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开始犹豫不决了。再加上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的功劳。于是不断向秦昭襄王上书。说:“现在国家空虚,兵力不足。百姓饥寒。还说现在的白起功劳太大,如果攻下赵国之后,那么他的威望将会威胁到秦王的王位。还不如让韩、赵两国割地赔款等等。”
[var1]
于是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停止攻打赵国。可是赵孝成王违约没有割赔六城,反而与关东诸国合纵对付秦国。这一下把秦昭襄王是气得冒烟。
[var1]
就这样过了两年相安无事的生活。秦国也在这两年里休整军队、修缮兵器,休养生息。秦昭襄王的这个气也是憋了两年。
这个时候国库充盈。粮草充足。什么都有了,可谓是万事俱备。就想再揍赵国一回。可是武安君白起却劝阻道:“不能这样做!”
[var1]
秦昭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饥寒,您不估量百姓的能力,要求补给军粮以供您灭亡赵国。现在我休养了百姓士卒,存储了军粮,使得军队的供给可以超出度先的一倍,你却说'不能这样做’,理由是什么?”
武安君白起说:“长平战役,秦军大胜而赵军大败,秦国人是高高兴兴,可赵国人却忧愁恐惧。秦国战死的人都得到丰厚的安葬,负伤的也得到了精心的治疗,那些在战争中立功受奖的人,现在只知道饮酒享宴,欢庆胜利,这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赵国人则战死的无法收尸安葬,负伤的得不到起码的医治,痛哭哀伤,人们共同忧虑国家的命运,努力劳动耕作,生产财富。因此,现在大王即使出动两倍于原先的军队恐怕也不能取胜,因为我估计赵国的守备防卫能力会是原先的十倍!从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君臣忧虑恐惧,勤力政事,早早上朝,很晚才退朝。带着丰厚的礼物,用谦恭的言辞去交好各个邻国,和燕、魏、齐、楚都建立了同盟关系。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考虑如何防备秦国的事情上了。赵国现在国内盈实,外交成功。在这种时候,是不能攻打赵国的。”
昭王说:“我已经出动军队了。”
[var1]
就派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国。王陵和赵军交战失利,损失了五个军营秦昭王想任用白起为元帅,白起推说自己有病不接受命令(史记中记载是真的有病)。于是秦昭王就派应侯范睢去见白起。
[var1]
范雎见了白起,责备他说:“楚国领土方圆五千里,军队上百万,您上次只率领几万秦军攻人楚国,占领了鄢、郢等地,焚烧了楚国的宗庙,一直打到竟陵。楚国人震惊恐惧,把都城迁到东方的陈地,再也不敢向西发展;韩、魏两国相继出动了大批军队,您率领的士卒还不及人家的一半,可是和它们在伊阙交战,大败两国联军,杀死敌人士卒达二十四万人,以至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因为这个缘因韩、魏两国到现在还屈服称臣。这都是您的功劳,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如今赵国的士卒已有十之七八死于长平之役,国内十分虚弱、现在秦国大规模调集军队,使秦军的人数达到赵军的两倍,希望您能率军出征,一定要灭掉赵国。您曾以少胜多,获胜如神,何况是以强击弱,以多敌少呢?”
[var1]
白起说:“那个时候,楚王仗着他国家强大,不治理内政;楚国的大臣们又都相互嫉妒,专门谄媚君主。忠臣都被斥退疏远,百姓也就离心离德,城防多年失修,既没有贤良的臣下,又没有守卫的准备。所以我才能率军深入,攻下了很多城邑,拆毁桥梁,焚烧渡船以使得士卒能专心向前攻战,掠取城郊野外的庄稼补充军粮。那个时候,秦军中的士兵们都把军队当成自己的家,把将领当做父母,虽然并未盟誓但都相亲相爱,虽然没有商议,但大家都相互信任。大家同心同德,建立功业宁死也不后退。至于楚国人因为在本土作战,都顾恋自己的家庭,因之有离散的心思,没有斗志。所以我才能获得胜利。伊阙战役时,韩僖侯指望魏国军队,不想让自己的军队先战;而魏国却准备把韩国的精锐部队作为前锋。两国军队各打算盘,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就用疑兵与韩国军队对阵相持,同时集合主力出其不意地攻击魏军。魏军被打败后,韩军也自然溃退,我指挥军队乘胜追击,因为这个缘故取得了胜利。这都是计谋、天时、地利、军队的形势也就是自然所决定了的,又有什么'如神’可言呢?
