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儒医: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宋代儒医: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291 更新时间:2024/1/27 11:17:57

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代是传统医学大发展的时期,医著增多,医学分科更细,儒学的概念在这一时代广为传播,医者仁心,杏林春暖。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青年范仲淹树立人生志向时掷地有声的回答。良相者,救民于水火之中,良医者,救人于死生之际。两者兼怀济世之心,自应不分伯仲。

如果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去,范仲淹的抉择只是雏凤新啼,他所处的宋代正迎来浩荡的尚医之风,儒医群体逐渐形成,医学著作大量涌现,医科分类不断细化,共同托举出一个传统医学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

01

宋代儒医大量出现,以仁爱之心救世济民

以儒行医,称为儒医。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儒者而言,出仕为官、报效国家自然是最好的出路,但医术救人性命,关乎百姓生存之根本,也不可不重视。宋代以前,就有儒者行医,但没有宋代普遍。宋代崇文重教的政策为儒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鼓舞了众多文人士大夫步入岐黄之路。

在宋代,医生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大夫奉行“医相同尊,治人犹如治国”的主张,积极参与到各种医疗实践之中。朝廷设立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人才,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同时进行,“国家以文武医入官”,也就是说医学考试过关者也可授官。北宋末年,朝廷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分为22阶,其中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属从六品,成全大夫、保和大夫、翰林良医属正七品,和安郎、成和郎、成全郎、保和郎等属从七品,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后世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医者借儒学研究医理,将“仁爱”“修身”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这对传统医学认知境界升华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杰出医学家许叔微享有“名医进士”之誉,他在习儒同时也精研医学,年纪轻轻行医已有名声。有一年,真州疾疫大作,许叔微上门为百姓诊治,“不以贫贱,家至户到,察脉观色,给药付之”,经他治疗者,十有八九得以存活。许叔微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每遇疑难,必阐其蕴,发其微,究其源,穷其奥,以故奇症怪病,皆能疗之。”遇到疑难杂症,许叔微都悉心研究,追溯病根,研究病理,他有着善于探索的精神,师古而不泥于古,因此总能“危病转安,起死回生”。许叔微年过半百方考中进士,为官后他仍不忘行医,人称“许学士”。许叔微对《伤寒论》研究精深,行医重视辨证施治,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普济本事方》等,后世尊为经方派创始人之一。

儒而知医,医儒互参,亦官亦医,这在宋代士大夫中是一种潮流。那位道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学家张载认为,儒和医为一家,医理通于文理。程颢程颐两兄弟对医理造诣很深,能像医家一样根据“三部九候”的全身遍诊法,分辨出复杂的脉象,并对心理疾病有独到见解,他们指出人之所以无病自疑,是因为“疑病者,未有事至时,先有疑端在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最终得偿所愿成为一代名相,但他也没有放弃良医理想,他熟读《素问》,精通医理。韩琦牙痛时,他建议用硫黄沫或搜风药,尹洙想清暑热,他以“花蛇散”施之。当初,有人问范仲淹“愿为良医”的理由,范仲淹感慨道:“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因为在他内心中,为政与行医殊途同归,皆以救世济民为职责所在,同为“大丈夫”之学,这是与孔孟经世致用之道相一致的。

02

宋代医著广泛发展,医书走进千家万户

公元1000年前后,不仅东京开封繁华富丽,多个城市都在神州大地上蓬勃生长。宋代的书籍载体早已变成了纸张,雕版印刷术已很成熟,活字印刷术发展起来,科举取士规模的显著扩大让社会上涌现以读书为荣的风气,官方与私家著述迭出,出版业空前发达,市场中能够获得的各种书籍都增多了,这其中也少不了医学著作。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下诏,命王怀隐等人征集编著各家应效药方,历时14年编成鸿篇巨制《太平圣惠方》,本书为我国现存公元十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包括宋太宗在潜邸时所集千余首医方,很有临床实用价值,后颁行天下,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广为征引。

