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人物却不是商鞅,那又是谁呢

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人物却不是商鞅,那又是谁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34 更新时间:2024/1/21 13:39:55

[var1]

“商鞅变法”

正是因为二人合作下的这场变法运动,所起到的效果,过于强烈和强大,以至于但凡是对战国历史熟悉的人,都会评价都说,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君臣,是天作之合,古往今来罕有之,名留青史,青史留名,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不过也确实,这对君臣的功绩,的确是值得史书大写一笔的,单看煌煌伟大的大秦帝国,可能还看不出来此二人之功绩有多么大,但是如果结合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再来看后来的大秦,相信那种强烈对比,会让我们对“商鞅变法”的意义,有更多了解。

[var1]

大秦帝国

那么,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而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人物却不是商鞅,那又是谁呢?

提到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从秦孝公的前代,也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的故事讲起。

秦献公君主集权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名叫嬴师隰。

嬴师隰在当上秦国君主之前,是一个实打实的倒霉蛋。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虽然最终荣登大宝,权倾秦国,但是在他即位之前,过的却是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苦日子,至于原因,则要说起当时的秦国政治氛围太落后,太野蛮,太混乱。

[var1]

秦国的由来,乃是商周时期,由周王分封,形成秦部族,最后演变成一个小国,虽然经历过穆公时期的强盛,但后来却是慢慢衰败下来,重新变成了一个小国。

最初分封的时候,秦部族的分封地位于西陲之地,远离文明繁盛之地,以至于在秦国从一个游牧部族,发展到煌煌大秦这前后563年之间,秦国只有最后一百年,是过了富庶文明的好日子。

[var1]

而此前的四百多年,纯纯就是靠天吃天,游牧渔猎的草原民族,是中原国家眼中的化外野蛮。

这样一个国家,虽然称公称王,但是其内部,无论民生,还是法治,统统都是糊涂账,不仅如此,当时的秦国,在外敌虎视眈眈,内部权力倾轧之下,实力可谓相当衰弱。

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从其一不带武,二不带文的谥号就可看出,这位先代秦公,就是一个平庸的人物,既没有文功,又没有武治,而且由于世家做大,王室权力分散疲弱,他给后世留下的,全是烂摊子。

[var1]

秦灵公

秦献公嬴师隰,本来是老秦公指定的嫡长子,但是由于他年仅十岁,根基太弱,又不掌兵权,所以秦灵公刚一去世,他就在王室的权力争斗中,败给了自己的叔爷爷秦简公,并且被迫逃到了魏国避难。

十岁的嬴师隰逃到魏国,苟且偷生地生活过了二十七年,少年熬成中年人,年届不惑,本以为自己已经远离了秦朝权力中心,心生绝望的时候,却突然见到了秦国的来客,请他回去即位秦国国君。

原来,在嬴师隰浑浑噩噩避难于魏国的这二十七年里,秦国已经又经历了两次君位更迭,当初把自己赶走的秦简公去世后,即位的堂叔秦惠公也没在位几年,就一命呜呼,留下的儿子嬴昌即位,成为秦国新君。

[var1]

但是嬴昌即位的情况,比嬴师隰自己当时更差,因为他才只有两岁多,连话都不会说。

嬴昌史称秦出公,从他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一生也没什么贡献,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位两三岁就即位的秦国国君,并没有活多久,就在秦国的权力斗争中,死于非命了。

而这个时候,秦国公室的人丁,已经很稀薄了,一时间,居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来即新君之位。

[var1]

秦出公

然后,左想右想,就想到了流落在外的公子嬴师隰。

迎回嬴师隰,这一决定在秦国的公室和世家看来,都是可以接受的,对公室而言,嬴师隰既是正统,又是前前代秦公之子,再加上年龄合适,作为继承者正好。

而世家则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认为已经远离秦国权力中心长达二十七年的嬴师隰,在秦国已然没有根基,更无名望,这样的秦公,如果能够掌握在手里,就相当于一个逆来顺受的傀儡,一个空有名望,没有半点实权的“虚君”。

[var1]

可是把主意打到嬴师隰身上,却是一招臭棋,因为秦献公的手上看似无权无势,的嬴师隰手上,但他再不济,那也是上上代国家领袖秦灵公的嫡系骨血,是正儿八经的嬴氏血脉。

嬴师隰从魏国归来,看似狼狈,又无甚根基,但他却是有“嫡系大义”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光环傍身的,对他,不能以落魄公子看待,而应以正统继承人视之。

结果,秦国权贵们前脚刚把嬴师隰带回来登基为君,但后脚秦献公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一个权臣,然后再驱狼吞虎,逐个消灭,典型的“拉一个打一个”的帝王权术。

[var1]

