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前三代张陵、张衡、张鲁被后世分别尊称祖天师、嗣天师、系天师。其中,系天师张鲁,汉末三国时期雄据汉中三十年,并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政教合一制度。张鲁还是天师道的实际开拓者,在他手中,天师道从巴蜀走向华北,进而在全国开花结果,道教因此成为与儒教、佛教并列的中国三大教之一。
正一系师张鲁剧照
一、闻道鹤鸣
汉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文化鼎盛,儒学上承两汉下启唐宋,道门兴起,佛教东渐,中国儒道释三教鼎立的局面实开创于此时。
祖天师张陵,本是东汉太学生。他年轻时博览群书,穷通五经,曾任江州令。
汉顺帝时,张陵入蜀中鹤鸣山修道,撰道书二十四篇,创正一威盟道,简称正一道。入其道者,需缴米五斗,故又称五斗米道。又因其自号天师,故教派又名天师道。张陵因创天师道,也被后世尊称张道陵。
张天师画像
张陵所创天师道,以宗教思想解读《道德经》,以《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为太上老君。他还以鹤鸣山为圆心,设二十四治,对教众进行管理。
张陵羽化后,其子张衡(不是发明候风地动仪的那个张衡)继其衣钵。张衡登仙,子张鲁继为教主。
从此开启了张鲁三十年汉中割据的历史。
二、雄居汉中
系天师张鲁,字公祺。
张家因与益州牧刘焉家族交好,刘焉在蜀中站稳脚跟后,即以张鲁为督义司马、以张修为别部司马,共击北面的汉中太守苏固。夺得汉中后,张鲁袭杀张修,夺其兵众,并截斜谷道,阻断与关中的交通,成为益州北部屏藩。
刘焉去世后,刘璋继掌益州,因张鲁不听调谴,便进取汉中,但屡被张鲁所破。张鲁遂脱离益州,割据汉中,并在此以天师道教化百姓。
刘璋剧照
张鲁治汉中,有明显的政教合一色彩。其自号为师君,前来学道者,初名鬼卒;受道已久者,称为祭酒。其治下之民,都被教以诚信不欺,百姓生病的,先进行自我反省,看是否有过错,然后以手书病人姓名,上告天地水三官赦宥。各祭酒在各据点设义舍,在义舍内放置义米、义肉,行路之人饥饿者可自行免费取食。但取食要量肚而取,如有胆敢过多取用的,恶鬼就会致其生病。如果百姓罪者,小过可以以修路相抵,大过可以原谅三次,之后再依律治刑。
张鲁在汉中,不置官吏,都以教中祭酒治理百姓。张鲁治汉中,以宽为要。这就在汉末乱世,建立一方安静祥和的乌托邦。因此,张鲁治理三十年,史书称“民夷便乐之”。
当时,曹操一心在华北争雄,无力顾及汉中,遂以朝廷名义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三、听天归曹
建安二十年(215年),平定北方的曹操率军从散关出武都征讨汉中。
曹操剧照
曹军到达阳平关,张鲁欲以汉中降曹,但其弟张卫不肯,率数万人据关坚守。曹操果然久攻不下,而且士卒伤亡很多,于是有了退兵的打算。
但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时在前军的夏侯惇、许褚部,夜晚呼喝兵士撤退,不想竟然迷了路,而且稀里糊涂走进了山上张卫的营寨。张卫军夜里忽然听得一阵喧哗,以为敌军夜袭,一时作鸟兽散。辛毗、刘晔当时在后军,听得前军吵闹,也是一惊,继而听前军报告已经取胜了,感觉不可能。后来夏侯惇也来报告,大家才相信是真的。
张鲁一看,这是天要我降啊,于是再次想称表纳降。手下阎圃却说:“投降也有投降的办法。如今我们因穷困所降,必不受重用。不如进行一番抗争再降,这样即使降了也会受到重视。”张鲁听从建议,率部从南山进入巴中。
阎圃游戏图
张鲁临行前,左右有提议将所有粮草、物品一并烧毁的,张鲁说:“我们本来就想归顺朝廷,只是暂时没能如愿罢了。我们今天撤退,只是为了避其锋锐,并无别的恶意。粮草、物品,都是国家所有,岂可以火焚之?”遂将仓库尽贴封条而走。
曹操进入汉中,对张鲁此举深表嘉许。又因张鲁本有归顺朝廷之意,就派人进山慰劳,张鲁于是率全家出山而降。
四、传教华北
张鲁归顺后,曹操以客礼待之,并拜其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五子及阎圃等,都封为列侯。
但老奸巨滑的曹操虽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却并不让张鲁真的“镇南”,而是让其远离汉中,将之带回邺城。为笼络张鲁,曹操还让自己儿子曹宇迎娶张鲁之女为妻,从此与天师家族结为一体。
与此同时,曹操还将汉中万余民众北迁长安及三辅地区。三辅原指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长安附近地区。北迁的张鲁及其民众,遂在华北地区开始传播天师道。
历代天师像
天师道后经历代高道改良、升华,至宋元时达到高峰,成为与全真道并列的道教两大教派之一。而张天师后裔后居江西龙虎山,并世受朝廷敕封,成为千年一系的天师家族。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名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