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被赐谥号“忠靖”,为何儿子皆不得善终

此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被赐谥号“忠靖”,为何儿子皆不得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31 更新时间:2024/1/20 9:17:24

而明朝有一位功臣,他本人深受朱元璋重用,死后朱元璋还亲赐谥号“忠靖”。然而他去世后,子孙非但没有享福,几年之后,皆不得善终。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说到的这位功臣,名叫何真。他并非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相反,他本来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因为当时反叛元朝的人很多,何真见中原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于是选择辞官归乡。

他归乡以后,在当地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何真带领这支队伍保卫家乡。后来王成等人叛乱,何真率领队伍平叛,又为元朝驱逐叛将黄常,从而被朝廷授惠州州判一职。

接下来的几年里,何真又帮助朝廷夺回广州,并且镇守于此。这时候明军渐渐崛起,先后占领了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何真见状,便加紧练兵,在他的统领下,部队发展得更大强大,他已然统辖岭南大部分地区。

当时就有人建议何真,让他自立为王,不过何真马上将此人杀了,以表忠心。朝廷知道后,便再加封何真为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何真对朝廷忠心耿耿,奈何元朝气数已尽。最后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登基为帝,该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派他去收复岭南一带。廖永忠随即写封信给何真,劝他归降明朝。何真心知元朝大势已去,也有了归顺之心,便回信给廖永忠,表示自己愿意归降。

何真归降后,朱元璋并不介意他是前朝旧臣,反而对他十分信任,还升他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任山东行省参政。在此期间,何真一直恪尽己守,虽谈不上什么汗马功劳,却也没犯过任何错。然而洪武九年,何真选择辞官归乡。

何真这个人

“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

他与宋濂方孝孺等人颇为投契。不过这也可以看出,何真并非追求名利之人,所以他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反而选择致仕。

即使何真致仕,但朱元璋仍然很看好他。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领大军出征云南。同时,又让何真及其次子何贵负责后勤供给,由此可见,朱元璋还是很信任何真的。

最终此战大获全胜,朱元璋命傅友德等人班师,留下沐英镇守云南。大军班师回朝后,朱元璋还升了何真的官。不过一年之后,何真再次致仕。这次朱元璋没有答应,反而又派他和儿子去广东办事。回来后,朱元璋授何贵明威将军、镇南卫指挥佥事,就连何真的侄子都有奖赏。

接下来的几年里,何真从山西右布政使,调任浙江布政使,然后升任湖广左布政使。直到洪武二十年,何真第三次致仕。

这个何真也真是的,老板如此器重他,他却老想着辞职。不过照后来朱元璋清算功臣的结局来看,何真致仕的选择反而是对的。这次朱元璋也没有驳回,而是

“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让他安心回去养老。

致仕三次,好不容易可以真正安享晚年了,谁知一年之后,何真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朱元璋知道后很伤心,亲自为他写了祭文,还命令百官穿素服三日,并赐谥号“忠靖”。

由此可见,在朱元璋心里,何真是个忠臣。既然如此,为何何真的儿子皆不得善终呢?

史书记载:

“子荣嗣。与弟贵及尚宝司丞宏皆坐蓝党死。真弟迪疑祸及己,遂作乱。”

原来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便借着凉国公蓝玉意图谋反一事,开始大肆清算功臣,受到牵连的多达上万人。而何真的几个儿子,也被判为蓝玉党,受到连坐而死。何真的弟弟何迪,看到侄儿皆受株连,害怕会殃及自身,于是作乱,结果被杀。

朱元璋虽然重用何真,却也难保不忌惮他,如果他还没有死的话,说不定也被定为蓝玉党而诛杀了。这就更加可以证明,何真之前屡次致仕,果然是正确的选择。而他最幸运的不是辞了职,而是早在蓝玉案发生前就死了,至少落了个好名声。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锦衣卫的消亡:大小头目全部遇难,一天之内整个组织烟消云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一度强盛的组织,一直活跃在明朝的政治舞台,即使是最后明朝落幕之际,也没有离去。崇祯吊死在煤山上后,清军入关,明朝宗室建立了南明。南明苟延残喘,后来灭亡时,锦衣卫也跟着灭亡了。大小头目全部遇难,一天之内就被消灭了。锦衣卫锦衣卫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建立起来的,朱元璋是一位传奇的草根皇帝,他励精图治,关

