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刘邦一生功业是成是败有两个关键时期。
刘邦作为一个混混出身的人,绝对是忍者神功无敌,才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问鼎中原。
第一次是鸿门宴,任人羞辱,保命要紧。刘邦化险为夷。化被动为主动,不但揭开了刘、项军事集团矛盾的序幕。他的能屈能伸也代表他最终能成就大事。
第二就是迁居汉中,刘邦委曲求全,以退为进得,得以还定三秦争夺天下。成为整个楚汉相争的缩影。
当时项羽率军北上与大秦主力部队殊死搏斗。刘邦趁机破秦入咸阳城,秦王子婴投降,按照当初楚怀王与大家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理所应该成为关中王。
但是当时项羽实力最大,觉得刘邦是钻空子才得以先入关中,所以绝不允许刘邦称王于关中,反而将刘邦封了个汉王。让他镇守在巴蜀之地。
又让秦朝的三个降将在关中做诸侯王,以便牵制刘邦的势力。刘邦迫于项羽强大的军事实力,只好在《鸿门宴》上卑微答应,承认项羽天下霸主的地位,被迫忍气吞声,离开关中。
但是刘邦集团并不甘心于长期困于巴蜀,是为了以屈与求生,等待好时机。
而项羽集团觉得把刘邦赶出汉中就绝得他争夺天下的野心。可实际上却给了刘邦休养生息的机会。
项羽在刘邦乖乖去巴蜀之后,觉得刘邦已经对他真心臣服了,不再具有威胁性。
所以在他走后也放弃了关中, 回到彭城。
但是分封政策无疑瓦解了项羽强大的力量。充实分分都不公,又造成了他与其他诸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自己成为众矢之地。
最后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而刘邦则笑到最后。建立大汉几百年的江山。
这才是“屈忍一时,重整旗鼓谋求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