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将三千宫女放出宫,让她们随便找对象,宫女感动得直呼万岁

唐太宗将三千宫女放出宫,让她们随便找对象,宫女感动得直呼万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4/2/7 16:28:39

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总喜欢给历史抹黑,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他的伟大来。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但我知道一些人总在这么做。中国古代历史上得到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好皇帝,是少之有少的,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一些人不忘在给那几个少得不能少的皇帝找点事儿。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属于历史上得到绝大多数人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好皇帝之一,别人抹黑给他的事情我们在这里不多说,只说一句就够了,即是有人说他不是“纯种汉人”,进而说他干的那些所谓好事都是假的,这个你在网上一查便知。这些人仿佛自己就活在那个年代,历史也由他们来写,不给别人弄点啥,他们心里就过意不去,就会失业的。无非就是想用他们那点小伎俩,来诋毁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丑恶而复杂的。

现在,我们要说这么一件事,即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有多么牛气。提到这个事儿,很多人都会想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八个字,但我要说,这还不是最牛的。

根据史籍的记载,630年,中国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9人。632年,死刑犯增至390人。这一年的岁末,唐太宗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秋天再回来服刑(对于执行死刑的日期,李世民规定:阴雨天、下雪天不能杀,冬天春天夏天不能杀,只有在秋后才能对犯人执行死刑。每年秋后,在死刑犯即将命赴黄泉之前,他还会亲自去狱中看望死囚,听他们喊冤,凡喊冤的案件必须重审,这样,也就避免了许多冤案的产生)。

让人不到的是633年九月,390名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刑部官员上奏太宗,太宗大喜,“并皆赦之”。这就是说公元632年,唐朝的死刑犯虽说增至390人,但公元633年春节及其后的大半年时间,唐朝的监狱里是没有死刑犯的,而连死刑犯也没有的监狱想必是可以让那些狱卒们失业的。这就是史前上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97卷:“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这叫什么?叫治安、叫盛世啊,小小的数字反映出的大数据,这个大数据告诉人们的是: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挺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人们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学者柳克述在《青年模范丛书》中说:“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华夏民族究竟会演变到怎样的境地?综数百年华夷乱离黑暗之局,成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其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而国计民生之康裕,学术艺事之发达,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汇与创导,至使倭人贩其余绪以立国,欧西各国向往而慕化。其气魄之大、业绩之伟,无可媲美。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

唐太宗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夷自服,岂非上策乎?”意思是只要把中国搞好了,周边的少数民族自然就会前来臣服的。这话是针对当时边疆少数民族的,但把它放到天下、放在天下百姓身上都一样,都是上策、上上策。

老百姓,只让他们居有其所、填饱肚子,生活的困难不至于很大,他跑到监狱里去干什么?这个事儿,真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包括现在。

还有一年事是这样的,即公元628年,李世民出宫女三千余,令之“任求伉俪”。三千人宫女一起被遣送出宫,让其自行婚配,圣旨下达之日,朝野为之震动,宫女们及其亲人无不山呼万岁,视为旷古未有之善举。为此,白居易有诗:“三千怨女放出宫,四百死囚来归狱。”勾勒出了贞观年间,社会和谐,牛马遍野,人们生活安定,夜不闭户的历史画卷,令人赞叹。

然而,这个事儿到最后也被人“贬”了,“贬”它的人是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欧阳修就此写过一篇有名的史论文章《纵囚论》,他说,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所谓“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意思是: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虽然,我们不能像欧阳修一样知道唐太宗干这些事是为了赚取名誉,但我们一定知道:以人性换人心,才是硬道理。而这也是法律的终极意义。(文/路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退位后娘家灭门了吗?并没有,宪宗朝才是武氏最后的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不然,身为大唐功臣之家的武氏,并没有因为武则天的倒台而灭门,更没有因为唐隆政变而被诛流殆尽,只不过是失去在武周时期的风光、以及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已。武氏家族其实也挺点背的,曾先后遭遇四次劫难:第一次是武皇自己清算娘家人,亲哥哥武元爽、武元庆被流放忧死;堂哥武惟良、武怀远被赐死;堂嫂武怀亮的妻子善氏