如此一来,嬴师隰不仅一举摆脱了世家大族的钳制,而且还顺势掌握了宫室重权,实现君主集权。

秦献公无力变法的原因

秦献公即位之后,实现了君主集权,而且将这件事情当成国策,传于后世,他的儿子,孙子,乃至之后的几代秦国掌权者,也是始终都沿袭着献公的基准国策,警惕世家大族做大分权,将国家权力牢牢掌控在王室中,掌握在秦国国君自己手中。

可以说,后来的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在磕磕绊绊中徐徐推行,除了秦孝公与商鞅之间君臣信任,精诚莫逆的因素之外,秦献公打牢了君主集权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除了君主集权,秦献公还做了许多其他事情,制定了许多制度,改变了许多糟粕。

[var1]

他首先瞄准的,就是野蛮残酷的人殉制度。

活人殉葬,这是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老而野蛮的丧葬祭祀手段,上古时期流行,但显然不适用于此时,尤其是不适用于渴望自强发奋,追赶中原的老秦国。

于是,嬴师隰就凭借强硬手腕,废除了这种被中原战国当作借口,用以抨击秦国“野蛮落后”的残酷丧葬制度。

[var1]

其次,他还开始大练新军,招收草原部族练骑兵,招揽国中青年练步兵,然后向东(中原)防御,向西扫除周边隐患,巩固后方。

凭借着文功武治,疲弱的秦国在秦献公嬴师隰的治理下,再度有了起色。

其实按理讲,此时的秦国,虽然依然在七大战国中实力垫底,但是乘着秦献公颇有成效的治理,理应顺流而上,实行变法,发愤图强的,那么为何改革的担子,最后交到了秦孝公的手上呢?

[var1]

原因倒是很简单,主要是三方面。

一来,秦献公在与魏国的征战中,身先士卒,最后死于战争,导致秦国再度落入无君无主的局面,无暇顾及改革。

二来,秦国当时最大的敌手,一河之隔的魏国,占据着水土肥沃的平原,实力非常强劲,魏国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就当时贫弱的秦国来说,无论变法图强,还是御敌征战,可谓两边都是烫手,如果贸然变法,搞不好内外失衡,最后满盘皆输。

[var1]

七大战国方位分布图

从古至今,但凡涉及到改革与变法的,无不是伴随着阶级剧变,或者长痛短痛的,而当时危如累卵的秦国,恰恰就是哪儿都痛不起,一痛就要命的局势。

变法,轻易变不得,所以变法改革的这根重担,最后还是交到了下一任秦国国君,秦献公之手。

君臣齐心,商鞅变法

秦孝公名渠梁,是秦献公的嫡子,但又不是长子,因为在嬴渠梁上边,还有一个庶出的大哥,同时也是军中大将的嬴虔。

[var1]

嬴渠梁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青年君主,秦国人人尚武,他也是少年时期就随君父出征作战,并且凭借军功,担任过百夫长和千夫长级别的将领,可谓是少年英武。

公元362年,嬴渠梁从君父献公手中接过君位,即位秦君之后,对国家治理,倒也算励精图治,但是因为他不是专业的改革人才,不晓得所谓改革变法从何做起,于是他便颁布了那道著名的国书《求贤令》。

[var1]

秦孝公《求贤令》段落

而也正是这份求贤令,使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也改变秦国国运的那个男人,卫鞅。

没错,商鞅本不姓商,而姓卫,商姓是后来秦孝公给他赐爵封地,封到了商於地区,才有了后来的商鞅之名。

卫鞅祖籍是一个残存的春秋小国卫国,他少年时师从法家名士,以法家名人李悝吴起为偶像,曾经在魏国大臣公叔痤麾下当谋士,后来游历到秦国,正巧秦孝公求贤若渴,颁布求贤令,他被秦君变法图强的决心所震慑感动,于是便决定留在秦国,帮助秦国变大变强。

[var1]

于是,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和绝对信任下,卫鞅呕心沥血,为秦国变法制定了具体策略。

在政治上,改户籍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鼓励农业生产,使秦国的国力为之富强。

在军事上,推行军功爵位制,把军功与爵位挂钩,加强了秦国的军人荣誉感,变相增加了秦国军事实力。

[var1]

“商鞅变法”内容条列

在法制上,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从此以后秦国刑罚可“上大夫,下庶民”,秦国的社会风气和民生吏治为之清明。

在商鞅变法的激励下,秦国国力迅猛增长,后来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了却了秦孝公生平夙愿,他赐予卫鞅商於封地,封号“商君”,史称商鞅。

虽然这对震烁古今的君臣,最后下场都不太好,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死后被车裂,可谓死无全尸,但是他们的功绩,已然永垂不朽。

[var1]

话说回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的人物,其实并不是商鞅,那又是谁呢?

