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清照可以跟丈夫离婚吗?宋朝的法律竟然这样!

李清照可以跟丈夫离婚吗?宋朝的法律竟然这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593 更新时间:2024/1/19 3:14:26

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 | 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代著名词人清照,与自己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堪称神仙眷侣。但靖康之变后,因长期颠沛流离,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改嫁张汝舟。

张汝舟娶李清照,却只是觊觎其随身珍藏品,但发现妻子并无多少财产后,遂施以家暴。李清照为了达到与张汝舟离婚的目的,官方举报张汝舟伪造履历、骗取功名,后者因此开除公职。 根据宋朝法律,服刑者的妻子可以单方面要求离婚,李清照如愿了。

但李清照却因此“居囹圄者九日”。这也使得很多人误认为在宋代,女性要办理离婚,将会受到囚禁。更有甚者,进一步演绎宣称中国古代缺乏对权利弱势者的保护。

知名历史作家、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得主吴钩近日推出新作《大宋之法》,对宋代法律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吴钩在书中指出, 李清照之所以坐牢,源自北宋初的立法《宋刑统》的规定,妻告夫罪,“虽得实,徒两年”,这项立法的初衷是捍卫礼法原则“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在汉代、唐代都被纳入法律,沿袭到宋代,这在当时其实也引发了一些吐槽。以仁厚著称的宋仁宗就曾对这项原则感到不满。吴钩指出,将“亲亲得相首匿”推导出妻告夫罪“虽得实,徒两年”的立法不近人情,但“亲亲得相首匿”本身却是值得赞赏的司法原则。

因为“亲亲得相首匿”,允许公民摆脱“妻证夫罪”、“子证父罪”的人伦困境,得以避免破坏人际间基于亲情的信任原则。事实上,这项原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承认的一项准则。吴钩举例指出,大陆法系的《德国刑法典》就规定,“证人或鉴定人犯虚伪宣誓或未经宣誓的伪证罪,如果是为了避免其亲属或者其本人受刑罚处罚或剥夺自由的矫正与保安处分的,法院可根据规定酌情减轻其刑,未经宣誓而陈述的,则免除其刑罚。”普通法系的美国诉讼法也有类似规定,要求法庭不得强迫丈夫或妻子对其配偶做出不利证言。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间接认可了一定范围内的“亲亲得相首匿”,“……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证人)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回到李清照离婚案, 当时的法官并没有判处其“徒二年”之刑,仅仅是让其服刑九天,也就是诉讼期间的羁押程序。

再说到古代的女性离婚权。很多网文甚至一些学者都宣称,中国古代女性没有离婚权,只能被动迎来“休妻”。 宋代当然也是男权社会,解除婚姻关系的主要方式确实是“休妻”,但在此之外,还可以依法协商后离婚,这就是“和离”。《宋刑统》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也就是性格不合、感情不和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官府不会对此提出责任追究。

吴钩在《大宋之法》书中给出了成功离婚的案例,包括宋人庞元英在《谈薮》中记载的夫妻感情不和的离婚案例,以及敦煌出土的唐宋“放妻书”实例,其中还包括妻子邀请姻亲、邻居前来主持公道,见证夫妻离婚,将丈夫扫地出门的例子。

除了“和离”,宋代法律还允许女性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主动解除婚姻关系,比如,“夫在外三年不归,亦听改嫁”, 丈夫外出三年不归家,妻子是可以申请解除婚姻的;又如宋真宗下诏,“ 不逞之民娶妻绐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也就是 丈夫转移财产,人也走了,导致妻子无法生活自给,后者就可以单方面解除婚姻。

其他规定还包括,如果丈夫将妻子雇给别人为奴婢,或者逼迫妻子为娼,或者妻子被丈夫的同居亲属强奸或强奸未遂,或者订婚后男子三年内无故不履行婚约,或者丈夫犯罪被移送他地服刑,等等,妻子都可以提出离婚,并得到法律的支持。

《大宋之法》书中指出, 宋代不但立法保障了女性的离婚权,并且在司法实践中,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女性无论是嫌弃丈夫落魄、贫穷还是面貌丑陋,或者因为丈夫出轨,都能离婚。所以,《水浒传》、《金瓶梅》中的 潘金莲,其实完全可以依法跟自己看不上的武大郎离婚,而根本不必走上谋杀亲夫的道路。

《水浒传》等四大名著,都成书于元明清三代,除了《红楼梦》,其他三本主要根据的是民间文人、评书进行了的改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元明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也就是说,虽然《水浒传》说的是北宋故事,但内容、观点却与宋代是不一致的。

