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巧延国祚 北宋真仁两朝繁荣看刘娥

巧延国祚 北宋真仁两朝繁荣看刘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962 更新时间:2024/3/12 4:19:17

(陈宏)综观历代女英豪,北宋刘娥(968-1033年)以卖艺女入宫,并主后宫,因云际会,以延续赵氏血脉。而后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力挽颓政,得志不骄,不效吕雉、武则天,改元换制,祸及家族,甚至断子绝孙。也不肖后周小符后与南宋杨后,绝嗣丢国。刘娥在残酷的宫斗中巧胜 ,相夫教子延国祚,不愧为一代女杰。对于刘娥这个四川妹子,可静下心来,徐徐了解这位奇女子生前与身后不平凡的故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后)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政权与掌权人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历史的车轮走过大唐盛世,经黄巢之乱,五代十国由赵匡胤一统中原,走入北宋王朝,公元960年,在斧声烛影之中,国祚转延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在位21年,传之第三子赵恒,为宋真宗,于997年-1022年在位。

刘娥祖籍太原,祖父是(后)晋、(后)汉为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父亲刘通,在祖父守卫四川时,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刘娥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生刘娥之时,母亲庞氏曾梦到明月入怀,醒来后便生下一女,取名刘娥。然而刘娥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可见刘娥的家族在祖父时代还是比较显赫的,经五代十国之乱,流落民间,家道中落,为养家糊口,刘娥会擅长击鼗(就是现在拨浪鼓)的谋生技艺,这可是民间货郎的技艺。刘娥善说鼓儿词,就是边摇拨浪鼓边唱歌。刘娥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娥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正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尚未被册定为太子,年仅十六岁。赵恒当时尚未婚配,听说蜀女们才貌双全,便让随从去暗暗物色一名。刘娥随夫抛头露面击鼗挣钱,自有美名在外,为赵恒的随从们所知,龚美得知是王府选姬,不愿放弃,改称是刘娥的表哥,让刘娥入王府。

刘娥这一点与汉武帝之母王娡非常相似,王娡先是嫁于金王孙,并生有一女金俗,后汉武帝亲自把金俗接入长安,封为修成君。之后,被母亲臧儿送入皇太子宫,为刘生下三女一子,其子即为汉武帝刘彻。她在进宫之时,不仅有过婚史,还有一个女儿。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不仅得到了皇太子刘启的喜欢,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成为了皇后,她的儿子在刘嫖的帮助下,废除当朝太子刘荣而成为新太子,然后母凭子贵,成为皇太后。

刘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龄相当,美貌非常,又善解人意,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娥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娥,赵恒不听,只好报与宋太宗赵光义,太宗也认为赵恒与刘娥在一起不妥,一道圣旨下来,命逐刘娥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

虽然赵光义棒打鸳鸯散,然而,赵恒虽迫于父亲的命令把刘娥送出王府,心中仍然不舍,于是把刘娥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不愿意把离开刘娥太远。这一点与武则天和李治的关系非常相似,武则天作为先皇遗孀,虽与太子李治相好,但时机不成熟,在李世民死后,李治让武则天到感业寺为尼四年,《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一首《如意娘》就是当时则天的心理写照,但刘娥要幸福得多,赵恒不时与她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娥过了15年。

59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寿终正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2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再也不用与刘娥偷偷摸摸地往来了。当年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后六年便死了,死时年仅22岁,无子。潘氏去世两年后,太宗又赐婚于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年17岁的郭氏初封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

此时的刘娥,已非昔日击鼗的小姑娘,她长年独居,博览群书,研习治国方略,早已才华出众。刘娥早年见开封举目无亲,便向真宗提出,愿让表哥改姓为刘美,做自己的兄长,继承刘家香火,并跟随赵恒。其实,龚美早已跟随真宗,一直忠心耿耿,只对真宗效忠。刘美任官,既不阿附于权臣,对部属也关心备至,出任在外时他的随从兵员,都按省籍定时轮换,从不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娥,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刘娥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娥,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娥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知书达理,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景德初年,郭皇后的儿子赵佑夭折了,年仅九岁;半月后,另一名两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真宗的五名皇子居然一个也没能活过十岁,此时真宗年近四旬,以防万一,养宗室之子于皇宫内。郭皇后前后生了三个儿子,只有赵佑能活到九岁,不想也不幸夭折,伤心过度,身子垮了下来。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逝。真宗心里虽然很想立刘娥为后,但是她既无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们都不赞同,反而要求册立十四岁的才人沈氏为皇后。沈才人虽然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入宫的,她出身高贵,是宰相沈伦的孙女。真宗不悦,索性让后位空缺,不谈立后之事。

