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敬德?送美人亦是送一顶紧箍咒

世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敬德?送美人亦是送一顶紧箍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26 更新时间:2023/12/30 3:14:58

大唐贞观年间,某天唐太宗李世民突然心血来潮,拉着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功臣尉迟敬德说,不如,我把我的闺女嫁给你如何?

要是换成旁人,恐怕听了李世民这句话,马上就会磕头谢恩,为能成为“驸马”而感恩戴德。

但尉迟敬德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当场以“富贵不易妻”为由,拒绝了来自李世民的一番好意。

是李世民这个女儿年龄太大,或者是她面目太过丑陋,因此尉迟敬德才会直接拒绝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据记载,李世民的这个女儿,年龄至多也就二十多岁,可谓是正值青春。

那么,尉迟敬德为何还要拒绝李世民的“美意”呢?

其实说起来,李世民想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圈套,更是一种试探,得亏尉迟敬德在关键时刻顶住了诱惑,才没着了李世民的道儿。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开始说起。

尉迟敬德的出身很低,原本他只是一个铁匠,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隋末起义势力刘武周的部下,期间因作战勇猛,让他名声在外。

只不过,刘武周被李世民击败,而李世民因为爱才,就将尉迟敬德收入自己麾下。

自此,尉迟敬德有感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因此,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先后击败了窦建德刘黑闼等诸多势力。

到了唐朝建立后,尉迟敬德因功被封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职务。

而真正让尉迟敬德成为李世民跟前头号功臣的,就是发生在武德九年的那一场惊天动地的“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经过李世民等人的秘密商议,决定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以解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此期间,正是尉迟敬德的多番进言,促使了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

并且,在玄武门之变当场,李世民在追击李元吉时,由于不慎从马上跌落,被李元吉瞅准机会,意欲用弓弦将李世民勒死,也是尉迟敬德的及时赶到,才让李世民逃过一劫。

包括在事变最后,第一个去见唐高祖李渊的,还是尉迟敬德,他穿着满身是血的盔甲,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就知道大势已去,这才不得不同意了李世民的所有要求。

正因为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突出表现,让他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成为了贞观朝头号功臣,被李世民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头衔,并赐予吴国公爵位。

从曾经的一个铁匠到如今的位列三公,尉迟敬德靠的不仅是勇猛杀敌,更多的是他对李世民的忠心耿耿。

但在他身居高位之后,他犯了几乎所有人都会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开始漂了。

史书记载,尉迟敬德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心直口快,尤其是看到别的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同僚的过失,就会马上向李世民报告。

而这个喜欢揭人短的毛病,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包括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曾经被尉迟敬德举报过过失。

当然,如果仅仅是举报别人过失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尉迟敬德所举报的,都是别人犯下的错误,算起来也是一种“谏言”。

但尉迟敬德除了喜欢揭人短这个毛病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自负。

他自负的底气,来源于曾经的功劳,要知道,曾经的他可是全凭着一刀一枪上阵杀敌的真本事,一路走到了今天,并且,玄武门之变,他称得上是起了决定性作用。

因此,尉迟敬德不管对谁,都相当不客气,丝毫不给人留面子。

比如,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就发生了一件因为尉迟敬德过于自负,而导致李世民极为不满的事情。

当时的尉迟敬德,时任同州刺史,当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设宴款待功勋之臣,尉迟敬德也在被邀请之列。

既然皇帝邀请,作为臣子就没有不去的道理,在接到通知之后,尉迟敬德程开始往回赶。

也不知道是路上耽搁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尉迟敬德到了之后,宴会即将开始,被邀请的大臣也已经各自落座。

而尉迟敬德因为来得晚,当他走进宴会大厅时,发现了一件让他十分生气的事情。

有人居然敢坐在他的座位前面!

这个人坐在尉迟敬德座位前面的人是谁,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想必不是什么身份重要的人物,因此,尉迟敬德当场就勃然大怒,拉着这个人就开始了一同通质问。

“汝有何功,合坐我上?”---《旧唐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尉迟敬德问这个人,你有什么功劳,居然敢坐在我的上面?更深层的意思,是尉迟敬德在炫耀自己的地位高,功劳大。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尉迟敬德的反应着实有些过激,不就是一个座位吗?坐了就坐了呗,但实际上,这个座位的先后顺序,古人是相当看重的。

古人讲究“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有人坐在尉迟敬德前面,就说明这个人地位比他高,但实际情况是,这个人可能在功劳和地位上不如尉迟敬德。

