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15 更新时间:2024/4/14 14:33:27

(四)五十岁之变:北宋党争与被贬入蜀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虚岁五十岁,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这里面就讲到了北宋党争,北宋党争在元祐年间达到极致,所以后来就经常用元祐党争作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党争远不止如此。这个党争源于神宗朝的变法,王安石属于新党,是奉行新法的代表,司马光属于旧党,是抵制变法的人,新旧党来回交替,把不愿意随波逐流、按边站队的人夹在中间,黄庭坚、苏轼都属于这样的人,其中最惨的是苏轼,作为王安石亲密的人,王安石变法时曾对新法提出过反对意见,司马光上台后又全盘否定司马光,所以苏轼在王安石、司马光掌权期间都是不断地被贬。

黄庭坚在感情上始终是和作为老师的苏轼站在一起的,这个时候掌权的人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留下来的骨干战将,黄庭坚就被视为“旧党”受到了打击,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谪涪州。

54岁时再受贬谪,西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三年后,徽宗即位(1100年),56岁的黄庭坚一度“蒙恩东归”,为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市)知州。赴任前书此卷。之后仍是心情雀跃,走道廖致平家,然后前往青神探望姑母和表弟张祉,然后去太平州赴任。结果做了九天太平州知州,黄庭坚认为的解脱时间长达九天,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人物,赵挺之(赵明诚之父,李清照的公公),和黄庭坚势如水火,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小人为了讨好赵挺之而罗列黄庭坚的罪名,诬告黄庭坚,所以黄庭坚只当了九天太平州知州,就又被流放到更西南的宜州(今广西宜山),苏轼之前曾被流放过海南,流放过广东,黄庭坚被流芳广西,在广西忧病交加,1105年死在当地,时年61岁。黄庭坚其实有机会从广西出来,回到老家修养的,只要政治上不再发表任何声明,他的晚辈也劝他离开,他拒绝了,他认为朝廷派他到这里是有目的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只要继续听命走就是了。

黄庭坚的心态在他的一首诗里面写的淋漓尽致,就是他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其中并没有写实质的内容,只能看出各自离散,在江湖中游荡,彼此牵挂。正是什么也没写,我们能感受到轻松、愉悦与低沉、徘徊。又有一种人生苦短,不知何时又要飘荡离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心灵可以相寄,但是身体不能相依,情感只能通过这样的诗文来抒发。

首联和颔联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就是硬转,这就是黄庭坚的特别之处,不是一个顺承的关系,是很用力的,他不像杜甫、苏轼属于信手拈来的风格,是苦吟派,不是自由分子,但苏轼是,所以苏轼的境界,不论是人的境界,还是字的境界,或是诗文的境界,都要比黄庭坚要高一点,这就是因为黄庭坚毕竟不是自由的人,但他又向往自由。所以黄庭坚是我们可学的,但是苏轼我们有时候学不来,这也是人生的大幸运,我们总知道最好的在哪里;这也是我们的大惆怅,我们只知道最好的东西,却又到不了。

三、论艺

(一)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50岁是黄庭坚人生的一大变,也是他书法的一大变。50岁流放之后,黄庭坚有充裕的时间研习书法,所以“书字稍进”,特别是自蜀中东归以后,即写下这个书卷之后,他认为自己的书法“稍近古人”。黄庭坚晚年在题跋中多次悔其少作:“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得益于他接连被贬的经历。

1、黄庭坚的书法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42岁至50岁。42岁的时候,黄庭坚通过读书考试、通过结交,认识了苏轼,从此苏黄之间十多年的交友就此展开了,两人之间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苏黄之间的结交比我们想象的时间要短得多,只有十年,黄庭坚在秘书省任职时学苏字,始有书法上的名气,他成名还是比较晚的。

第二阶段,50岁到54岁。50岁的时候,黄庭坚被放逐黔州,意欲自新,摆脱苏字,《青衣江题名卷》可以说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个见证。

