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岩质疑:李自成麾下大将李岩可能是虚构人物,原型另有所指

李岩质疑:李自成麾下大将李岩可能是虚构人物,原型另有所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8 更新时间:2024/2/7 16:31:25

李自成

那么李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是否真实存在?他的结局又如何?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揭开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自己的纪传体史料《明季北略》中有一条记录——“李岩说自成假行仁义”,其中是这样记载李岩的事迹的。

“自成既定伪官,即命谷大成、祖有光等率众十万攻取河南。李岩进曰:‘欲图大事,必先尊贤礼士,除暴恤民。今虽朝廷失政,然先世恩泽在民已久,近缘岁饥赋重,官贪吏滑……我等欲收民心,须托仁义,扬言大兵到处,开门纳降者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斩首。一应钱粮,比原额止征一半,则百姓自乐归矣。’”

李岩剧照

李岩建议李自成要得民心,必须施行仁义,在纳粮和处置官员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李自成欣然采纳。

另外在《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李岩率军抵抗吴三桂、出面保护天张皇后和派兵保护杞县状元刘理顺等行为,这一举一动都塑造出了一个通情理又善战的人物形象。那么这么完美的人物真实存在吗?又真的会为“流寇”李自成效力吗?

首先,我们可以从李岩的背景来调查这些史料的记载是否真实可信。对于李岩的出生地,很多史料都一致地指向了一个地点——杞县。

康熙年间《绥寇纪略》记载:“杞县举人李岩者,初名信,熹庙大司马李精白子也。”在《阜阳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按明季河南杞县举人李信从闯贼,后改名岩,称为李公子,传为李精白子。” 那么明末清初的杞县真的有李岩这个人物吗?

在科举时代,一个县出了一名进士乃至一名举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县志对于本县进士或者举人的记载都极为详实和准确,这些进士、举人的名字通常会被准确地记载在县志中的《选举志》上。根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杞县志》中根本没有李岩这个人的记载,对于李岩这样一个“著名”人物,县志显然没有理由遗漏。而且康熙年间《杞县志》的编者还专门写了一篇《李公子辩》,申明杞县并没有这位传说中的“李公子”李岩。

而且李岩的“疑似”父亲李精白的一些记载也对不上。首先,李精白并非杞县人,根据《颍州府志》中的《选举表》记载,李精白当时的籍贯属于颍州府志阜阳县,并非李岩所在的杞县。而且根据《阜阳县志》里的一篇考证文章,“精白生子长麟孙,次鹤孙”,“止生二子一女,麟孙、鹤孙之外无有名信者”,而且“鹤孙早死,麟孙于崇祯元年拔贡,亦非举人”,种种迹象表明,李精白根本没有李岩(或者李信)这个儿子。

探究完李岩的出身,我们再来看看李岩在李自成军中的地位。按照传说或者一些野史记载,李岩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中地位颇高。根据《绥寇纪略》的记载,李自成在崇祯末年设置了五营二十二将作为军队的高级将领,“李岩为中营制将军”。所谓“制将军”是大顺军军制中的第二高的将领称号,从高到低依次为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由此可见李岩是大顺军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大顺朝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其曝光度理应很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进攻陕西的军事行动中,李自成同权将军刘宗敏一道率军攻破潼关进入陕西,右营制将军袁宗第则率军从河南进入陕西,与李自成会师西安。而之后,在崇祯十七年正月从陕西进攻北京的战斗中,又是李自成与刘宗敏一道取道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入京,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则从河南怀庆、河北保定与李自成会师北京。在大顺军最为关键的两次战役——夺取西安和北京的战斗中,大顺军的高级将领权将军刘宗敏、制将军袁宗第、制将军刘芳亮都有重要的任务和表现,而身为中营制将军的李岩却“消失”了,没有参与任何的重大军事行动,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1644年形势图

