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州会计文书中唐代的会计、审计思想

西州会计文书中唐代的会计、审计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78 更新时间:2024/1/18 18:45:58

唐代的会计思想

用现代会计术语来解释,簿记是指会计工作的帐务处理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结算帐目、编制报告等。中国古代的簿记思想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单式簿记时期,二是复式簿记时期。单式簿记是指采用单式收付记帐法,单记录钱物的收付,其主要特征是帐簿仅按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流水式的进行记录。笔者认为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其单式簿记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

唐代官厅的会计凭证有木质的契和纸质的牒、帖、抄、券、历等多种。木契是钱物出纳验合的信物,纸质凭证是府库钱物帐目数额增加或减少的依据,两者配合使用,体现出唐代官厅会计凭证使用的规范性,也说明唐代府库钱物出纳程序的严格。

此外,为了防止数字被恶意篡改,唐代还普遍使用中式数码字的繁写体(即壹、贰、巻、肆、伍、陆、柒、捌、玫、拾等)来登帐。这种中式数码字繁写体的创制有个很长的过程,早在战国时代鲁国人亨写的《诗序》中就出现了“壹”字,《孟子》中也使用了“贰”字。在会计核算中运用一整套中式数码字繁写体,是从唐代开始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气笔者认为这是唐代对中国会计发展的一大贡献,也是唐代单式簿记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

唐代的帐簿有总帐与明细帐、流水帐与分类帐几类,虽不能与现代会计的帐簿体系相比,但是在古代来说也己达到了先进水平。此外,唐代还出现了对动态的经济成果进行核算的帐簿,不仅设置了“费用”帐簿,还设置了“利润”帐簿。比如《唐天宝四载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此帐是河西豆卢军官中卖出匹帛并买进军粮的帐目。官府购进军粮,卖出布帛,两者差额就是“利润”。每季度结算利润时,将各方的收支差额计入到“利润”帐簿中,就能计算出当期利润。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专门登记动态经济成果的帐簿是唐代帐簿设置完善的表现,也是唐代单式簿记思想不断成熟的表现。

明细分类核算是指按照明细分类帐进行的更为详细和具体的会计核算,是对总分类核算的补充。西州会计书体现出了总分类核算与明细分类核算一体化的特点。比如前文所引用的文书《唐景龙三年后西州勾所勾粮帐》、《唐永徽二年后付赞等物帐》等,都是按照“总帐一分类帐一明细帐”这一格式设置的。总帐在前,分类帐在后,每个分类帐下又紧跟明细帐,形成总帐对分类帐的直接控制,分类帐又对明细帐直接控制。总帐、分类帐、明细帐紧密结合,条理清晰,有利于会计帐簿各利益相关者直接明了的掌握财务状况,也便于查帐和审计。因此,笔者认为这也是唐代单式簿记的一大进步。

郭道扬认为,对每一笔经济事项都必须同时作出相对应的两笔记录,这是复式会计记帐思想的根本特征。&复式簿记思想虽产生于明代,但是复式簿记思想的萌芽却早就有了。刘青根据对出土汉简的研宄认为,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复式簿记思想的萌芽。@孝林却认为《周礼》中就出现了复式簿记思想。

根据对西州会计文书的理解,笔者认为西州会计文书中的绝大多数帐目都体现出了单式簿记思想,但也有极个别文书中蕴含着复式簿记思想的萌芽。

总之,笔者认为上述两笔帐中的复式记帐方法虽不太严谨,但却隐含着一笔经济业务的两方记录,复式簿记想的萌芽初现。可能记帐人并未意识到这己初备复式簿记的特征,但是会计的不断发展不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吗?

