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楚国人才为何大量流失?探究楚国人才流动的原因

春秋时期,楚国人才为何大量流失?探究楚国人才流动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381 更新时间:2024/2/4 12:38:35

春秋时期,列国林立,诸侯并起,周王室的衰微更是给诸侯国提供了发展势力的契机。为了发展国家实力,各诸侯国四处网罗人才,人才流动成为春秋时期的常见现象。

这一时期最为为人瞩目的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人才的重要性也在两国“你来我往”的冲突中凸显。

“楚材晋用”成为晋楚战争中晋国的优势,同时给楚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害。

楚国为什么会产生人才流动现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楚国人才流动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才流动是一个重要现象。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更处于动荡期,各诸侯国都希望富国强兵实现统一霸业。

当时,许多身负才能的人希望通过入仕一展抱负,在一个诸侯国中不被接纳就到其他国家,于是发生了人才流动现象。

[var1]

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人才流动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春秋时期衰微、各诸侯国内政外交竞争角逐的反映,显示出社会的剧烈变革和新兴阶级的崛起,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

晋国、楚国是春秋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强国,在各自不同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两国的人才流动现象也有所不同。

春秋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加速了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开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梁启超先生曾对这一现象作出精彩论述:“周朝的纲纪衰弱,权力散失,出现的游士学者各持其道游说天下,如果在一个诸侯国中不被接受,就离开前往他国。

[var1]

因此仲尼见过七十二位君主,墨子在大江南北之间往来,荀卿没有特定的地方,但王公贵族都没有他的名望大。

言论自由得如同宽广的大海任凭鱼跃,辽阔的天空任由鸟飞。”这一前所未有的盛况正是当时的人才流动所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探讨。

冯庆余、阎忠两位学者曾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进行过研究,提到楚国是人才外流较为严重的国家,战国时期的秦国是各国人才的最大吸收国。

战国时期的齐国也是主要的人才吸收国,但其吸收的人才类型比较单一,大都是思想型。

[var1]

“出奔”是春秋时期的特殊现象,对人才流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出奔”现象大量出现与这一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有关,由于井田制、世卿世禄制等封建制度的破坏,各国之间、诸侯国内部的斗争都非常激烈。

造成大量贵族落难,为保全自身选择出奔他国。

学者徐杰令对春秋时期“出奔”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将其细分为主动出奔者和被动出奔者。

主动指的是本身行为举止违反道德规范,为躲避谴责逃走,如楚国的申公巫臣,被动指的是政斗中失败,形势所迫出奔,如郑昭公齐孝公、卫惠公等。

还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的出奔现象多与女性有关,如申公巫臣之事便由夏姬而起。

出奔促进了诸侯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变成了人才交流,也成为客卿制度的开始。

[var1]

“士”阶层的崛起也是春秋时期人才流动不可忽视的原因,可以说是造成春秋时期人才流动的催化剂。

这里的“士”主要指推动春秋时期人才流动的“士”,他们大多是王公贵族的庶孽子孙、士自身的嫡长子继承、庶人提拔而来。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国君都是依靠士的辅佐成就霸业,也导致了春秋时期人才来往,正是这些人才为秦、晋、齐、楚等国家的发展注入活力。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也与士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分不开,由此可见,士的崛起不仅存进了春秋时期人才的流动,更是造就春秋文化的繁荣。

二、楚国人才流动的原因

第一,楚国在南方崛起。无论在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楚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几乎独霸中国南方。

秦末乱世之时,活跃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的仍旧是楚国人,如刘邦项羽,最终灭亡秦朝的也正是刘邦客项羽,可见楚人生命力之强悍和楚文化的影响力。

[var1]

根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楚国人的先祖名为季连,季连以后是为父子相承的世系。

从季连开始经过两世的楚国仍处于原始的游农阶段,可见楚国初期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不如中原的发展水平。

造成楚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群山环绕、水系纵横、地广人稀,决定了早期的楚国发展较为缓慢。

直到季连的后裔鬻熊时期,楚国才真正形成,这时的楚国不仅为人所知,与周王室的关系也较为亲密。

到了熊绎时期,楚国和鲁、卫、晋等诸侯国一样得到了周王室的册封。

不过相比此期较为强大的诸侯国,楚国仍是其他国家严重的蛮夷之国,国君的爵位也仅为子。

但这时候的楚国已是公认的国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var1]

第二,楚国的特殊性与其公室集权。楚国的发展过程与中原诸国不同,齐、晋等国家是在周天子册封之时形成,楚国则与之不同。

一方面,楚国的位置在南方,没有受到中原整体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季连时期中原地区还未进入西周,也没有实行分封,当时楚国已在事实上形成了,只不过到熊绎时期才有封号。

形成状况不同,国家体制也会有所差别。楚国不像其他诸侯国一样经由分封以附庸周天子附庸的方式发展,而是祖先带领几代人一同努力逐渐壮大的,直到熊绎之时才成为周王室的封国。

这也使得楚国自始至终都非常注重以王族为核心的国家观念,楚国公室与晋国公室的状况几乎完全相反。

[var1]

在楚国,不仅楚王的权力无可撼动,王族之下的众多小宗族也多为世袭大族。

这种状况导致楚国在人才运用方式上和晋国完全相反,晋国大力培养异姓人才,楚国则致力于将权力集中公族。

楚国的令尹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初期至春秋末期的十二位令尹当中有十二位都是王室公子,可见楚人对于异姓外人掌控国家权力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楚国人才制度的隐患。楚国以公室为主的用人制度的确杜绝了晋国“三家分晋”、齐国“田氏伐齐”的发生,不管国家如何动荡,大权始终掌握在公族手中。