李自成建立大顺朝之后,曾为手下将领和谋士封爵,根据记载权将军和制将军封侯爵,果毅将军和威武将军封伯爵。但是从各主要史料记载来看,却没有李岩封侯的记载,当时李自成手下有七人封侯,比如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磁侯刘芳亮等人在列,却独独没有李岩封侯的记载,如果李岩真的是李自成麾下的制将军,不可能没有封侯的记载。

关于李自成的结局,《绥寇纪略》是这样记载的:“定州之败……人言河南全境皆反正。自成大惊,与其下谋之。岩曰:‘诚予臣以精卒二万,驰至中州,彼郡县必不敢动,即动亦可得而收也。’”但是李岩的一番好意却受到了李自成的猜忌,而丞相牛金星也从旁进谗言“岩蓄叛已久……今河南反,彼不候军令,不荐他将,而自请兵,目中已无主矣。国兵新败,人心动摇,遂欲乘机窃柄以自王,是岂复可信乎?”之后,经过李自成的默许,由牛金星策划执行,将李岩与其弟李牟杀死,而李岩的死也导致了刘宗敏、宋献策等人与牛金星的矛盾,造成大顺军领导集团的离心离德。

牛金星剧照

李岩在李自成于北京战败、河南反叛之际自请率军队到河南弹压,却被李自成猜忌为想要趁机脱离李自成、自立为王,遭到了李自成的清算,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而且也衬托了李自成失败之后的昏聩,为其最终失败留下伏笔。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李岩自请率两万军队去河南的说法是说不通的,当时河南已经在大顺朝的掌握之中,李自成在河南地区不仅建立了地方政权进行统治,而且驻扎了数量不少的军队。根据记载,1644年六月初,李自成麾下的右营制将军、绵侯袁宗第率领大顺军右营来到河南汝宁府,其人数当在十万上下,由此可见,河南地方政府如果有反叛的想法,袁宗第部自然能够轻松镇压,根本不需要李岩从山西另外带两万军队前来,所以李岩此举的动机并不成立。

另外,如果按照《绥寇纪略》所言,大顺军上层领导因为牛金星谗言杀害李岩而离心离德,那么他们势必不可能继续在李自成麾下合作,然而根据后世的记载,即便一年之后李自成丢失了西安、南撤途中,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等人也一直跟随李自成的东路军经河南南撤,而高一功、李过等人也率领大顺军的西路军经过西北、四川、湖北南撤。在南撤的过程中才发生了刘宗敏战死、牛金星和宋献策投降清朝等事,所以因李岩的死导致大顺朝领导集团分裂的情况并不属实。

既然历史中关于李岩的记载如此矛盾百出,那么为何“李岩”或者“李公子”这个称呼在民间如此流行呢?很有可能李岩或者李公子就是代指李自成本人。

据《明季实录》记载:“闯贼的名自成,一名李炎,米脂人。”按照这个记载,有可能“李岩”是李自成的别名,杀死李自成的程九伯的事迹被记载在《程氏宗谱》中,其中关于李自成是这么记载的——“闯贼李延”,由此可见,李自成极有可能别名“岩”,或者“炎”、“延”之类的同音字。

李自成剧照

又有《中兴制寇策》记载:“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吞汉江,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虽帝王之成功,不若是速矣,则民心使然也。”这里所说的李公子,明显是指李自成而不可能是其他人。

所以,李岩或者李公子很有可能代指的就是李自成本人,而李岩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李自成麾下文武双全的大将这个形象,则很有可能是虚构的。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怀陵流寇始终录》、《绥寇纪略》、《杞县志》、《明季实录》、《中兴制寇策》、《李岩质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仅用一招便让李治离不开她,慈禧效仿,效果显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奉行着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在封建制度下,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处于主宰地位。而女性的生命却只能任人宰割,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想要出人头地就变得难上加难。她们不仅要有足够的实力,还要有足够的运气。而武则天便两种条件都具备,不仅出人头地,还成功当上了皇帝,可谓女性楷模!而当时武则