郭道扬认为,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唐代是官厅会计报告编制有方的一个朝代。钱物保管和出纳部门,日有日报,旬有旬报,月有月报,每季和年终都有比较全面的会计报告唐制规定,度支、太府、金部、仓部、各州及军府等掌管钱物出纳的机构,都要按季按年编造会计报告申报比部审查。唐代会计报告的内容、时间、格式方面等都有统一的规定。笔者认为,唐代会计报告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申报内容规定严格;申报时间规定严格;会计报告表格化。旬报、月报、季报、年报尚未有完整的文书出土,不过根据日报的格式,笔者推测,此四种报告格式肯定更严谨,更规范。

从西州会计文书看,西州地区的会计计量单位既有货币,也有实物。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官方财政收入的是大量的谷、绢、布、绵、麻等实物,反映在会计帐簿上就是实物计量。此外,唐官厅财政收支上,钱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各种陪钱、篙钱、食盐钱、牛皮钱、剩茶钱,各官府用公廨本钱放贷取息的收入、官吏的料钱等反映在会计帐簿上必然是以货币作计量。两者结合,西州地区的官厅会计计量单位就是实物和货币并行。比如前文所引《唐景龙三年(709)后西州勾所勾粮帐》,就是以实物计量的,青稞、小麦、面、粟、庑等粮食的单位是石、斗、升、合、勺,各类粮食之间的折算比率是一斗折一斗。而《唐课钱帐历》则是以货币计量。

民间会计计量单位总体上与官厅一致,即货市计量与实物计量并行。但根据笔者对西州会计文书的理解,西州民间货币计量与官厅会计稍有不同,官厅会计多是以铜钱计量,如前文提到的《武周纳铜钱历》就是铜钱计量,再如前文提到的《武周如意元年里正李黑收领史玄政长行马价抄》,史玄政交纳长行马价银钱贰拾文,折合为铜钱六十肆文入帐,这也充分说明西州地区官厅会计是以铜钱计量的。

笔者认为武周之前,西州地区民间会计是以萨珊银币为货币计量单位的,这也是西州地区不同于中原内地的一大特色。当然无论用银钱计量还是用铜钱计量,都属于货币计量。从这一点看,西州地区的会计计量单位是以货币和实物同时并行的。

综上所述,这些会计思想不仅反映出西州地区的会计思想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整个唐代的会计思想水平在不断完善、不断向前发展。

唐代的审计思想

现代财政体系中,会计和审计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但在古代财政体系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审计与会计尚未完全区分开。因此,西州会计文书也包含一些审计思想。所谓审计,就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分配的完整,对于财政活动或与财政活动有关的单位、组织所进行的一种监察(或监督)活动。“审计”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初,在太府寺设“审计司”,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改“专勾司”为“审计院”。从此之后,“审计”一词就代替了“勾”、“比”、“考”等词,一直沿用至今。

唐代设比部作为负责审计的机构,“比”有考校验证之意。比部是我国最早考核财政收支的审计机构,始于曹魏的比部曹,隋代赋予其监督财政之权,唐承隋制,并进一步完善比部组织。

唐代的比部独立于财政机构,勾检官独立于一般的国家行政。因此,笔者认为唐代的审计机构是独立行使职权的。

笔者认为唐代审计活动中有署押权的官员是勾检官。勾检官严格按照“明于勘复,稽失无隐”的要求,认真仔细的审核每一个数字,每一笔帐目,最后用朱笔郑重的签上自己的名字,以明确责任。这也说明唐代非常重视财务监督,其审计思想也非常规范、严谨。

唐代的法律实行律、令、格、式,比部作为国家审计工作的领导机构自然也被列入律、令篇。唐律、令、格、式中都有与比部审计相关的法规,如审计官员的构成和职掌、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官员的工作要求、审计官员的地位和刑罚、审计公文的格式等,这些条款均表明唐代依法审计。如《公式令》是唐行政运作最主要的法规,它汇编了各种公文格式、印及符与木契的使用,还规定“凡内外百司,皆给铜印一钮”。比部作为唐行政运作的一部分,自然要以其为依据。《公式令》中的“符式”比部也常常使用,多用于对诸寺监及天下州县行文。

总之,笔者认为唐代的《比部格》、《比部式》是专门针对财政审计的法规,它们不仅详细具体的规定了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还为中央地方的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因此,依法审计也就成为唐代审计思想的一大特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唐代已经出现了比较先进的审计思想,表现在审计机构独立行使职权、审计责任明确、审计用语多样化、依法审计等几个方面,这些审计思想一方面表明唐代比较重视财务监督,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的审计也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结语

西州始终是唐代十分重要的州府,西州地区的会计文书固然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整个唐代所实行的会计制度。

