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从合作到决裂(七)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从合作到决裂(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256 更新时间:2024/4/10 12:21:19

俩人的争斗已经从以前的相互打压上升到了动刀子的程度,可以说已经是你死我活了。

面对这个局面,太平公主准备放大招了。

她的第一招打向了军队。

前面提到过,张暐当时是羽林军的将领,结果因为政变差点被杀头。

禁军的其他将领看到这个形势,好家伙,公主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陛下了,虽然李隆基现在是皇帝,但是前面武则天的例子摆在那了,哪一天李隆基成了当初的李显也不奇怪啊。

于是好几个禁军将领纷纷投向太平公主。

对于这些禁军将领的投诚,太平公主自然是来者不拒,开始在禁军中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

很快,她就掌控了部分的禁军。

这下形势就很明朗了,太平公主文臣有管理百官的宰相,武将有负责京师安全的禁军。

可以说,只要这时候她只要发难,不用出手李隆基就倒下了。

可是李隆基就算在弱,上头还有一位太上皇了,要是这时候突然向皇帝发难,怎么向李旦交代?

而且想要顺利登基,这位太上皇怎么也是绕不开的。

要么他主动同意,要么让他被动同意。

主动同意?这个几乎不可能,大唐已经出了一位女皇,李家不可能允许再出现一位女皇。

既然你不同意,那我就让你同意。

怎么让这位老哥同意,太平公主的思路很清晰。

首先要先离间他们父子,让李隆基暂时离开京城,等他离开京城了,自己再发动政变控制住李旦,等李隆基知道政变消息了,想回来都已经来不及了,到时候再以太上皇的名义废了这个皇帝,自己就可以接手了。

可是怎么让李隆基离开京城了?

太平公主的第二招瞄准了李隆基。

她进宫面见太上皇李旦,告诉他皇帝是越来越过分了,居然想发动政变,我可是什么都没做啊,他今天想除掉我,明天就有可能要对你动手。只是这回是运气好,他们还没动手就被发现了。

可是有了这个教训,你以为他就会怕了吗?

知子莫若父,三郎是什么样的人你不清楚?不仅胆子大,手段更是狠得一批。他们不仅不会就此收手,下次计划肯定更缜密,到时候可就是回力无天了。

你忘记太宗政变后高祖的情况了吗?

不可不防啊。

其实不用太平公主来说,李旦事后想想这事,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李隆基大事化小,将政变说成了离间姑侄,但李旦又不傻,很快就将这事想明白了。

离间把禁军都扯进来了?好家伙,自己这个皇帝儿子是想造反啊。

虽然上次没处理他,可想想都害怕啊。

既然皇帝都有了这个想法,等平静一段时间之后,难保不会再来一次,要是真通过政变夺权了,一山难容二虎,自己还有好果子吃吗?

不行,得先动手,在皇帝彻底反之前,先废了他,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

现在就直接发诰书宣布废了皇帝肯定不行,开玩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虽然李隆基的势力没以前强了,但是手底下还是有一些人的,更何况这小子精着呢,唐隆政变前,谁知道他能喊来那么多禁军帮忙?现在谁知道有没有在禁军中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他还是皇帝。到时候真要拼起命来,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这个场景肯定不是李旦想看到的。

就算要废,也要在他兴不起浪的时候废,至少让他在反应过来前就先把局势控制住,等他反应过来后,生米已经煮成稀饭了,你还能掀起天来?

得先让皇帝离开京城,到时候天高皇帝远,你还能飞过来不成。

于是李旦亲自写了一篇散文《命皇帝巡边诰》

皇帝宜顺时巡狩,亲幸边陲,掌图修考事之仪,典乐具陈《诗》之礼,西洎河塞,东疏燕朔,望秩名山,肆觐群后,休农问老,誓师训卒。其有牧州典郡,功施于人,杖节拥旄,隐若敌国者,当崇进律之赏,加以分麾之命。若郡政不举,军令莫修,聚敛苛细,侵削战士者,宜明兹典宪,肃以天诛。

大意就是说让李隆基做好准备去巡行河陇、燕蓟之地,选将练卒,以彰显大唐天子之威。

皇帝巡狩,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古代通讯不发达,皇帝继位了,远离京师的一些地方可不知道,特别是边关上的将士,你总得让他们知道,他们豁出命保护的天子是谁吧,所以一般大唐皇帝继位后,都会出去巡狩。

可是现在形势不一样啊。

李隆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觉得完了,彻底完蛋,现在局势本来就一触即发,如果这个时候自己离开,一旦太平公主发难,别说这个皇位了,自己能不能回得了长安都不好说。

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了,如果他们不主动出手,等他一离开,必定完蛋;可是上次刚发生过张暐的事,他们这时只要稍稍有一点动作,太上皇和太平公主那边必定马上行动,也是完蛋。

似乎这个棋局已经成了一个死局,怎么走都破不了了。

那他们是怎么破了这个死局的?李隆基又是怎么彻底从自己老爸那把皇权彻底拿过来,开创开元盛世的?太平公主此时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李隆基,怎么就被李隆基一招致命?

下回讲。

这里提一下太上皇李旦。

我之前提到过他一直在平衡自己儿子和妹妹的势力,为什么这一次倒向了太平公主?

这个实在抱歉,上面提到了太平公主和李旦那段,都是我推测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究竟跟李旦说了什么,只知道她去找了李旦之后,李旦就发表了那篇散文,以巡边的理由让皇帝离开京城。

可是这个时间太巧了,偏偏就是在张暐政变事情败露之后。

李旦难道不知道太平公主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吗?

