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皇帝的头骨竟被一个僧人割下做成酒器,朱元璋听了都感慨不已

宋朝皇帝的头骨竟被一个僧人割下做成酒器,朱元璋听了都感慨不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81 更新时间:2024/1/20 17:26:39

后来明朝建立,向来以残暴著称的朱元璋听说了这件事情,都不禁感慨良久:“元朝和宋朝并非世仇,何必如此残忍地羞辱宋朝皇帝!”

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让大家都知道,作为历朝历代的皇帝,生前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都会寻找适合的地方让自己死后能够得以安葬。

但是盗墓者甚多,所以很多皇帝在挑选陵墓的时候尽量让其隐蔽不被后世人找到,其中最大代表就是曹操,为了不被盗墓,竟然做了72座陵墓。

可是偏偏就有例外,宋朝的各朝皇帝为了死后安葬地点能够舒适,陵墓挖得都很浅,完全忽略保护自己的墓室。

其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墓室不仅太过接近地面,甚至在死后利用水银灌满全身以保尸身永垂不朽,这方法明摆着是在告诉世人来参观炫耀。

此人就是宋朝皇帝宋理宗赵昀。说到赵昀这个皇位怎么来的,也是大呼他运气好,这还要从宋宁宗说起。

宋宁宗早年有8个儿子,要说让哪个继承大统不过是时间问题,只要能在皇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谁快速脱颖而出,再加以培养即可。

只可惜这个宋宁宗是有生儿子的福气,却没有养儿子的命,这8个皇子在后来都先后逝世。

这让这位可怜的皇帝不光为儿子的死亡而难过不说,还面临着再也没有后代的风险。

无奈之下,只能听从权臣的建议,找了一个宗室家的孩子来继承他的位置。可惜这孩子还不争气,被权臣掌握于股掌之中,这让他十分懊恼,就想着还是得换一个。

所以,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砸到了赵昀的头上,他也是宗亲之后,可是血缘实在太远了,八竿子打不到边的他也不过是一介布衣出身。

却又被宋宁宗看中,摇身一变坐上了太子之位,然后在宋宁宗百年之后迷迷糊糊当上了皇帝。

赵昀刚坐上皇帝也有满腔抱负,只可惜一介平民的他始终被宰相压着一头,无奈之下,他便日夜沉迷灯红酒绿,做了逍遥快活的昏君。

直到宰相去世,他才有机会重新接管皇权,起初的他也为天下费尽心思,尽职尽责,但是时间久了,三分钟热度的赵昀最终对做明君这事彻底失去了兴趣。

他再次回头沉迷酒色不问朝政,还召妓入宫,身体终是不堪重负,病重不治。

赵昀在位40载,时间不算短,却毫无功绩可言。后来南宋灭亡,元廷皇帝忽必烈将都城定在了北京。

可是刚刚建立王朝,虽然天下一统,但还是混乱不堪,有不少宋人高举大旗要复国,这让忽必烈特别头疼。

忽必烈信佛,身边一直有高僧八思巴相伴,八思巴有一个徒弟叫杨琏真迦,可此人却与自己的师父不同,仗着有皇帝罩着,时常做出一些激起民愤的事情。

他甚至以挫一挫宋人锐气为由,要求挖掘宋朝陵墓。此时的忽必烈正愁怎么平复宋人激愤的情绪,便随口就准了杨琏真迦的请求。

于是杨琏真迦便理直气壮地挖开了宋皇朝的陵墓,大肆搜刮墓内的宝贝。

当挖出宋理宗的陵墓时,他看到赵昀口含夜明珠这么多年都没有腐烂的身躯,大感神奇,便命左右将其尸身倒挂,沥干体内水银后,割下了其头颅。

杨琏真迦兴高采烈带着赵昀的头颅回去,请了最好的工匠,将其头骨改造成了碗大的酒器,并在上面镶上了珠宝金银,从此便带在身边,成为了他最爱的珍藏品。

可他也因此招来了祸端。有臣子告发他私藏宋朝墓葬内的陪葬品,忽必烈大怒,命人将其抄家并斩首,宋理宗头骨做成的酒器也落到了他的手中。

忽必烈对此很是忌讳,将酒器丢进角落里,不再理会,并且也暗暗下定决心,死后一定要将自己安葬回蒙古。

杨琏真迦也因为自己的恶毒而没得以善终。他一时兴起割了宋理宗的头,如今也落得被砍去头颅的下场,应了那句“善恶终有报”的话。

数年后,元朝气数走到了尽头,明军攻进北京。朱元璋称帝后,得知宋理宗的头骨被做成了酒器,十分地感慨,同样也是一朝皇帝却被如此羞辱。

他派人在皇宫内大肆寻找,终于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将其找到,然后将被捣毁的南宋黄陵重新修缮,并将宋理宗的头骨重新安葬回原位。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宋六陵再惨遭盗墓贼的毒手,朱元璋还安排了专门的守陵人员,在那一带看守。

宋理宗安葬黄陵时,虽然实现了自己尸身不腐的梦想,可是却因为墓室太过靠近地面而落得如此下场,恐怕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吧。