更多文章

  • 李清照可以跟丈夫离婚吗?宋朝的法律竟然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文 | 郑渝川本号原创首发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与自己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堪称神仙眷侣。但靖康之变后,因长期颠沛流离,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张汝舟娶李清照,却只是觊觎其随身珍藏品,但发现妻子并无多少财产后,遂施以家暴。李清照为了达到与张汝舟离婚的目的,向官方举报张汝舟伪

  • 《聪明一休》里的将军,出家后致力对明朝贸易,被封国王却遭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并一统日本的足利义满于1394年将征夷大将军一职传给年幼的长子足利义持,而他自己则出家为僧,并隐居于建有著名金阁的“北山第”。名为隐居但实际仍牢牢掌握幕府实权的足利义满在解决国内问题之后,接下来便雄心勃勃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明朝的贸易上。足利义满,对,就是一休里面的将军日本九州岛博多

  • 为何说明朝的暴力统治完全属于另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明太祖接替的蒙元,是一个征服的朝代。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乃是建立于暴力的基础上。蒙元各种驻军,包括驻防万户和“签军”,驻屯在各处以武力监督汉人。蒙元的统治阶层,几乎不包括汉人在内,也不在意政权有无社会基础。因为外来的征服者有自己的老家支撑其暴力统治,还可以调用别处的军力帮助他们压制汉人。忽必烈以

  • 《江南逢李龟年》:读懂这首诗,才算真正读懂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诗杜甫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古诗,李龟年和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可以倒背如流,它就是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有人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历史上最美的重逢,短短四句,写尽了盛唐的繁华灿烂,也写尽了转盛而衰的凋败。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友,重逢在落花时节,这样的场景,到底有多美呢?来!

  • 眼前人是画中人:聊一聊唐朝女子穿搭之唐画服饰怪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画中人图片,唐朝衣服画法,唐宫仕女图服饰

    不管是市井中的老百姓,还是高官达贵,女性的衣服都透露出了美感。不仅有了“袒胸露乳”的迹象,还把女性的身材美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像这样的开放是历朝历代所不曾出现的。一、唐代着装的变化1、唐代的“袒胸”装唐朝是特别兴盛的王朝,和周边一些国家的往来也比较密切,就比如说深受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崇拜。所

  •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势如破竹,直奔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到了次年七月,叛军便攻破了长安门户潼关。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谋划出逃事宜,最终在当月十三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姊妹,以及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等一行人仓皇离开长安。到了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驿,而

  • 唐朝是如何通过防御对策,来有效抑制薛延陀活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对薛延陀许婚又悔婚和亲是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以联姻确立的政治联盟关系,唐朝周边民族政权众多,除征伐、贸易等安边措施外,和亲也是重要的安边措施。与汉代相比,唐朝的和亲政策已经由权宜之计转变为成熟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治国安边政策。唐与薛延陀的和亲仅有一次,但唐对薛延陀是先许婚又悔婚,和亲并未真正实现。贞观

  • 北宋到底有多怕辽?辽: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赵佶自打澶渊之盟议成,宋辽两国缔结“兄弟般”的友谊以来,这一南一北的两大帝国已经在和平中共处了近百年。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友好和善意,两国之间还进行了频繁的互动,比如每逢对方君主生日来临之际,都会派出贺生辰使前往探访和祝贺。这种友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第八任皇帝赵佶时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 大唐盛世的辉煌起点,贞观之治,天下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唐太宗跟随李渊在晋阳起义,与长子李建成并肩作战,精诚团结,收取关中,占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又经过七年的时间,征战沙场,先后战胜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最终统一全国,功勋卓著。唐文学馆十八学士图唐太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文学馆,得十八学士,组建天策府,形成了决策咨询参谋

  • 《明史》关于他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上前线气坏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奸大恶的太监魏忠贤,正逐步走向“九千岁”的辉煌。明熹宗朱由校则躲在偌大的皇宫后宫院落里,专心致志地施展他那天才的木匠手艺,雕琢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精巧绝伦的好玩意儿⋯⋯这年十月,大明朝廷宣布了一项关系重大的人事变动:东阁大学士孙