那几个宰相的任命还是他同意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再加上张暐事情暴露后,皇帝又失去了张暐和刘幽求,实力进一步被削弱了,这时候他应该向着皇帝才对,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想把皇帝赶出去?为什么,只能说李旦退位的这个决定,他后悔了。

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虽然他退位之后,核心的权力都在自己手中,可是他的上班时间从每天打卡变成了每周打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房间自己玩,除了自己的妹妹和儿子有时候因为一些公事找他,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不会找他了。

他那时候五十岁都没到,你想想他的心里有没有失落感。

难道他不担心太平公主吗?她的势力太强了。

这就不得不说下太平公主之前的经历。

她参与了两次政变,一次把武则天赶下台,一次把韦皇后除掉。

可是两次政变后,虽然两次政变后她不同程度参与了朝政,但总体还算低调,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皇位觊觎。

而且太平公主这个人吧,和武则天还不一样,武则天是只要权力,啥也不要,太平公主,怎么说了,贪财。

中宗时期,她为了争一块地,和当时的一个和尚打起了官司,还打输了。

虽然现在主流观点都说这是太平公主韬光养晦故意掩饰自己的目的。

可是李旦作为当局者,没开上帝模式,他可能就单纯地认为,自己这个妹妹就是喜欢钱财和被人捧着的感觉,和自己的儿子的争势也只不过是想要更多权势,完全没有觊觎皇位的想法。

大不了以后把三郎赶下去了自己多给她点权力就行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推测,毕竟古人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四)五十岁之变:北宋党争与被贬入蜀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虚岁五十岁,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这里面就讲到了北宋党争,北宋党争在元祐年间达到极致,所以后来就经常用元祐党争作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党争远不止如此。这个党争源于

  • 唐朝巡视制度,对于稳固皇权和维护统治方面,有何优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巡视制度的优势1. 巡视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巡视是皇权由中央向地方伸展的触角,直属于皇帝领导,对皇帝负责,这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从而才能使巡视人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纠百官罪恶,肃清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巡视制度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组织上

  • 公田法:贾似道本想利国利民的良法,咋就成为南宋灭亡的"乱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南宋为应付对外战争,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兵力,所以对军粮的需要量甚大。但由于税籍管理混乱,地主逃税严重,加上战乱的破坏,南宋政府通过二税而获取的粮食不多,军粮供应主要依赖于和籴。南宋中后期,和籴数量越来越

  • 文化墙唐诗作者被张冠李戴 工作人员已着手整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被署名为王维 《阳光报》官方微信 《阳光报》官方快手号 《阳光报》官方抖音 《阳光报》官方视频号 阳光讯(记者 徐龙 邓龙辉 文/图)“主打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文化长廊,却把著名的唐诗作者搞错了。”近日,有热心读者向《阳光报》反映称,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皇城东路的文化景观墙上,有

  • 唐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有个极为先进的渤海国建立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从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肃慎族系在周代时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以进贡为主,文化上的交流并不深刻,更多的只是限于直接到物品交换,而缺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时,肃慎族群后裔靺鞨族群建立起渤海国(公元689至公元926年),其王城上京龙泉府遗址就在镜泊湖

  • 唐朝最爱“牙刷”的诗人,一心想“献身”于武则天,结局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有趣的历史 -…牙刷,现代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首先可以肯定,古代人也是刷牙的。有史料记载,世界上第一把现代牙刷,是明孝宗朱佑樘在1498年发明的。没错,就是那个提倡“一夫一妻”制,但36岁就挂了的朱佑樘。实际上,远在初唐牙刷就已经问世了。198

  • 范仲淹:作为政治家一生起起伏伏多次,文学家《岳阳楼记》传世于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范仲淹是历史上昭若日月的正派人物,他去世后被朝廷谥为“文正”,成为千多年后文人的道德标杆,士子无不以他为榜样。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顿,但却是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把他变成了传奇。 两岁的时候范仲淹的父亲骤然病逝,母亲谢氏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生存下去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朱姓商人的家庭里面,儿子也跟着改

  • 明代克拉克瓷具有升值潜力,值得关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明代克拉克瓷是外国人起的名字,是由景德镇和章州平和窑生产。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多个开光或锦地开光图案组成边饰围绕中间主要图案的形式, 图案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吉祥物等样式,到后来也出现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新颖的郁金香纹样和西方的神话,宗教,人物和社会生活图案。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

  • 历史上不靠谱的酒局,赵匡胤真的靠一杯酒就坐稳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然后他呢,就很开心的采纳了建议,就找了这么一天,跟文武群臣,当然啊,主要是一些具有兵权的官员们一起,咱们喝顿酒吧,来顿小烧烤吧,然后呢,一顿酒的功夫,让他们把这兵权都给交出来。说实话我有点不信的呀,就是这事儿犯得上吗?换句话说,我挺不信这事儿啊。对于皇上来讲,你非得是喝顿酒才搞得定吗?我再跟您聊聊这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铁画银钩的岳飞法书(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前出师表》(局部),南宋,岳飞(伪,清刻)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岳飞画像□ 祝勇 那些片刻的“冲动”,在大历史进程中都是“小事件”。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不只会决定他个人的命运,还会左右大历史的走向。就像赵构,为什么疏远了张浚而重用了秦桧,为什么乾隆会重用和珅,他们在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