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废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武则天废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38 更新时间:2024/3/21 14:09:31

只能说,这是一道意义非凡的诏书,其背后饱含了李治对当时局势的思考,以及武则天问鼎帝位的惊天内幕。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李治驾崩。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七,宰相裴炎上奏,说太子李显还没有即位,不宜由他直接发布诏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政务,希望由武则天决断,由中书省、门下省执行!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十一日,李显登基称帝,史称唐中宗。史书还说了,遵奉武则天为皇太后,所有的政务全部由武则天处置。

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武则天想要攫取权力,或者说想做皇帝,宰相裴炎已经投靠了武则天,是她的马前卒!

事实的真相呢?

裴炎,绛州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身河东裴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深得李治的信任。问题是,裴炎的政治立场究竟是什么样的?

说他是武则天的同党,难以令人信服。首先,武则天没搞阴谋诡计,史书也没记载裴炎和武则天密谋的事情。其次,李显被废之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正是裴炎挺身而出,要求武则天归还权力,最终被武则天杀害。

问题是,裴炎确实把李显拉下马了。

这里需要厘清几个概念:裴炎支持武则天执掌权柄,因为过去的日子都是武则天说了算,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可他并不支持武则天做皇帝。裴炎支持李唐统治,却不支持李显做皇帝,因为李显是个混账皇帝。

后来的名相狄仁杰更是如此:我支持武则天做皇帝,因为你做得确实比别人优秀,可江山毕竟是李家的,你还是得把皇位还给人家。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裴炎是一位政治家,不是政客。对裴炎来说,他是李治生前托孤的大臣,也是唯一的辅政大臣,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达成李治的心愿。

李治的心愿是什么?

想想看,李治明明知道武则天对权力有欲望,可还是把权柄交给了她,李治究竟在顾虑什么?在期盼什么?事实就是,李治希望大唐能够越来越强盛,他不希望奋斗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仅此而已。扶持李显,还扶持皇太孙,李治的政治立场没有任何问题,可他明白,只有武则天才有能力控制复杂的局面。

当时,大唐王朝可谓内忧外患。

还是那个问题,国土面积越大,需要解决的外交矛盾就越多。

调露元年(679),单于都护府的突厥人造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的突厥人举兵响应,所幸的是首领被杀,可余波尚未荡平。契丹侵掠营州。

永隆元年(680),吐蕃入侵剑南道,河源等地。突厥军队入侵云州等地。

开耀元年(681),吐蕃、薛延陀部、突厥联合入侵。

永淳元年(682),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入侵。外加西突厥十姓部落反叛。

弘道元年(683),还是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入侵。

李治和武则天焦头烂额,他们派了无数的军队镇压,可暴乱绵延在北部、西部、南部的边境,李治耗费了无数的钱粮,局势还是在动荡。

再看看内部。

关中粮食歉收,又爆发了蝗虫灾害,紧接着又爆发瘟疫。米价上涨到每斗三百文,李治到达洛阳之后,米价又涨到了每斗四百文,完全看不到希望。

洛阳附近,洛水暴涨,洛阳的上千户居民住宅被淹没。河南、河北因为黄河的暴涨,无数房屋被淹没,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更奇怪的是,长安、洛阳附近接连爆发地震灾害,房屋相继倒塌,百姓居无定所,只能游走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据史料记载,尸体遍地都是,百姓易子而食。

问题是,主心骨李治又驾崩了,朝廷必须集中精力办好皇帝的葬礼。为此,武则天征调了十万劳动力修建乾陵,半年时间就完工。彼时的大唐王朝,真的在吃老本过活,如果没有得力的当家人,后果不堪设想。

遗憾的是,指责武则天的人只看到了她废黜李显,想自己当家做主,却没看到当时的国情有多么糟糕!任何一个平民之家,如果顶梁柱突然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扛起家庭重担的一定是母亲,帝王之家又何尝不是。

有人说,李显做皇帝,大臣辅佐他不也一样?