  • 中国嘉德拍卖征集:讲述明代空白期官窑青花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明空白期 青花秋夕诗意仕女庭院图大罐尺寸:高35cm;直径21cm成交价:RMB 1,725,000拍卖会:永乐2022春季拍卖会本品即为此一时期典型代表,颇具十五世纪中期特色,外壁以青花满饰,口沿及肩部折枝花卉纹,胫部环饰仰莲纹。腹部通景式绘饰仕女庭院图,于云气翻卷中楼阁隐现,洞石牡丹丛生,并以此

  • 唐朝开元年间的四位著名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后(713年十二月后),意味着大唐帝国完全进入了他的时代,也预示着大唐帝国将开启一段冲上巅峰的征程。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宰相制度已经在悄悄发生改变。原来是群相制度,即每位宰相都拥有相差不大的权力,但现在变成了主相制度,即类似后来明朝的内阁首辅,也分主相、副相和其他宰相。早在唐开

  • 隋炀帝:一个备受争议的帝王,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建立王朝以后,便从其他国家中掠夺了无数的美人,并为她们修建专门的宫殿。第二位便是完颜亮,他可算金王朝中极为好色的一位,妃子的数量也相当之多。第三位便是南朝出名的暴君刘子业,不仅荒淫无度,还非常的残暴。他制定了不少恶毒刑法以及手段,在他面前“乱伦”之事为常事,为此还修建不少宫苑以安置一些公主。而也

  • 宋代儒医: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代是传统医学大发展的时期,医著增多,医学分科更细,儒学的概念在这一时代广为传播,医者仁心,杏林春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青年范仲淹树立人生志向时掷地有声的回答。良相者,救民于水火之中,良医者,救人于死生之际。两者兼怀济世之心,自应不分伯仲。如果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

  • 年仅38岁的朱标为何猝死?原因在朱元璋,真相令人惊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朱标的死因一直争论不休,史书上记载朱标是因病致死,但并未标明是死于何种疾病。当时朱标突然死亡,从古籍中也找不到朱标有过其他的病史,所以有些专家推测朱标并非死于疾病。面对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突然死亡,朱元璋在朝堂上号啕大哭,甚至朱元璋觉得是因为自己杀戮太多,老天将报应都放在了朱标身上。朱标

  • 唐朝75岁将军守土有功,拒绝封赏只要6个美人,4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端坐在上方的君王,一遍遍地向群臣强调着一位将军立下的汗马功劳,言辞间是止不住的喜悦之态。说至慷慨激昂之处,唐代宗甚至不顾君主威严,催促有关部门加快办事流程,他要让台下那位所立将军尽早成为尚书令。面对君王如此高的嘉奖,台下当事人郭子仪将军的脸上却不见半分得意。恰恰与之相反,在明白唐代宗旨意不容拒绝的情

  • 隋炀帝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真相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杨广(影视剧照)宣华夫人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陈后主的妹妹。在陈国灭亡后,她被隋文帝俘虏了,进入皇宫先是做了宫女,后选为隋文帝嫔妾。隋文帝非常喜欢她,尤其是在独孤皇后去世后,进封贵人,掌管后宫。隋文帝病危时封其为宣华夫人。宣华夫人(影视剧照)唐朝史书载的隋炀帝逼奸宣华夫人说,我个人认为也经不起推

  • 他是元朝灭宋的第一功臣,后代却被元人全部杀掉,结局太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之后意图继续灭掉南宋,统一中原。但是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强大的大金,蒙古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很多人都在想,衰弱的南宋能坚持多久呢?这个看似柔弱的南宋却足足坚持了40多年之久,无论后世对于这个朝代的认知如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南宋绝不服输的精神。忽必烈为了统一中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各方的搜罗人

  • 明朝皇帝朱元璋,杀了汤和的女儿,他们还是哥儿们,这关系真难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的女儿,他们还是哥儿“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这是汤和在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眼见天下太平,武将已无用武之地时对朱元璋说的话。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岁,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开始考虑自己身后事的问题,他看着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一个个手握兵权,生龙活虎。再想着自己那个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