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在皇宫建一层观,特意带魏征登上去观望,魏征:臣看不见

李世民在皇宫建一层观,特意带魏征登上去观望,魏征:臣看不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033 更新时间:2024/1/15 13:31:26

层观很高,视野很开阔,唐太宗特意指了一个方向让魏征去看,结果魏征细细看了很久,然后转身对唐太宗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

要说魏征老眼昏花,李世民是不信的,虽然魏征已经56岁,但身体很不错,工作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朝堂上和他这个皇帝争起来声音洪亮,处理政务的时候也没有到老眼昏花的地步,没道理登高而望就老眼昏花了。

所以李世民着急地用手指着一处让魏征再好好看看,魏征看了一会问:“那是昭陵吗?”李世民长舒了一口气点了点头,结果魏征再次开口说:“臣还以为陛下看的是献陵呢,如果是昭陵的话,臣早就已经看见了。”

魏征说完这句话后,李世民很明显的一怔,随即哭了起来,等两人从层观上下来之后,李世民就让人将层观拆掉了,那么,李世民为何建这个层观,又为何拆了层观?而献陵和昭陵又是谁的陵墓呢?

不得不说,636年是李世民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的7月28日,李世民的贤妻良佐、唐王朝的长孙皇后在太极宫的立政殿病逝,年仅36岁,这给李世民的打击是巨大的。

要知道,两人是真正患难与共的夫妻,他们曾经只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后来硬生生从腥风血雨中杀出来一条生路,李世民问鼎九五之尊,而长孙氏母仪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夫妻二人始终不离不弃,然而就在李世民做皇帝的第十个年头,长孙氏就病逝了,李世民如何能不悲痛?

长孙氏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当时的李世民也只有16岁,尚没有开始建功立业,而李渊还只是隋炀帝时期的卫尉少卿,执掌宫廷禁卫事,同样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

这一年的李家有丧事有喜事,丧事就是李渊的原配窦氏病逝,喜事就是长孙氏和李世民成婚,这是一个小家庭的变动,而这一年的隋王朝也经历了一次大变动。

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而杨玄感在大后方督运粮草的时候谋乱,虽然隋炀帝反应及时,很快就将这一次的动乱压下去了,然而杨玄感谋乱事件还是引发了隋王朝的震动,随后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的官职从文职走向武职,615年更是成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带兵平定叛乱,狙击突厥犯边,并逐渐组建他自己的势力,617年又成为太原留守和晋阳宫监,这为李渊后来起兵晋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李渊到太原任职的时候,李世民和长孙氏也跟着到了太原,因着李渊的妻子已经病逝,长孙氏就担起了儿媳的职责,尽心照顾李渊和李世民的生活,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而李世民则辅佐李渊在太原招兵买马,以图大事。

晋阳兵变后,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领军,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李世民就仿佛是天生的王者,他不到二十岁就领兵征战,硬是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为大唐打下大片江山,可以说,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渊入主长安之后,大唐建立,李世民依旧是在外征战,且战功赫赫,在功高至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时候,李渊让李世民做了天策上将,可置官属,位仅在皇帝和太子之下,这给了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也让李建成的危机感加重,一次次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

因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无法在李渊身边为自己辩驳,这个时候长孙氏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一直很孝顺李渊,对李渊的妃嫔也很恭顺,尽己所能的为李世民拉好感,让李世民没有后顾之忧。

后来玄武门之变,长孙氏更是亲自慰勉将士,她不愧是隋朝名将长孙晟之女,虽不上战场,但却毫不畏惧,她不愿意躲在李世民的身后,只帮着李世民处理内宅之事,关键时期,她也会和李世民并肩作战,共渡险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愿成为太子又在不久之后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而长孙氏顺理成章成为大唐皇宫里的第一位皇后。

母仪天下后的长孙氏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在内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在外是天下女子的表率,她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李世民安心政事。

她勤俭节约,生活俭朴,上孝敬李渊,下教养子女,即便是李世民妃嫔所生的孩子,她也视如己出,对李世民的妃子也是很好,谁生病了,她都会亲自去探望,供以药食。

当然,长孙氏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贤内助,她还是李世民的良佐,而且还是不干涉政事的良佐,李世民对长孙氏极为信任,常常会和她谈论朝堂上的赏罚之事,对此,长孙氏直接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她不愿意干涉政事,即便是李世民强求,长孙氏也只是沉默不答,当然,如果就此认为长孙氏不关心政事就大错特错了。