所以,尉迟敬德才会十分生气,加上当时他极为自负,因此就当场勃然大怒。

尉迟敬德一怒,自然会影响宴会进行,为了缓和气氛,坐在尉迟敬德下面的任城王李道宗赶忙站了起来,当起了和事佬,去拉尉迟敬德。

李道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尉迟敬德消消气,不要闹,毕竟这是皇帝主持的宴会。

结果,不知道是尉迟敬德昏了头还是怎么的,他不仅没有接受李道宗的好意劝解,反而一回身,就冲着李道宗来了一拳。

前文提到,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本身力气就大,再加上近年来一直领兵打仗,所以下起手来每个轻重,这一拳差一点把李道宗的眼睛打瞎。

而他这一打,宴会自然就没法进行下去了,李世民看到尉迟敬德如此“狂妄”,十分生气,当场就说了一番让尉迟敬德惧怕不已的话。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旧唐书》

李世民所讲,表面上看是在谈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之所以诛杀韩信等人,是因为他们知法犯法,实际上,李世民是在向尉迟敬德传达,若是他执迷不悟继续犯错,那么将来有他后悔的时候。

此言一出,尉迟敬德幡然醒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上,要是再这么心高气傲下去,早晚都会惹下大祸。

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尉迟敬德便收敛自己的行为,不再像之前那样狂妄自负。

尉迟敬德是自己意识到错误了,也知道收敛行为了,但李世民显然因为宴会上那件事,对尉迟敬德的印象大打折扣,时不时的敲打他一番,而提出把自己女儿嫁给尉迟敬德,就是发生在“宴会事件”不久之后。

当时,李世民正和尉迟敬德在宫里聊闲天,君臣二人在一起回忆往昔,突然李世民话锋一转,就对尉迟敬德说,不如咱俩亲上加钱,我把女儿嫁给你如何?

其实李世民提出这个要求,也并不意外,贞观年间李世民一共封了四个享有1300户的国公,其中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另外一个就是尉迟敬德。

而这四个国公里,有三个已经与皇室联姻,比如房玄龄的儿子娶了高阳公主,长孙无忌地兄弟就娶了新兴公主,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则娶了城阳公主。

因此,李世民提出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也在情理之中。

但问题在于,尉迟敬德在当时已然是五十开外的人,而根据李世民其他几个女儿出嫁时的年龄来看,这个要嫁给尉迟敬德而公主,年龄应该也就是二十岁上下。

即使往多了说,也不过是二十多点,这与尉迟敬德之间,年龄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如果仅仅是笼络和恩赏,李世民完全可以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的儿子,或者他家里的其他年轻人尚且有情可原,但嫁给半截入土的尉迟敬德,就颇有些说不过去了。

有道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李世民此举,绝对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

那么,李世民突然对尉迟敬德来这么一套,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用这个来试探尉迟敬德。

前文提到,在经历了“宴会事件”之后,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的印象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李世民也知道尉迟敬德傲气自负,但鉴于其功劳颇高,又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因此也就听之任之。

但经过“宴会事件”一闹,让李世民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老部下,是该敲打敲打的时候了。

毕竟在历史上,有不少因为居功自傲,最终凄惨收场的文臣武将,遍览史书的李世民对此相当清楚,他知道如果自己放任臣子恣意妄为,到最后难免也会如此。

君臣一场,李世民不愿意让曾经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人,又被自己亲手杀掉。

所以,他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来进行敲打和试探,看看这个臣子究竟有没有可能会走入歧途,如果有,那只能说这个臣子是咎由自取,如果没有,那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忠臣。

带着这种心理,李世民找上了尉迟敬德,开始了他的试探。

坦白地讲,尉迟敬德在听到李世民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后,内心里更多的反应,是充满了无限的紧张。

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尉迟敬德第一时间就看出来,这是一个明显的圈套。

如果他答应,那么就是自讨苦吃,为什么呢?且不说他的年龄配不配的上公主,单说当前他的地位,如果再娶了公主亲上加亲,无疑是把自己放在火上去烤。

人家长孙无忌和皇家联姻,是因为长孙皇后是他妹妹,房玄龄和杜如晦呢?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世家子弟,且都是在早期就参与到李家打江山的过程中,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背景,都要比铁匠出身的尉迟敬德好得多。

尉迟敬德有什么?除了立过功之外,什么都没有。

况且,老话说得好,叫做无功不受禄,之前立过的功劳,李世民早已有过各种赏赐,如今他身居高位就是最好的证明,换句话说,李世民并不欠尉迟敬德什么。

因此,突然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背后绝对是一个圈套。

不过,李世民的这个要求,确实让尉迟敬德犯了难,直接拒绝吧?李世民可是皇帝,正所谓金口玉言,但接受吧?他又不敢。

最终,尉迟敬德想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回绝了李世民的“好意”。

什么借口呢?尉迟敬德把他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搬了出来,并且,还借用古人的名言和大道理,提出“富贵不易妻”,让李世民不得不接受了尉迟敬德的拒绝。

