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真的有那么暴虐吗?注定孤独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真的有那么暴虐吗?注定孤独的千古一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791 更新时间:2024/2/4 12:39:50

秦始皇-嬴政

人们在称颂嬴政的丰功伟业的同时,总是免不了唏嘘其残暴的一面,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感叹。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记忆中试着去揣测一下这个中华大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皇帝。

公元前221年,一支来自西北边陲的军队攻入了东方齐国都城临淄,这座被誉为最繁华东方之都宣告陷落,历时十年、席卷华夏的秦统一六国战争也落下帷幕。经过近五百年的战争,秦国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成为整个天下唯一的主人,人们期待的和平终于降临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秦灭六国图

但此时,嬴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他心中积蓄着老秦人几代人的执念,他们的崇尚务实、坚韧不拔,最终也收获了巨大的回报。如今,这位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广袤的领土,打开此时秦国的版图,这是当时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的世界,也正是这个无比辽阔的疆域,也成为嬴政心中最大的困扰。

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确实是不世伟业,但是作为古往今来从没有过的一个帝国,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这千秋伟业怎么能够长久的保持,成为嬴政要面对的最大的考验。

经过八代君主励精图治,尤其在秦嬴政时期实现统一,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始皇帝是一个只知横征暴敛的暴君,他绝对是一个务实且有着自己的抱负的帝王。任何一个开国皇帝的正常逻辑应该是以和平来维护既有的努力成果。然而,和平从此真正到来了吗?

秦士兵

统一后的秦国并没有想象中的太平。被灭的国家的贵族和地方势力暗潮汹涌,小的叛乱时有发生。嬴政面对帝国的子民,面对这史无前例的开端,他的内心渴望将这一切千秋万代延续下去。

雄心勃勃的嬴政开始用行动了勾勒起了自己心中帝国的未来,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一、制度的革新

公元前221年,嬴政在咸阳主持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宫廷会议,议题就是秦国即将采用哪种制度管理这个国家。丞相王绾建议采用周王朝的分封制,以此捍卫秦王朝的统治,廷尉李斯反对,建议全国推广郡县制。最终,嬴政选择了郡县制。一个新的国家体制由此开始,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秦国这个战争机器正在努力转型为一个综合发展的国家机器。

嬴政坚信,要想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秦法将是维护天下太平最佳的手段。秦以郡县制重新划分国家,设立三十六个郡。嬴政推行了影响中国近千年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政府的全部工作,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负责一切军事事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官员。建立了一种垂直化且存在监督的政治管理体系,形成了和郡县制配套执行的中央集权管理。

秦三公九卿制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在当时,能够摒弃分封制,将秦的郡县制的在全国推广,对于一个封建统治者来说,这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气。新的政治体系,受到了昔日六国人的消极抵制,《史记》记载,嬴政在泰山封禅时甚至受到原来六国学者的讥笑。

二、精神的认同

嬴政清楚地认识到,疆域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大统,而人心的统一,才是国家长久的根本。秦始终贯彻执行法家思想,而在法家的理念中,人心的统一在于指令的执行与遵守。秦国在统一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控制疆域,往往让一些精通秦法的军人就地转为地方官吏。实现统一后,军人管理已经无法应付新的时局。秦帝国需要通过郡县制,通过地方官吏的群力,使百姓了解秦法,了解秦帝国的执政思想,从精神上认同这个国家。

也许今天很多人看来,秦法就是暴虐的代名词,但是,近代出土的书籍等已有证据表明,秦法极为重视细节,对臣民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但这些法律严谨却不暴虐,法律的初衷既是为了保障国家的运转,同时也保证着百姓的生活。

诸多史学家认为,秦法对老百姓其实是比较体恤的,很多政策都比较人性化。秦法务实,甚至细化到百姓耕种应该种什么,锄地应该锄多深,都有着政策性的引导,它对整个国家进行着事无巨细的管理。当然,这些也是始皇帝嬴政的意志贯彻,他希望通过秦法,既实现国家的有效统治,又能得到人民的思想认同。

但一个新的矛盾就此产生,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这势必会大大影响沟通与管理,影响秦法的推广。如果文字不统一,中央的精神意志以文书形式下发后,完全不能实现有效贯彻。

为了将秦法有效推广,公元前221年,李斯上书嬴政,奏章中提出了书同文字的建议,被嬴政欣然采纳,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