她本身就出生在武将世家,又饱读史书,对过往朝代的历史很熟悉,她喜欢和李世民谈古论今,每每有独到见解对李世民很有发,她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李世民,自从成为皇后后,她就拿汉朝吕后的事迹来告诫自己,绝不可以干涉政事。

李世民要重用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被长孙氏拒绝,她自己已经是皇后,不能让长孙无忌再被李世民重用,那样只会养成势大的外戚势力,不仅对李唐王朝没有好处,就是对长孙家更是没有好处。

所以在长孙皇后生前,长孙无忌一直没能成为朝廷重臣,长孙氏一直在寻找一种平衡,不让长孙家成为李唐王室的威胁,当然她病逝后,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长孙无忌成为朝廷重臣,更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对李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压制长孙家,长孙皇后还极为爱惜人才,她太知道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她又太爱李世民,希望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所以她总是在李世民对朝臣发脾气的时候不动声色的安抚他,让他从愤怒中走出来,理性的看待问题。

有一次,李世民气愤地下朝归来,扬言要杀掉魏征,只因为魏征在朝堂上和他针锋相对,丝毫不给他这个皇帝面子,结果长孙皇后知道后换上朝服恭贺李世民:“ 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李世民瞬间就熄了火,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这种影响还是正面的。

可以说,当时的李世民,在外廷有魏征、房玄龄等名臣的辅佐,在内宫有长孙氏这样的贤妻陪伴,想不做明君都难,更不用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合格的帝王,稳得住朝臣,听得了谏言,治得了国家,而且还极为出色,就难怪会有贞观之治了。

然而就在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长孙氏却过早地病逝了,病重之际,长孙氏还不忘最后一次劝谏李世民:

“ 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 愿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则是不忘妾也。”

长孙氏在这段话中提及了三件事,其一就是当时房玄龄被李世民勒令在家反省,长孙氏希望李世民能重新重用房玄龄,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其二就是外戚问题,长孙氏希望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家,不要让长孙家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外戚势力,那样对朝廷对长孙家都不是好事;

最后一件事就是关于后事,长孙氏希望能够薄葬,这符合她一贯节俭的作风。

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在太极宫立正殿病逝,时年36岁,她陪在李世民身边23年,一言一行都是贤妻典范,后来成为皇后更是天下女子的典范,也因此得李世民万千宠爱,他对她是爱之深重,也因此在她死后,他悲痛至极。

等长孙氏病逝后,李世民按照长孙氏薄葬的要求,下令以九嵕山为陵,不过百余人开凿数十日就完工,这就是昭陵,不仅是长孙皇后的安息之地,也会是李世民的安息之地。

11月,长孙皇后葬于昭陵,李世民眼见着再也看不见妻子,心中的悲痛更甚,后来他想到在皇宫里建了一个很高的层观,登上层观之后,他能清晰的看到昭陵,仿佛这样就能离长孙皇后更近一些。

最开始,他总是一个人登上层观哀悼长孙皇后,后来他又想和臣子分享,李世民是一个感情丰沛的人,他从来不吝啬让人知道他对长孙氏的感情,于是有一天在下朝之后,李世民将魏征留下,带着他登上了层观,让魏征看一看昭陵。

魏征又岂会不知道李世民思念妻子的心思,他也早已经看到了昭陵,但他却说自己看不见,引得李世民着急,指着昭陵的方向让魏征再看,这个时候魏征才说,还以为李世民看的是献陵,他没有看到献陵,昭陵倒是早就看到了。

献陵正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李渊病逝于635年,李世民下令建造献陵。

为什么魏征明明看到了昭陵却非要提看不到献陵呢?其实这就牵扯到古代的三纲五常,何为三纲,《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中记载:“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君臣则君为臣纲,父子则父为子纲,夫妇则夫为妻纲。

在魏征看来,李世民如果建层观是为了看献陵,悼念先皇,那就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孝从来都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一个皇帝能如此对待父亲,自然是天下人的表率。

但一个皇帝建层观是为了看妻子的陵墓,是为了寄托思妻之情,那就不值得提倡了,夫为妻纲,丈夫没必要在妻子病逝后如此大张旗鼓的思念妻子,如果是李世民和长孙氏所生的孩子这样做,那就是值得提倡的。