“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资治通鉴》

就这样,一场风波被尉迟敬德完美地消弭于无形之中,李世民自此也没再提过要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的事。

而在此之后,尉迟敬德也意识到自己身居高位,总归是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主动上表请求回家养老,并且,在他晚年之际,躲在家里“迷恋”丹药丝竹等消遣项目,前后长达十六年不见外人,这种“龟缩”的表现,最终为他换来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楚国人才为何大量流失?探究楚国人才流动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列国林立,诸侯并起,周王室的衰微更是给诸侯国提供了发展势力的契机。为了发展国家实力,各诸侯国四处网罗人才,人才流动成为春秋时期的常见现象。这一时期最为为人瞩目的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人才的重要性也在两国“你来我往”的冲突中凸显。“楚材晋用”成为晋楚战争中晋国的优势,同时给楚国带来了无

  • 长平之战后秦王命杀神白起再次伐赵 白起为何宁愿自杀也不再次伐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长平之战后为何没灭掉赵国,以前的白起和现在的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销声匿迹了

    [var1]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开始犹豫不决了。再加上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的功劳。于是不断向秦昭襄王上书。说:“现在国家空虚,兵力不足。百姓饥寒。还说现在的白起功劳太大,如果攻下赵国之后,那么他的威望将会威胁到秦王的王位。还不如让韩、赵两国割地赔款等等。”[var1]于是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停止攻

  • 蔺相如靠什么出位,他的贵人是谁,他的人生结局为何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人怎样才能飞黄腾达?若有贵人相助那便是最好的捷径!贵人的一句话或让你醍醐灌顶;贵人的一次引荐或让你豁然开朗;贵人的一次提携或让你平步青云……可见,有贵人相助,人成功的几率、发达的概率要高于平常人的孜孜不倦、按部就班!今日所讲故事的主角——蔺相如,他本是贫民出身,委身于一个宦官门下做舍人。他本来籍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唯有一人低头痛哭,1年后没哭的人全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强盛体现在方方面面,政治上有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明君治世,文化上有李白、杜甫等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唐朝的开放与兼容并蓄使得唐朝出现万国来朝的盛景。一批批政治家、文学家等人纷纷登场,共同造就唐朝的群星璀璨,在这其中,姚崇无疑是群星中明亮的一颗。命中注定文曲星公元651年,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的一

  • 春秋战国暴发户激增,商业大都市繁荣发展,商人们靠什么盈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人能从籍籍无名的小商贩变成家财万贯的暴发户,令人羡慕。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暴发户更是层出不穷,有记载的有陶朱公、子贡、吕不韦、白圭等。他们白手起家,在战乱的年代谋求商机,为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和商业都城的兴起做出了显著贡献,也为商人阶层带去了地位的提升。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财富积累,从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斩,群臣不解,武则天:你们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最具代表性的就属汉字文化!相传,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拆字”都是一种文字游戏,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喻、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

  • 孔子好色吗 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不仅好权 还是个武功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孔子好权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曾五次入仕求官。第一次,《论语·为政》记载,孔子在为母守丧期间(孔母刚去世一年),闻听季孙氏(鲁国卿家贵族,三桓之首)宴请士一级的人才(飨士),便欣然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这一年孔子只有18岁。第二次,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20

  • 商鞅的变法给所有人织了一张法网,他自己也在法网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鞅是怎么变法的,商鞅死于自己的变法,商鞅的变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var1]1、明法“法”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人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明示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商鞅以“重法”著称,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应该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加以规定,法律要公布于众,使人人皆知。[var1]为了推行“以法治国”的治国方

  • 一代名相,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为何被奉为青楼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名相管仲,青楼女子拜管仲,历史上的名臣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一心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注重经济,主张改革以强兵富国,就这样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var1]但让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位正史典籍中名流千古的一代贤相,怎么会与娼妓联系在一起的,还被尊为“祖师爷”,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是第一个设

  • 武则天造了18个字,17个已被废除,仅剩一字流传至今却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昔者仓颉造字,而天雨粟,而鬼夜哭。中国古代传说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描写汉字的诞生,可见,汉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多么重要。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见证了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华夏文化脉络,见证了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的血脉传承。创造汉字的人,在历史上,会被永远铭记。有这么一个人,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