《大宋之法》 书中还举例指出,元明清时代大量出现了包公戏、包公案小说,题材上反映的是宋代名臣包拯审案、断案的故事,但其内容却严重有悖于宋代的司法制度,比如包拯大义灭亲处死自己贪赃枉法的侄子包勉,这种事情在北宋很难发生,因为宋代司法建立了非严格的回避制,并不允许法官与原被告之间存在亲嫌疑关系。另外,包拯这样的强势司法官员,履职时也必须接受非常严格的司法审查监督——《大宋之法》指出,宋朝的台谏官独立性之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有就是,包公案小说、影视剧等宋代题材的文艺作品,经常呈现出的司法审讯场景,罪犯甚至民事案件的原被告都当庭下跪叩首,这其实纯属凭空想象。跪着受审的制度是在元代和明清两代才出现的,此前刑事案件的被告不仅不必跪着,甚至能够与法官当庭对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聪明一休》里的将军,出家后致力对明朝贸易,被封国王却遭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并一统日本的足利义满于1394年将征夷大将军一职传给年幼的长子足利义持,而他自己则出家为僧,并隐居于建有著名金阁的“北山第”。名为隐居但实际仍牢牢掌握幕府实权的足利义满在解决国内问题之后,接下来便雄心勃勃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明朝的贸易上。足利义满,对,就是一休里面的将军日本九州岛博多

  • 为何说明朝的暴力统治完全属于另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明太祖接替的蒙元,是一个征服的朝代。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乃是建立于暴力的基础上。蒙元各种驻军,包括驻防万户和“签军”,驻屯在各处以武力监督汉人。蒙元的统治阶层,几乎不包括汉人在内,也不在意政权有无社会基础。因为外来的征服者有自己的老家支撑其暴力统治,还可以调用别处的军力帮助他们压制汉人。忽必烈以

  • 《江南逢李龟年》:读懂这首诗,才算真正读懂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诗杜甫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古诗,李龟年和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可以倒背如流,它就是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有人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历史上最美的重逢,短短四句,写尽了盛唐的繁华灿烂,也写尽了转盛而衰的凋败。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友,重逢在落花时节,这样的场景,到底有多美呢?来!

  • 眼前人是画中人:聊一聊唐朝女子穿搭之唐画服饰怪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画中人图片,唐朝衣服画法,唐宫仕女图服饰

    不管是市井中的老百姓,还是高官达贵,女性的衣服都透露出了美感。不仅有了“袒胸露乳”的迹象,还把女性的身材美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像这样的开放是历朝历代所不曾出现的。一、唐代着装的变化1、唐代的“袒胸”装唐朝是特别兴盛的王朝,和周边一些国家的往来也比较密切,就比如说深受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崇拜。所

  •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势如破竹,直奔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到了次年七月,叛军便攻破了长安门户潼关。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谋划出逃事宜,最终在当月十三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姊妹,以及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等一行人仓皇离开长安。到了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驿,而

  • 唐朝是如何通过防御对策,来有效抑制薛延陀活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对薛延陀许婚又悔婚和亲是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以联姻确立的政治联盟关系,唐朝周边民族政权众多,除征伐、贸易等安边措施外,和亲也是重要的安边措施。与汉代相比,唐朝的和亲政策已经由权宜之计转变为成熟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治国安边政策。唐与薛延陀的和亲仅有一次,但唐对薛延陀是先许婚又悔婚,和亲并未真正实现。贞观

  • 北宋到底有多怕辽?辽: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赵佶自打澶渊之盟议成,宋辽两国缔结“兄弟般”的友谊以来,这一南一北的两大帝国已经在和平中共处了近百年。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友好和善意,两国之间还进行了频繁的互动,比如每逢对方君主生日来临之际,都会派出贺生辰使前往探访和祝贺。这种友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第八任皇帝赵佶时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 大唐盛世的辉煌起点,贞观之治,天下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唐太宗跟随李渊在晋阳起义,与长子李建成并肩作战,精诚团结,收取关中,占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又经过七年的时间,征战沙场,先后战胜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最终统一全国,功勋卓著。唐文学馆十八学士图唐太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文学馆,得十八学士,组建天策府,形成了决策咨询参谋

  • 《明史》关于他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上前线气坏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奸大恶的太监魏忠贤,正逐步走向“九千岁”的辉煌。明熹宗朱由校则躲在偌大的皇宫后宫院落里,专心致志地施展他那天才的木匠手艺,雕琢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精巧绝伦的好玩意儿⋯⋯这年十月,大明朝廷宣布了一项关系重大的人事变动:东阁大学士孙

  • 李承⑤:六世孙李义琰为李治朝宰相,公正严明,反对武后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高宗时任宰相。公正严明,有点“迂腐”、固执。任职太原尉时,敢和李绩争辩。李义琰(炎),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祖籍陇西狄道,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李义琰敢和李绩争辩李义琰进士及第后,按次序候补为太原尉,隶属于李绩麾下,当时李绩为并州(太原)都督。从李绩的史料中,可以得知李义琰是在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