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联系刘邦晚年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答案自明!
刘邦这个人被毛主席评价成是古代最厉害的地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是历史上最有远见的帝王之一。另外一位是凯撒大帝。
像他这样的政治人物做一件事情往往不会考虑到情感方面的束缚。他杀樊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而要看懂他们的行为,则往往需要联系前后发生的事情来看。
那么刘邦晚年都做了哪些事情呢?非常有名的事情有这么几件:
1、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刘如意为太子;
2、削平藩王;
3、定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4、诛杀功臣。
这四件事可以分别来看,也可以当成一件事情来看。因为刘邦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稳固皇权,保证皇权能够在自己的子嗣中传承下去。
首先,“废刘盈”,他的理由很明显,因为刘盈“仁弱”,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仁弱”就要废除呢?换一句话说就是,刘邦在防备谁?
大臣吗?并不是,他防备的是刘盈的母亲吕雉。
这一点从后来刘邦打消废太子念头上也可以看出来。当时刘邦废太子,大臣们一起出来反对,而反对最凶的一拨人是谁?是沛县出来的一帮人。直到经过张良提议,把“商山四皓”请出山来辅佐太子刘盈,刘邦认为太子的位置稳固,随即打消念头。
这一段记载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刘邦之所以废太子,并不是因为个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是因为立刘盈,他的位子坐不稳。
至于为什么坐不稳?当然是因为他背后的人是吕雉。刘邦早年和吕雉感情不错,吕雉对刘邦也十分照顾。那么为什么到后来非常讨厌吕雉呢?需要知道,在历史上的刘邦可不是一个薄情寡恩的人(关于这一点后面会讲解)。想必也和吕雉强势的性格以及后来表现出来的权力欲有关系。
其次,削平藩王。这一点没有什么好说的。削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出现国中国,是稳固皇权的手段。
再次,定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刘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国中国的现象。制定白马之盟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防止吕氏集团实力继续扩张。而最后,吕后上位后,大肆在吕氏家族内部封王,不过她终于是在尚未完成对刘氏王朝侵占计划的时候死去,而她死后,陈平等人依照刘邦留下的白马之盟,对吕氏外戚集团的人斩尽杀绝。
最后,诛杀功臣。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和民间夸大的传说不同,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臣子(那时候的王和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于后来的那些只有封号,没有领地管辖权的王)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终。而真正被刘邦诛杀的开国功臣只有一个——陈豨。
而陈豨是因为介入了刘吕之争,后来因为造反被杀。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吕雉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了。
而且别忘记吕雉的出身。他一样是沛县人。当刘邦在世的时候没问题,但是当刘邦死后呢?沛县的那些元老重臣究竟是会忠于新的天子,还是会忠于吕雉?从感情上来说,后者的可能性居多。更何况吕雉与很多大臣都存在利益捆绑。
樊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娶的就是吕氏的人。而且和吕雉之间关系亲密。刘邦在世的时候没问题,一旦刘邦去世,樊哙会不会成为吕雉取代刘氏江山的一名“金牌打手”。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对吕雉防备甚深,并且在死前要处死樊哙的原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