除了官方医书,宋代医家个人编撰方书的风气也特别盛行,沈括、苏轼等皆有医方著作,后人将沈括的《良方》和苏轼所收集的医药学杂记合编为《苏沈良方》一书,记述各种单验方100余首,并载有本草、灸法、养生以及医案等内容。苏轼曾记载了一道“名方”圣散子方来防治瘟疫疾病,那是他得自挚友巢谷的秘方,这剂药方用料便宜,“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苏轼令人在街头架起大锅熬煎药剂,免费供百姓服用,一时救活民众无数。

宋代非常注重医学典籍的研究和整理,《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医学典籍达五百余部。宋代在继承前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医书蔚然成风,除了《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等上述书籍外,还有很多名作名著,如司马光著《医问》,文彦博著《节要本草图》等,这两位都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不能说是专研医学者,但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医学修养。

若论最具有特色且名气最大的宋代医学著作,要数集宋慈心得之大成的《洗冤集录》了。宋慈把三十多年的法医经验总结提炼,同时借鉴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方法,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洗冤集录》全书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组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对世界法医学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知识是无价之宝,是智慧的明灯,需要更多人拥有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医学书籍流通于民间,使宋代一般家庭都能够购买,既促进更多人了解医学知识,又加强医者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让更多百姓免受病疫之苦。杏林春暖,善莫大焉。

03

宋代医学分科细化,促使医者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宋代临床医学的成就还表现在分科增多,宋代细化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疮肿兼折疡科、金镞兼书禁科,已很完备,后世沿用的十三科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细致的医学分科代表着医学人员的专业化、诊断技术的精益化。

小方脉科即小儿科,在宋代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的宋代著名医家钱乙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有一次,有位大夫带了钱乙开的药方“讨教”:“此方按照张仲景《金匾要略》八味丸所开,但却只有六味,是否遗忘了两味药?”钱乙胸有成竹道:“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成为众所皆知的经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北宋医者王惟一对针灸学很有研究,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错讹颇多,若直接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很可能出现差错。王惟一立下统一针灸诸家学说之志,多次上书朝廷,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以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得到批准后,王惟一倾力投入,亲自设计铜人,参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终于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并编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铜人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是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对规范穴位和促进针灸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人口的寿命,不论哪个时代,延年益寿都是人们的追求。中医讲究治未病,注重平时的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因而养生之学盛行。宋代许多文人学者都有自己的养生之法,如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曾建了一个“息轩”,还总结出一套“中夜危坐”法,著有不少谈养生的文章。陆游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老寿星,他在不少诗词中记录了他简易的生活方式,比如他认为“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又如“睡美精神足,心空忿欲轻”,保持一颗不骄不躁的心。

古人谈养生经常与养德联系在一起,不养德何以养生,养生必先养德,孔子曾说“仁者寿”,品德高尚、心胸宽广的人才有可能长寿。

妙手回春艺,悬壶济世心。从古至今,医生救死扶伤、经世济民的仁心一以贯之,今天涌现出更多守护人民健康的卫士,他们为百姓生命奔走不停、探究不止,让我们向医者致敬。

◎本文转载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者赵芳 王影),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年仅38岁的朱标为何猝死?原因在朱元璋,真相令人惊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朱标的死因一直争论不休,史书上记载朱标是因病致死,但并未标明是死于何种疾病。当时朱标突然死亡,从古籍中也找不到朱标有过其他的病史,所以有些专家推测朱标并非死于疾病。面对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突然死亡,朱元璋在朝堂上号啕大哭,甚至朱元璋觉得是因为自己杀戮太多,老天将报应都放在了朱标身上。朱标