那就看看唐中宗李显吧。

四个儿子中,李弘无疑是最优秀的,睿智、仁爱、善良。李显也不错,仁爱、善良,有自己的主见。李旦也很不错,至少做了皇帝,还能和武则天掰掰手腕,最终参与神龙政变,实现了光复大唐的理想。

李显呢,骑马射箭,外出旅游是最大的才华。说他仁爱,还不如说他窝囊;说他善良,还不如说他没主见。李治曾经给他安排了很多幕僚,比如刘仁轨薛元超等人。镇守长安的时候,李显又在贪玩胡闹,薛元超告了一状,李治立马将李显叫到了洛阳,以免他在关中祸害生存艰难的老百姓。

这样的储君,李治头疼,武则天头疼,群臣更是头疼啊。

临死之前,李治让武则天决策政务,确实有他的苦衷。至于裴炎把权力送到武则天的手里,没有任何问题。

且看武则天的手段吧。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十二日,武则天加封韩王李元嘉为太尉、霍王李元轨为司徒,舒王李元名为司空,滕王李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鲁王李灵夔为太子太师,越王李贞为太子太傅,纪王李慎为太子太保。

这些人都是李唐皇室的元老级人物,武则天必须稳住他们。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二十一日,武则天加封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西京留守,加封门下侍中裴炎为中书令。

裴炎不是武则天的亲信,可他的示好让武则天非常受用,作为回报,武则天将他升为中书令,外加辅政大臣的头衔。为了让裴炎更好的掌控大权,武则天特意让宰相们的办公地点政事堂从门下省转移到了中书省。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二十九日,武则天下诏,让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别前往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与四个大都督府的官员一起处理政务,实际上是监视李唐王室的动向。

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运作和恩威并施之后,朝中大臣似乎很有默契,凡是国家政务,悉数向武则天汇报,至于唐中宗李显,还是先靠边站吧。

裴炎的助攻让武则天名正言顺,可武则天的实操,完美地控制了局面。李显失去了朝臣们的支持,只能向岳父家族施恩,以此培植自己的势力。

光宅元年(684)正月,李显下诏,加封韦氏为皇后,同时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

一般来说,这是新皇帝上任后的标准动作,讨好老婆嘛,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接下来的诏令,李显算是惹了众怒。

李显:“裴炎啊,朕想让岳父韦玄贞做门下省侍中。”

李显:“还有乳母的儿子,就让他做个五品官吧!”

要知道,李显做皇帝之前,韦玄贞不过是地方上不入流的小官,连刺史都没做过,如何能够位列宰相,解决大唐面临的内忧外患?

李显实在太没有政治家的底蕴了。

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顿时遭到了裴炎的反对,裴炎据理力争,要求李显收回成命。李显心里很委屈,自己的旨意还没到老妈那里,就遭到了臣子的反对,一股无名之火顿时涌上心头,口中突然蹦出了这样一句话:“朕就是将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啊,何必在乎一个门下侍中的职位?”

裴炎顿觉无言以对。

哎,跟着这样的皇帝混下去,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裴炎思之再三,最终还是将李显大逆不道的言论转述给了武则天。从此时开始,武则天便和朝中重臣私下商议,打算废黜李显,另立新君。

光宅元年(684)二月初六,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开百官议政大会。

大唐的官员们上朝都有规矩,单日集中议事,双日休息,这一天刚好是不用议事的日子,因此武则天的旨意让他们感觉到了一丝诡异。官员们陆陆续续来到了乾元殿外面,周边的气氛十分紧张,除了百官之外,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人率领禁卫军驻扎在大殿周围。

李显似乎也意识到有点不对劲,只见宣旨的官员走了出来,大声朗读道:皇帝李显承继大统,却不遵先王遗志,着即废为庐陵王。

李显:“为什么?朕究竟犯了什么过错,以至于要如此对待?”

武则天阴冷地回答道:“哼,你想将李唐的天下交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没有过错?扶庐陵王下殿!”