但在这种人才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无法避免,楚国是孕育人才的国度,但这些能人志士在楚国的出路被制度封死,想要出人头地便只得前往其他国家。

[var1]

任人唯亲的制度不仅导致楚国无法留住本国人才,也让其他诸侯国的人前往楚国的愿望成为泡影。相比作为春秋时期最大人才流入国的晋国,楚国成为最大的人才流出国。

楚国的人才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安全,使楚国到战国时期仍然能够以大国身份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但也为楚国的灭亡埋下祸根。

楚国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战国时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但春秋时期人才不断流失,外来人才也几乎无法在楚国立足,最终造成战国时期人才不断流入秦国,间接促成了秦国的壮大,自身也终于走向亡国。

三、楚国人才流动的影响

春秋时期,楚国的争霸之路虽然充满波折,但由于其权力集中于王族,避免了“三家分晋”悲剧的发生。楚国王族对国家的掌控不仅在行政方面,军事上也有充分体现。

晋国出征担任统帅的往往是异性贵族,楚国则常由楚王担任最高统帅。这样的制度使楚国内部的政权趋于稳定。

[var1]

除此之外,楚国对官员“追责制”的执行也十分严格,如果将领出征打了败仗,结局就是自杀,即便是令尹、莫敖这样的高官也不例外。

城濮之战失败后,令尹子玉受到楚王的问责,最终不得已自缢。这种制度使楚国将领在战争中全身心投入,对军队纪律的严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王室为中心的人才制度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楚国人才的大量流失。

在晋楚之争中,楚国始终不能打败晋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流失,更有许多人流入晋国,成为晋国对抗楚国的利器。

这些流失的楚国人才不仅成为楚国霸业道路上的阻碍,更是导致楚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var1]

结语

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使人才流动成为常见现象,晋楚之争中的人才流动最为人瞩目。

晋国作为春秋最大的人才吸收国虽成了一番霸业,但不免“三家分晋”的悲剧结局;楚以王室为中心的人才制度虽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但也使楚国的人才大量流失,为国家的灭亡埋下祸根。

参考文献:《史记》《春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秦王命杀神白起再次伐赵 白起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再次伐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后为何没灭掉赵国,以前的白起和现在的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销声匿迹了

    [var1]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开始犹豫不决了。再加上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的功劳。于是不断向秦昭襄王上书。说:“现在国家空虚,兵力不足。百姓饥寒。还说现在的白起功劳太大,如果攻下赵国之后,那么他的威望将会威胁到秦王的王位。还不如让韩、赵两国割地赔款等等。”[var1]于是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停止攻

  • 蔺相如靠什么出位,他的贵人是谁,他的人生结局为何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人怎样才能飞黄腾达?若有贵人相助那便是最好的捷径!贵人的一句话或让你醍醐灌顶;贵人的一次引荐或让你豁然开朗;贵人的一次提携或让你平步青云……可见,有贵人相助,人成功的几率、发达的概率要高于平常人的孜孜不倦、按部就班!今日所讲故事的主角——蔺相如,他本是贫民出身,委身于一个宦官门下做舍人。他本来籍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唯有一人低头痛哭,1年后没哭的人全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强盛体现在方方面面,政治上有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明君治世,文化上有李白、杜甫等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唐朝的开放与兼容并蓄使得唐朝出现万国来朝的盛景。一批批政治家、文学家等人纷纷登场,共同造就唐朝的群星璀璨,在这其中,姚崇无疑是群星中明亮的一颗。命中注定文曲星公元651年,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的一

  • 春秋战国暴发户激增,商业大都市繁荣发展,商人们靠什么盈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人能从籍籍无名的小商贩变成家财万贯的暴发户,令人羡慕。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暴发户更是层出不穷,有记载的有陶朱公、子贡、吕不韦、白圭等。他们白手起家,在战乱的年代谋求商机,为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和商业都城的兴起做出了显著贡献,也为商人阶层带去了地位的提升。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财富积累,从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斩,群臣不解,武则天:你们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最具代表性的就属汉字文化!相传,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拆字”都是一种文字游戏,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喻、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

  • 孔子好色吗 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不仅好权 还是个武功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孔子好权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曾五次入仕求官。第一次,《论语·为政》记载,孔子在为母守丧期间(孔母刚去世一年),闻听季孙氏(鲁国卿家贵族,三桓之首)宴请士一级的人才(飨士),便欣然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这一年孔子只有18岁。第二次,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20

  • 商鞅的变法给所有人织了一张法网,他自己也在法网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鞅是怎么变法的,商鞅死于自己的变法,商鞅的变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var1]1、明法“法”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人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明示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商鞅以“重法”著称,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应该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加以规定,法律要公布于众,使人人皆知。[var1]为了推行“以法治国”的治国方

  • 一代名相,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为何被奉为青楼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名相管仲,青楼女子拜管仲,历史上的名臣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一心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注重经济,主张改革以强兵富国,就这样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var1]但让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位正史典籍中名流千古的一代贤相,怎么会与娼妓联系在一起的,还被尊为“祖师爷”,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是第一个设

  • 武则天造了18个字,17个已被废除,仅剩一字流传至今却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昔者仓颉造字,而天雨粟,而鬼夜哭。中国古代传说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描写汉字的诞生,可见,汉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多么重要。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见证了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华夏文化脉络,见证了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的血脉传承。创造汉字的人,在历史上,会被永远铭记。有这么一个人,她就

  • 诸葛亮会不会打仗?听听专业人士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是关于他到底会不会打仗?同样精通于用兵的唐王李世民,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而且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诸葛亮用兵如神关于诸葛亮这个人,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东汉末年,一句卧龙和凤雏,得一人者可安天下,让诸葛亮和庞统闻名于世,刘备听到后更是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远大志向吸引,刘备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