸侯的分封。

具体到晋国则表现为六卿专权、四卿执政到最后三家分晋。

而春秋时期的采邑主往往会培养独立的武装力量。卿大夫拥有的军队分为两种,一是国家正规军,由国君调动;二是卿大夫的私家武装。

最初国君对属于国家正规编制的采邑兵拥有调动权,但随着卿大夫实力的增强和公室的衰弱,到春秋中后期,采邑武装兵权几乎全数落入卿大夫手中。

私家武装则不属于国君,国君没有权力调动。

[var1]

第二,晋国县制。晋国的县制并非由卿大夫直接推行,卿大夫是作为县的管理者出现的,国君没有直接赐给他们采邑。

到了后来,随着卿大夫实力的增强,他们逐渐将县转化为自己的采邑,实际上是对国家公室的蚕食。

县制实际是采邑制对立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

公时期,晋国已实行县制,其初衷与秦国、楚国相同,是为了加强公室的力量,充当公室屏障的作用。

到了后期,晋国的县则成为一种摆设,实际上已相当于卿大夫的采邑,不再国君的掌控之中了。

晋国的县制非但没有加强中央集权,反而使公室的力量被削弱,名为县,实则是采邑。

二、晋国军队的构成

了解晋国的采邑和县制以后,对其军队的构成情况也会更加明晰。构成晋国军队的主要有三部分力量:国君掌控以国人为主的正规军、采邑兵、卿大夫的私人武装。

随着时代的变革,一些野人也开始当兵,但各国诸侯的军队仍以国人为主力,国人指的是由国君直接掌握之地的居民。

[var1]

国人有一部分作为公室的保护力量常年存在,一部分则是战争发生时临时集结,他们闲时作农民,战争发生加入军队。

春秋早期,这部分人是军队中的主力,国君对其有绝对指挥权。采邑制度下,采邑封给卿大夫之时,采邑主需要周天子缴纳贡赋,包括为国家提供军马财物等,因此采邑兵最初也归在国家的正规军中。

卿大夫受封采邑时,除了采邑原有的土地,人民也是封赏物,诸侯国君虽然名义上是这些人们的君主,实际上则是通过卿大夫间接控制的。

一开始,国君对采邑上的军队仍有控制权,但具体到战争中,这支部队则主要由其所属的采邑主负责指挥。

《左传》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采邑主在自己的采邑内权力极大,经济、军事、政治上都是相对独立的。

[var1]

最初,卿大夫家族的采邑兵仅辅助正规军参与战争,有时受命单独完成任务。

但随着才艺制度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采邑被卿大夫瓜分,直属国君的土地人民减少,采邑兵的力量也更多地受控于卿大夫,晋国的军权也因此发生变化。

春秋晚期,晋国的已经成为各卿大夫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甚至采邑的人民也只听采邑主之命,不受国君掌控。

卿大夫的私人武装包括其族人、家臣、亲信、奴隶等等,他们主要是保护卿大夫及其家族的。

作为卿大夫自身的私属力量,这部分人会在卿大夫作战时随同出征。

与采邑兵相比,私人武装力量与卿大夫的关系更亲近,并且能够直接调动、随意支配,用起来得心应手。

[var1]

私属武装和卿大夫相处的时间最多,采邑往往不是由卿大夫直接管理,两者的关系也更加疏远。

而且,私属力量不受到国君的控制,只听从卿大夫的指挥。到了春秋后期,这部分力量几乎成为卿大夫争斗的主力工具。

等到公室力量衰弱到不足以与卿大夫抗衡的时候,采邑兵也成为卿大夫的“亲兵”了。

三、晋国的军功制度

第一,军功制度的奖励方式。晋国的军功奖励可分为三种:政治奖励、军事奖励和经济奖励。

政治奖励主要指的是战争中功勋卓著的人获得政治身份上的提升,获得的奖励根据身份的不同有所差别。

如原本是贵族阶层的人获得的政治奖励常是更高一级的身份地位,庶民则会提升为士,奴隶获得人身自由等。

除了身份的提升,政治奖励还包括政治上的礼遇,如晋悼公赐魏绛“金石之乐”。

[var1]

军事奖励主要是赐予有功者军事头衔和权力。如立下战功可以成为将佐,但在晋国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将佐,只有贵族有资格,一般是几大卿族的成员。

经济奖励相比前两种更为明确,立下功勋者可以获得封地、采邑、人民等,采邑上的收入归受封者所有。

不过晋国军队中不光有赏赐,犯错时也会受到惩罚,惩罚不论身份、地位、亲疏远近,有错即罚,赏罚分明也是晋国能成为春秋大国的原因之一。

第二,军功制度实行的原因。根据晋国公族制度的规定,除太子外其他庶子都必须居于其他国家。

这样的制度虽然免去晋国公族对君位的觊觎和争夺,但同时也使公室国君失去了血缘公族的庇护。

因此,晋国用异姓卿族辅佐君主,与之相适应地产生了军功制度。

[var1]

军功制度的实行实际上会削弱晋国公族及公室的实力,因为封赏有功者时会造成公室土地的流失和易主,而功臣地位提高后必然会产生更多要求。

于是,晋国传统的田制和军制都受到破坏,晋国君权逐渐衰落下来,最终异姓卿族掌握中心权力,导致三家分晋的悲剧结局。

虽然军功制度有其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军功制度的实行下,晋国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获得极大提升。