  •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割走了,包拯:把牛杀了,小偷就现出原形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999年,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父母从小就对他非常严格,并且告诉他做人要讲诚信,要正义,父母不仅口头上这么说,也一直做给他看,正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他的品行端正,为人正直。他自小便刻苦学习,后来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考中了进士,中了进士后他没有继续考功名,而是选择做个知县,为百姓服务。包拯还没去时

  • 唐玄宗成为太上皇之后,他忏悔自己用错了三人,导致大唐由盛转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边将安禄山张九龄是文官,是唐玄宗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非常反对唐玄宗给予边将大权。为这一件事,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了好几回,但唐玄宗只看到了边将可以稳定边疆,便不顾其他,一个劲给边将大权。开元24年,安禄山犯了军事错误,他的上司将他扭送到长安听候处置。宰相张九龄非常讨厌边将,对安禄山的处理意见当然是斩了

  • 其无后乎?造成靖康之变的金太宗为何会绝子绝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公元1135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去世,享年60岁。金太宗是金国建立后的第二位皇帝,承接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江山,使得金国能入主中原,与宋朝进行对峙奠定了今后金宋南北对峙的基础。关于金太宗死因,《金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而在《三朝北盟会编》上写着的是中风而死。在金太宗去世之前,金国朝政已

  • 从明代的“马政”入手,来分析太仆寺富过户部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太仆寺是明代负责马政和畜牧的国家中央政府机构,受兵部领导,官秩从三品,领导官员为太仆寺卿。因明代实行的是两京制,故太仆寺也分为太仆寺和南京太仆寺,在北京的太仆寺名称就叫太仆寺,负责管理京畿地区,河南、山东等地的马政;南京太仆寺则负责南直隶地区的马政。“(太仆寺)掌牧马之政令,以听于兵部。少卿一人佐寺

  •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能不能也来一次明朝版的“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山东、北平、河南府州县人民有被兵能耕种者,并免三年差税。不曾被兵者,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今年秋夏税粮尽行蠲免。—《明太宗实录卷十上》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文韬武略并不逊色于“天可汗”李世民的大明一代雄主,有“玄武门之变”珠玉在前,朱棣有没有可能逼明太祖朱元璋退位,自己以最小的代价登上

  • 武则天的眼界,有能者居之,有规矩有底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如果有人要打我们,我们一定会打回去。可武则天看到骆宾王竟然敢造反时,不但没有发怒,反倒欣赏起他的勇气来。她感慨道:“这样的人才竟然流放到那边,这是宰相的错呀!”换了别的皇帝,可能就起兵杀过去了。武则天却会欣赏人才,珍惜人才,不会因小失大,不会被情绪所影响,这才是帝王。武则天时期的名人此外,哪怕

  • 于谦明朝第一忠臣被杀,锦衣卫抄家感叹,太后晓知为其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祁镇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的宝位,当时的朝廷大权掌握在三杨手里,天下呈现太平盛世的局面,三杨去世后,朝廷大权被交由宦官王振来掌握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将明朝推入了身后的万丈深渊,王振什么都不会,却要不懂装懂下瞎指挥一番,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在土木堡的战争惨败。所有的精锐部队的兄弟都丧命于此,皇帝朱祁镇

  • 从明朝到共和国,活了600年的屯堡人:一群被“遗忘”的汉族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穿着明朝时期的服饰、说着明代江南的方言、操持着明代传统的手工艺,俨然一副600多年前的模样······这个族群就是“屯堡人”——一个几乎被时代“遗忘”的特殊汉族!安顺平坝的屯堡人屯军和土著的血与火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屯堡人”并不为人们所熟知。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哪一个民

  • 唐玄宗对杨贵妃究竟是不是真爱?错误的时间却碰到了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这一段历史的人应该都不陌生,杨贵妃其实起初并非是唐玄宗的妃子,而是唐玄宗儿子李瑁的爱妃。只是奈何杨玉环的容貌真的称得上绝艳,而同样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这位大诗人也有提到杨贵妃的容貌,说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见其颜值之高。当然我们也知道在古代女子祸国殃民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