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明史的大都见过明太祖朱元璋一张极富特色的画像——即所谓“鞋拔子脸”。其实,世间流传的“朱元璋” 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按照自己的观念、想象和需要集体创造出来的。
朱元璋存世画像有正像与异相,或称真容与疑像之别。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对其发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郭子兴传》记子兴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到永乐十一年(1413)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已着力刻画朱元璋“非凡”的外貌:“(上)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碑文中的朱元璋,生着一部长而茂密的龙须,项上“奇骨”隆起,隐然上行,直至头顶,确乎一副骇人的异相,或更确切地说,是一张具象的“龙颜”。
明初著名相士袁忠彻在景泰二年(1451年)编纂《古今识鉴》一书,其中记一个叫铁冠的方士为尚居人下的朱元璋相面,语曰: 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但四维滞气,如云行月出之状,所喜者准头黄明,贯于天庭。直待神采焕发,如风扫阴翳,即受命之日也,应在一千日内。
可看到,此时朱元璋尚未“奇骨贯顶”,还只是“辅骨插鬓”(又叫“辅角插天骨”,以辅骨长耸为上,是清贵之像)。在《古今识鉴》中,有多位士人生有此像,似乎并不甚奇。“奇骨贯顶”就非常尊贵了,指额正面头骨方正而大(名伏羲骨),上至头顶百会穴,相书又称朝天伏羲骨、方伏羲骨,也就是常说的“日角相”,多被视作古代帝王之奇品骨相。
《古今识鉴》对朱元璋容貌“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的形容,已与传世的异相或丑像颇为相似了。天地是指天庭和地阁,分别象征额头和下巴,相朝之状,是形容其突崛相对——异相的朱元璋,不正长着一张两头弯弯的鞋拔子脸(或称“猪龙形”)吗?
如果说,永乐时期的碑文、实录,为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的“形象建设”,指出了一个神性的方向。这有一个过程,那么到袁忠彻奉敕辑纂《古今识鉴》时,已“实证”地推出一个颇具异相的太祖皇帝了。
明中期正统、景泰时的太祖御容,已经显出奇异的特性,但还走得不太远;至少这时,朱元璋的脸孔上还没有“黑子”,奇骨还未贯顶,“龙颜”也还没有异化为一副丑陋不堪的猪龙之形。
隆庆中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张瀚回忆曾于南京武英殿见太祖御容,其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
从其记载来看,到明代中晚期,太祖异相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万历时人张萱之父在云南作知县时,曾于黔国公府“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后来张萱在京为官,“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较之只有京官才能瞻仰的太祖正像,异相传播更广,留给人们的印象更为深刻。
综合明初至明中期人“貌类高帝”的材料, 在明代中期前,朱元璋怪异之像尚未广为流传;朱元璋完成由“奇貌”向异相的转变,大约在嘉靖时期,其后始大量出现太祖异相之记载及绘画。
异相中的朱元璋,容貌险奇怪异,有的还满脸布有黑子——这是一副惊人的相貌。对其真实性,历来讨论颇多,有信以为真容者,也有人视之为疑像。
赵汝珍《古董辨疑》说:“朱元璋传世之御容有二,一为温文儒雅、五官端正者,一为雄豪奇伟、深目长颊者。二者均常见之,南薰殿各代帝王像,二像均有之。数年前南京明孝陵之享堂尚同时供此二像。明太祖亦同常人,绝不能有二像,是其中必有一伪,惟孰真孰伪,前人未有纪录,凭空推想亦难确定。但以理推之,当以深目长颊者为真,盖此像迹近侮辱,含有朱豬之意,若非真像,在专制时代无人敢为之,况其子孙又奉祀之,其必为真像,盖可知也。”
与画像孰真孰假的推想之词比起来,对朱元璋一人而具两副容貌做出解释,更具价值;其中持“疑像”说者最多,又有三说:
其一,明末清初人谈迁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其二,清初人宋起凤《稗说》说,南京二寺有两种朱元璋御容,灵谷寺者为一草本(大概指不设色的纸本),其像“望若龙状”;鸡鸣寺者为“五官端好”“面无纤痕”的彩绘图像。“
其三,与上说近似,但不称“宣威外域”,说是朱元璋在得天下前为威服世人伪造的。
通过前文对文献及图像的追踪,不难发现, 从朱元璋的相貌被泛泛地形容为“姿貌雄杰”“异常人”,到符合相术上“辅骨插鬓”的特征,再升格为极贵的“奇骨贯顶”,体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整个的明朝中前期。其表现便是朱元璋的容貌越来越奇,也越来越“丑”。
异相中朱元璋相貌之所以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就没有黑子),正体现了加工者手法、观念及心态不同的表现。这种民间的集体创作,远比宫廷画家的“稍加穆穆之容”要大胆和没有顾忌。换言之,朱元璋的容貌在传世的过程中,经历了改造、加工,不断被添进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符号,如奇怪的脸型,突出的五官特征,以及12、24、36、72不等或“盈面”的黑痣等,最后变成一副“猪龙”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