有了多方面军功奖励的驱动,将士在战争中的积极性才会增强,更愿意横戈杀敌、效命疆场。

而且,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会使军队的纪律性增强,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队伍的竞争力必然有所提升。

[var1]

春秋时期,晋国能够长久居于霸主之位,和棋军功制度下早就的超强军队分不开。此外,军功制度的实行也有助于留住人才。

尤其是到了春秋晚期,卿大夫之间的争斗甚为激烈,此时的军功赏赐更多地是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增强自身的力量。

结语

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国之一,晋国的军队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晋国军队主要由正规军、采邑兵和卿大夫的私属力量构成,初期国君尚能控制卿大夫、控制采邑兵,但到了后期,采邑兵几乎也成为卿大夫的私塾力量。

丰厚的军功奖励造就晋国的超强军队,但同时也使晋国公室的势力不断削弱,最终消亡于“三家分晋”。

参考文献:《左传》《周礼》

更多文章

  • 曹操一向疑心重,司马懿手握大权,为何曹操一直没有动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司马懿第一次见面,司马懿献计曹操攻荆州,曹操压制司马懿

    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尽管曹操是此时的实际掌权者,但他始终并没有逾越自己的本分,直至去世也没有取代汉献帝,名义上始终是汉朝的臣子。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丕并没有按捺自己的野心,直接废汉称帝,并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之后又经过曹睿、曹芳两代君主,曹魏的气数日渐微弱,司马家族趁势崛起。公元266年,司

  • 战国法家思想论说(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针对当时一些学者批判法家暴虐不仁的指责,韩非解释说:“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何以知之?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在法家看来,轻赏重罚或轻罪重罚,是为了社会安定,

  • 楚汉之争,两军大战于汉中,刘邦为何能在汉中之战中一举击败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灭秦后的项羽集团,拥兵四十万,雄踞天下,号令诸侯,而刘邦集团拥兵千万,却在被封汉王之后,兵力削减至十万。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刘邦集团通过由劣变优,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弱胜强,消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楚汉之争中,汉中之战尤为著名,刘邦在关中为何能一举打败项羽?一、刘邦活用汉中之地,项羽定都失败。时人先

  • 不打淝水之战,苻坚能带领前秦和北魏一样结束十六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394年,前秦最后的皇帝、苻坚族孙苻登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在与后秦姚苌、姚兴父子两代枭雄的艰苦缠斗中,这位前秦氐族最后的捍卫者终于支撑不住,在与姚兴的山南之战中兵败被杀,而这,也正式宣告十六国最强大的前秦帝国的覆灭。[var1]前秦淝水之战后迅速陷入四分五裂,并最终被后秦、后燕等政权取

  • 张飞到底有多细心 他做的这两件事 诸葛孔明都不一定有他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飞一共娶几个老婆,张飞图片,诸葛亮赵云张飞

    什么,张飞也是这样的武将?大家对此肯定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毕竟张飞给我们的印象是五大三粗、脸色黝黑、神情吓人、性情刚毅之类的人,实际上这都是我们都张飞的误解。张飞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一生多次带兵出击,在那个通讯方式效率不高的时代,在外领兵时常需要面对紧急情况,这都需要自我的决断。何以证明张飞心思缜

  • 楚国都城被攻陷,吴国为何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十一月庚午日,吴、楚两军对阵于柏举,吴军夫概率其部先击楚军子常部,子常部兵卒溃逃,楚军乱,吴军大举进攻,大败楚军;楚将子常逃到郑国,史皇战死。 吴军追击楚军至清发,阖闾又大败楚军,此即清发之战。吴军穷追不舍,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率北面方城来的援军阻击吴军,楚军又大败,沈尹戌遍体鳞伤,自知将死,又耻为俘虏

  • 十六国时期的低配刘备和简装徐庶,演绎了一场动人的君臣别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是看透刘备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徐庶火烧新野

    (南凉王朝)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一带有一个割据政权,名字叫做南凉。南凉的都城,是在乐都。时过境迁,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乐都的具体位置,我们只能大概知道,乐都是在今天的青海省境内。南凉虽小,但极盛时也有据有甘肃西部和宁夏的一部分,在西北,那也是有着一席之地的。南凉的开国皇帝,叫做秃发乌孤,是个地地道道的鲜

  • 秦始皇追求一生的长生不老药,其实是一种水果,相信你也吃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为了长生,广招术士,目的就是为了研制出仙丹,所以在当时,很多人都想着如何才能做一名术士,其中有一位叫作徐福的人,他认为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就大胆的求见秦始皇,并且表示自己知道在海外仙岛上,有仙药的存在。秦始皇听完徐福的介绍后,心中认为很有道理,因为古时候人认为,神仙确实住在海外仙山之上,于是就

  • 龙飞说白话《资治通鉴》之四十九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赢政大喜,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召集百官安排九宾大礼迎见荆轲。[var1]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袍袖,举匕首刺向秦王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蠃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袍袖。轲随即追逐秦王而绕柱奔跑。事发仓猝,群臣惊呆,顿时常态。秦法规定

  • 三国大结局,历史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最后大结局,三国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三国灭亡顺序一览表

    而曹魏方面人口却达到了1200万左右,可以说人口力量差距相当悬殊。这也正是曹操赤壁战败后能够很快重新组建起一支强大军队的缘由。反之如果刘备和孙权战败,那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第二点就是在经济上的差距,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曹操坐拥北方,经济最发达,而蜀国的很多地方还未开发,一片荒凉,是三国中最落后的,东吴雄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