  • 唐朝75岁将军守土有功,拒绝封赏只要6个美人,4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端坐在上方的君王,一遍遍地向群臣强调着一位将军立下的汗马功劳,言辞间是止不住的喜悦之态。说至慷慨激昂之处,唐代宗甚至不顾君主威严,催促有关部门加快办事流程,他要让台下那位所立将军尽早成为尚书令。面对君王如此高的嘉奖,台下当事人郭子仪将军的脸上却不见半分得意。恰恰与之相反,在明白唐代宗旨意不容拒绝的情

  • 隋炀帝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真相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杨广(影视剧照)宣华夫人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陈后主的妹妹。在陈国灭亡后,她被隋文帝俘虏了,进入皇宫先是做了宫女,后选为隋文帝嫔妾。隋文帝非常喜欢她,尤其是在独孤皇后去世后,进封贵人,掌管后宫。隋文帝病危时封其为宣华夫人。宣华夫人(影视剧照)唐朝史书载的隋炀帝逼奸宣华夫人说,我个人认为也经不起推

  • 他是元朝灭宋的第一功臣,后代却被元人全部杀掉,结局太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之后意图继续灭掉南宋,统一中原。但是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强大的大金,蒙古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很多人都在想,衰弱的南宋能坚持多久呢?这个看似柔弱的南宋却足足坚持了40多年之久,无论后世对于这个朝代的认知如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南宋绝不服输的精神。忽必烈为了统一中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各方的搜罗人

  • 明朝皇帝朱元璋,杀了汤和的女儿,他们还是哥儿们,这关系真难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的女儿,他们还是哥儿“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这是汤和在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眼见天下太平,武将已无用武之地时对朱元璋说的话。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岁,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开始考虑自己身后事的问题,他看着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一个个手握兵权,生龙活虎。再想着自己那个温和

  • 隋炀帝杨广曾孙,在唐玄宗时期,清廉做官,20年如一日,长寿90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杨崇礼在武则天时期,起家天官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位,其实就是原来的吏部郎中,武则天上位后,改的官职名称,杨崇礼一入仕就是正五品的官,起家不低。杨崇礼在唐中宗李显时期,仕途履历比较丰富,先后任洛、梁、滑、汾、怀五州刺史。从中宗到唐玄宗这段时间,他的才能没有显现出来,从唐玄宗开元初,当上太府少卿时,由于

  • 端平入洛:已攻占汴洛,却守不住,为何说它是南宋灭亡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金朝的灭亡,使南宋报了百年之仇,对南宋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宋廷为此举行了一系列庆典,朝廷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1、联蒙灭金,宋蒙双方为何没有划定边界? 接着,宋廷面临着要不要收复和能不能收复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看下杨玉环的真实身高体重,女孩们笑不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关于唐朝美女多肥胖以及传说中的杨玉环是个大胖子的说法,其实一直没有被历史学界所明确认可,毕竟古今差异很大,人们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只能靠着残缺的考古发现,而每次有了新的唐朝古墓的发掘,我们又会有不一样的认知。那么问题来了,结合这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唐朝的女性真的如我们想的那样吗?杨玉环又是否是一个

  • 神雕中黄蓉死前留有后招,一共隐藏三股势力,为消灭元朝埋下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而两人在城破之际,也为武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倚天屠龙这两件宝贝,还有三股势力,而这三股势力,也成为了几十年之后武林中的中坚力量。首先便是丐帮,丐帮在射雕时期,不仅是人口基数大,而且实力强劲,武林地位高。但是在襄阳一战中却损失惨重,而黄蓉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曾经丐帮的帮主,在帮中是有很高的

  • 唐朝十大诗人排行榜,如果把苏轼放到唐朝,他能进入前10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评选“唐朝十大诗人”,哪10位高手能够入选?如果把苏轼放到唐朝,他能在众多高手中排第几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唐朝10大诗人”基本可分为三个档次,前四名为第一档,五至七名为第二档,这两档相对比较好选。最难选的是第三档即八至十名,至少有10位诗人有实力竞争这3个位置,包括王勃、孟浩然、王昌龄、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