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的争斗已经从以前的相互打压上升到了动刀子的程度,可以说已经是你死我活了。
面对这个局面,太平公主准备放大招了。
她的第一招打向了军队。
前面提到过,张暐当时是羽林军的将领,结果因为政变差点被杀头。
禁军的其他将领看到这个形势,好家伙,公主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陛下了,虽然李隆基现在是皇帝,但是前面武则天的例子摆在那了,哪一天李隆基成了当初的李显也不奇怪啊。
于是好几个禁军将领纷纷投向太平公主。
对于这些禁军将领的投诚,太平公主自然是来者不拒,开始在禁军中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
很快,她就掌控了部分的禁军。
这下形势就很明朗了,太平公主文臣有管理百官的宰相,武将有负责京师安全的禁军。
可以说,只要这时候她只要发难,不用出手李隆基就倒下了。
可是李隆基就算在弱,上头还有一位太上皇了,要是这时候突然向皇帝发难,怎么向李旦交代?
而且想要顺利登基,这位太上皇怎么也是绕不开的。
要么他主动同意,要么让他被动同意。
主动同意?这个几乎不可能,大唐已经出了一位女皇,李家不可能允许再出现一位女皇。
既然你不同意,那我就让你同意。
怎么让这位老哥同意,太平公主的思路很清晰。
首先要先离间他们父子,让李隆基暂时离开京城,等他离开京城了,自己再发动政变控制住李旦,等李隆基知道政变消息了,想回来都已经来不及了,到时候再以太上皇的名义废了这个皇帝,自己就可以接手了。
可是怎么让李隆基离开京城了?
太平公主的第二招瞄准了李隆基。
她进宫面见太上皇李旦,告诉他皇帝是越来越过分了,居然想发动政变,我可是什么都没做啊,他今天想除掉我,明天就有可能要对你动手。只是这回是运气好,他们还没动手就被发现了。
可是有了这个教训,你以为他就会怕了吗?
知子莫若父,三郎是什么样的人你不清楚?不仅胆子大,手段更是狠得一批。他们不仅不会就此收手,下次计划肯定更缜密,到时候可就是回力无天了。
你忘记太宗政变后高祖的情况了吗?
不可不防啊。
其实不用太平公主来说,李旦事后想想这事,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李隆基大事化小,将政变说成了离间姑侄,但李旦又不傻,很快就将这事想明白了。
离间把禁军都扯进来了?好家伙,自己这个皇帝儿子是想造反啊。
虽然上次没处理他,可想想都害怕啊。
既然皇帝都有了这个想法,等平静一段时间之后,难保不会再来一次,要是真通过政变夺权了,一山难容二虎,自己还有好果子吃吗?
不行,得先动手,在皇帝彻底反之前,先废了他,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
现在就直接发诰书宣布废了皇帝肯定不行,开玩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虽然李隆基的势力没以前强了,但是手底下还是有一些人的,更何况这小子精着呢,唐隆政变前,谁知道他能喊来那么多禁军帮忙?现在谁知道有没有在禁军中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他还是皇帝。到时候真要拼起命来,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这个场景肯定不是李旦想看到的。
就算要废,也要在他兴不起浪的时候废,至少让他在反应过来前就先把局势控制住,等他反应过来后,生米已经煮成稀饭了,你还能掀起天来?
得先让皇帝离开京城,到时候天高皇帝远,你还能飞过来不成。
于是李旦亲自写了一篇散文《命皇帝巡边诰》
皇帝宜顺时巡狩,亲幸边陲,掌图修考事之仪,典乐具陈《诗》之礼,西洎河塞,东疏燕朔,望秩名山,肆觐群后,休农问老,誓师训卒。其有牧州典郡,功施于人,杖节拥旄,隐若敌国者,当崇进律之赏,加以分麾之命。若郡政不举,军令莫修,聚敛苛细,侵削战士者,宜明兹典宪,肃以天诛。
大意就是说让李隆基做好准备去巡行河陇、燕蓟之地,选将练卒,以彰显大唐天子之威。
皇帝巡狩,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古代通讯不发达,皇帝继位了,远离京师的一些地方可不知道,特别是边关上的将士,你总得让他们知道,他们豁出命保护的天子是谁吧,所以一般大唐皇帝继位后,都会出去巡狩。
可是现在形势不一样啊。
李隆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觉得完了,彻底完蛋,现在局势本来就一触即发,如果这个时候自己离开,一旦太平公主发难,别说这个皇位了,自己能不能回得了长安都不好说。
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了,如果他们不主动出手,等他一离开,必定完蛋;可是上次刚发生过张暐的事,他们这时只要稍稍有一点动作,太上皇和太平公主那边必定马上行动,也是完蛋。
似乎这个棋局已经成了一个死局,怎么走都破不了了。
那他们是怎么破了这个死局的?李隆基又是怎么彻底从自己老爸那把皇权彻底拿过来,开创开元盛世的?太平公主此时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李隆基,怎么就被李隆基一招致命?
下回讲。
这里提一下太上皇李旦。
我之前提到过他一直在平衡自己儿子和妹妹的势力,为什么这一次倒向了太平公主?
这个实在抱歉,上面提到了太平公主和李旦那段,都是我推测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究竟跟李旦说了什么,只知道她去找了李旦之后,李旦就发表了那篇散文,以巡边的理由让皇帝离开京城。
可是这个时间太巧了,偏偏就是在张暐政变事情败露之后。
李旦难道不知道太平公主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吗?
那几个宰相的任命还是他同意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再加上张暐事情暴露后,皇帝又失去了张暐和刘幽求,实力进一步被削弱了,这时候他应该向着皇帝才对,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想把皇帝赶出去?为什么,只能说李旦退位的这个决定,他后悔了。
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虽然他退位之后,核心的权力都在自己手中,可是他的上班时间从每天打卡变成了每周打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房间自己玩,除了自己的妹妹和儿子有时候因为一些公事找他,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不会找他了。
他那时候五十岁都没到,你想想他的心里有没有失落感。
难道他不担心太平公主吗?她的势力太强了。
这就不得不说下太平公主之前的经历。
她参与了两次政变,一次把武则天赶下台,一次把韦皇后除掉。
可是两次政变后,虽然两次政变后她不同程度参与了朝政,但总体还算低调,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皇位觊觎。
而且太平公主这个人吧,和武则天还不一样,武则天是只要权力,啥也不要,太平公主,怎么说了,贪财。
中宗时期,她为了争一块地,和当时的一个和尚打起了官司,还打输了。
虽然现在主流观点都说这是太平公主韬光养晦故意掩饰自己的目的。
可是李旦作为当局者,没开上帝模式,他可能就单纯地认为,自己这个妹妹就是喜欢钱财和被人捧着的感觉,和自己的儿子的争势也只不过是想要更多权势,完全没有觊觎皇位的想法。
大不了以后把三郎赶下去了自己多给她点权力就行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推测,毕竟古人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