然而刘娥虽然长年受宠,却无法怀孕。她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但是一出生就被刘娥抱养,也因此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认刘娥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刘娥怀孕,册封为修仪,与刘娥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婕妤。皇子虽然是刘娥的儿子,刘娥却没有亲自抚养,而是交给杨婕妤抚养。杨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刘娥小十六岁,两人情同姐妹。真宗爱的既是刘娥,对杨氏也有好感,因此刘娥每每晋封,也少不了杨氏一份。时刘娥四十多岁,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岁的杨氏充沛,便让杨氏代行哺育之职。

赵受益的生母李氏后来封为崇阳县君。不久,李氏又生下一女,晋封才人,正式进入妃嫔行列,这也代表真宗对李氏有一定重视,而且刘娥对李氏完全无意加害。不幸的是,小公主很快夭折。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

刘娥既已"生子",真宗便诏告群臣,欲立为后。然而不少高级官员都知道刘娥的底细与"生子"的真相,真宗无奈,几次欲"立之",刘娥都不得不"固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修仪为德妃,并给百官加官进爵,册后礼仪一应从简,既不让官员进贺,也不搞封后仪式,封后诏书也回避朝臣公议,只下令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44岁的刘娥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身为皇后的刘娥,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博览群书,才华超群,通晓古今,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平常政事,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娥。

虽然刘娥贵为皇后,朝中反对刘娥参政的人也不少,以名相寇准和李迪为首。刘娥也开始笼络自己势力,以钱惟演和丁谓为首:钱惟演之妹为刘美之妻,丁谓的儿子娶了钱惟演的女儿。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群臣虽有不安,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

兴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娥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11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太后是女子无见识,刘太后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因为后来欺刘娥孤儿寡母想独揽大权,丁谓终于获罪,罢相贬谪。后来寇准落败,贬为相州知州(后为道州司马)。丁谓被贬后,刘太后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听政。

诸多权臣被逐出朝廷,扇动无聊文人编制《狸猫换太子》之事,以发泄内心不满,扰乱视听,文艺作品的广为流传,刘娥在民间被定格在了狭隘妒忌、残害忠良,甚至企图谋夺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甚为不当。刘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刘维岳成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兼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国太夫人;祖父刘延庆为彰化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兼许国公,祖母元氏封齐国太夫人;父亲刘通为开府仪同三司魏王,母亲庞氏封晋国太夫人。

虽然刘太后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仁宗生母李氏,刘娥也升封她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间,便寻访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后,刘娥依然沿用李氏,未加杀害。

刘娥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太后,刘太后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太后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当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刘太后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刘娥在执掌朝政后,并没有像吕雉把对手做为人彘,没有乱杀大臣,对有异见的政敌也只是放逐外地。刘太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娥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这一点,刘娥比秦始皇母亲、也是监国太后的赵姬英明得多,赵姬私俗膨胀,蓄养男宠嫪毐,并生两个儿子,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郁郁而终。刘娥比吕雉和武则天要高明得多,吕、武因重用家族的人,虽荣极一时,但最终致使家族和后人遭到清算,差点断子绝孙。

刘娥上位后,选贤任能,励精图治,顺利完成北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并为北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富强打下人才储备与物资基础。其后赵祯开创了仁宗之治,宋朝的经济空前繁荣,人口繁多,开封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过100万人口的大都市,达到封建王朝的顶峰,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如今,我们仍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管窥其一斑。并且在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是发展十分发达,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两个大件: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发行交子,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首届交子发行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宋廷正式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又称“官交子”,比西方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皇后在先帝死后,不能稳住朝纲,有的甚至身死国亡。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小符后出身将军之家,也知书达礼,拥后周末代皇帝恭帝柴宗训即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却不能安抚赵匡胤等臣下,主少国疑,识人不明,用人不准,诱发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失去了大周江山。南宋杨太妃垂帘听政时,仍拥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三杰”,30多万大军,千万级的臣民,以及南宋大半国土,却不能识人善任,笼络人心,励精图治,一败再败,最后落得个文天祥被俘,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南宋灭亡,320年赵宋国祚由此断送。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太后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太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养子赵祯,是为仁宗。

三月,刘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太后的生命,几天后,刘太后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刘太后换上皇后冠服下葬。

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太后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来到刘太后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谥号之时,刘太后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九月,仁宗下诏,刘太后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太后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刘娥死后,刘娥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太后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