秦字小篆

伴随着文字的规范统一,38岁的嬴政随即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和车轨尺寸,将秦国的标准以法令的形式推广到所有新的疆域,他的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希望通过将秦国的思想传播四方,让天下百姓逐渐认同这个新的帝国,从此就会天下太平。

然而,这一系列与传统完全分裂的变故革新,让东方六国对这一切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战国末期,东方六国已经形成了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崇尚巫鬼且浪漫奔放的楚文化、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针对这个问题,嬴政以一种近乎谦卑的态度,给予六国文化最大的包容和吸纳。

公元前221年,嬴政将六国礼仪全部接受,并且建立了一套名为博士的制度,博士不仅负责学术,还有职责参与廷议,讨论国家重大决策。为了能够赢得这些学者的青睐,嬴政将一直坚守的法家原则也做出了改变,统一的教化、统一的言论,被博采众长的方式所代替。

可是东方学者并没有这种认同,他们以消极冷漠的态度回应了嬴政的热情,嬴政依然选择了忍耐,等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得到思想的认同。直到公元前214年,东方学者淳于越上书请求恢复分封制,此时的嬴政终于失去了耐心,数年的等待,仍然没有得到东方学者对统一帝国的认同。

淳于越

嬴政选择不再退让,公元前213年,为了统一言论与思想,六国的书籍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浩劫,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三、百姓的归属感

什么是百姓臣服的基础呢?土地!

秦国土地制度采用军功授田制,百姓需要用军功甚至死亡的代价获得土地,而昔日六国的土地制度早已灰飞烟灭,六国百姓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军功还能否传承现有的土地。

公元前216年,嬴政改革了秦国施行了近两百年的土地制度,颁布新的国家政策,承认原有的土地占有状况,让百姓自报土地数量,他用行动向百姓表明,这个国家并不是要榨取民力,而是要让百姓获得幸福的生活。

秦国农民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项制度不但没有收获民心,反而产生了经济的动荡,受到潜在反秦情绪和势力的影响,粮食价格暴涨,秦帝国再次遭到巨大冲击,土地改革政策以失败告终。

骄傲的嬴政不断受到沉重的心理打击,始终无法得到他想要的民心。

四、开疆拓土、构筑军事防御

此时,年轻的秦帝国、急于求成的嬴政还干了几件事:

1、派遣秦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将河套地区纳入帝国疆域。

2、在原有长城基础上,大规模修建增筑长城。

秦筑长城

3、修建军事通道——秦直道,咸阳直抵内蒙九原地区,长达一千八百里,秦帝国可迅速投放兵力,三日即可从咸阳抵达九原前线。

秦直道遗址

秦直道线路

4、挥师五十万南征百越,岭南从此永远进入中国版图。

秦征百越

最终,导致服徭役的刑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百姓开始加入徭役大军。

据记载,秦帝国建国初期全国人口仅两千万,用于非生产的人口就达到百分之十五之多,沉重的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社会底层逐渐被迫爆发,譬如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譬如刘邦芒砀举事,皆是因此而起。

嬴政所做的以上的每一项举措,看似都是一个个锐意开拓、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行为,但因为急于求成,多措并举,反而使得社会不堪重负,也使得秦帝国统治变得危机四伏。

加之,晚年的秦始皇更是征用七十万人修建规模浩大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最终,秦,二世而亡。

我想,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心中注定充满了孤独和不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骊姬乱晋,是诸子夺嫡之乱的开始,也是晋国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骊姬乱晋国,骊姬最后下场,重耳与骊姬接吻

    在继位之初,晋献公就已经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夫人齐姜所生的太子申生,以及狐氏大戎首领的大女儿狐季姬所生的重耳,小女儿小戎子所生的夷吾。他们是晋献公最有出息的三位公子。后来晋献公在征讨骊戎时,把骊戎所献的骊姬姐妹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且很是宠爱,“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二人又先后为晋献公生下了奚齐和卓子

  • 汉朝王莽的头颅被历代皇室当宝贝,收藏了272年,有何特殊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400余位君王中,王莽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王莽的标新立异的举动,甚至于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有时空隧道存在,王莽是新时代的穿越者。他来到了千年前的西汉末期,期待着用新时代的制度以及思想改变西汉时期的阶级制度以及阶级思想,但是也因为他的标新立异,得罪了贵族,最终王莽被赶下了神坛。王莽的头颅可

