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酒泉市博物馆)
钧窑盘金代
钧窑盘,金代,口径20厘米,底径12.3厘米,高3.4厘米,重551克。敞口,浅弧腹,圈足。通体除圈足外均施以蓝釉,釉面略显光亮。
钧窑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神屋镇、八卦洞等地,因当时隶属于钧州,故名,属北方青瓷系统。现今河南省郏县、临汝、登封、安阳,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等地也仿烧钧瓷,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创始于唐朝,繁荣期较为漫长,从北宋一直延续到金、元时代,北宋晚期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钧瓷的主要产品是一种五彩缤纷的“窑变”釉瓷器。其釉色最富特点。主要着色剂是氧化亚铁,经高温还原形成青色或蓝色的主基调。又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造成红色的窑变釉。由于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水熔融流动,红蓝等色交相辉映,形成变幻无穷的艳丽色彩。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海棠红及玫瑰紫等,十分丰富。釉面上常带有密密麻麻的“棕眼”(斑点),呈现出独有的艳丽精美,构成钧瓷的非常突出的特征。此外,釉在熔融状态下流动,釉面上会产生一种弯曲的细条纹,如同蚯蚓在泥中爬过的痕迹,故称“蚯蚓走泥纹”。钧瓷的造型表现为强烈的仿古意味,特别是仿商周青铜器,在模仿中有创新,既古拙高雅,又有时代风格。钧瓷中最具代表性、最珍贵的,是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的陈设瓷。
END
配图:黄晓虎
撰文:陈君琦
编辑:单 婷
审核:王杰元
酒泉市博物馆
微信ID:jqsbwg
投稿地址
jqsbwgx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