而朱元璋作为历史上极具有争议的皇帝,也干了不少残暴的事情,但这让人入土为安的做法却让后世夸赞不已。

不幸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汪伪政权相继对宋六陵进行了盗掘,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后来宋六陵也饱经沧桑,曾有多处墓冢被铲平,改作茶园,实在是令人心痛。

绍兴县文保部门知道此事后,非常重视,立马派出专家进行调查保护,很快便掌握了宋六陵的分布位置、墓穴形态及内部结构,还在2006年7月下旬,发现了明敕葬宋理宗顶骨碑。

如今,宋六陵就坐落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宝山南麓,具有极大的考古研究价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曲晓夏

编辑:小冯

参考资料:《嘉泰会稽志》《会稽县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火烧庆功楼”,真相究竟如何?朱元璋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带着一帮农民起义军兄弟,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荣登大宝,做上了皇帝。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可老朱的喜悦却并没有维持多久,反而变得愁眉苦脸的。周边的人也不敢多问,殊不知老朱的不悦,是正在密谋一件大事情。话说不久,老朱就通知大家都去庆功楼喝酒封赏。正在大家如约赴宴等着封赏时,有一个人就提出辞官,

  • 香港佳士得 2018“浮生闲趣”专场拍卖的青瓷鬲式炉不是南宋官窑青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从2018年,香港佳士得拍卖此炉以来,这件所谓的“南宋官窑鬲式炉”不管在中国国内(杭州、北京、上海等地)还是在境外(香港、美国、日本等地),此炉在最权威的古陶瓷收藏圈子中,似乎大家都一致认可并十分肯定这件双耳已残的鬲式炉是正宗的货真价实的南宋官窑青瓷真品,本人从来就没有见过有人公开发表过质疑的文章,

  • 花脚大仙分享:《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特展2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特展2花脚大仙“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在杭州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由杭州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策展,以近40年南宋临安城考古发现为主线,组织全国21家文博单位珍藏的青铜器、书画、金银器、陶瓷器共311套(1080件)文物,展示800余年前杭州城

  • 巧延国祚 北宋真仁两朝繁荣看刘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陈宏)综观历代女英豪,北宋刘娥(968-1033年)以卖艺女入宫,并主后宫,因云际会,以延续赵氏血脉。而后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力挽颓政,得志不骄,不效吕雉、武则天,改元换制,祸及家族,甚至断子绝孙。也不肖后周小符后与南宋杨后,绝嗣丢国。刘娥在残酷的宫斗中巧胜 ,相夫教子延国祚,不愧为一代女杰。对于

  • 把清明上河图放大,发现一尴尬场景,树下睡觉的小伙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诗人赵佶曾写过这样几句诗,“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慕列笙琶。”这几句诗写出了古代汴京昔日的繁荣景象,万里土地都是帝王家的,放眼望去是雄伟繁华的宫殿,日日夜夜笙歌不断。说到古代汴京,不得不提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奇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没有什么艺术作品能像此画一样将北

  • 青花的故事:“纯皇帝”成化与至纯至美的成窑青花|官窑瓷市场资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成化皇帝的一生几经起伏,幼年时由土木之变至夺门之变,两次被立为太子,期间一度被幽禁数年,时刻有性命之虞,生活在惶恐之中,只有年长他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照料呵护,直至他登基称帝,万贞儿被立为贵妃,极受宠爱,他们之间专情、痴情的情感故事可称传奇,成化御窑中最为知名的斗彩鸡缸杯传说即与万贵妃的喜爱有关。此式

  • 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下的山水画|书画艺术市场价格资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去年,身边一位学者参观完日本正仓院的展览后也说,唐代的东西汇聚在一起,带点原始气息,与宋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与日本学者曾经主张过的“宋代主义”倒是有点接近,所谓宋代主义,就是在文化艺术上,以宋代审美为宗。我们今天看到的宋文化遗存,多为书画、器物,不可能如明清两代一般,看到一座皇宫,看到完整的宫廷审

  • 全国首个郑和文化场馆联盟在上海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日前,中国航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南海博物馆和广州海事博物馆等6家单位发起成立“郑和文化场馆联盟”,该联盟旨在整合郑和相关资源,凝聚内部合力,为弘扬郑和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郑和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和平使者,也是航海文化的鲜明

  • 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05期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自诩有一个“新发现”,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记载的宋高宗说“秦桧尚安石”这句话,由此论定:“(宋朝)南渡以后,通高宗一朝,王学事实上仍执政治文化的牛耳”①。笔者试图从该书中找到“通高宗一朝”王安石之学如何

  • “离家”56年! 国宝南宋兰溪密山棉毯即将“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元代的黄道婆,她从当时的崖州(海南岛)带回棉纺织技术。1966年在兰溪出土的一条南宋棉毯改写了这个历史,将棉纺织史向前推进了约100年。1966年8月,当时的兰溪县香溪公社密山大队发现一座南宋墓葬,墓中出土一条棉毯,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