在满朝文武的注目礼下,李显被轰下了皇帝的宝座,并遭到了幽禁,此时距离他登基称帝才五十四天。一个月之后,李显被迁往房州软禁起来,韦皇后随行,岳父韦玄贞被贬到钦州,不久便去世。

不得不说,武则天的政治手腕确实很霸气。在政变中,武则天得到了绝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又得到了军队的支持,还让大家觉得这皇帝废得酣畅淋漓,武则天的确是有大气魄的人。

客观地说,武则天的废帝行动对国家是有利的。论政治智慧和主政的魄力,李显纯属业余中的业余选手,父亲刚去世,就想着给乳母的儿子封官,真让他执掌权柄,李唐是否能走到历史的巅峰时代,还真有点悬啊。

文/九皋寒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用为什么建议宋江投降辽国?是因为他看出来宋江的本意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这108将中,哪些主角争议大,吴用一定会上榜。很多人以为,吴用除了坑人上山,没别的本事。这话是不客观的,因为从帮助晁盖智取生辰纲,到最后吊死在宋江墓前,吴用出了很多计策,鲜有失手,他的计策成功率很高,比朱武强。在水浒中,吴用完全是一流谋士。很多人并没有分析过,更没有看到吴用和朱武的差距,所以一味

  • 武则天为何主动把才貌双全的上官婉儿送给李治?不怕她争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风起洛阳》中的上官婉儿)一、才人这个称号,对上官婉儿来说是有名无实先恶补下“才人”这个词在古代的含义。所谓“才人”者,乃是古代后宫中嫔妃的一种官职或者说等级,一般属于正四品或正五品,分皇帝才人和太子才人二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的魏国,最出名则是在唐朝,因为唐朝有两个非常厉害的才人,一为武则天,是唐

  • 袁崇焕被崇祯帝诛杀,真的是冤杀吗?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袁崇焕是一介书生。1619年,年已三十五岁的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多年的皓首穷经,终于让他能够施展抱负。担任邵武知县期间,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想来有些人注定是要不平凡的。于是,在三年任期期满之后,他回京述职。广宁之战的惨况,不仅让天启帝朱由校斩杀了熊廷弼,更是让大明王朝内部的气氛

  • 唐太宗: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时!太宗大喜可他至死没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深知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正,失了民心,便想尽办法挽回自己的形象。他知人善任、谨慎为政、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在他的努力之下,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和谐安定。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平定四夷,让版图达到了空前的辽阔时期,创造出“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然而,政治上的得意仍然不能让李世

  • 说文臣皆可杀,还拒绝与李自成和谈:崇祯的最后一天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午时时分,李自成此时出人意料的派来了投降的太监杜勋来到城下喊话,提出大顺军要求“割地讲和”的方案。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奉先殿坐立不安,听说杜勋前来谈判,立即秘密召见了他,内阁首辅魏藻德随侍在旁。《甲申传信录》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杜勋恢复太监本色,跪倒在崇祯脚下,奏道:“臣奉秦、晋二王令旨前来拜见陛下,尚

  • 武则天对儿女都能下手,为何不敢动狄仁杰?只因他做对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从14岁入宫被李世民看中封为才人后,她便开始了一生的宫中奋斗生活。当了12年的才人,她没有皇宠也没有子女,默默无闻,宫心计都无处可施。最后在李世民临终之际,她与未来继承人李治暗生情愫,算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李治对她的爱情,给了她再次回宫的机会,顺利回宫她只是一名昭仪,这时她的竞争对手有

  • 明朝有位女英雄,英勇善战,杀得倭寇屁滚尿流,还被皇帝封为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将领中,有大名鼎鼎的戚继光,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俞大猷这位抗倭名将,一生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率领“俞家军”能将敌人吓退,他和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共同扫平了为患多年、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除了这些个意

  • 唐朝覆灭时有多惨?皇帝被杀,九名皇子被勒死,30位大臣投尸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曾经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年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王朝,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唐朝近290年的历史中,迎来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王朝鼎盛时期,曾一度屹立世界之巅,唐都长安也曾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安史之乱后,藩

  • 是联蒙灭金,还是助金抗蒙?这可难坏了南宋君臣,多亏猪对手金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宋蒙联合抗金、灭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宋蒙接触的缘起 这是宋、蒙古、金鼎足而三的民族政权力量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们分别是迅猛崛起的蒙古,衰败而受蒙古紧逼的金朝,以及虽很虚弱但仍具一定实力的南

  • 唐太宗晚年废掉太子和魏王,扶李治上位,他何至于这么极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以上这一段,看得人十分迷惑。换一个太子,皇帝有的是办法,何至于寻死觅活的呢?而且看这情况,似乎是唐太宗在求长孙无忌同意自己立李治,长孙无忌一点意见都没有。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作为唐太宗的另外两个儿子,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又是为什么会退出这场权力的争夺呢?李承乾的废立之路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