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朝有一位功臣,他本人深受朱元璋重用,死后朱元璋还亲赐谥号“忠靖”。然而他去世后,子孙非但没有享福,几年之后,皆不得善终。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说到的这位功臣,名叫何真。他并非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相反,他本来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因为当时反叛元朝的人很多,何真见中原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于是选择辞官归乡。
他归乡以后,在当地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何真带领这支队伍保卫家乡。后来王成等人叛乱,何真率领队伍平叛,又为元朝驱逐叛将黄常,从而被朝廷授惠州州判一职。
接下来的几年里,何真又帮助朝廷夺回广州,并且镇守于此。这时候明军渐渐崛起,先后占领了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何真见状,便加紧练兵,在他的统领下,部队发展得更大强大,他已然统辖岭南大部分地区。
当时就有人建议何真,让他自立为王,不过何真马上将此人杀了,以表忠心。朝廷知道后,便再加封何真为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何真对朝廷忠心耿耿,奈何元朝气数已尽。最后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登基为帝,该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派他去收复岭南一带。廖永忠随即写封信给何真,劝他归降明朝。何真心知元朝大势已去,也有了归顺之心,便回信给廖永忠,表示自己愿意归降。
何真归降后,朱元璋并不介意他是前朝旧臣,反而对他十分信任,还升他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任山东行省参政。在此期间,何真一直恪尽己守,虽谈不上什么汗马功劳,却也没犯过任何错。然而洪武九年,何真选择辞官归乡。
何真这个人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
他与宋濂、方孝孺等人颇为投契。不过这也可以看出,何真并非追求名利之人,所以他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反而选择致仕。
即使何真致仕,但朱元璋仍然很看好他。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领大军出征云南。同时,又让何真及其次子何贵负责后勤供给,由此可见,朱元璋还是很信任何真的。
最终此战大获全胜,朱元璋命傅友德等人班师,留下沐英镇守云南。大军班师回朝后,朱元璋还升了何真的官。不过一年之后,何真再次致仕。这次朱元璋没有答应,反而又派他和儿子去广东办事。回来后,朱元璋授何贵明威将军、镇南卫指挥佥事,就连何真的侄子都有奖赏。
接下来的几年里,何真从山西右布政使,调任浙江布政使,然后升任湖广左布政使。直到洪武二十年,何真第三次致仕。
这个何真也真是的,老板如此器重他,他却老想着辞职。不过照后来朱元璋清算功臣的结局来看,何真致仕的选择反而是对的。这次朱元璋也没有驳回,而是
“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让他安心回去养老。
致仕三次,好不容易可以真正安享晚年了,谁知一年之后,何真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朱元璋知道后很伤心,亲自为他写了祭文,还命令百官穿素服三日,并赐谥号“忠靖”。
由此可见,在朱元璋心里,何真是个忠臣。既然如此,为何何真的儿子皆不得善终呢?
史书记载:
“子荣嗣。与弟贵及尚宝司丞宏皆坐蓝党死。真弟迪疑祸及己,遂作乱。”
原来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便借着凉国公蓝玉意图谋反一事,开始大肆清算功臣,受到牵连的多达上万人。而何真的几个儿子,也被判为蓝玉党,受到连坐而死。何真的弟弟何迪,看到侄儿皆受株连,害怕会殃及自身,于是作乱,结果被杀。
朱元璋虽然重用何真,却也难保不忌惮他,如果他还没有死的话,说不定也被定为蓝玉党而诛杀了。这就更加可以证明,何真之前屡次致仕,果然是正确的选择。而他最幸运的不是辞了职,而是早在蓝玉案发生前就死了,至少落了个好名声。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