[var1]
“现在秦国大败赵国于长平,没有及时趁他们震惊恐惧的时候灭亡它,却因为赵国屈服放弃了这个机会,使得赵国有时间发展农业积蓄军粮,养育孤儿充实军队,修理制造兵器加强守备,筑高墙,挖深护城河,加固城守。国君屈尊拜问臣下,大臣推心置腹结交勇士,像平原君那样的人,都让自己的妻妾去为士卒拆洗缝补。从而使得赵国君民一心,上下团结,就像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的时候一样。如果现在去进攻它,赵国必然会坚守不出,想要挑动赵军出城决战是不可能的;所以围困赵都邯郸,肯定不能攻克;而进攻他的次要城市,也未必能够占领;掠夺野外城郊,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军队一旦出动却不能取胜,各诸侯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会出兵救赵。所以,我只看到这里面的害处,没有看到有什么好处。况且我又患病了,此次实在不能出征。
[var1]
范睢很羞惭地退了出来,把这些话报告给昭王。昭王说:“离了他白起,我难道就灭不了赵国吗?”于是,重新出动更多的军队,让王龁代替王陵指挥攻赵,围困住邯郸长达八九个月,死伤了很多人也没能攻下来。赵王又派遣精锐的轻骑兵在后边打击秦军,秦军失利了好几次。(这期间就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var1]
[var1]
得到这个消息后,武安君就私下里跟人议论说:“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结果怎样呢?”
秦昭王听说这话,非常愤怒,就去拜访武安君,迫使他起来,说:“你即便有病,也要为我躺着指挥,能取得胜利,那是我所期望的,我会重重地赏赐你。可是你如果不去,我会恨你的。”
[var1]
武安君叩着头说:“我知道出征的话,即使不能得胜我也能免除罪过;如不出征即使无罪,也不免被杀死。可是我只想让大王听听我的想法:放弃赵国休养生息,静观各诸侯国的动静,抚恤那些恐惧不安的,讨伐那些骄傲自大的,诛灭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君,用以号令天下诸侯,就可以夺得天下。又何必非要先灭赵国呢?虽然暂时屈从了一个臣子,却可以赢得天下,大王如果不明白我的苦心,一定要灭亡赵国以满足自己一时的意愿,从而降罪于我,那等于是战胜了一个臣子却损失了整个天下呀!战胜一个臣子的威严,哪里比得上战胜整个天下的威严呢?我听说贤明的君主热爱自己的国家,忠诚的臣子爱护自己的名声。被灭亡的国家难以复原,战死的士卒不能复生。我宁愿接受严酷的刑法被处死,也不能出任让军队蒙受屈辱的统帅。希望大王能明白这一点。”
[var1]
秦昭王没有回答就转身离去了。
其实白起心里很清楚,长平之战的功劳实在太大,这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这些人定然会在秦昭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秦昭襄王不再信任他。事实也正是如此,当白起不得不带兵上路后,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故意找了一个借口,派使者带着剑去找白起,让他自杀了!
武安君白起为秦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武安君虽然一生功勋卓著,但是却因为秦王的好大喜功而受到了君王的情悲,最后遭到被赐身死的悲惨结局。秦王一个错误的决定,致使自毁长城,所以在中国流传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说法。
下面请看下孙楚、班固、赵胜对白起的评价。
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嗷嗷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唯其没矣,古今所叹!
--孙楚评价白起。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 --班固的评价。
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赵胜评价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