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鞋拔子”脸是如何演变的

朱元璋“鞋拔子”脸是如何演变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994 更新时间:2024/4/12 20:09:43

喜欢读明史的大都见过明太祖朱元璋一张极富特色的画像——即所谓“鞋拔子脸”。其实,世间流传的“朱元璋” 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按照自己的观念、想象和需要集体创造出来的。

朱元璋存世画像有正像与异相,或称真容与疑像之别。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对其发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郭子兴传》记子兴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到永乐十一年(1413)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已着力刻画朱元璋“非凡”的外貌:“(上)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碑文中的朱元璋,生着一部长而茂密的龙须,项上“奇骨”隆起,隐然上行,直至头顶,确乎一副骇人的异相,或更确切地说,是一张具象的“龙颜”。

明初著名相士袁忠彻在景泰二年(1451年)编纂《古今识鉴》一书,其中记一个叫铁冠的方士为尚居人下的朱元璋相面,语曰: 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但四维滞气,如云行月出之状,所喜者准头黄明,贯于天庭。直待神采焕发,如风扫阴翳,即受命之日也,应在一千日内。

可看到,此时朱元璋尚未“奇骨贯顶”,还只是“辅骨插鬓”(又叫“辅角插天骨”,以辅骨长耸为上,是清贵之像)。在《古今识鉴》中,有多位士人生有此像,似乎并不甚奇。“奇骨贯顶”就非常尊贵了,指额正面头骨方正而大(名伏羲骨),上至头顶百会穴,相书又称朝天伏羲骨、方伏羲骨,也就是常说的“日角相”,多被视作古代帝王之奇品骨相。

《古今识鉴》对朱元璋容貌“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的形容,已与传世的异相或丑像颇为相似了。天地是指天庭和地阁,分别象征额头和下巴,相朝之状,是形容其突崛相对——异相的朱元璋,不正长着一张两头弯弯的鞋拔子脸(或称“猪龙形”)吗?

如果说,永乐时期的碑文、实录,为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的“形象建设”,指出了一个神性的方向。这有一个过程,那么到袁忠彻奉敕辑纂《古今识鉴》时,已“实证”地推出一个颇具异相的太祖皇帝了。

明中期正统、景泰时的太祖御容,已经显出奇异的特性,但还走得不太远;至少这时,朱元璋的脸孔上还没有“黑子”,奇骨还未贯顶,“龙颜”也还没有异化为一副丑陋不堪的猪龙之形。

隆庆中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张瀚回忆曾于南京武英殿见太祖御容,其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

从其记载来看,到明代中晚期,太祖异相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万历时人张萱之父在云南作知县时,曾于黔国公府“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后来张萱在京为官,“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较之只有京官才能瞻仰的太祖正像,异相传播更广,留给人们的印象更为深刻。

综合明初至明中期人“貌类高帝”的材料, 在明代中期前,朱元璋怪异之像尚未广为流传;朱元璋完成由“奇貌”向异相的转变,大约在嘉靖时期,其后始大量出现太祖异相之记载及绘画。

异相中的朱元璋,容貌险奇怪异,有的还满脸布有黑子——这是一副惊人的相貌。对其真实性,历来讨论颇多,有信以为真容者,也有人视之为疑像。

赵汝珍《古董辨疑》说:“朱元璋传世之御容有二,一为温文儒雅、五官端正者,一为雄豪奇伟、深目长颊者。二者均常见之,南薰殿各代帝王像,二像均有之。数年前南京明孝陵之享堂尚同时供此二像。明太祖亦同常人,绝不能有二像,是其中必有一伪,惟孰真孰伪,前人未有纪录,凭空推想亦难确定。但以理推之,当以深目长颊者为真,盖此像迹近侮辱,含有朱豬之意,若非真像,在专制时代无人敢为之,况其子孙又奉祀之,其必为真像,盖可知也。”

与画像孰真孰假的推想之词比起来,对朱元璋一人而具两副容貌做出解释,更具价值;其中持“疑像”说者最多,又有三说:

其一,明末清初人谈迁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其二,清初人宋起凤《稗说》说,南京二寺有两种朱元璋御容,灵谷寺者为一草本(大概指不设色的纸本),其像“望若龙状”;鸡鸣寺者为“五官端好”“面无纤痕”的彩绘图像。“