  •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全部手段-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信陵君窃符救赵200字概括

    故事的第一个主人公——魏国的魏公子魏无忌。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在魏昭王去世之后,魏安釐王继位,封魏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宽厚仁爱,又喜欢去结交各种奇人异士,对待士人都是谦恭有礼,从不拿自己的身份来说事。所以让天下的士人都纷纷来投靠他,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让天下各路诸侯国十几年不敢谋取魏国。[var1]

  • 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5:曹操哭鲍信,领导如戏,全靠演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正史曹操,三国演义曹操谋略,资治通鉴曹操结局

    【原文】鲍信战死,操购求其丧不得,乃刻木如信状,祭而哭焉。【译文】鲍信战死,曹操悬赏寻找他的尸体,但终究没有找到,于是就雕刻了一个鲍信的木像。下葬时,曹操亲去祭奠,放声大哭。首先介绍人物,鲍信是谁?史书上对于鲍信的介绍不多,主要事迹有:一是在董卓还没有擅权的时候,力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二是

  • 范蠡:辅佐君王成霸主,赚钱更有一套,从古至今做生意就四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我国古代了不起的政治家、谋略家。他出身贫寒、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他出任相国,被封上将军,辅佐勾践兴越灭吴。他功成名就、激流勇退,遨游山水之间,却成就商业神话。[var1]他叫范蠡,一个能文能武能赚钱的传奇人物。有人把“蠡”念作“鳌”或“蛊”,其实是li(三声,音同“里”)。时间:春秋坐标:越国(

  • 东汉末年,“黄龙见谯”屡屡发生,是天垂异象还是政治炒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汉后期出现什么现象,马超攻潼关原因,王莽刘秀大战天降陨石

    单飏认为在谯郡将会有“王者兴”,并进一步指出用不了五十年,黄龙还会再出现。似乎是为了验证单的话,在建安二十五年(220)黄龙如期而至,“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之言,其验兹乎!’”数次被记录于史书中的黄龙很明显是曹魏政治运作的典型异象,事实上,有关“龙”的异象在曹魏政权始末

  • 秦国太后为何要给义渠国王生孩子?秦国和义渠,到底有多少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义渠和秦国关系,义渠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芈太后诱杀义渠

    [var1]而这位义渠王死后,早已经准备妥当的秦国,趁势发兵,直接杀向义渠国。在强大的秦军精锐面前,猝不及防的义渠,根本就抵挡不住。所以最后,经过一场大战,义渠国直接被秦国灭国。整个义渠,也被秦国彻底吞并了。对于这场秦灭义渠之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世史家一直有点避而不谈的感觉。因为从后世的角度来说,

  • 司马懿熬死曹家三代人,居然还苦等到70岁才夺位,他在顾忌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懿为什么70岁才反曹,曹氏对司马懿的态度,司马懿临死前总结

    文 |周景编辑 |世界前言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时期,三分天下,魏国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政权国家了。而司马懿正是魏国有名有权的臣子,可他却隐忍数年,等到70岁才显露出真正的野心夺权,这是为何?(文中图片皆为剧照,侵权联系删除)才智双全,令曹操又爱又忌惮司马懿出身高贵,自小才智过人

  • 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那个带给秦国变化的先驱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秦王奋六世之余烈

    献公元年,止从死。——《史记·秦本纪》[var1]秦献公长期在外,但秦出公不打算放过他,因为秦国国内还有很多支持秦献公的势力。出于自身利益,魏国的国君魏武侯安排秦献公回国继位,秦献公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为了摆脱困境,秦献公首先对内部下手,先把规矩定下来,怎么定呢?推陈出新,把秦武公以来定下的人殉制

  • 东汉著名送礼专家,从土财主到封疆大吏,只因重金买了一个敬礼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汉十大传奇人物,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大汉封疆

    宅叔扯资治通鉴之第171扯孟佗(tuó ),东汉著名送礼专家,载入史册那种。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想当官?除非你是袁绍那样的豪门子弟(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或者蔡邕(yōng)那样的大名士(人称“旷世逸才”),否则,只有一条路:巴结太监。孟佗,拼不了爹,当不了大V,就是个想进步的土财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