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唐代有名的强盗,最后却成了诗人,还背上了“乱臣贼子”之名

他是唐代有名的强盗,最后却成了诗人,还背上了“乱臣贼子”之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54 更新时间:2024/2/7 16:37:36

苏涣生于中唐时期,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诗人。纵观唐代诗人的大作,总能感觉到他们都有武侠梦,幻想自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且潇洒仗剑,能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但真正带着凶器出门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除了苏涣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苏涣原是个愤青。一般意义上的愤青总爱嘴上发发牢骚,并不敢真的到社会上以行动发泄不满。但苏涣却是愤青里面的另类,他自幼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巴蜀一带往来剽掠,抢劫过往客商们的财物。他还给自己特意打造了一种白色弩箭,作为自己独特的标志,过往客商只要一见白弩,便知是大名鼎鼎的苏涣来了。客商们还给苏涣取了一个非霸气的名号:白跖。跖是春秋时期第一有名的强盗,史称“盗跖”。由此可见,苏涣在做强盗时的名头有多大了。

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影响了苏涣,赫赫有名的强盗苏涣却突然不做强盗了,而且是选择了一个比较温的职业,他突然弃武从了。能者无所不能,苏涣很快学业有成,甚至考中了科举。他不但做强盗做得有声有色,就连做官也同样是做得风生水起。他屡屡升迁,一直做到侍御史的职位,也许做官和做贼是相通的吧,但对于苏也不能不说真是个奇迹。

也许是苏涣做官做腻了的缘故吧,后来他在广州、交州煽动刺史哥舒晃发动叛乱,失败后被唐朝明正典刑,来了个身首异处,身后还留下了一千多年乱臣贼子的帽子。

苏涣也许是有着天生的反叛性格,这正好也就成了他理所当然的归宿了。这如此说呢?我们再看看他“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这句诗的含义,是否可以理解为:既然我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那我就让天下人陪我一起倒霉!事实上,苏涣既读书,又写诗,而且还做官,但他毕竟是个半路出家的秀才,他的骨子里面却始终是个强盗,所以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安分。只是这次他却犯下诗人最爱犯的错误,哪就是太高估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他的最终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宋很有骨气,为何依旧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开国皇帝是赵构,他延续了宋徽宗一脉的品格,优柔寡断、贪生怕死,最终为了个人利益铲除了军事能人,加强了文官治国,以至于向仇敌称臣、年年纳贡。由于没有后代,赵构不得不将皇位传递给了赵匡胤一脉。原因很简单,并非找不到赵光义一脉,而是由于靖康之耻后,赵光义一脉大多数与被俘虏的宗亲千丝万缕,一旦传递不好,

  • 北宋开封府的一个深夜,神宗帝正在秘书省赏玩书画,南唐后主画像令他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易经》为何讲不当位会有大灾祸?看了李后主、 宋徽宗的例子就知道了 在北宋开封府的一个深夜,神宗皇帝正在秘书省赏玩书画,其中一幅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令他唏嘘不已,神宗踟蹰回宫,正赶上小皇子瓜瓜落地的哭声。宫中于是有传言这龙脉一定是李煜托生…果然,此人日后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还风流倜傥无比。

  • 鲁菜中的老大,在唐朝吃了是要掉脑袋的,理由说出来很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给我们每一个现代人一个穿越的机会,我相信选择去唐朝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所以唐朝乐队的主打歌就是《梦回唐朝》,行走在盛唐的长安街道上,人们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商人本本分分做生意,诗人张扬舞爪写诗歌,军队日日操练守国门,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让人神往。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臆想,这个世界没有时光机

  • 千古奇女李清照,半生烟雨半世花(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二、无尽的奔波大宋王朝时昏庸腐败无能,社会持久的动荡不安,家庭世事的不断变故,李清照早早陷入了南北各地的无尽的奔波。筋疲力尽,盼无尽头,身心疲惫,青春靓丽、知书达礼的李清照怎能不未老先衰偶。 宋钦宗靖康二(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 朱元璋让小舅子当大官,小舅子跪下哀求:只求留命能每天喝酒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当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明朝江山的那些功臣,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善终的。那些最终得以善终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其中有一个人当朱元璋想要封赏他的时候他却拒绝了,并且跪下哀求朱元璋,只求留并能每天喝酒就行。 这看起来没有什么出息的功臣,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郭德成。郭德成还有一个兄弟叫做郭

  • 大唐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都有哪些标志性的说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如何来证明大唐帝国的世界性,都是哪些内容可以说明呢?我以为,就是五个名词,足可证明。那就是:制度、机会、财富、文化、艺术。有了制度,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有了机会,才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财富,才会造就文化的多姿多彩;有了文化,艺术自然就会焕然一新。绿色标志的阿拉伯徽标,首先席卷了辉煌一时的萨珊王朝

  • 朱元璋知道朱棣会造反,特意给朱允炆留下一个王牌,可惜他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下明朝初年的一件故事,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后,就猜到了自己的其他儿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特意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一个神秘军队,可惜他的孙子朱允炆哪怕至死,都没有启用这个王牌队伍。 在封建王朝,按照继承法则来说应该是父死子继,朱元璋最初将朱标立为太子,可惜朱标不争气英

  • 他是朱棣最疼爱的儿子,曾自比作唐太宗,最后却被侄子用火烤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认为朱高煦勇猛果敢,简直是自己的翻版,当然就对朱高煦疼爱有加。朱棣的帝位是通过“靖难”,从侄子手上抢过来的。在和侄子干架的这几年,朱棣好几次差点挂了,都是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在关键时刻出现,救了他。朱棣把朱高煦看成自己的福将,有这小子在,打胜仗那是妥妥的。在一次战斗中,朱棣在快要被生擒的时候,朱高煦

  • 此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被赐谥号“忠靖”,为何儿子皆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而明朝有一位功臣,他本人深受朱元璋重用,死后朱元璋还亲赐谥号“忠靖”。然而他去世后,子孙非但没有享福,几年之后,皆不得善终。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说到的这位功臣,名叫何真。他并非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相反,他本来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因为当时反叛元朝的人很多,何真见中原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于是选择辞官归

  • 锦衣卫的消亡:大小头目全部遇难,一天之内整个组织烟消云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一度强盛的组织,一直活跃在明朝的政治舞台,即使是最后明朝落幕之际,也没有离去。崇祯吊死在煤山上后,清军入关,明朝宗室建立了南明。南明苟延残喘,后来灭亡时,锦衣卫也跟着灭亡了。大小头目全部遇难,一天之内就被消灭了。锦衣卫锦衣卫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建立起来的,朱元璋是一位传奇的草根皇帝,他励精图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