这个人其实就是秦孝公的父亲,上代国君秦献公嬴师隰。

这位上代国君在位期间,除了废除人殉,强化军事以外,还有一项功绩,那就是将秦国的旧都城雍城,向东移动了三百里,在渭水河西建立了一座小城堡,名为栎阳。

[var1]

秦国国都变迁史

栎阳就位于渭水西岸,一水之隔就是魏国,地理位置可谓是直面凶险。

但这就是嬴师隰的决心,背水一战,向死而生。

换句话说,这也是老秦部族的决心,要洗刷屈辱,奋勇图强。

[var1]

秦献公像

正是有嬴师隰奠定的这个决心在,才有了后来秦部族的崛起。

作为献公的儿子,秦孝公自少年起,就秉承着这种意志在努力,所以说,如果一定要从历史的因果中,找到秦孝公名留青史的关键促成因素,那么,一定是秦献公嬴师隰。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让武则天11年不孕,为何李治一夜让她怀上龙种?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在自己的感情上,深爱的女人叫长孙皇后,所以后宫的其他绝色美女,对于她来说就降低了吸引力。在武媚娘14岁入宫的时候,就成为了40岁的李世民的女人。两人因为年龄的差距,所以并不匹配。而武媚娘的性格,也不少李世民喜欢的那一款。其次,李世民的年龄大了也是一方面,武则天在成为她妃子的时候,所受宠爱并不多

  • 老太为证明自己是武则天后人,拿出龙袍以及祖传丹药,闹出大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一直都是有很多神秘的事儿,最为有名的是她在死去之后墓竟然没有字,她这个货真价实的女皇帝,如果可以和她沾上一丁点关系,那可就是皇族后裔了,自然身价就会大不同。而近年也有很多说自己是武则天后裔的人,但是都得不到足够的证据证实自己的身份,而接下来这位73岁的北京老太太更是荒谬,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接着

  • 东周强国林立,吴国越国宋国也曾崛起过,为啥后来却都衰亡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早期形势一、先说说吴国吧吴王阖庐曾经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不仅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甚至差点就把楚国灭掉了。吴王夫差打败了宿敌越国,不仅迫使越王勾践俯首称臣,甚至还不得不背井离乡跑到吴国为夫差“牵马坠镫”!后来,夫差又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并与晋国在“黄池争霸”!吴国

  • 因为这个女人,才没人拍李世民的电视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黄晓明、陈宝国拍过《汉武大帝》,宁静,富大龙拍过《大秦帝国》,刘威的《唐明皇》,陈道明的《康熙王朝》但就是没人拍创下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原因则是因为一个女人说起李世民,他身上有太多故事可以讲少年从军,领军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领兵攻破长安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多路反王,玄武门

  • 海内孤本李贺《歌诗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只做过3年奉礼郎。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有诡奇之才。李贺的诗包括四方面内

  • 连载:前三国《乱世群雄》(62)-杨阜抗马超·韩遂、宋建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马超、韩遂分别在西北作乱。攻城略地,过程和结果如何呢?先讲马超。冀县没多少驻军,参军事杨阜将官员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人组织起来守城,共有一千多人。让从弟杨岳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马超苦战。从正月到八月,死守城关。城中粮食将尽而救兵不至,凉州刺史韦康派别驾阎温出城去找夏侯渊求援。阎温

  • 一口气让你读懂隋朝短暂历史,为什么隋朝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朝的建立到隋朝的灭亡过程,隋朝历史简史,历史上的隋朝如何灭亡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认识一个家族历史中曾诞生过四个朝代的最牛集团,这就是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关中曾是秦帝国和汉帝国的政治中心。陇山是通往西部的战略要地,人们将这片区域合

  • 世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敬德?送美人亦是送一顶紧箍咒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贞观年间,某天唐太宗李世民突然心血来潮,拉着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功臣尉迟敬德说,不如,我把我的闺女嫁给你如何? 要是换成旁人,恐怕听了李世民这句话,马上就会磕头谢恩,为能成为“驸马”而感恩戴德。但尉迟敬德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当场以“富贵不易妻”为由,拒绝了来自李世民的一番好意。是李世民这个

  • 春秋时期,楚国人才为何大量流失?探究楚国人才流动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列国林立,诸侯并起,周王室的衰微更是给诸侯国提供了发展势力的契机。为了发展国家实力,各诸侯国四处网罗人才,人才流动成为春秋时期的常见现象。这一时期最为为人瞩目的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人才的重要性也在两国“你来我往”的冲突中凸显。“楚材晋用”成为晋楚战争中晋国的优势,同时给楚国带来了无

  • 长平之战后秦王命杀神白起再次伐赵 白起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再次伐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后为何没灭掉赵国,以前的白起和现在的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销声匿迹了

    [var1]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开始犹豫不决了。再加上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的功劳。于是不断向秦昭襄王上书。说:“现在国家空虚,兵力不足。百姓饥寒。还说现在的白起功劳太大,如果攻下赵国之后,那么他的威望将会威胁到秦王的王位。还不如让韩、赵两国割地赔款等等。”[var1]于是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停止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