综上所述可知,缔造北宋真宗与仁宗两朝繁荣的川妹子刘娥,生前勤劳勤奋,功高盖世,死后也是极尽殊荣,流芳后世。刘娥从卖艺的孤女,在残酷的宫斗中巧胜,顺利完成北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相夫教子延国祚,到开创大宋皇朝女主临朝先河的皇太后,在中国历代后妃中,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与此同时,刘娥也是颇有作为的一代贤明女主,她终结了祸国殃民“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鼓励发明、重视创造、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物质基础。后人常把她与西汉吕后、盛唐武后并称,史书中亦称其"有吕武之才德,无吕武之恶行"。开创并将一个繁荣兴盛的北宋帝国传之子孙,北宋国祚繁盛100年,不愧为一代女杰。(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把清明上河图放大,发现一尴尬场景,树下睡觉的小伙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诗人赵佶曾写过这样几句诗,“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慕列笙琶。”这几句诗写出了古代汴京昔日的繁荣景象,万里土地都是帝王家的,放眼望去是雄伟繁华的宫殿,日日夜夜笙歌不断。说到古代汴京,不得不提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奇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没有什么艺术作品能像此画一样将北

  • 青花的故事:“纯皇帝”成化与至纯至美的成窑青花|官窑瓷市场资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成化皇帝的一生几经起伏,幼年时由土木之变至夺门之变,两次被立为太子,期间一度被幽禁数年,时刻有性命之虞,生活在惶恐之中,只有年长他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照料呵护,直至他登基称帝,万贞儿被立为贵妃,极受宠爱,他们之间专情、痴情的情感故事可称传奇,成化御窑中最为知名的斗彩鸡缸杯传说即与万贵妃的喜爱有关。此式

  • 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下的山水画|书画艺术市场价格资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去年,身边一位学者参观完日本正仓院的展览后也说,唐代的东西汇聚在一起,带点原始气息,与宋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与日本学者曾经主张过的“宋代主义”倒是有点接近,所谓宋代主义,就是在文化艺术上,以宋代审美为宗。我们今天看到的宋文化遗存,多为书画、器物,不可能如明清两代一般,看到一座皇宫,看到完整的宫廷审

  • 全国首个郑和文化场馆联盟在上海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日前,中国航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南海博物馆和广州海事博物馆等6家单位发起成立“郑和文化场馆联盟”,该联盟旨在整合郑和相关资源,凝聚内部合力,为弘扬郑和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郑和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和平使者,也是航海文化的鲜明

  • 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05期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自诩有一个“新发现”,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记载的宋高宗说“秦桧尚安石”这句话,由此论定:“(宋朝)南渡以后,通高宗一朝,王学事实上仍执政治文化的牛耳”①。笔者试图从该书中找到“通高宗一朝”王安石之学如何

  • “离家”56年! 国宝南宋兰溪密山棉毯即将“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元代的黄道婆,她从当时的崖州(海南岛)带回棉纺织技术。1966年在兰溪出土的一条南宋棉毯改写了这个历史,将棉纺织史向前推进了约100年。1966年8月,当时的兰溪县香溪公社密山大队发现一座南宋墓葬,墓中出土一条棉毯,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

  • 瓷器收藏收购资讯:明代中期、晚期、末期青花瓷器的特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一、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青花瓷器的特色成化青花瓷器胎质细腻洁白,釉质细润如玉,釉色发青。造型有碗、杯、盘、罐、瓶、洗、炉、盏托等。纹饰布局早期较为疏朗,晚期较为繁密,常见的有三果、三友、高士、婴戏、龙穿花、鱼藻、夔龙、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署款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天”字款、图记款等。弘

  • 绛县发现明朝皇帝敕谕石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文史月刊》 2008年11期张志善日前,笔者在绛县博物馆发现一通距今已有499年的皇帝敕谕石碑。此碑系青石质地,高230厘米,宽92厘米,厚20厘米底座长147厘米,宽92厘米,厚52 厘米。碑上楷体阴刻着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向山西按察司副使陈凤悟发的敕谕,共192字,内容为朕惟自古帝王治天下者,率以

  • 王安石最经典的10首诗词,全是千古名作,绝对值得一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王安石是北宋的改革家,在北宋太平盛世的背后,他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危机。 为了改变北宋“外实内虚”、“冗兵”、“冗官”、“冗费”的问题,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变法。 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旧势力的几度拉锯之后,变法失败,而王安石也随着变法几度沉浮。许多人看到王安石在政治上的作为,却常

  • 大明最牛的锦衣卫:权倾天下却不曾陷害一人,一生充满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锦衣卫在锦衣卫中,曾有一人权威比明朝首辅更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代首辅夏言死于其手,张居正与之不能比肩,奸臣严嵩亦不敢与之对立,这个人便是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堪称最强锦衣卫,明朝唯一获取三公兼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所有明代除陆炳外,无人兼得)的官员。陆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