李世民作为唐王朝的皇帝,自然也是懂得这些道理的,所以在魏征说完那一句话后,就哭了起来,随后下令撤掉了层观。

我们现在看来,这里面有封建王朝的糟粕,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人物雕塑,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 王勃二丨天才少年郎之《滕王阁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出狱后一年,朝廷觉得王勃才华就这样被埋没有些可惜,也曾决定恢复他的官职,但两次遭遇都差点让他丢了性命,家人也跟着受了牵连,王勃对仕途不再报任何希望,能平安度过一生应该是他与家人最大的期望。什么才华,什么振兴家族,年少时不谙世事许下的豪言壮志,都已成过眼云烟,能安稳的活着才是来这世间最大的幸事。公元6

  • 成吉思汗见战将受重伤,看完伤后,他说:把他塞进牛肚子里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亲自来看望他,看过他布智儿的伤后,他让人把布智儿身上的箭拔掉。这下子,拔得布智儿血流满身,昏死过去。成吉思汗命人牵来一头牛,当场杀死,剖开牛肚子,说:把布智儿塞进牛肚子去。手下军士,不敢怠慢,急忙把布智儿塞进了牛肚子里。布智儿全身浸在牛肚子的热血之中,很快,他就苏醒过来,伤势也好多了。——原

  • 他是唐代有名的强盗,最后却成了诗人,还背上了“乱臣贼子”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苏涣生于中唐时期,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诗人。纵观唐代诗人的大作,总能感觉到他们都有武侠梦,幻想自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且潇洒仗剑,能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但真正带着凶器出门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除了苏涣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人了。苏涣原是个愤青。一般意义上的愤青总爱嘴上发发牢骚,并不敢

  • 南宋很有骨气,为何依旧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开国皇帝是赵构,他延续了宋徽宗一脉的品格,优柔寡断、贪生怕死,最终为了个人利益铲除了军事能人,加强了文官治国,以至于向仇敌称臣、年年纳贡。由于没有后代,赵构不得不将皇位传递给了赵匡胤一脉。原因很简单,并非找不到赵光义一脉,而是由于靖康之耻后,赵光义一脉大多数与被俘虏的宗亲千丝万缕,一旦传递不好,

  • 北宋开封府的一个深夜,神宗帝正在秘书省赏玩书画,南唐后主画像令他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易经》为何讲不当位会有大灾祸?看了李后主、 宋徽宗的例子就知道了 在北宋开封府的一个深夜,神宗皇帝正在秘书省赏玩书画,其中一幅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令他唏嘘不已,神宗踟蹰回宫,正赶上小皇子瓜瓜落地的哭声。宫中于是有传言这龙脉一定是李煜托生…果然,此人日后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还风流倜傥无比。

  • 鲁菜中的老大,在唐朝吃了是要掉脑袋的,理由说出来很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给我们每一个现代人一个穿越的机会,我相信选择去唐朝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所以唐朝乐队的主打歌就是《梦回唐朝》,行走在盛唐的长安街道上,人们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商人本本分分做生意,诗人张扬舞爪写诗歌,军队日日操练守国门,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让人神往。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臆想,这个世界没有时光机

  • 千古奇女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花(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二、无尽的奔波大宋王朝时昏庸腐败无能,社会持久的动荡不安,家庭世事的不断变故,李清照早早陷入了南北各地的无尽的奔波。筋疲力尽,盼无尽头,身心疲惫,青春靓丽、知书达礼的李清照怎能不未老先衰偶。 宋钦宗靖康二(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 朱元璋让小舅子当大官,小舅子跪下哀求:只求留命能每天喝酒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当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明朝江山的那些功臣,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善终的。那些最终得以善终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其中有一个人当朱元璋想要封赏他的时候他却拒绝了,并且跪下哀求朱元璋,只求留并能每天喝酒就行。 这看起来没有什么出息的功臣,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郭德成。郭德成还有一个兄弟叫做郭

  • 大唐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都有哪些标志性的说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如何来证明大唐帝国的世界性,都是哪些内容可以说明呢?我以为,就是五个名词,足可证明。那就是:制度、机会、财富、文化、艺术。有了制度,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有了机会,才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财富,才会造就文化的多姿多彩;有了文化,艺术自然就会焕然一新。绿色标志的阿拉伯徽标,首先席卷了辉煌一时的萨珊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