其三,与上说近似,但不称“宣威外域”,说是朱元璋在得天下前为威服世人伪造的。

通过前文对文献及图像的追踪,不难发现, 从朱元璋的相貌被泛泛地形容为“姿貌雄杰”“异常人”,到符合相术上“辅骨插鬓”的特征,再升格为极贵的“奇骨贯顶”,体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整个的明朝中前期。其表现便是朱元璋的容貌越来越奇,也越来越“丑”。

异相中朱元璋相貌之所以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就没有黑子),正体现了加工者手法、观念及心态不同的表现。这种民间的集体创作,远比宫廷画家的“稍加穆穆之容”要大胆和没有顾忌。换言之,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如奇怪的脸型,突出的五官特征,以及12、24、36、72不等或“盈面”的黑痣等,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要是少活十年,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昏庸的统治为宦官掌权打下基础可是老话说得好啊,月满则亏,刚极则折,晚年的唐玄宗变得昏庸无能,朝内宠信杨国忠,导致杨国忠大权在握,排除异己打压忠良,朝外信任胡人将领安禄山,更是开创了将大唐拉入深渊的节度使制度,自此,唐朝的统治就慢慢的失去了控制,安禄山史思明更是仗着军权便利和唐玄宗的信任大肆招兵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4、“禅悦”之风 彼时是禅宗盛行的时候,禅宗自唐朝的兴盛,延续至宋代已是蔚为大观。黄庭坚是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祖心“将入灭,命门人黄太史庭坚主后事”。作为临济宗黄龙派的传衣钵者,《五灯会元》专门为其立传。 黄庭坚在《与胡少汲书》中说:“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

  •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从合作到决裂(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俩人的争斗已经从以前的相互打压上升到了动刀子的程度,可以说已经是你死我活了。面对这个局面,太平公主准备放大招了。她的第一招打向了军队。前面提到过,张暐当时是羽林军的将领,结果因为政变差点被杀头。禁军的其他将领看到这个形势,好家伙,公主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陛下了,虽然李隆基现在是皇帝,但是前面武则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四)五十岁之变:北宋党争与被贬入蜀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虚岁五十岁,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这里面就讲到了北宋党争,北宋党争在元祐年间达到极致,所以后来就经常用元祐党争作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党争远不止如此。这个党争源于

  • 唐朝巡视制度,对于稳固皇权和维护统治方面,有何优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巡视制度的优势1. 巡视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巡视是皇权由中央向地方伸展的触角,直属于皇帝领导,对皇帝负责,这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从而才能使巡视人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纠百官罪恶,肃清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巡视制度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组织上

  • 公田法:贾似道本想利国利民的良法,咋就成为南宋灭亡的"乱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南宋为应付对外战争,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兵力,所以对军粮的需要量甚大。但由于税籍管理混乱,地主逃税严重,加上战乱的破坏,南宋政府通过二税而获取的粮食不多,军粮供应主要依赖于和籴。南宋中后期,和籴数量越来越

  • 文化墙唐诗作者被张冠李戴 工作人员已着手整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被署名为王维 《阳光报》官方微信 《阳光报》官方快手号 《阳光报》官方抖音 《阳光报》官方视频号 阳光讯(记者 徐龙 邓龙辉 文/图)“主打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文化长廊,却把著名的唐诗作者搞错了。”近日,有热心读者向《阳光报》反映称,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皇城东路的文化景观墙上,有

  • 唐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有个极为先进的渤海国建立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从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肃慎族系在周代时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以进贡为主,文化上的交流并不深刻,更多的只是限于直接到物品交换,而缺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时,肃慎族群后裔靺鞨族群建立起渤海国(公元689至公元926年),其王城上京龙泉府遗址就在镜泊湖

  • 唐朝最爱“牙刷”的诗人,一心想“献身”于武则天,结局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有趣的历史 -…牙刷,现代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首先可以肯定,古代人也是刷牙的。有史料记载,世界上第一把现代牙刷,是明孝宗朱佑樘在1498年发明的。没错,就是那个提倡“一夫一妻”制,但36岁就挂了的朱佑樘。实际上,远在初唐牙刷就已经问世了。198

  • 范仲淹:作为政治家一生起起伏伏多次,文学家《岳阳楼记》传世于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范仲淹是历史上昭若日月的正派人物,他去世后被朝廷谥为“文正”,成为千多年后文人的道德标杆,士子无不以他为榜样。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顿,但却是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把他变成了传奇。 两岁的时候范仲淹的父亲骤然病逝,母亲谢氏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生存下去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朱姓商人的家庭里面,儿子也跟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