第三阶段,54岁以后。54岁以后,黄庭坚迁居戎州,“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就是这个时候的一个结果,所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评价黄庭坚说,“黄山谷清癯雅脱, 古淡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这是成熟期的黄庭坚,黄字在南宋已为天下翕然所从,自明清以来又影响了如祝枝山、文徵明、王铎、傅山、八大等众多大家,越来越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

2、自成一家、不为牛后

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一点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精神,即自成一家、不为牛后。他在三十六岁写过这样的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结交苏轼,已是难能可贵了,如果这个时候他已经认识苏轼,很可能他会一直被苏轼所笼罩。“苏门四学士”里面真正能跳出苏轼影响而与苏轼并而论之的也只有黄庭坚。

“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听它下虎口着,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四首》之一)

“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著鞭莫落人后,百年风转蓬科。”(《再用前韵赠子勉》)

这是一种代际之间的“超越焦虑”,也是宋人共同面对的焦虑。其实唐宋之间的变局也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比如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还有宋初的战乱,但是这种战乱跟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又有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真正文化根基在战乱中保存了下来,并南渡黄河,形成了一个南北文化并立的特殊现象。但是唐宋时期主要乱的地方在中心地带,文化根基没有南迁,被毁坏的差不多了,所以后来长安城没落了,再也没有作为王朝都城。

北宋初年的时候,文化是全面衰落的,这个时候就有一批文宗出来呼吁振兴诗文,到北宋中期欧阳修的时候,文已经复兴了,但是欧阳修就遗憾,当时的书法完全不能跟唐朝相提并论,就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推动书法的振兴。欧阳修是一代文豪,他的字却并不能担此重任,但他的学生苏轼以一己之力振兴了宋代书法,使宋代终于有一个人可以与唐朝、魏晋相提并论。苏轼曾感叹:“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唐朝人把天下事都做了,面对唐朝的高峰,宋人怎么办,这就是宋人的焦虑。

苏轼《一夜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完成了对唐人的超越,黄庭坚也要完成对苏轼的超越。他要学苏,再慢慢拉开距离,再到与古人争胜。在后期的书论中,黄庭坚一再提到“少近古人”“去古人不远”,明确流露出希冀与古人争胜的心情。这样的思想背景与自我定位,使他在严肃的笔墨锤炼中,逐渐拉开了与同时代书家的距离。苏轼是天才型的,而且是全才,放诸中国历史也是极为罕见的,作为同时代的黄庭坚,知道在天赋上不能与苏轼相比,就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苏轼纵意,他则严谨,苏轼飘逸,他则沉厚,苏轼妙在有法无法之间,他则走刻意设计之路。所以黄庭坚后来成为宋代草书的代言人,奏响了盛唐之后沉寂四百余年来草书艺术的又一强音,以独特的面貌雄视千古。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黄庭坚 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黄庭坚 花气熏人帖

3、“韵”为核心

黄庭坚的书法是“韵”为核心的。“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跋东坡墨迹》)“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对于苏字“韵胜” 的深刻理解与体认,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黄庭坚对书法艺术的卓越认识。

刘熙载曾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其实这个“韵”是宋代文人的共同推崇,蔡襄就说:“书法惟风韵难及。”

黄庭坚在论述里还有一段话:“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韵”是一种东方文化里的神秘主义,它来自于人的修养,黄庭坚就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黄庭坚早期的草书就被认为俗气,所以黄庭坚后来20年没有动草书,20年后才写出不俗气的草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春渚纪闻》里面说:“世传山谷老人前身为女子。山谷有自记,刻石于涪陵江上。石至春夏为江水所浸,故世未有模传者。其记言山谷与东坡同谒清老者,清语坡是五祖戒忍和尚后身,而山谷前身则一女子。‘我不能详语,俟异日学士之涪陵,自有告者’。既坐党籍,再贬涪陵。未几梦一女子告之云:‘某生前诵《法华经》,发愿后身为男子,得大智慧,为一时名人。今学士某后身也。’”