  • 高熲直接剁了一名女子,让杨广暴跳如雷,但也成就了他的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而杨坚和自己老婆这两人之所以会把杨勇给换掉,并且让杨广作太子,根本原因还是在识人不明这一方面。杨广当时给自己塑造的形象就是谦恭谨慎,礼贤下士,不好女色,作风简朴,尤其是这清心寡欲的表现,让二老对杨广很是看好。但杨广登基之后办的事情我们都清楚,这才发现原来之前都是伪装的,而独孤和杨坚二老也是被他给欺骗

  • 唐太宗释放400死囚回家,到底是仁义之举还是欧阳修骂的沽名钓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这个人战功赫赫,为李渊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屈居秦王,还处处被太子打压,愤而发动了“宣武门之变”,做了皇帝。怎么说了,皇帝之位来的还是不怎么正统吧,但是在历史上,他应该算是一个好皇帝。首先他并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没有去处死跟随自己的功臣,大部分的人都还

  • 隋文帝杨坚的8字真言,让所有臣子汗颜,得此君王,天下安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尘埃,微不足道,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的伤痛,但我们仍然会蔑视他们的存在。因为除了他们,还有数不胜数的贤明君主,他们的出现与存在足以抹去“尘埃”带给我们的记忆。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是当时的培风邑中阳里人。他虽出身草莽、身份低微,却有着超凡的豁达与从容的气魄。凭着自己

  • 考古发现明代王子墓,餐馆老板娘:别动我祖先,她是隐藏的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现代社会中,一名普通的女子,转眼变成了身份贵重的公主,这还真的不是韩剧,就发生在中国。1996年的一天,福建泉州的一位考古工作者,在清泉山发现了一块罕见的明代石碑,墓碑上刻有微笑的狮子纹案,这不像是中国人的墓碑。更惊人的发现是在后山,散落着几十座明朝的墓葬,几乎所有的墓碑都刻有“

  • 唐中宗李显是被老婆和女儿合谋,用一个饼子毒死,你相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人非常讲究祖宗的排位,第一个往往是“祖”,唐高祖就是。第二个就是“宗”,唐太宗就是。合起来,就是祖宗。古人经常说株连九族,就是指的从“祖”到“宗”,一直到排到第九代。武则天是唐中宗的母亲,只不过改国号为“周”,所以不算在唐朝皇帝所属。李显并不是武则天喜欢的儿子,即使他为人小心谨慎,却并不得到武则

  • 南宋灭亡后,一名南宋士兵带着两个女子藏进深山,生下10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灭亡后,李山回到了家乡的村庄上,结果发现父母和村庄上的很多村民都被蒙古兵杀死了。李山见在老家不能立足,便老家,开始到处流浪。一天下午,李山来到一座小镇外面,忽然听到了小镇外面的树林里传来了女人的呼救声。李山赶紧向树林跑去。他跑进树林里后,看到两个蒙古士兵正抓住两个年轻女子。李山赶紧跑过去,将两个

  • 朱元璋路边捡到常遇春,顺道帮他夺得天下,这真的是一场偶遇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看来朱元璋与刘邦还是比较相似的,两人都是从布衣通过打拼一步步的成为了天子。西汉在汉武帝时期将匈奴胖揍了一顿,一雪当年和亲的耻辱,大汉王朝的腰杆子硬了起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在对抗外来侵略时,依旧是展现了其强硬的气节。“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每一个朝代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但就看大明对外的气节来

  • 被敌人刨了祖坟,李世民父子是怎么处理对手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马上命人去抓捕就在河东的李渊子女。李渊早在起兵之初就让子女们要回到太原。当时只有李渊的第五子十四岁的李智云还没有离开河东,所有的人都回了太原。李智云被送往长安,当时留守长安的是对大隋忠心耿耿的阴世师。只抓到李渊的一个儿子,阴世师就把气撒在李智云身上。话都没说两句就把李智云杀了。李渊听到儿子被杀

  • 崇祯自缢前向驸马求助,驸马哭着说一句话,后带着全家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就好比崇祯的皇后周氏,当初朝中内忧外患严重时,周皇后就对崇祯说过:“吾南中尚有一家居。”此话就在暗示崇祯可以南迁,但是崇祯没有作出回应。当李自成即将攻陷北京城时,周皇后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就是在抱怨崇祯不听她南迁的建议,随后周皇后便自尽殉国。除了周皇后以外,还有一位建议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