这是典型的佛教因果轮回之说,固然不足凭信征引。然而,故事却提供给了我们黄氏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的端绪与线索,那就是佛教与女人。

(待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巡视制度,对于稳固皇权和维护统治方面,有何优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巡视制度的优势1. 巡视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巡视是皇权由中央向地方伸展的触角,直属于皇帝领导,对皇帝负责,这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从而才能使巡视人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纠百官罪恶,肃清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巡视制度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组织上

  • 公田法:贾似道本想利国利民的良法,咋就成为南宋灭亡的"乱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南宋为应付对外战争,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兵力,所以对军粮的需要量甚大。但由于税籍管理混乱,地主逃税严重,加上战乱的破坏,南宋政府通过二税而获取的粮食不多,军粮供应主要依赖于和籴。南宋中后期,和籴数量越来越

  • 文化墙唐诗作者被张冠李戴 工作人员已着手整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被署名为王维 《阳光报》官方微信 《阳光报》官方快手号 《阳光报》官方抖音 《阳光报》官方视频号 阳光讯(记者 徐龙 邓龙辉 文/图)“主打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文化长廊,却把著名的唐诗作者搞错了。”近日,有热心读者向《阳光报》反映称,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皇城东路的文化景观墙上,有

  • 唐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有个极为先进的渤海国建立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从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肃慎族系在周代时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以进贡为主,文化上的交流并不深刻,更多的只是限于直接到物品交换,而缺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时,肃慎族群后裔靺鞨族群建立起渤海国(公元689至公元926年),其王城上京龙泉府遗址就在镜泊湖

  • 唐朝最爱“牙刷”的诗人,一心想“献身”于武则天,结局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有趣的历史 -…牙刷,现代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首先可以肯定,古代人也是刷牙的。有史料记载,世界上第一把现代牙刷,是明孝宗朱佑樘在1498年发明的。没错,就是那个提倡“一夫一妻”制,但36岁就挂了的朱佑樘。实际上,远在初唐牙刷就已经问世了。198

  • 范仲淹:作为政治家一生起起伏伏多次,文学家《岳阳楼记》传世于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范仲淹是历史上昭若日月的正派人物,他去世后被朝廷谥为“文正”,成为千多年后文人的道德标杆,士子无不以他为榜样。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顿,但却是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把他变成了传奇。 两岁的时候范仲淹的父亲骤然病逝,母亲谢氏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生存下去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朱姓商人的家庭里面,儿子也跟着改

  • 明代克拉克瓷具有升值潜力,值得关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明代克拉克瓷是外国人起的名字,是由景德镇和章州平和窑生产。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多个开光或锦地开光图案组成边饰围绕中间主要图案的形式, 图案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吉祥物等样式,到后来也出现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新颖的郁金香纹样和西方的神话,宗教,人物和社会生活图案。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

  • 历史上不靠谱的酒局,赵匡胤真的靠一杯酒就坐稳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然后他呢,就很开心的采纳了建议,就找了这么一天,跟文武群臣,当然啊,主要是一些具有兵权的官员们一起,咱们喝顿酒吧,来顿小烧烤吧,然后呢,一顿酒的功夫,让他们把这兵权都给交出来。说实话我有点不信的呀,就是这事儿犯得上吗?换句话说,我挺不信这事儿啊。对于皇上来讲,你非得是喝顿酒才搞得定吗?我再跟您聊聊这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铁画银钩的岳飞法书(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前出师表》(局部),南宋,岳飞(伪,清刻)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岳飞画像□ 祝勇 那些片刻的“冲动”,在大历史进程中都是“小事件”。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不只会决定他个人的命运,还会左右大历史的走向。就像赵构,为什么疏远了张浚而重用了秦桧,为什么乾隆会重用和珅,他们在个性

  • 刘禹锡32.退居洛阳,“刘白”忆江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公元835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